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场景营造: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書城自編碼: 379938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建筑建筑外观设计
作者: 白晓霞,徐怡静
國際書號(ISBN): 9787568087117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7.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战役图文史:改变世界历史的50场战役 (彩印典藏版)
《 战役图文史:改变世界历史的50场战役 (彩印典藏版) 》

售價:HK$ 147.2
寻路:走向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文库)
《 寻路:走向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文库) 》

售價:HK$ 66.7
短视频Vlog全流程:镜头脚本+运镜技巧+场景主题+后期剪辑
《 短视频Vlog全流程:镜头脚本+运镜技巧+场景主题+后期剪辑 》

售價:HK$ 89.7
英国小史
《 英国小史 》

售價:HK$ 94.3
影响力原则
《 影响力原则 》

售價:HK$ 78.2
德川家康(全十三册)(他用30年活了下来,建立起300年基业)
《 德川家康(全十三册)(他用30年活了下来,建立起300年基业) 》

售價:HK$ 918.9
新知文库·动人的北平
《 新知文库·动人的北平 》

售價:HK$ 34.3
萧条中的生存策略
《 萧条中的生存策略 》

售價:HK$ 57.4

 

建議一齊購買:

+

HK$ 221.0
《生态房屋设计》
+

HK$ 102.0
《路易斯·康 建筑师中的哲学家(一本介绍路易斯·康的专著,一次》
+

HK$ 90.8
《阿尔瓦·阿尔托》
+

HK$ 297.0
《本土设计Ⅱ》
+

HK$ 200.0
《行画古村落——走进奉化》
+

HK$ 133.7
《规划的混乱:探寻花楼街》
編輯推薦:
本书是对“双一流”高校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思考和经验分享,以“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为命题开展教学,具有独特的视角和启发性,可引发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关于建筑教育理念和建筑设计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思考,本书还提供了关于设计思维训练方面的教学路径指导和丰富的教学实践案例。本书的主体内容是面向建筑学一年级新生的认知启蒙系列课程的第一个专题,核心目的在于讨论如何带领一年级新生迈出专业学习的第一步,除了对具体命题和专业知识点进行探讨,还站在学习体验的视角,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并从追求“正确解”的思维模式向自主学习模式过渡,帮助学生尽快跨越思维模式和学习模式切换的障碍。本书是对带领新生入门的建筑学启蒙教育的探索,亦是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具体命题以及运作方式的阐述。
內容簡介:
本书以场景化的思维方式探讨对于建筑设计的认识以及对于建筑设计教育的认识。本书亦是一次以“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主题为载体出发的,去功能化、去形式化的尝试。“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首先可以看做是对于某一段体验的概括,通过对“看”“得见”“风景”“房间”等内容进行解析,带领读者去领悟人、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次,本书探讨了建筑设计需要兼具理性和与感性的综合能力,其中感性能力的培养由于教育方法的不足往往被搁置或者避而不谈,本书提倡通过场景营造的方式进行切入,提示学生在日常体验中刻意进行空间场景感知的自我训练,通过不断地开展捕捉、解析、转译等训练以达到锐化专业感知能力的目的。*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作为一种设计态度,提示每一位设计师始终保持对高质量、高品质空间的追求。从训练内容的角度,感性的事物的确不易讲授,但是这不代表其相关的能力培养及其训练方法不可探讨,哪怕这种能力需要学生通过自我修养去提升,教学亦必须积极提示学生刻意训练,并尽可能提供一些有效训练的途径。跳出“知识点”“内容”等既有的讲授模式,如何培养学生对设计敏锐的感知能力?这并非某一次孤立训练的阶段性任务,而是贯穿于建筑学教育的长期目标。
關於作者:
白晓霞,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美国Texas A&M大学访问学者,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持*及省部级基金项目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教育、教育建筑、医疗健康建筑。徐怡静,硕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现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初步教育。
目錄
01 再思建筑基础教育的定位
何为基本功 / 002
