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HK$
168.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HK$
54.9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HK$
87.4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HK$
99.7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99.7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HK$
110.9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HK$
62.7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HK$
58.2
內容簡介:
本书以反映犯罪学研究新成果和理论创新为基本目标。一方面,本书开阔视野,力求反映近期国内外犯罪学新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新进展;另一方面,在充分消化和吸收犯罪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化环境,对犯罪现象提出新解释和新对策。本书以综述性和学术性兼备为基本特色,即以犯罪学的课程体系为主线,以专题形式述评犯罪学理论研究成果,并对犯罪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深入的探讨。各个专题依据性质的不同,或在介绍学界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简要介绍犯罪问题的发展脉络,梳理出理论研究的发展规律,确立发展的基本方向;或介绍并评析域外的犯罪防控经验,为中国犯罪对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参照和借鉴,等等。虽然各个专题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作者对犯罪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学术见解。
關於作者:
王良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和中国犯罪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和犯罪学。在《政法论坛》《环球法律评论》《法学家》《法商研究》《法学》《政治与法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等法学和犯罪学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70篇,有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出版个人专著《单位犯罪论》,合著《刑法各论》,合作翻译《刑法哲学》,主编《经济犯罪定罪实务》、《中国刑法教程》,参加编写《刑法学》、《中国刑法评注》等。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司法部和中国法学会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多项。
郭泽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和犯罪学。中南检察研究院执行院长,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网络治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犯罪学会常务理事,信息犯罪预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刑法学会副会长,湖北省金融法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第五届十大中青年法学家,湖北省青年教师讲课能手。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最高人民检察院重大项目等理论课题。
周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院长助理。2005年毕业于美国山姆·休斯顿州立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获刑事司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犯罪学、比较刑法学、刑事司法制度和社区矫正制度。2003年出版专著《Instructors Guide for Ethics in Criminal Justice,3rd Edition》(《刑事司法职业道德教师手册》),2018年出版专著《理论犯罪学:犯罪归因之心理学视角》。2016年在《法商研究》发表论文《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曾主持*人文社科等多个课题项目。
目錄 :
第一章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研究范式
第一节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犯罪学的学科性质
第三节 犯罪学的研究范式
第二章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犯罪学研究的内涵、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
第二节 犯罪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犯罪学实证研究的核心概念及操作原则
第三章 犯罪现象
第一节 犯罪现象的概念和理论地位
第二节 犯罪现象的基本属性
第四章 犯罪人
第一节 犯罪人的含义及特征
第二节 犯罪人的分类
第五章 犯罪被害人
第一节 犯罪被害人及其研究价值
第二节 犯罪被害人的类型
第三节 被害人的被害性
第四节 犯罪被害人救助
第六章 古典学派犯罪学
第一节 古典学派犯罪学的诞生
第二节 古典学派犯罪学的主要理论
第七章 实证学派犯罪学
第一节 龙勃罗梭的犯罪学思想
第二节 加罗法洛的犯罪学思想
第三节 菲利的犯罪学思想
第八章 初期犯罪社会学
第一节 塔尔德的犯罪学思想
第二节 迪尔凯姆的犯罪学思想
第三节 李斯特的犯罪学思想
第九章 现代犯罪社会学理论
第一节 现代犯罪社会学的理论准备阶段
第二节 犯罪社会学的社会共识理论传统
第三节 犯罪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传统
第十章 犯罪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 心理学视角的引入
第二节 传统意义的心理学视角理论
第三节 非传统意义的心理学视角理论
第十一章 犯罪原因的结构
第一节 犯罪原因概述
第二节 关于犯罪原因的结构的理论争议
第十二章 犯罪的经济因素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犯罪
第二节 贫富差距与犯罪
第三节 贫困与犯罪
第十三章 犯罪的文化因素
第一节 犯罪的文化因素概述
第二节 犯罪亚文化与犯罪
第三节 文化冲突与犯罪
