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审美与省思——对话现代文学经典(贺仲明教授全新文学批评录,获王瑶学术奖,再论《阿Q正传》等文学经典,呈现现代文学的宽广与可能)

書城自編碼: 379248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评论与鉴赏
作者: 贺仲明
國際書號(ISBN): 9787536097384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大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68.4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裙子的宣言:重新定义二十世纪女性气质
《 裙子的宣言:重新定义二十世纪女性气质 》

售價:HK$ 105.0
敦煌壁画中的儿童生活
《 敦煌壁画中的儿童生活 》

售價:HK$ 103.8
中国历史的智慧与细节:读史有智慧+观风
《 中国历史的智慧与细节:读史有智慧+观风 》

售價:HK$ 232.5
病毒 下层社会:疾病与不平等在美国的碰撞
《 病毒 下层社会:疾病与不平等在美国的碰撞 》

售價:HK$ 105.0
日本学研究.第二辑
《 日本学研究.第二辑 》

售價:HK$ 113.3
甲骨文丛书·波希米亚人:第三帝国柏林地下抵抗运动中的爱情与牺牲
《 甲骨文丛书·波希米亚人:第三帝国柏林地下抵抗运动中的爱情与牺牲 》

售價:HK$ 105.0
小儿发热
《 小儿发热 》

售價:HK$ 57.8
宫腔镜学 (堪称宫腔镜的百科全书)
《 宫腔镜学 (堪称宫腔镜的百科全书) 》

售價:HK$ 552.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6.0
《 从格林童话到哈利·波特--童话故事与儿童文学研究新论 》
+

HK$ 75.5
《 中国现代经典诗歌鉴赏 》
+

HK$ 600.0
《 蒋勋说红楼梦(全8册) 》
+

HK$ 69.6
《 吴晓铃论《金瓶梅》 》
+

HK$ 147.5
《 人间呐喊:解读鲁迅《呐喊》 》
+

HK$ 93.6
《 刘晓蕾《红楼梦》十二讲(“得到”、新东方经典领读人!随书附赠人物关系图、情节脉络图、时间线索图) 》
編輯推薦:
本书从文学创作、批评、研究、阅读与接受等多个方面强调了文学经典在文学中的重要性,文学经典的存在可以视作文学的一个基本价值标准,关乎文学为何存在,既是整个民族文化性格和内在美学精神的体现,也会对当下的文学创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作者一直在呼吁要对文学经典进行重新审视与建设,对文学评判的标准进行必要重构。
既有提纲挈领的观点性陈述,也有文学批评观念的具体实践,作者尝试从思想与审美、时代与个人等不同角度切入,提供了多种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可能路径。
內容簡介:
本书为当代文学评论家贺仲明教授的学术批评集,内容皆围绕现代文学经典相关问题展开,分上下两辑,上辑主要为文学理论、观念等问题的辨析,收录第五届王瑶学术奖一等奖获奖作品《五四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重构》等6篇文章。下辑是对诸如《阿Q正传》《秋夜》《故乡的野菜》《再别康桥》等具体文学作品的赏析细读,收录8篇文章。全书兼具学理性与新意,呈现出作者作为批评家宏阔的批评视野和精准的文本细读能力,彰显出其富有批判性的、独立的批评立场与姿态。
關於作者:
贺仲明
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人选jiaoyu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8部。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获“王瑶学术奖”、jiaoyu部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目錄
上.辑
文学经典的命运与文学的前景
文学批评与文学史构建中的外在因素影响——以丁玲等文学史评价为中心
“十七年文学”评价与文学经典性问题
五四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重构
回到文学的鲁迅——对当前鲁迅研究的思考
文学中的伦理与人性——从对张爱玲、萧红评价引发的思考

下.辑
鲁迅《阿Q正传》:阿Q为什么是农民?
鲁迅《秋夜》:文本法之于鲁迅作品教学与研究
废名《竹林的故事》:自然生命观下的美与悲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以淡写浓,别赋深情
萧红《小城三月》:个人之爱与民族之痛的交融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自我与时代的心史
徐志摩《再别康桥》:自然与节制之美
周立波《禾场上》:匮乏时代的素朴之美
內容試閱
文学经典——永恒及其重读
(代序)

