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人为什么会生病?:精神如何影响身体

書城自編碼: 379333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灵疗愈
作者: [英]达里安·利德 Darian Leader、戴维·科菲尔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663436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2-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3.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0.6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6.1
周易
《 周易 》

售價:HK$ 44.6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7.2
乾隆制造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304.4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16.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3.1
《摇摆之心:理解躁郁》
+

HK$ 238.9
《高敏感是种天赋(认识篇+践行篇+沟通篇)(全三册) 》
+

HK$ 97.2
《自闭症新科学:为自闭症人士做出正确的生活选择》
+

HK$ 85.0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

HK$ 74.8
《亲密关系》
+

HK$ 68.8
《应对焦虑:九种消除焦虑 恐惧和忧虑的简单方法(原书第2版)》
編輯推薦:
1、本书是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达里安·利德 × 英国哲学家戴维·科菲尔德的一次跨界合作,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哲思相结合,助力我们更好地认识心理和身体的密切关系。
2、我们为什么会生病?心灵是如何影响身体健康的?为什么现代医学忽视了那些导致我们生病的无意识过程?心理因素确实会影响身体——但你不能只说“压力使人生病”,因为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本书深入而全面地探讨了精神状态和身体之间的关系,拓宽了传统医学的视野,重新唤起人们对心身医学的兴趣,将其作为研究所有疾病的视角,充满人文关怀。
3、本书系明室推出的利德系列作品的其中一本。这不仅是这位知名精神分析师作品的一次系统翻译,也极好地填补了相关类型书籍的市场空缺。
內容簡介:
孤独为什么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精神压力为什么会使类风湿关节炎发作?人际关系中的摩擦、动荡和失望为什么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心脏病、癌症、哮喘或关节炎等疾病会因病人的想法和感觉而加重或缓解吗?为什么现代医学对疾病背后的生命经历、情绪感知与行为模式如此不感兴趣?……针对这些问题,《人为什么会生病?》以广阔的视野重新观察医学领域,开展了一项关于心理和身体健康之间关系的开创性研究。作者将前沿的心身医学研究与医学史上被忽视的见解相结合,深入探索精神状态和身体机能的相互作用,通过出色的案例分析,阐释了主流医学中如何以及为何常常忽略心理致病因素,从而提高人们对心身联系的重视和觉察力。
關於作者:
达里安·利德(Darian Leader):英国作家、精神分析师,弗洛伊德分析和研究中心的创始成员,同时也是英国精神分析学院院长、罗汉普顿大学荣誉客座教授以及弗洛伊德博物馆信托人。现执教于利兹城市大学,同时也在布鲁内尔大学讲授精神分析专业的硕士课程。著有《人为什么会生病?:精神如何影响身体》《手的精神史》《摇摆之心:理解躁郁》《疯狂是什么》等作品。 戴维·科菲尔德(David Corfield):英国哲学家,专门研究数学哲学和心理学哲学,现在执教于肯特大学。
目錄
引言
001第一章 什么导致了疾病?
013第二章 为什么倾听重要?
030第三章 压力是罪魁祸首吗?
043第四章 患病的时机 062第五章 语言与信念
084第六章 疾病有含义吗?
106第七章 当身体做出回应
119第八章 心脏
130第九章 身体:两个还是一个?
146第十章 模仿
166第十一章 免疫系统
184第十二章 癌症
204第十三章 保持正常的健康风险
