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7.3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0.6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HK$
109.8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HK$
99.7
《
无端欢喜
》
售價:HK$
76.2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HK$
53.8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HK$
87.4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HK$
44.6
|
編輯推薦: |
书中的每个话题都那么直戳心窝,都是孩子成长中容易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琐碎细小,却让我曾经烦恼过。雪莉的话娓娓道来,没有多少大道理,就是告诉家长一个老师的看法,但这看法非常有用,及时给家长指点迷津。有用的就是最好的,值得家长一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学老师是孩子的启蒙者,小学教育是学生的起跑线。要让孩子快乐起跑,家长和老师就应是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和“合作伙伴”。本书真实的案例、真诚的话语,就像老师在和家长娓娓谈心,帮助家长解决孩子上小学遇到的种种问题。
—小学特级教师?刘庆华
这是我读到的最真诚、最实用的家长贴心书。饶老师不是教育专家,她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师作家,她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但是她抛开所有的顾虑,告诉我们那些家长渴望了解却不曾了解的事,帮助家长和老师和谐相处,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能在小学快乐成长!
—学生家长?王冬梅
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老师,我从这本书里得到了许多经验,懂得了很多平时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书中的很多案例都是小学校园中的焦点问题,作者用亲身经历给读者支招儿,不仅使家长受益,对小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由小学金牌教师饶雪莉写给家长,介绍如何与小学老师配合提高孩子成绩和学习力的秘籍。教育全在细节中,家庭教育无小事。本书结合作者实践经验,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帮孩子找到快乐成长与考试升学的平衡点,让孩子快乐度过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
书中所写的问题,分别从细节教育、兴趣培养、学习指导、家校配合出发,以择校、择师、兴趣班、校园霸凌等多个在小学生活中会常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结合饶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亲身感触,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给出了可行的方法。
|
關於作者: |
饶雪莉
亲子教育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儿童阅读推广人。曾是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获“全国小学观摩课金奖”,四川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现专注于家庭教育研究和儿童阅读推广,被媒体誉为“家长和孩子的知己”。
其作品多次荣获全行业优秀畅销书。其中《别让孩子伤在小学》系列荣获2013年中国作家富豪榜“最佳畅销书”、2019年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百部家庭指导读物”等荣誉,部分作品输出海外。
代表作: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系列、《成长不迷茫》系列等。 抖音搜索:雪莉老师
|
目錄:
|
好老师胜过好学校
1让孩子在家上学?除非你又足够的勇气和智慧/003
2孩子要提前入小学吗?/011
3名校未必好,老师更重要/019
4“三心”判断好老师/030
学习习惯要培养
1书包里的教辅书,一本就够/039
2想要学好语文——基础、阅读、作文,一个都不能少/050
3想要学好数学——重基础、多运用、练好数学思维/061
4孩子做作业,家长放风筝/070
5孩子作业多,家长怎么办/079
6辅导孩子功课,家长自带“灭火器”/086
让兴趣成为孩子的学习动力
1上不上兴趣班,兴趣来决定/099
2“双减”后,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自主性/109
3“双减后”,如何多维度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117
4奥数也是一种兴趣,学得痛苦不如不学/125
5比不比赛,孩子都可以很优秀/134
6提升孩子的专注力,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142
平常心对待学习成绩
1平时成绩比期末成绩更重要/155
2不以分数论奖励/161
3别让小升初成为难以言说的伤/169
4多子女家庭,请千万不要“横向比较”/177
|
內容試閱:
|
自序:美好的小学时光
回忆我的小学时光,是无限美好的。
那时,没有大量的教辅资料,没有补习班,没有特长班,没有托管班。我记得我每天都背着一个小书包快快乐乐地去上学,好像那时的“坏人”也特别少。
老师会组织我们去春游、秋游、野炊……同学们在大自然中嬉闹奔跑。每到班会课,老师还会让我们自由创意发挥,开展各种各样的中队活动,作为中队长的我永远是活动的策划者、主持人。想想自己的能力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不干胶、太阳饼、搅搅糖、花仙子……伴我度过了美好的小学时光。
不知道是不是那份难忘的记忆牵引着我,师范学校毕业后,我又回到了以前的小学,只不过,这次,我的身份变了,我从一名学生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然而,变了,我发现一切都变了。
孩子们的书包重了,大量的教辅资料涌进了学校,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充斥着孩子们的生活。戴眼镜的多了,小驼背多了,不快乐的孩子,多了!