第十四章 犯罪预测
第一节 犯罪预测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犯罪预测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第三节 犯罪预测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犯罪预测的分类、内容和操作性要求
第十五章 犯罪预防
第一节 犯罪预防概述
第二节 犯罪预防的价值分析
第三节 犯罪预防的理论争议
第四节 犯罪预防体系
第五节 犯罪预防模式
第六节 犯罪预防与被害预防
第十六章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第一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
第二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原则、目标及工作范围
第三节 常见犯罪的综合治理
第十七章 犯罪矫治
第一节 犯罪矫治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犯罪矫治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第三节 犯罪矫治实务
第十八章 犯罪学发展的展望
第一节 我国当前犯罪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性格
第二节 我国当前犯罪学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未来犯罪学发展的总体思路
內容試閱 :
前 言
在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发生不同类型的犯罪,严重侵害或者威胁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民众深受其害。自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欧美国家的犯罪率和再犯率在大幅度升高后,持续在高位运行或者平稳增长。该犯罪发展变化规律,随后也在许多后发达国家照例上演。为强力地抗制犯罪,许多国家都积极采取刑罚预防、社会预防和其他预防措施,投入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但是犯罪控制的效果却相当有限,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许多学者运用社会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犯罪问题进行实证调查和理论研究,创立了多个犯罪学理论流派,提出了不同的解释路径和致罪因素,极大地提升了对犯罪问题的解释能力。虽然我国犯罪学理论研究的历史也不短,但是由于理论基础薄弱,理论研究的社会投入不足,以及曾受到极“左”思潮的冲击等,当下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社会影响力还不尽如人意。
犯罪现象都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发生的规范性社会现象,与本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历史文化环境密不可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犯罪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后持续在高位运行,犯罪态势严峻。在此社会背景之下,深入揭示我国犯罪的存在规律和发生变化规律,科学地解释中国的犯罪现象,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犯罪防控对策,是我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学术责任。而只有提出基于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化环境的犯罪解释和犯罪对策理论,并在实践中得到实证研究的验证和肯定,才能推动我国犯罪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本书以反映犯罪学研究新成果和理论创新为基本目标。一方面,本书开阔视野,力求反映近期国内外犯罪学新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新进展;另一方面,在充分消化和吸收犯罪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化环境,对犯罪现象提出新解释和新对策。本书以综述性和学术性兼备为基本特色,即以犯罪学的课程体系为主线,以专题形式述评犯罪学理论研究成果,并对犯罪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深入的探讨。各个专题依据性质的不同,或在介绍学界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简要介绍犯罪问题的发展脉络,梳理出理论研究的发展规律,确立发展的基本方向;或介绍并评析域外的犯罪防控经验,为中国犯罪对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参照和借鉴,等等。虽然各个专题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作者对犯罪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学术见解。本书可以作为教材,用于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从事犯罪学研究的同仁长期关注和研究犯罪问题,积极参与犯罪学的学术研究活动,发表了相当数量的学术论文,很早就有意愿撰写一本反映犯罪学研究成果和学术见解的著作,只是受限于多方面因素,迟至今日才得以实现。本人在听取了其他作者意见的基础上,拟定了本书的写作大纲和写作体例。三位作者分工合作,分别负责不同专题的撰写工作,最后由我统稿。不同作者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和行文风格,不可能完全一致。为实现著作结构的完整性和概念使用的基本一致,本人仅对其他两位作者文稿中的个别部分进行了结构性或者表述性的调整,对文稿的主体内容和学术观点未作大的改动。
本书的写作分工如下:
王良顺:撰写第一章、第三章、第六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
郭泽强:撰写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八章。
周 凌:撰写第二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四章、第十七章。
受理论水平有限、实证研究不够等因素的影响,本书必定存在不足或者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我指导的博士生夏娜和王惠敏参与了书稿的文字校对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法律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王良顺
2022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