221第十四章 治疗有用吗?
248第十五章 医生想要什么?
272后记
287参考文献 293
內容試閱
引?言
两个同龄男性都患有心脏病,心脏受损程度也相同,其中一个单身,时常抑郁,另一个是已婚人士,情绪正常。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前者比后者更可能死于心脏病,这是为什么?某女性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当她的生活风平浪静时,病情会相对稳定,但当她与成年子女起冲突时,病情会加重,这是为什么?在工作中,患上心脏病和胃肠道疾病的人,多是没太多决策权的人,而不是他们的上司,这是为什么?哮喘患者开始书写生活中的烦恼经历之后,其肺功能会有所改善,这是为什么?社会孤立就像吸烟、肥胖和缺乏运动一样会危害人的健康,这又是为什么呢?
虽然看上去似乎有点奇怪,但事实上,这些问题出自美国心身协会的一本小册子。我们都很熟悉吸烟、不良饮食和久坐这些生活方式的危害,但那些可能影响我们生活的心理因素呢?当我们随口说到一种疾病是“心身”(psychosomatic)疾病时,通常是指不太严重的、短暂的不适,比如面试前胃痛、约会前头疼,或者考试前想上厕所。但在前面的例子中,却谈及了危及生命的疾病(如心脏病),还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和哮喘)。那么,我们的内心活动真的会影响到这些疾病吗?如果会,又是如何影响的呢?
在英美两国,每个月都会有许多人(每四人中就有三人)出现躯体症状,并尝试采用某些方法来缓解症状,比如吃药、休息或去看全科医生。媒体的报道加剧了人们对健康的焦虑—报道里充斥着越来越多的疾病和不适症状,供读者们“对号入座”。据估计,全科医生面对的25%~50%的就诊问题在医学上都无法解释,因而当下全科医学对此所做出的最常见诊断就是—无病。我们该如何解释这种不断增多的“无病呻吟”呢?身体是否在为其他痛苦而扬声?
这是个十分有趣的问题,但是我们还要考虑剩下的那50%~75%的病例—患者说不舒服,也确实被诊断患有某种疾病,比如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他们是什么情况?有没有可能,思想和感受也影响了那些有明确医学诊断的疾病?我们中的一些人是否会比另一些人更容易生病?如果是这样,这些人是对特定疾病更易感,还是他们本就更易生病呢?
在本书中,我们将论证:不是忧心的事而是我们忧心的方式使我们生病。来自不同文化传统的研究都表明: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我们如何面对自身的体验。人类是会解读和记忆的物种:从史前洞壁上的狩猎记录,到监狱牢墙上的刻痕凹槽—我们需要用各种方式记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语言文字是我们记录生活最常用的工具,但若是无法以读写表达呢?有没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生活经验以身体疾病的方式表现出来呢?
在探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首先,不存在一种叫作“心身疾病”的特殊疾病。因为没有任何一种重大疾病是完全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也鲜有疾病完全不受心理因素影响。重要的是,身心之间存在潜在联系。即使研究表明,几百名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女性在与孩子争吵后,只有一人出现了病情波动,我们仍能从这一个例子中学到些东西—它可能提示,心理活动会影响关节炎的躯体表现。但是,在不同患者身上,这种影响的强弱不同;或是在同一个人生命中的不同时刻,症状显现与否也存在差异。但不管怎样,这说明心理体验和身体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关联,身心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永远存在。
有的人会在尴尬时脸红,有的人却没有类似的身体变化。对前者来说,尴尬是脸颊血管扩张的原因。后者可能也感到了尴尬,却没有表现为脸红。除尴尬之外,脸红也可能是由兴奋或愉悦等状态引起的。这个简单的例子警示我们,不要以偏概全、单一化地解释身心联系。某一身体症状可能有多种原因,心理因素有时有很大影响,有时却未必。类似地,同样的心理压力下,身体症状也不尽相同。每个病例都要结合其影响因素具体分析。
