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24.2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1.8
《
耕读史
》
售價:HK$
109.8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HK$
12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2.8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HK$
110.9
|
編輯推薦: |
该书是近年来关于情态和情态动词研究中较为深入的一部著作。该书以先秦两汉几个常见的表可能情态动词“能、可(可以)、得”等为描写对象,以Talmy的“力动态”理论为基础,在情态理论、情态动词语义分析及功能的发展演变等方面,都做出了相较前人更为细致的分析和更有系统性的解释。该书长于理论思考,对当前研究中有关情态语义研究的理论探讨都有所吸纳。在具体分析中,该书还采纳了生成语法的语迹、移位、空语类、照应等分析模式。该书充分吸收了当前语义地图对情态语义的分析的成果等。这种理论观照较好地使汉语史中的个案研究更具理论价值,是当前研究中需要提倡的。
|
內容簡介: |
该书在详细考察文献语例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先秦两汉的汉语里“能”“可”“可以”“得”等情态动词的发展演变路径和机制,表现出较大的创新性。第一,引入认知语言学奠基人之一Talmy提出的“力动态”(Force Dynamics)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几个情态词发展演变路线的刻画较有说服力,为上古汉语词汇语法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显示出较大的创新性。第二,书中不乏更加圆通的解释和分析,具有较大的理论贡献和参考价值。第三,作者侧重语义特征的刻画描写与应用,语例丰富,分析细致。在语义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各情态动词做了进一步的界定和辨析,有助于更为准确地理解和诠释上古文献。
|
關於作者: |
余素勤,女,1989年生,四川巴中人。2007年进入四川大学文新学院读本科,2011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师承胡敕瑞和宋亚云两位老师,现为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上古汉语语法和语义。参与国家社科研究重大项目一项,主持并参与重庆市市级项目和四川外国语大学校级项目一项。在《历史语言学研究》等期刊上发表数篇论文。
|
目錄:
|
总序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2 情态的概念
1.3 情态类型
1.4 情态动词的判定标准
1.5 情态动词的语义研究回顾
1.6 理论背景
1.7 相关理论、术语
1.8 语料说明
第二章 主体动力——能
2.1 前人研究简述
2.2 情态动词“能”的来源
2.3 先秦汉语的情态动词“能”
2.4 两汉汉语中情态动词“能”的变化
第三章 客观条件——可、可以
3.1 前人研究综述
3. 2 情态动词“可”的来源义
3. 3 先秦汉语情态动词“可”的语义发展
3. 4 先秦汉语情态表达“可以”的语义功能发展
3. 5 两汉情态表达“可”和“可以”的发展变化
第四章 事件能性——得
4.1 前人研究综述
4.2 从动词“得”发展为情态动词“得”
4.3 先秦汉语中情态动词“得”的语义发展
4.4 两汉汉语中情态动词“得”的变化
第五章 先秦汉语中可能类情态表达的对比
5.1 动力情态的语境对比
5.2 道义情态的语境对比
第六章 结语
6.1 “能”“可”“可以”“得”语义发展总结
6.2 与已有语义地图的对比
6.3 可能类情态动词来源义的影响
6.4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专家评审意见(一)
专家评审意见(二)
|
內容試閱:
|
绪 论
本章主要对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定义和范围、本书的理论基础 等进行介绍,并回顾之前的相关研究。
1.1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情态(modality),作为语言学界较为关注的语法范畴,其研究最早 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期。情态动词(modalverb)是情态的 主要表达手段,最鲜明的特点在于,一个情态动词往往能表达多种情态 类型,而不同情态动词又可以表达类似的语义。现代汉语的例子如: (1)她可以说三种外语。/她能说三种外语。/她会说三种外 语。/她说得了三种外语。 (2)时间还早,九点钟以前可以赶到。/时间还早,九点钟以前能 赶到。/时间还早,九点钟以前会赶到。/时间还早,九点 钟以前赶得到。 (3)烟酒可以让人,钱不能借出去,自己比一切人都娇贵可怜。 (老舍《骆驼祥子》) (4)一个人哪能没优点?/一个人哪会没优点? 例(1)指主体主语有能力做到某事,“可以”“能”和“会”都能使 用,无法用“V得 C”;例(2)指外在客观条件允许某事实现,“可以”