为了安全,学校禁止了春游、秋游、野炊……为了完成沉重的教学任务,我没有时间给孩子们开展各种各样的中队活动。
我突然间感到很迷茫,同样的学校,可是,找不到以前的美好了。
于是,我开始创作儿童文学,白天教书,晚上写作,试图将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融合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渴望孩子们能在我所写的书中读到快乐。写作的过程很辛苦,但却渐渐让我不再迷茫,因为写作,使我更加了解我的学生,更加能融入他们的生活,也使我的工作干得越来越有声有色,各式各样的荣誉证书塞满了我的大大小小的抽屉,从市级到省级,从省级到国家级。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肯定让我坚信自己的路没有走错。同时,一本本儿童小说的出版,让我拥有了除学生以外,更多的小读者。
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还要做老师?”
我也问过自己:为什么?做教师的收入已经远远赶不上每年所得的稿酬,我为什么还要让自己这么辛苦?
确实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舍吧,不舍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不舍真诚的家长,不舍三尺讲台的那份情结,不舍校园的各种滋味……
因为这份不舍,一坚持就是15年。当和我同时起步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自己时,我还在教育一线一边辛苦工作一边埋头写作。我拒绝了很多签售、讲座,因为我放不下我的学生;我拒绝了写商业化的作品,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一名老师作家,我的作品必须要对得起这个称谓。我希望孩子们能从我的作品中读到快乐、阳光、自信、坚强……照亮他们成长的道路。同时我坚信,一份职业,必须干满10年以上,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
26岁那年,我有了自己的宝贝女儿。除了老师、作家之外,我又多了一重身份,那就是家长。我渐渐发现,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仅需要来自家长和老师各自的单方面的引导,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巧妙配合。于是,我开始尝试在自己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加入更多的素材,包括家长和孩子、孩子和老师、老师和家长之间相处的点点滴滴。
30岁那年,我接手一个新的一年级,这帮小孩是最让我费神的一届,他们聪明可爱,但自我意识极强。他们的父母都是和我年龄相仿的同龄人,但是我却发现,很多家长不知道怎样和自己的孩子相处,不知道怎样和老师沟通。每次开家长座谈会,我谈得最多的不是孩子们的学习问题,而是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和家长与老师的配合。
作为老师,我想教给孩子们比书本上的内容更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家长,我想让我的女儿能进入一所我小说中的“甜蜜园小学”。我们与其喋喋不休地抱怨当今的教育体制,不如首先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家长在左,老师在右,唯有家长和老师紧紧握手,达成共识,孩子们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于是我决定静下心来给家长们写一本书,把这些年教师生涯中所积累的经验与更多的家长分享。我虽然不是教育专家,但我是最了解孩子、最了解家长、最了解老师的作家。我愿意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桥的这头是老师,那头是家长。家长和老师的和谐沟通,最需要的不是红包,不是利益交换,不是阿谀奉承,而是彼此的真诚。
这本书写得很顺利,每一个话题一开头,我的脑海中就会有无数真实的片段一一闪现。原来,不知不觉中,15年的一线教师和班主任经历,成了我宝贵的经验。
老师、家长、作家,三重身份的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圆了一个有价值的梦。这比我开一百次家长座谈会更有意义。
希望每一个孩子的小学时光,都有好家长和好老师的共同陪伴;希望每一个孩子的小学时光,都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后记
感谢那一段做教师的岁月
还记得那年刚走上讲台的我,本是个稚嫩的小姑娘,非得努力装出一副严肃、端庄的模样,生怕镇不住学生。当老师的日子里,我走过弯路、流过眼泪、受到过质疑,也赢得了很多荣誉,渐渐悟出了当老师的真谛,也感受到了当老师的不易和幸福。
做教师十五年之后,我选择了辞职,倒不敢说为了“梦想”,只是觉得未来很长,想专注于写作和教育事业,给自己的人生更多的可能。虽说离开的决定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挣扎,但对家长和孩子们来说,还是太突然。我能从他们的眼睛和泪水里看到不舍,直到如今,我也非常感谢那届的学生和家长对我的包容和理解。
我离开后,有一次路过以前的学校,刚好遇见以前的学生在上体育课,有孩子透过学校围墙的缝隙看到了我,高喊着:“饶老师,饶老师……”一瞬间,所有的孩子忘了上课,蜂拥到围墙边看我,有的甚至徒手往上攀爬,吓得我惊呼:“快下来,下来,注意安全!”
