新書推薦: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HK$
76.2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HK$
168.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HK$
54.9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HK$
87.4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HK$
99.7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99.7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HK$
110.9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HK$
62.7
編輯推薦:
本书主要通过从大量案例中总结出真实的科研活动典型场景,让科研人员认识到自身可能会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学习与科研活动相关的法律与政策,了解自己的权益与行为边界,对工作行为进行规范,规避涉及财产及人身的法律风险。
內容簡介:
本书将科研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以案例形式讲述出来,其中不乏影响较大的案例,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每个案例在给出法院的判决后,以律师视角将其中的法理详尽地剖析出来,并提供了稳妥的实践操作规范,对科研人员开展工作大有裨益。
關於作者:
王润华法学博士,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美国纽约州注册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创新政策和公司金融,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法经济学与实证研究。201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和法学双学士学位。先后就读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与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2013年与2016年分别获得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法学院法学硕士(LL.M.)与法学博士(J.S.D.)学位。 公众号“IP罗盘”创办者、主编。曾在Minnesota Law Review、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Techn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Buffalo Law Review等多项法学与管理学重要国际期刊及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成果,常年在北美创新与知识产权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或担任评审员,并担任多家SSCI、CSSCI经济、管理学类期刊审稿人。
目錄 :
目录
专题一 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的不当行为
一、基本概述
二、报销规范
三、非法目的与用途
四、国有资产使用的特殊问题
专题二 研发成果的去向:建立知识产权保护
一、基本概述
二、专利申请
三、软件著作权的产生
四、商业秘密的形成
五、反向工程形成的技术成果保护
专题三 创新成果的分享:知识产权权益分配
一、基本概述
二、科研人员与单位各有哪些权利?
三、扩大科研成果收益: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范围
四、如何与科研人员分享科研成果的经济利益?
专题四 科研人员流动
一、基本概述
二、离职去向是否有限制?
三、离职后能否使用前单位的知识内容与成果?
专题五 科研活动涉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一、基本概述
二、侵犯他人专利权
三、侵犯他人著作权
四、不正当竞争与侵犯技术秘密
专题六 数据使用与网络活动的规范
一、基本概述
二、与数据相关的不规范行为
三、涉及人工智能的特殊侵权行为
四、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
五、利用技术手段辅助或构成诈骗或非法经营
专题七 科技伦理问题
一、基本概述
二、违背生态伦理的法律后果:环境侵权
三、违背生命伦理的法律后果
內容試閱 :
一、科研活动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
本书主要读者为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使其通过学习案例及其与科研活动相关的法律与政策,了解自己的权益与行为界限,对工作行为进行规范,规避涉及财产及人身的法律风险。
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通过阅读以下小故事,直视自己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某A大学的张教授获得国家项目经费2000万元,研究航天汽车项目。项目完成后发现结余400万元,应如何处理?
张教授实验室的博士后李博士参与了该项目,他的哪些工作成果可以通过什么类型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在这些知识产权成果中,李博士应享有什么权利?
和李博士一同工作的还有张教授的毕业生——某B大学的黄教授。李博士产生的知识产权成果中,黄教授自己和他所在的某B大学都分别享有什么权利?
黄教授在张教授实验室独立完成的知识产权成果中,黄教授自己、某B大学、张教授、某A大学都分别享有哪些权利?
最终,李博士关于该项目只获得了2000元的奖金酬劳。于是他决定离职,加入张教授校外开设的个人公司的竞争对手——萝卜公司。张教授是否可以阻止他加入萝卜公司?
李博士加入萝卜公司后,发现该公司正在攻坚的控制系统优化恰好可以用到之前在航天汽车项目中的部分智慧成果,李博士是否可以将自己在张教授实验室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在萝卜公司的科研项目中?
为实现该控制系统的优化,李博士开始了新一轮科研工作。在技术检索与适用时,他应该规避哪些知识产权类法律风险?
李博士研究发现,控制人脑是实现新控制系统优化的最佳途径。他可以就这个研究思路继续展开并推广吗?