尽管如此,身体在某些时候更容易生病—尤其是经历分离和失去的时刻。当某段重要的关系破碎了,我们将身处一种困难、甚至是难以为继的状况。如果我们不能设法接受它,身体内部的一些系统可能就会受损,削弱我们对疾病的抵抗力,进而导致疾病(虽然并非百分百发生)。精神分析学派提出过一个有趣的观点,即,所谓的分离和失去涉及许多方面:不一定指的是失去什么重要之人,也可能是失去工作、活动机会,甚至爱好。只要这些事物处在我们生活的中心,就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如果只关注丧亲之痛那种明显的“失去”,很可能就错过了这些更不易察觉的“失去”。
对失去的思考使我们得出了另一个结论。人们注意到:丧亲者经常会试图模仿逝去的亲人。他们可能会使用与逝去亲人同样的语气,以同样的方式走路,或开始穿与亲人有关的衣服,或用与亲人有关的香水。这些模仿经常是无意识的,并可能导致身体疾病。模仿他人的行为可能是一种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方式,可能是为了表现一种共同的纽带,也可能只是没办法面对失去本身,或者无法解释自己与失去的人之间关系的意义。当下,强调遗传因素的风潮掩盖了这些无意识行为的价值。如果一种症状在一家两代人中被发现,它往往会被归结为遗传决定因素,而不是其人下意识地想要与逝者保持关联。这并不是说,此种无意识的举动不具有遗传学基础;而是说,比起当代医学界某些流派摒弃心理因素的做法,身心的相互作用更值得考虑。
开放地接受这种相互作用意味着,与其用“心身疾病”一词来形容某种特定的疾病,不如用它来指代一种看待疾病的方式。例如,与其说哮喘、甲状腺功能亢进或高血压是心身疾病,不如说任何疾病—从普通感冒到疟疾,再到心脏病和癌症—都可以从心身的视角来看待。心身医学不应像眼科学或心脏病学那样,成为一个专业,而应当作为一个术语,为不同领域的执业者指出合作之路。我们希望本书能激励这种合作。
在本书开篇,我们关注了有关疾病的一些常见误解。人们通常认为,每种疾病都是定义明确的实体,有单一的病因和治疗方法。这种模式似乎契合那些需要用抗生素治疗的细菌感染,但无法解释大多数已知疾病。事实上,即便是细菌感染,这种解释也并不精准,它忽视了其他一些影响因素。同样,就算在普通感冒这样简单的日常病毒感染中,心理压力也会引起一定影响。
试图边界清晰地划分疾病的各种原因,可能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越是将疾病放在患者的整体生活背景下研究,就越能发现传统的标准化解释存在局限。当今医学所强调的可计算和测量的指标,不足以探讨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我们将一切心理因素都归结于“压力”这一名词,就抹杀了每个不同病例的特殊性。个人生活的独特细节被隐去,只剩下一个含糊的总称。然而我们会看到,在阐明心理因素如何产生作用方面,关于压力的个例病史,而非大规模统计研究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诸如压力和疾病的细菌学解释等模型的流行可以提供一条重要线索,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健康和疾病。我们与生活中的事件越是有距离,它们就越有可能表现为我们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而这种距离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我们无法接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当我们无法想通一些事时,身体可能会承担相应后果。因此,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遭遇了什么,而是自身是否有能力为生活中的重要变化赋予意义。
这些变化和过渡的时刻可以提示为什么人会在某些时刻生病,我们将在第四章重点讨论患病的时机。如果人有可能在某个意义重大或情绪激动的时刻生病甚至死亡,那就说明身心之间有非常真实的关联。例如,某些患者听到坏消息,就会出现心脏问题,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加重。如果这是真的,就意味着耳中所闻对我们影响至深,甚至深达身体组织。
从第五到第七章,我们探索了语言的力量。语言可以塑造我们对身体和医疗的体验,甚至可以催生某些躯体症状,而仔细倾听和解读则可能会消除这些症状。不过,有许多躯体疾病并不是由语言引发的,却似乎仍与心理过程有关。假如某人听说所爱之人刚刚死于心脏病,随后也突发心脏病身亡,我们是否能假设第二起死亡可能与第一起有关?两人都死于心脏病发作,我们应该将之当成意外,还是应假设丧亲之痛削弱了第二个人的身体,使其最脆弱的部位—恰好是心脏—停止了运作?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语言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影响症状。我们将看到,一些躯体症状实际上呈现了内心的疑问或尚待解决之事。这些症状可能是在质询我们的身份或性别:“我体内潜藏着什么?”“我是男是女?”或“我是不是有可能失去自己的一部分?”但有时,停止质询某个问题也可能引发症状。症状就像是身体上的印记或图章,在话语和心智无法表达之时,它们就会显现。例如,在某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时刻,某人会被无法言喻的痛苦压垮。