后来我答应回学校看他们,每次,孩子们都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我不让我走。有一天中午,遇到他们吃午餐,孩子们拿着各自的小饭盒坐在学校门口的台阶上,三三两两,互相交换着位置,用身体阻挡着我的脚步。他们回头仰着小脸看我,调皮地微笑着,我却突然觉得很心酸,慌忙逃出了他们布下的“台阶阵”,含着泪水头也不回地冲出了校门。
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敢再回去看他们。
那天正午的阳光暖洋洋,孩子们端着饭盒坐在台阶上回望我的微笑,一直在我的记忆里闪闪发亮。
正因为教师这个职业在我心中留下太多的感触,在辞职后的三个月,我写下了《别让孩子伤在小学》这本书,最初的目的是想给自己这段教师经历留下一份纪念,也想通
过老师的视角让家长朋友们了解真实的小学校园生活,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在小学校园快乐成长。但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别让孩子伤在小学》首次出版,上市一个月销量就突破了10万册,每天打开我的邮箱、微博等开放平台,都能收到一些家长咨询的问题。坦白地说,这些问题多数大同小异,无非是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孩子不被老师重视了,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但是出于对孩子的紧张和爱,家长朋友们还是会觉得自己孩子遭遇的是特例,内心苦闷,急于寻求帮助。
面对这些提问,我很感动,感动这些与我素不相识的家长对我完全的信任。同时,我也深深地意识到,孩子在学校遇到一些问题,家长往往比孩子还着急,还焦虑。
我突然觉得,我虽离开了现实中的三尺讲台,但一个无形的讲台却继续延展在我的生命中,让我可以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和更多家长朋友们分享。我竭尽所能去回复这些信件,虽然我知道,我讲的话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治愈力,尤其对于现在的年轻家长来说,很多教育的道理他们都懂,只是很多时候,面对自己孩子的问题,家长们总会当局者迷,急切希望得到来自外界的帮助与支持。
其实做父母的,只要真正放下内心的焦虑,试着轻松对待生活,对待孩子的教育,你就会发现,没有那么多“烦恼”需要别人帮助。要想轻松做父母,首先要意识到这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所以不用要求自己的孩子“完美”,更不必奢求孩子的每个老师都是“完美”的,对自己、对孩子、对老师、对学校合理的期许是“够好”就好。当你放下对“完美”的执念,许多关于孩子、关于教育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今年,《别让孩子伤在小学》十年经典纪念版有幸在作家出版社全新出版。感谢作家出版社对这套书的肯定,也感谢这十年来,读者们对它的支持。这套书除保留以往的经典内容,又增添了家长朋友们经常来信咨询的热点话题,我还是坚持以最真诚的态度,最坦白的话语来面对所有的读者。我相信,无论写什么书,只要作者本着诚意去写,读者一定能感受得到。看过这套书,无论您是肯定,是质疑,是点头,还是叹息……我都欣然接受。当然,如果书中的一句话、一个故事、一个小方法,给了你一点小启示,也会是我最大的满足。
如今,我曾经的学生们也都陆续长大了,有的已经结婚生子,做了爸爸妈妈;有的正上大学,青春飞扬;有时候,我在网上总会收到一些留言:“饶老师,你还记得我吗?”“饶老师,我是某某某,你现在在哪里?”“饶老师,我做妈妈了,我买了你写的新书哟。”……我总会点开他们的头像,将他们和记忆中的某个小小孩重叠在一起,那真是一种美妙的体验。
曾经是老师,一辈子就是老师。
感谢那一段做教师的岁月。
让孩子在家上学?除非你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 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却不是唯一,那些学校教育不能做到的,我们做家长的完全可以弥补,但是,学校教育可以做到的,却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替代的。
“饶老师,我有一个冒险的想法,我决定不让儿子上学了,我自己在家里教。”