关于经典,有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包括争议。但无可置疑的是,文学经典是文学魅力之重要所在。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也是人们心灵最美好的滋育者。我们每一个喜爱文学的人都肯定有过阅读文学经典作品的美好感受——那种难以言说的沉醉、愉悦乃至迷狂,无疑是我们热爱文学的最根本原因。
经典具有永恒性,但是经典又绝不是封闭的,而是具有充分开放性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在不同人群、不同代际的阅读中,文学经典被不断赋予新的含义,焕发出新鲜生命力,从而持续在历史中流传。
现代文学经典更是如此。由于时间距离的相对短促,现代文学经典还没有进入到完全稳定期,而是仍然处在变动中。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文学经典的内涵肯定还会发生变化,其中的作品也还会有所迁移。这是现代文学经典与古代文学经典的差别。
相比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与我们的生活又更为密切,我们对它们的感受也更直接。事实上,我们每一个当代人,都是现代文学经典的重要评判者,我们的阅读、感受和评价,都会影响这些作品在未来文学史上的位置。毕竟,我们与这些经典相距很近,后来人永远不可能拥有与我们一样的视野和感受。
当我们阅读古代文学经典的时候,更普遍的姿态是仰望,是遥观,就像观看天上遥远的灿烂星河;但我们阅读现代文学经典的时候,却不免会带有更多严峻的审视甚至苛求——就像我们对自己很亲近、很关切的人,往往会有更高的要求,会有不自觉的期待和严格……
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有了这部与现代文学经典的“对话”。较多的感性认知,较多的情感介入,以及一些可能过于严格的“酷评”,都可能糅杂其中。就我个人的主观感受,文学经典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审美,因此,我与经典“对话”的第一前提是审美,阐释其美学内涵,表达我的审美感受,是最基本的内容;其次就是思想,文学经典不能缺乏思想之美——毫无疑问,创造而深刻的思想具有独特的美感,并激发我们的心灵和大脑——因此,从思想角度考量现代文学经典,我也觉得必不可少。
总的来说,在阅读中既鉴赏又具批判性思考,是我们与现代文学经典相遇的必然过程,也是任何作品在经典化过程中都需要经历的命运——说到底,我们每一个人、每一部作品都会是历史的一部分,都无法逃脱历史选择的宿命。我们也只能承受乃至喜爱这一命运。
2022年4月10日于羊城

