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HK$
300.2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HK$
98.6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HK$
99.7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HK$
244.2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HK$
177.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HK$
61.6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媒介与传播”为视角,梳理与探讨早期新兴版画的媒介与语言建构、图像模式与观念表达、艺术展览与传播效益、艺术资源与艺术创构等问题。书中利用书信、回忆录等一手资料,报刊出版物、传记、文献汇编等二手资料,以及木刻原作、复制品、图册等图像资料,图文并茂,还原了新兴版画运动早期的发展概貌。本书材料翔实,作者善于发现并解读一些有趣的新材料,并注重将艺术家和作品的个案与宏观的时代及社会背景相联系,富有学术意义。
|
關於作者: |
艾姝,2014年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17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中央美术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2020年8月进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担任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美术。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
目錄:
|
绪论 媒介与传播视野中的新兴版画早期发展史1
第一章 新兴版画运动早期的艺术媒介探索23
第一节 制版材料的媒介探索24
第二节 版画技法文献的写作47
第二章 新兴版画运动早期的全国展览与艺术传播73
第一节 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人员的联合、协作与分歧74
第二节 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叙事框架之起源、展现与影响103
第三节 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国防木刻”到民间131
第三章 新兴版画运动早期的流行图像模式160
第一节 “拼合图像”与视觉媒介互仿161
第二节 版画“标语画”与现代“声音转向”192
第四章 新兴版画运动早期的世界艺术资源及其影响223
第一节 英国与法国:细腻的木口木刻之复兴224
第二节 德国:粗放的表现主义木刻237
第三节 苏联:木口木刻插图与文艺理论254
第四节 日本:革命的艺术与创作版画的技术269
第五节 美洲:普罗艺术281
结论 作为社会构建媒介的新兴版画290
参考文献301
后记318
插图目录
图1-1 野夫《仇视》(1933),砖刻版画26
图1-2 段干青《在冰雪中》(1935),砖刻版画29
图1-3 刘仑,无题(1934~1935),石刻版画34
图1-4 张望《猪》(1934),树胶版画37
图1-5 古达《晚归》(1935),树胶版画38
图1-6 刘仑《前面有咱们的障碍物》(1936),木刻版画46
图1-7 白危编译《木刻创作法》书影(1937) 49
图1-8 唐诃译《从原始到现代之木刻艺术的发展》(1936) 54
图1-9 赖少其编译《创作版画雕刻法》书影(1934) 57
图1-10 李桦《版画讲座》目录59
图2-1 1935 年第一届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合影80
图2-2 肇野《渔趣》(1934) 88
图2-3 肇野《街头》(1934) 88
图2-4 王青芳《自刻像》(1935) 96
图2-5 王青芳《关羽》(1936~1937) 97
图2-6 叶灵凤《鲁迅先生》(1928) 100
图2-7 叶灵凤《残夜》(1927) 102
图2-8 (明)《列仙临凡征应全编》插图107
图2-9 〔德〕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第一框》110
图2-10 《现代版画会大事记》部分内容(1936) 123
图2-11 〔日〕板垣鹰穗《近代美术史潮论》书影127
图2-12 野夫《九一八之回忆》(1934) 141
图2-13 李桦《一二·九救亡运动》(1935~1936) 141
图2-14 《木刻界》第4 期封面142
图2-15 黄新波《偷袭》(1936) 143
图2-16 陈烟桥《游击队》(1936) 144
图2-17 野夫《联合战线》(1936) 145
图2-18 唐英伟连环木刻《火线》之一幅153
图3-1 杨澹生《为了生活》(1933) 162
图3-2 (明)《大雅堂杂剧》插图163