写这封信的是一位父亲,他在信中告诉我:他有一个儿子,上小学前活泼开朗,5岁就可以轻松地计算100以内数字的加减法,流畅地背诵100多首唐诗。二年级的学生也不是他的对手。可是自从上了小学,孩子渐渐变得不快乐了,因为孩子好动,每天都被老师批评,孩子渐渐没了自信心,对学校也没有任何向往,这位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不想让孩子再去学校受折磨,于是也想效仿个别特立独行的家长,自己在家教孩子,给我写信的目的是想问问我支不支持他的做法。
如今信息万变的时代,个别父母确实有了许多新鲜的教育理念,不愿让孩子局限于传统的学校教育。这些父母普遍有一个观点,传统的学校教育,把孩子们圈在一起,灌输知识,教他们用同一个视角看问题,乖乖地顺应老师和学校的要求,成绩好是唯一的目标,孩子们没有时间、没有机会去独立思考,渐渐失去了个性和创造性。
没错,目前学校教育存在一定弊端,但我们并不能完全否认学校教育的优势。我们都知道事物有它的多面性,你要相信,世界上没有一所学校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尚且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更何况是由无数人组成的学校呢?我告诉这位向我咨询的父亲:如果你真的决定让孩子在家上学,必须要充分地衡量自己的能力和家庭的环境,做好十足的准备,切不能一时冲动,否则,结果未必会比学校教育理想。
我们从新闻媒体上看到的多是父母如何不让孩子去学校上学的报道,却很少看见这些孩子长大后是如何的状况。一位姓伍的记者曾经跟踪报道过上海男孩程程18年的成长。程程的妈妈是一位海归,在程程上小学前,程程妈跑遍上海,只为能给孩子找一所“理想中的小学”,但是,她最终失望地发现:这个城市没有适合她孩子上的小学。
她认为,现在的小学教育“死板”“单调”“千篇一律”,根本不适合性格千差万别的儿童。程程妈发现有她这样观念的父母不止她一个。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程程妈的大脑中逐渐成形:“没有适合的学校,就自己来教孩子吧!”她拉拢那些志同道合的父母,决定给孩子们办一所“理想中的小学”。
起初,父母们都非常热情,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场地的贡献场地,给孩子们自制教材、课表,开起了“家庭学校”。这个举动在当时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对这个事件进行了相关报道,有人佩服这些敢想敢做的父母,也有人不赞同这种做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也慢慢淡忘了此事。伍记者却一直在关注着这所“家庭学校”,因为他自己也是一位父亲,他的孩子在传统的学校上学,他也很想了解“家庭学校”教出来的孩子和传统学校教出来的孩子会有什么不同。
三年后,程程妈组建的这所“家庭学校”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起初的20个孩子渐渐减少到5个孩子,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再参与“家庭学校”的义务教育,自然不好意思只享受服务,于是把孩子送去了传统学校;另一些父母是因为来自亲人、朋友和社会的压力,怕长此以往耽误孩子的成长,离开了“家庭学校”;还有一些父母本身内心不够强大,并没做好充分的准备,无法坚持最初的想法,中途撤出。不管别人如何,程程妈却一直不改初心,她决定哪怕最后“家庭学校”只剩下程程一个孩子,她也要坚持让程程在家里受教育到18岁。
程程15岁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高中三年级的学习和认知水平,但是程程却不愿意考大学。也许因为一直在家里待着,他特别渴望接触外面的社会,一有机会,就想独自离家。程程妈也渐渐感到力不从心,毕竟孩子长大了,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她只能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
伍记者最后一次采访程程,是在程程24岁的时候,这时的程程在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做程序员,月收入不过普通打工族的薪资,他问程程:“你觉得你和别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程程坦言:“得到一些必然会失去一些吧,我童年的时候确实很快乐,没有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但是总觉得自己还是和别人不一样,很难和他人找到共同话题。”“那你会责怪你妈妈不把你送去学校受传统教育吗?”面对伍记者尖锐的问题,程程想了很久,说:“我其实不知道,我很爱我妈妈,觉得她为我付出了很多。但是,我以后有孩子的话,我应该还是会送他去学校上学吧!”