研究某些疾病的发生时间和过程,也会看到我们与他人是多么密切地关联在一起。人际关系中的摩擦、动荡和失望会对身体产生非常确切的影响。我们应对它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年时与照护者的关系。第九章和第十章将探讨这些关系的某些层面,以及它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我们将看到,人们的反应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如果说,与他人的关系可以影响我们的身体,那么这是如何发生的呢?心理体验怎样改变我们的生理状况?对免疫系统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不久以前,人们还认为免疫系统自主运转,不受大脑和神经系统调控。但新的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实际上持续不断地与大脑互联。心理问题会直接影响免疫系统对威胁的应对。这也是心理体验容易导致身体患病的机制之一。
第十二章分析了前述过程的一个例子—癌症。癌症一直是心身医学领域热烈讨论的主题:心灵是否能影响癌症的进程,乃至使其发生?我们审视了一些证据,提出了关于身心联系的新思路。有些人会由于心理特质的原因比其他人更容易患癌症吗?我们质疑了易患癌症性格这一概念,也质疑了情感表达能力欠佳与癌症存在关联这一老生常谈。
第十三章讨论的观点是:我们在表达自己时遇到的问题越多,就越有可能生病。这一章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我们如何处理自身体验。我们需要怎样理解这个世界?而理解方式的缺失是否会使我们生病?数个国家的研究者提出,保守地疏离于自己的情感生活会为身体疾病埋下隐患,最冷酷、适应性最好的人风险最高。这个理论是否坚实?如果确实如此,这又会对人的生理产生什么影响?
我们认为,尽管这些观点可能有益且有启发性,但它们往往过于强调情绪表达。也许,不是急性的情绪体验,而是缺乏处理这些情绪的心理架构才导致了疾病。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常常会在应对一个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新处境时生病。例如,死亡、出生、结婚、退休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重要的变化,会改变我们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我们需要理解、接受自己的新位置,如果做不到,在某些情况下就可能生病。
第十四章得出了一些结论。知道人们为什么会生病,并不等于有了治疗计划。我们认为,精神分析的理念可能有助于了解一个人为何生病,但它本身并不能治愈疾病。无意识的精神力量可能对身体有强大影响,但我们很少认为,谈话疗法会是治疗身体疾病的唯一良方。我们更多是将其与那些承认交流与认可之重要性的、“感性的”医疗方法协同使用。在这里,精神分析理论也有助于揭示,为什么一些非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实际上是有效的。
最后一章提出了一个微妙的问题:医生的心理。医生的心理过程会对其理解和应对患者的疾病产生什么影响?这问题可以对任何职业提出:船长的心理状况如何影响他驾驭船只和管理船员?律师的心理生活如何影响其与客户沟通,以及为之辩护的方式?这一问题具有广泛性,但在医学上也有其特殊性。我们也会探讨它引发的一些问题。
在本书中,我们始终希望重新唤起人们对心身医学的兴趣:不是将其作为标签,贴于某些疾病之上,并将其与其他疾病区隔开;而是将其作为研究所有疾病的视角。鉴于人们对主流的生物医学日渐不满,心身医学在当下更显重要。越来越多的患者正寻求补充或替代疗法。主流医学有时攻击这些疗法,有时接纳它们,但不管怎样,如今的主流医学都认识到它们将持续存在。虽然关于顺势疗法和针灸等做法的医疗效果仍存争议,但它们显然提供了比一般的全科医生咨询更具整体观的视角。与生物医学中将身体拆解为各个部分的做法不同,它们让患者感到被认可、被倾听。与其让不同医疗方式之间的裂痕扩大,生物医学更有必要重新审视现有的理论假设,开阔眼界与心胸。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