建筑设计初步教学中的重要性排序 / 002
评价方式的挑战 / 004
建筑启蒙教育的具体定位 / 005
02 场景营造之于建筑教育
场景思维与建筑设计 / 018
场景营造与设计类教学 / 020
设计类教学中的主题式命题 / 023
场景中的空间意识 / 024
建立自我与突破自我 / 027
内容适配 / 028
03 场景营造主题: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看 / 030
得见 / 032
风景 / 039
房间 / 045
场景中的空间 / 049
场景中的时间 / 055
场景中的边界 / 057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场景解析示例 / 065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作为一种设计态度 / 070
04 场景营造的教学模式探索
意象的凝练 / 076
场景的解析 / 092
物象的转化 / 136
对“评价”的设计 / 162
05 教学实践案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教学实践的任务要求 / 170
教学实践案例展示 / 172
06 场景思维在建筑设计初步课程中的贯穿
认知启蒙系列 / 219
设计启蒙系列 / 229
后记
学会热爱 / 231
这里只是起点 / 235
內容試閱
前 言 从哪里开始? 如何进行建筑基础教育是建筑教育领域的一场长期思辨,从未终止。争论的焦点始终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育什么样的人,但无论如何,“教育的目的是育人”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从建筑学科教育甚至更广泛的教育来讲,为不可预见的未来做准备的有效方法,就是学会深入并富有想象力地思考,这便要求理性的逻辑力与感性的想象力兼备。现代建筑教育的进步之处在于明确了理性思维的训练对于建筑设计的绝对重要性,在理性的训练过程中高效地、普适性地培养了大批的从业者,并形成了以抽象训练形式提升学生对空间的敏感性的训练方法。这种方法从长远来讲的确行之有效,但是,不得不说,理性能够帮我们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提供方案,然而最终打动人心的、超越既有事实的仍然是感性的想象力。此外,在面向未来的发展中,人工智能的势力正在迅速崛起,其快速发展成为人们,或者说一部分人们心目中的美好愿景,然而有关情感、体验等空间使用的关键内容目前仍是计算机无法完成的。爱因斯坦曾说:“教育的价值不是学习许多事实,而是训练头脑去思考那些不能从课本上学到的东西。”简单来讲,思考是人类的优势,而其中感性的想象力更是独门绝学。感性的想象力到底能否培养,或者说该如何培养? 受高效的编班授课模式的影响,学生们接触了太久的规训教育,当面临主流建筑学教育时,仍然要学习大量有关理性的、逻辑的内容。理性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学生作为灵动的个体,提升他们的感性能力,例如印象、记忆、感觉、场景思维等,同样极其重要。感性能力的培养往往因感性能力是否可教的争论而停滞,或因定义不够清晰且缺乏成熟的教育方法而对其避而不谈。这里,我们可以反向思考,如果感性能力不可培养,那么岂不是将建筑学教育置于片面的理性境地,放弃了对于培育完整的人这一整体目标的追求? 当理性的逻辑思维占绝对主导,人们对智能生成设计的未来满怀期待的时候,建筑教育不能丢失的恰恰就是建筑师对于场景、体验的敏感性和对情感的坚守,以及将它们转化为与使用者共情的能力,或者对空间感同身受的能力。从训练内容的角度来看,感性的事物的确不易讲授,但是这不代表与其相关的能力及训练方法不可探讨,哪怕这种能力是需要学生通过自我修养去提升的,教学亦必须积极提示学生进行训练,并尽可能提供一些有效的训练途径。跳出“内容”“知识点”等既有的讲授模式,让“如何培养学生对设计敏锐的感知能力”成为可以讨论的议题,这并非某一次孤立训练的阶段性任务,而是贯穿建筑学教育的长期目标。我们试图在培养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大趋势下,补足启蒙教育有关“感知”的内容。 我国的建筑教育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大量引入并借鉴了西方的教育模式,特别是在建筑教育培养的目标、过程、手段等方面,以形式、功能等为核心的建筑设计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这的确曾对我国的建筑教育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不得不说,在这样的背景下,源自我国自身文化的,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的方法论在建筑教育中有所缺失,这对于我们自身以及更广范围的建筑教育而言都是一种损失,其在一定程度上归结于我们仍未找到立足东方文化的体系化的教学方法。久而久之,似乎对学生提及“意境”“悟性”“灵感”等内容极易被贴上不够理性的标签,因为这不那么符合经典的分析模式。这里我们尝试提出以下问题:东方文化能够为建筑设计教育做出哪些贡献?在东方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建筑师群体与在西方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建筑师群体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差异是什么? 在当前这样一个自信觉醒以及教育探索的阶段,糟糕的情况莫过于陷入非此即彼的争论,事实上,教育本身就是动态发展的,如果某种模式是绝对正确的,那么如何解释其他模式的存在呢?