二、如何使用本书
本书针对科研人员对经费的合法使用、所生成科研成果的有效知识产权保护、科研人员的权益及义务范围、开展前沿科研活动涉及的知识产权与其他法律风险进行展开与说明。主要围绕科研人员在科研企事业单位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针对如上领域中共七个专题的每一项具有代表性、最重要的法律问题都精选一个案例,进行详述与解析。
每个专题都在基本概述部分为读者提炼出最重要的法律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以虚拟情境的形式,引导读者学习专题中感兴趣的现实法律问题。
在专题的每一节下,第一部分是对涉及的实际问题的详细阐述。第二部分,摘选出回应该问题的案例中所引用的相关法条与司法解释,若相关法条有所修改与调整,则附上最新版法条与法律变动说明。第三部分,建立虚拟情境,为引入典型案例进行铺垫。第四部分是典型案例。
每个典型案例都包括案件摘要、裁判要点、争议焦点、基本案情、犯罪指控或诉讼请求、裁判经过与结果、法院裁判理由、案例注释与解析八个部分。
在案件摘要中,读者可以简要了解该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以及法院的裁判观点与理由。
在裁判要点中,读者可以了解到法院对所涉及法律问题的基本观点,以及现有法律法规与司法解释中不够明确的内容在司法实践中是如何被法院建议落实的。其中尽可能地保留了裁判文书中的原文,以确保对法律本身认识与表达的准确性。
在争议焦点中,读者可以明确在有关法律问题下,所涉及的具体争议问题。
在基本案情中,读者可以了解所选案例的基本事实背景与情况。这部分尽可能地保留了裁判文书的原文,所呈现出的案件事实并不皆是当事人眼中的事实,而多是法院在裁判过程中所认定的事实。在部分所选案例中,针对法院认定事实存有争议的,还会添加当事人用以证明自己所主张事实的证据,这可能会与法院在裁判理由中所讨论与适用的事实不一致。也恰恰是这样的不一致,希望读者予以注意:法院裁判时所依据的事实,是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中所反映出、带有法院价值判断的事实,因此,时有当事人对法院认定的事实存有争议或不满继而上诉,或法院由于原告一方缺乏证据而无法支持其主张的案件。通过这些案例,尤其希望引起读者的思考,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证据的留存与保存非常重要,而且也会成为一把“双刃剑”,既会在某些情况下支持自己的主张,也可能会成为日后对自己不利的把柄。
在犯罪指控或诉讼请求中,读者可以清晰了解到原告的主张。这部分可以与争议焦点对应阅读。虽然在一项案例中,原告认为的争议内容或事项有很多,但只有经过法院梳理后,最有争议的部分才会被提炼为争议焦点。关于不构成争议焦点的其他民事诉讼请求,因相关法律规定基本都相对明确,读者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时是可以通过依据法律谈判的方式来保障自己的权利或规避相关法律风险的,所以一定非要通过诉讼才能实现。
判决书中的其他重要内容也经过编纂后被保留,主要包括裁判经过与结果、法院裁判理由这两大部分。本着尊重司法与法律本身以及最大程度确保逻辑严谨与准确的目的,这部分的编篡以使用裁判文书原句为原则,通过调整裁判文书具体内容的语序与结构的方式,删除与本书关注的争议焦点无关的内容,最大程度简化阅读与学习难度。
在裁判经过与结果中,读者可以线性脉络的方式了解到所选案例的发展与推进进程,其中包括诉讼前的行政处理阶段或仲裁阶段、一审诉讼的裁判阶段、上诉后的二审裁判阶段、再审阶段等的裁判结果。此处,没有法律知识背景的读者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三点。首先,劳动关系的纠纷要经过仲裁才可以进行民事诉讼。其次,如果对一审裁判的结果不满意,一审的原告或被告可以上诉,提出上诉的一方无论在一审过程中的地位是原告还是被告,在上诉中都被称为上诉人,所提出的主张都被称为上诉主张。最后,针对已经生效的判决,无论是否经过上诉阶段,如果当事人有新事实、新证据或其他可以证明法院之前的裁判存有错误的情况,都可以申请审判监督程序,再进行一至两次的案件裁判,这个过程被称为再审。
在法院裁判理由中,读者可以充分了解到对节选后法院所涉及争议焦点的分析过程与观点。这部分内容尽可能地保留了裁判文书的原文,但为方便读者理解,在结构上进行了重新编排,即内容紧密围绕争议焦点,作了一定的删减。因此这部分全面呈现出在各阶段裁判过程中,各方当事人以及法院对争议焦点的论理思路、对所涉及法条的理解与运用。此外,这部分中最核心、最具有创造性价值的法律解释内容被摘选为裁判要点。
在案例注释与解析中,读者可以对所选案例及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以及思考。首先,解释为何有必要讨论与注重相关法律问题,以及为何选取该案例。其次,对所选取案例的裁判理由进行综合凝练,使读者了解相关法律问题处理思路的全过程。再次,纳入我国法院对类似问题的裁判情况说明或美国的相关法律规定,继而使得读者了解相关问题在实践中的发展脉络,以及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或不同的解决模式与方案。然后,若相关法律规定即使通过案例解析,依然就实践中的适用存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以致读者难以根据一项案例继以与自己的情况对照后进行准确判断的,会给出提示与初步解决方案。最后,提供前面部分未涉及的补充性或最为重要的法律建议。
对案例内容学习有困难的读者,可以针对感兴趣的法律问题,仅阅读案情的基本介绍与裁判要点,直接通过案例注释与解析部分了解相关法律问题的实践处理模式。在对相关问题处理的整体脉络有所认识后,再详细阅读与学习。
对案件深入学习有需求的读者,可以详细阅读“与案例相关的其他重要内容”,结合案例注释与解析,学习与思考相关法律问题的规定与普遍处理的合理性。
需要注意的是,本书所选取的案例虽然具有代表性,但由于事实情况不同,法院对事实的判断不同,法院对既有法条或司法解释的解析存在差异,读者就日常工作或生活中所涉及的问题可能无法实现一一对应,或寻找到唯一或完美的解决方案。因此,除了阅读案情部分,请读者通过案例注释与解析,进一步探寻符合自己问题的潜在可能性答案与处理方案。
编委会
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