文学经典的命运与文学的前景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文学经典遭遇到被轻忽和被亵渎的虚无化命运。这并不主要表现在文学外部,虽然受整个文学环境的影响,文学经典的阅读者呈现减少的局面,它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也逐渐降低,但相比之下,文学经典还是始终有比较稳定的读者市场。文学经典虚无化的最主要表现是在文学内部。自90年代以来,许多作家和批评家表现出非常强烈的鄙弃和挑战经典的意愿。例如90年代初一度很受人关注的“重排大师”事件就可见一斑。
之后,更多的现代文学经典作家如鲁迅、茅盾、巴金、丁玲等屡屡遭受非议,传统文学的经典和理论思想更是受到普遍的冷落和遗忘。在这一潮流下一些年轻作家宣称放弃对中国文学经典的阅读,将学习和仿效经典当作落伍与可笑的行为。与此同时,对文学经典的亵渎式解构成为时尚,对经典进行无厘头戏仿的作品频频出现于文学期刊、影视和网络。在这里,经典已经完全失去了曾经拥有的神圣意味,变成了嘲弄和亵渎的代名词。
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多种原因。最根本的,是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带给文学内涵特征以根本性的冲击。信息化时代的一个主要标志是文化网络媒体的兴起,这使文学的传播途径迅速扩大,文学的创作数量也无限制地增长,于是,文学的边界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进行“文学创作”,那么,什么是文学,什么是作家,似乎都已经成为问题,更难以判别什么是优秀文学,什么是低劣文学。文学标准的缺席使经典失去了生存基础,也使对经典的解构显得轻而易举。与此同时,商业文化在信息化时代得到更为兴盛的发展,它大规模介入文学市场,对文学经典的存在意义和神圣地位做了进一步的消解。对于以消费为目的的商业文化而言,所有经典的唯一价值就是娱乐和消费。对经典的消解和嘲弄,能够满足人们亵渎和反抗权威的快感,也就能赢得商业市场,亵渎和解构经典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时代潮流。
其次,作家对文学权力的反抗也是原因之一。西方学者布鲁姆曾经非常精彩地分析过作家们身处传统中的“焦虑”和急切摆脱这种焦虑的复杂心态。近年来,更多的后现代学者也在致力于对文学传统进行解构和颠覆。以福柯和德里达为代表,学者们深入地解构了经典的形成历史,解剖了其中存在的权力运作过程,揭示了经典文学在形成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非经典性。这种解构,与作家们对文学权力的反抗期待不谋而合,也从根本上动摇了文学经典的基石。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经典的时代命运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从必然性方面讲,随着文学媒介的扩大,文学创作的普泛化和大众化,传统的文学概念、传统的文学和读者的距离已经不再适应于现实,传统文学经典的内涵和位置也必然受到影响,调整和变化是一种趋势。从合理性方面讲,以往的经典认定,以及对经典过于虔诚的崇拜,确实有可反思处,尤其是在中国,过强的政治或文化介入,使文学经典在生成中掺杂了过多的非文学因素,也显得过于主观和片面。文学权力的分析,使我们看到了原来神圣不可动摇的经典诞生中的问题,也能使我们更冷静深刻地看待和审视经典。而且,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作家们强烈的创新愿望,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推翻经典,也就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文学创作也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
但是,所谓真理走过一步就成为谬误。完全忽略文学经典的价值,将经典彻底虚无化,存在着严重的思维局限,或者说表现出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虽然文学标准正发生变异,但并不意味着文学没有标准,同样,经典在构成中存在着权力因素的影响,但是,就整体而言,经典经过时间的淘洗,有其成为经典的理由和价值。完全排斥经典的意义,只有解构,没有建构,将片面的个案作为整体推广,忽略了更普遍也更根本的内在标准。这种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具有片面的深刻,走向极端,又变成了另一种权力,另一种压制。
更重要的是,这种对经典的虚无化很可能给文学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它可能影响文学的基本意义,也会影响到文学的文化精神传承。因为文学经典的根本问题是文学到底是为什么而存在的?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人文的,还是娱乐的?在代表传统价值观念的文学经典那里,文学所指示的是精神的标准,是思想和美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对经典的放弃和虚无化,事实上也就意味着放弃文学的精神准则,是对文学消费文化趋向的认可与趋同。从文化方面说,因为文学经典是历史积淀而成,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文化记忆,或者说包含着民族的文化密码,是人类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部分。就中国文学而论,由于中国没有像西方一样严格的宗教传统,文学在更大程度上具有宗教的功能,文学经典也承担着中华文化传承的职责,是这一文化的核心内容。有学者对此的概括是相当中肯的:“至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它正如浤浤汩汩的长江大河,滋润着古往今来的中国人的心田,培养出一种中国人特具的‘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的敦厚中和的气质。它不仅泽被四邻,影响着周边国家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光耀五洲,使地理距离、思维方式俱属道阻且长的西方世界也景仰着它的流光溢彩,为之目眩神摇。”所以,文学经典的虚无化,肯定会影响我们的文化记忆,削弱我们的民族精神。
文学经典虚无化还可能对现实的文学创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文学失去了经典的照耀,也就事实上失去了创作的标准,在没有传统的背景和规范的约束下发展,文学创作的能力和水平会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在信息时代,文学的创作和发表又显得那么轻易和简单,于是,文学探索的艰难和复杂过程就被完全简单化和浅俗化,出现完全凭兴趣创作,完全的自我中心和随意化的标准。长久下去,可能导致恶性循环,使文学丧失自己的内在精神,逐渐沦为大众文化的消费品。从艺术方面看,当前中国文学已经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经典缺席后的退步迹象。像文学语言,许多作品简单粗糙,已经远不能与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品相比;有魅力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更是当前文学集体性的匮乏;至于小说创作中非常重要的白描能力,也已经突出地从作家们的笔下退隐。这一影响最突出的也许是在年轻作家方面,因为他们在嘲笑和鄙弃经典的环境中成长,也最容易承受经典匮乏的后果。事实上,缺乏思想,缺乏成熟和独创性的艺术表现力,正是许多批评家对年轻一代作家的一致批评。只是,我以为,这些作家的问题其实不是因为他们自身,而是在我们近年来的文学评价机制,在我们毁坏了文学经典,失去了文学标准,他们承受的不过是经典毁坏后的虚无而已。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