教育研讨本质上是对各种教育价值、教学模式、适用范畴、训练顺序进行对比解析,并根据各自宏观的教学体系选择适宜做法的过程。建筑基础教育在启蒙阶段应当充分考虑多元化的模式,这里所说的多元化不仅是教学形式的多元化,更重要的是设计思维和设计成果的多元化,即允许学生有一定自主发挥的灵活空间,力争在百花齐放中彼此取长补短。通过对同一题目进行不同视角、不同方法、不同思维模式的探究,在各种独特性的碰撞中产生“混血”效应,从而不断打破每个人固有的思维定势,这一点对于建筑学极其重要。 面对启蒙教育,我们主张关注学生本身,即探寻依托学生自我的命题,而非直接讲授建筑或者建筑学。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不应是割裂式的,学生的过往经历、思维模式、表达能力等均潜在影响着接下来的学习。学生们有的可能从来没有体验过教科书上伟大的建筑,也有的可能已经亲临国外诸多建筑圣地;有的可能不认识任何一位真正的建筑师,也有的可能成长于建筑世家……每个人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都不同,却共同选择了建筑学这一有可能成为终生事业的专业领域。他们经历过很长时间对于标准化答案的求,具备了关于知识学习的良好素养,但是很快会发现以前的学习模式在建筑学的主干课程中往往显得“不灵”了,在思维模式、研究载体、表达形式、成果评价等方面形成了巨大反差。这种反差带来的困惑甚至会成为入门的障碍。因此,建筑设计初步教育的入门环节应当具备足够的包容性,不因学生思维模式的差异、过往经历的差异和课题内容的限定而影响他们迈入专业学习的大门!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设计初步教学的基本定位为意识唤醒、认知拓展、思维启发和设计启蒙,围绕基本定位探索与之匹配的教学组织方式,经过近五年的积累形成了认知启蒙系列和设计启蒙系列的主体架构。 本书的主体内容是面向建筑学一年级新生的认知启蒙系列课程的第一个专题,核心目的在于讨论如何带领一年级新生迈出专业学习的第一步,站在专业入门之处引导学生看向何处,除了对具体命题和专业知识点进行探讨,还站在学习体验的视角,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并从追求“正确解”的思维模式向自主学习模式过渡,帮助学生尽快跨越思维模式和学习模式切换的障碍。本书是对带领新生入门的建筑学启蒙教育的探索,是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具体命题以及运作方式的阐述。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本书更像是一次教学研究,是从*初命题到总结思考的过程。 站在一年级入门的起点,学生们并没有专业知识的加持,对于空间的体验感知属于本能,即我们认为印象是由客观体验以及主观情感共同叠加而成的。以印象深刻的“场景”切入是我们在一年级入门教育中的探索方向。“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作为本次训练的主题,是一种泛化的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是每个学生都有过的体验。设计这一主题,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这是一次去功能化的、限定主题的尝试,我们希望启蒙教育具有一定的包容性。我们力图以一种相对朴素且公平的方式切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体验,不限定功能载体是为了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就像种子发芽初期,要做的仅仅是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唤醒内在的动力。其二,启蒙初期使学生牢固树立将空间放在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大的系统中去看待的观念,以避免就空间论空间、就形式论形式等孤立思考的模式,而场景包含了更加全面的内容。其三,主张从人的视角开始讨论,以利于理解建筑学以人为中心的空间体验。其四,“场景”相较于“空间”对初学者来讲更加生动,选取某个印象深刻的、曾经打动自己的载体进行再思考,有利于学生从体验、生活和感受出发。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本身是一个不可拆分的场景,涉及构成场景的各种物化的内容、场景感知的途径和条件。鉴于教学过程的引导和题目的诠释,仍然需要进行适当的解释和限定。“看得见”提示了人与环境的互动以及由此衍生的对各种关系的探讨;“风景”以褒义的方式提示了环境,但并不僵化于具体地段,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种风景,毕竟依托于美好事物的启蒙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房间”是对场景进行高度浓缩和对印象进行切片提取,以相对简单的载体更加有效地聚焦教育理念的阐述以及思维过程的引导。作为一个相对感性的题目,“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试图提示学生刻意训练自己的场景感知能力。总体而言,“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这一主题契合建筑教育启蒙阶段意识唤醒和认知拓展的教学目的,并尽可能以有趣的方式开启学生的专业学习之旅。 请同学们试着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开始专业学习吧! 白晓霞 2022年夏于武汉