在小学阶段,孩子从学校学到的知识确实有限,很多知识父母都能在家里传授给孩子,甚至有些父母比老师教得更全面、更生动。但是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学会与同龄人相处,懂得团队协作,找到共同的爱好,交流共同的话题。此外,与不同的老师互动、沟通,也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我们是一个群居社会,人际交往是无法避免的,与人相处是门艺术,这个过程千滋百味,孩子必须亲身体验。
当然,也有一些在家受教育的孩子长大后与同龄人无异,甚至更为优秀,父母也为此而自豪。但是我们要看到,这毕竟是凤毛麟角。每一个孩子都存在个体差异,每一个家庭也千差万别,除非你的内心足够强大,对自己的能力有十足的把握,对孩子今后的漫漫人生路充满信心,否则,还是不要轻易做出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决定。
“那目前的小学教育有那么多积弊,难道我们就任由孩子被学校教育摧残?”有的家长不免会这样问。
对,这才是我们最该关心的问题,正如我前面所说,没有一所学校是十全十美的,关键看你希望孩子得到什么。有的家长本身就很矛盾,既想让孩子快乐成长,轻松学习,又拼命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殊不知重点学校的学习压力和强度肯定超过普通学校,家长又开始心疼孩子,批判学校的种种不是。
现在的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学校供选择: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国际学校,艺术学校……每所学校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教育核心,家长朋友们可以在孩子学龄前多多了解对比,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和孩子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给孩子选择一所适合他的学校。
如果孩子在学校教育中遇到了问题,家长要做的不是埋怨和批判,而是想办法解决。家长可以和老师沟通协商,也可以积极地给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果通过努力还是解决不了相关的问题,还可以考虑给孩子换一所学校。但无论去哪所学校,你都要明白,还会有新的问题产生,因此,对学校的要求无须太过完美,只要“够好”就行。
智慧的家长很少埋怨教育的大环境,因为那是短时期内没法改变的事情。他们会积极地给孩子补充学校教育所缺失的东西,比如:有的家长自创教材,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有的家长趁孩子假期的时候,带孩子去国外游学,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的家长让孩子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崇尚自然教育法……教育不只是发生在校园里、课堂上,它还绽放在天地间、小路上。教育不只发生在师生间,还发生在父女间、母子间和长幼间,发生在并不认识的作者与读者之间,发生在过往与未来之间。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却不是唯一,那些学校教育不能做到的,我们做家长的完全可以弥补,但是,学校教育可以做到的,却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替代的。
教育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它可以给老师带去成就和慰藉,给学校赢得赞誉和荣光,给家长带来温暖和幸福,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三条力量线,构建出一个稳定的三角形,才能把孩子稳稳地推向人生的顶峰。
给孩子选择一所适合他的学校。家长首先要非常清楚,你想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你的孩子适合什么样的教育?根据你的教育理念和孩子的性格特点来选择一所适合孩子的学校。
?学校教育的缺失家长可以弥补。无论选择什么学校,你都要明白,没有完美的学校。学校教育中令你不满意的地方,你可以通过和老师的有效沟通去解决,也可以通过家庭教育进行弥补。
饶老师温馨提示
?不让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家长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你决定让孩子离开传统的“学校教育”,一定要衡量好自己的能力和家庭的状况,做好长期充足的准备,家庭成员之间也要达成共识,切不能一时冲动。
?一旦发现问题,送孩子返回学校并不丢脸。如果让孩子离开学校回归“家庭教育”中,你发现了问题,或者感到力不从心、后悔等,完全可以再将孩子送进学校,别因为顾忌面子而耽误了孩子,毕竟孩子的教育比家长的面子更为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