2 先秦两汉汉语可能情态动词语义功能变化研究 “能”和“V得 C”可以使用,无法用“会”。例(3)表示许可,“V得 C” 和“会”没有这种用法。例(4)表示认识可能,“V得 C”和“可以”没 有这种用法。 这种情态多义现象也同样适用于先秦汉语,如: (5)华元曰:“……吾罪大矣。不能治官,敢赖宠乎?”(《左传· 成公十五年》) (6)a.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b.公 曰:“君 王 何 如?”对 曰:“非 小 人 之 所 得 知 也。” (《左传·成公九年》) c.今涂之人者,皆内可以知父子之义,外可以知君臣之正。 (《荀子·性恶》) 例(5)、例(6)都是动力情态,指向主体的内在能力、条件。例 (5)的“治”施动性较强,只有“能”可以与之搭配,“可以”“得”没有类 似用例。例(6)“知”施动性较弱,“能”“得”和“可以”都有与“知”搭 配的用例,但语义并不相同。首先,例(6)c的“可以知”不代表主体 “涂之人”已经具备“知”的能力,而 a句的“能知”则有这种含义。其 次,a句的“能知”和 c句的“可以知”与主体的自然属性相关,b句的 “得知”不指向主体的自然属性,而与主体的社会地位相关。 下两例也是动力情态,表示客观条件可能。 (7)a.民欲与之皆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孟子·梁 惠王上》) b.即楚王更立,彼亦各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长有宠乎? (《战国策·楚策四》) (8)a.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上,乐乃可成。(《吕氏春秋· 大乐》) b.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国语·越 语下》)
例(7)a表示在“民欲与之皆亡”的客观条件下“(君王)独乐”无 法实现,其余类似。例(7)是反问句,“能”“得”都可以进入,“可”“可 以”则鲜有用例。例(8)是肯定句,“可”“可以”用例较多,而“能” “得”则相对较少。 下两例都是道义情态,如: (9)a.吾兄弟之不协,焉能怨诸侯之不睦?(《左传·僖公二十 二年》) b.孔张,君之昆孙子孔之后也,执政之嗣也,为嗣大夫…… 在位数世,世守其业,而忘其所,侨焉得耻之?(《左传· 昭公十六年》) (10)a.管仲曰:“臣卜其昼,未卜其夜。君可以出矣。”(《吕氏 春秋·达郁》) b.葵丘之会,献公将如会,遇宰周公,曰:“君可无会也。” (《国语·晋语二》) 例(9)都是反问句,说话人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其中,a句是从 道德角度,b句是从礼法角度,这类例子“能”“得”较多,“可”“可以” 则鲜有用例。例(10)在肯定句中,用于说话人的建议,只有“可”和 “可以”有这种用法。 例(11)表示认识情态,只有“能”“得”有用例。 (11)a.故孔子曰:“知者之知,固以多矣,有以守少,能无察乎? 愚者之知,固以少矣,有以守多,能无狂乎?”(《荀子· 王霸》) b.夫驯乌者断其下翎焉。断其下翎,则必恃人而食,焉得 不驯乎?(《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例(11)a译为“智者的智慧,本来就很多,又用它处理很少的事, 哪会不细致?愚者的智慧,本来就少,又用它处理很多的事,哪会不 狂乱?”例(11)b译为“驯乌的人剪断乌翅上的羽毛,剪断了羽翅之后3 第一章 绪 论
4 先秦两汉汉语可能情态动词语义功能变化研究 就必须靠人来喂养,乌怎么会不驯服?” 上述现象表明,先秦汉语的“能”“可”“可以”“得”“可以”虽然在 情态类型上多有重合,但它们的语境分布并不完全相同,即使处在相 同的语境,语义也有细微差别,这就表明了它们的语义有差异,且这 种差异与情态类型无关。由此可见,情态动词的语义并不等同于情 态类型义,同一情态类型,不同的情态动词语义不同。 另一方面,对同一个情态动词而言,虽然它可以表达多种情态类 型,但这些情态类型义之间都有联系,且这个联系并不限于情态梯度。 这从有歧义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如例(9)b的“侨焉得耻之”既可以 解读为道义情态,“礼法等级不允许我以他为耻”;也可以解读为动力情 态,“我没有资格以他为耻”。这两种解读实际是对同一现实情境的描 述,只是说话人的视角有所不同,道义情态“得”着眼于礼法等级对主体 的约束,动力情态“得”着眼于主体拥有的权力范围。无论是道义情态 解读,还是动力情态解读,“得”句的主体都是被外界环境限制、影响的 对象,主体的这一意象是“得”不同义项之间的联系。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贯穿于同一情态动词不同情态类型义之间 的联系,常常是某一情态动词区别于其他情态动词的关键因素。比 如,无论动力情态还是道义情态,“得”句的主体总是被限制、影响的 对象,如例(6)b的“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和例(9)b的“侨焉得耻之”; 与之相对,“能”句的主体主动利用自身条件实施某行为,如例(6)a 中指向主体认知能力的“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和例(9)a表示主体 道德内省的“焉能怨诸侯之不睦”。也正是所述主体的差别,导致这 两例的“能”“得”无法互换。由此可见,“能”“得”的关键差别在于所 述主体的差别。 进一步来看,这种差别恰好与二者的来源义相关:“能”来源于表 示“强壮、贤能”的动词,主体施动性强;“得”来源于表示“获得”的动 词,主体施动性弱。 由此而言,区分不同情态动词的语义,以及联系同一情态动词的
不同义项,都需要对情态动词的来源及其发展脉络做出清晰的描写。 从来源义上提取、概括不同情态动词语义中非情态类型的部分,是区 分不同情态动词语义的关键。同时,分析这些非情态类型的语义在 情态动词中的保留程度以及凸显程度,是区分同一情态动词不同义 项的关键,也是判断情态动词语法化程度的关键。 有鉴于此,本书以先秦汉语中最常见的三个可能类情态动词 (“能”“可”“得”)为研究对象,追溯其来源,分析其语义的发展脉络, 并比较它们在语义和语境上的同异。另外,先秦汉语中部分可能类 情态动词还处于发展之中,到两汉汉语才变为完全成熟的功能词。 因而在分析完先秦汉语可能类情态动词的发展路径之后,本书将两 汉汉语和先秦汉语进行对比。 下文先概述情态和情态类型,然后简要回顾情态动词的语义研 究,最后介绍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