场景营造之于建筑教育

场景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内涵有所差异,最初主要在电影、戏剧、话剧等领域使用,后延伸至商业策划、网络传媒等更加广泛的领域,其共同特点是围绕具体目的进行设定。拉普卜特等学者将其定位为对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空间要素的组合,而丹尼尔 · 希尔和特里 · 克拉克则将其定义为一个地方的整体文化风格或美学的特征,是多种 特征的组合。在建筑学、风景园林等专业中,场景则超越 了上述概念,可以是设计高度控制之下的场景,亦可以是 自组织而形成的偶然景象;一方面取决于自上而下的设计, 另一方面源于自下而上的生活。很多设计的空间并没有出 现预期的场景,因此场景是不可以被设计的,它只能自然 而然地发生。需要注意的是,空间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它 能够承载、容纳多种多样的场景,当某一个场景没有发生 时,这并不足为奇,反之,如果最初的设计没有预留相应 的支持性条件,它便没有了发生的可能性,因此设计提供 的是场景发生的“可能性”,而非“绝对性”。整体而言, 建筑学语境中的场景关注的是人与物质世界共同组成的场 景,其存在的意义不是“展示”,而是“体验”,其中包含了更多的互动、参与。
场景的来源包括现实场景(例如建筑场景、生活场景、行为场景等)和虚拟场景(例如文学场景、电影场景、游戏场景等),不同类型的场景信息被感知的方式不同。现实场景指存在于物质世界
中的客观存在,往往是以全信息的方式存在,人在现实场景中的体验结果与个人关注的内容密切相关,如果要进行表现,现实场景是需要被精简提炼的。文学场景是依托文字这样一种抽象的符号和读者自身经验所形成的意象之中的场景。我们在阅读时,脑海里会不由得出现许多逼真的场景,这其实是调动自己过去无数体验的再构建。对于同样一段文字,个体所调动的记忆存在差异,因此不同读者脑海中的场景形象并不完全相同。电影场景以图像化的方式输出,观者接收到的图像化信息相差无几,是被提炼后的
信息再现。这里不妨运用比较法来分析建筑场景与电影场景、话剧场景间的差异。
建筑场景与以电影艺术为代表的二维艺术场景相比,二者在叙事及信息抽象提取、筛选、再表达等方面有诸多相互借鉴之处,但最大的区别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一,建筑场景通常借物质的、抽象的
特征来传递空间的感受和信息,这是建筑区别于文学、话剧、电影等具体艺术类型的典型特征。这些抽象的信息以抽象的整体性特征影响着“使用者”。其二,对真实空间的体验,二维艺术表现出的是视觉模拟下的虚拟空间,但对于建筑场景的真实空间感的把握还需进一步深入体会和思考。话剧是在一个背景化的场景里强行用语言或肢体方式进行表现,其场景服务于“被观赏”的目的,在空间层次、场景要素等方面经常采用夸张的手法,场景本身不具有真实的体验感,看似三维,实则只是升级版的背景,往往带有强烈的具象特征、符号化特征以及要素堆叠特征,将所要传递的场景信息以非常直白的方式进行表达,而这些恰恰是在建筑学的场景营造训练中较为忌讳的。相比之下,建筑场景服务于“被体验”的目的,这一点与话
剧布景严格区分。在建筑场景中,场景要素以沉默的方式进行叙事,通过场景的提示,无论是身处其中的参与者还是置身事外的观赏者,均通过场景“提供”的暗示激发联想、引起共鸣。
以悬念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影片《后窗》为例。全片只有两类场景——窗外和窗内,却涉及十多个人物及多条故事线,让观者看完影片之后仍然心有余悸。电影场景的信息传达逻辑严密,通过镜头用简单的方法讲述复杂的故事,而不是靠拍摄干巴巴的人物对话。在开场的两分钟里,角色没有任何一句台词,通过镜头已交代了大量的背景信息。开场第一个镜头,观众便清楚地了解到故事的整体环境。镜头呈现了睡在阳台上的男主角脸上的大量汗水、温度计显示 90 多华氏度(天气非常炎热)、男主角腿上的石膏(受伤无法行走)、桌上摆放的摄影工具和相片、未冲洗的负片和杂志正片(摄影记者的身份、爱冒险的性格)……这种性格的男主角,却因受伤在家静养,无聊寂寞下,只好通过观察窗外来解闷,这为
后面发生的一系列惊险故事铺设了前提条件。男主角通过窗户观察到的“风景”,是邻居们一个个如连续剧般的小故事。一个“窗口”就是一条故事线。导演用巧妙的主客观镜头的切换,制造了一种“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奇妙感觉。在不知不觉间,观众也开始对“邻居们”的生活好奇了起来,想和男主角一起通过“镜头线索”寻找真相。不难看出,电影中的场景是作为背景出现的,并不需要研究场景空间的真实感,然而真实的空间感恰恰是建筑的灵魂所在。换句话说,真实空间是建筑设计研究的主体,而在电影中只是起衬托作用的背景。与此类似,话剧场景虽是三维实景,仍然与建筑真实场景有所不同。话剧场景是高度抽象凝练、服务于舞台效果的场景,观赏角度也相对固定,看似三维,实则在本质上仍只是二维。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