图3-3 李桦《兵变》(1934) 165
图3-4 毕斯凯莱夫《铁流》165
图3-5 金逢孙《阅报》(1934) 167
图3-6 李桦《到城市去》(1935) 170
图3-7 柳濑正梦《日刊读者突破五万!》(1927) 174
图3-8 柳濑正梦《戒严令下的神户市》(1927) 174
图3-9 黄新波连环木刻《平凡的故事》第2 帧(1933) 176
图3-10 刘宪《海之歌》(1935) 176
图3-11 蔡祖懽《都市交响乐》(1936) 177
图3-12 法复尔斯基《梅里美集》插图之一178
图3-13 彼得·加拉杰夫,无题,20 世纪20 年代181
图3-14 刘岘《复仇》插图(1933) 186
图3-15 刘岘《巩固团结抗战到底!》插图(1938) 186
图3-16 刘岘《建设新中国》(1949),木口木刻187
图3-17 沃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约20 世纪40 年代早期)189
图3-18 彦涵《开展民兵爆炸运动》(1940) 190
图3-19 毕珂夫《革命的各战线》191
图3-20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191
图3-21 黄新波《为民族生存而战》(1936) 196
图3-22 江丰《罢工》(1932) 201
图3-23 李桦《大众呼声》(1936) 202
图3-24 刘仑《爱国提灯》(1936) 202
图3-25 李桦《是谁给予的命运?》(1936) 203
图3-26 柳濑正梦《去游行!》(1927) 204
图3-27 柳濑正梦《到街头去》(1927) 204
图3-28 柳濑正梦《我们的要求》(1928) 205
图3-29 柳濑正梦《争取言论出版集会的自由》(1927) 206
图3-30 刘岘连环木刻《怒吼吧,中国!》最后一帧(1934) 210
图3-31 唐英伟《呐喊的人们》(1935) 212
图3-32 胡一川《到前线去》(1932) 212
图3-33 钟恺之《到前线去》(1933) 213
图3-34 罗清桢《大众起来》(1936) 214
图3-35 刘岘《解放》(1936) 214
图4-1 〔英〕克莱尔·莱顿《折船》(1926) 233
图4-2 〔法〕E. C. 凯亥勒《泰伊丝》插画235
图4-3 力群《春》(1935) 235
图4-4 赖少其《青春》(1935) 236
图4-5 〔法〕赫尔曼·保罗《勇士的教义》插画236
图4-6 〔德〕海格尔《人像》243
图4-7 〔德〕碧司丹《负伤者》243
图4-8 〔德〕诺尔德《预言者》244
图4-9 〔德〕罗夫斯《流浪子》244
图4-10 黄新波《决斗》(1934) 248
图4-11 黄新波《胡兰畦小说〈在德国女牢中〉插图之三》(1937) 249
图4-12 〔德〕梅斐尔德《你的姊妹》插图249
图4-13 〔德〕珂勒惠支《寡妇》251
图4-14 〔德〕珂勒惠支《德国的孩子们饿着!》252
图4-15 张望《中国之专政者》(1933) 252
图4-16 赖少其《腰有一匕首·诗组画之一》253
图4-17 钟惠若《给我们教育和食粮!》253
图4-18 〔苏〕冈察洛夫《慈洛宾〈萨拉瓦特·尤拉耶夫〉插图》262
图4-19 刘岘《除暴》(1932) 262
图4-20 〔苏〕克拉甫兼珂的肖洛霍夫小说《静静的顿河》第一部插图四263
图4-21 〔苏〕克拉甫兼珂的肖洛霍夫小说《静静的顿河》第一部插图十三264
图4-22 刘岘《屠格涅夫像》(1934) 266
图4-23 李桦《细雨》(1935) 272
图4-24 〔日〕料治朝鸣《故都雨情》272
图4-25 〔日〕深泽索一《柳》273
图4-26 〔日〕小泉癸巳男《山中湖水》273
图4-27 〔日〕料治朝鸣《五月》273
图4-28 赖少其《债权之三》(1934) 275
图4-29 〔日〕谷中安规《影子戏》第十一景275
图4-30 胡其藻《粉红色的梦》(1935) 276
图4-31 〔日〕谷中安规《金鱼和花》276
图4-32 刘岘《千叶石竹》(1958) 278
图4-33 〔日〕平塚运一《石竹》279
图4-34 〔墨〕迭戈·里维拉,石版画283
图4-35 〔墨〕迭戈·里维拉《列宁与士兵工人黑奴携手图》(壁画局部)284
图4-36 张望《负伤的头》286
图4-37 〔墨〕迭戈·里维拉《奥蒂利奥·蒙塔诺》(壁画局部)286
图4-38 鲁迅收藏的迭戈·里维拉画册封面287
|
內容試閱:
|
序
黄宗贤
五四以来,中国艺术在功能观、价值观、创作观、审美观以及语言、风格、图式等方面,与延绵了千百年的传统艺术相比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启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版画,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形态,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名称——“新兴木刻”,以此表明与传统木刻“切割”了关系、“划清”了界限。新兴木刻一登场,就以革命性、战斗性、先锋性和大众性凸显鲜明的身份特征,其后不断演绎发展,构成了20 世纪中国美术史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中国现代版画对于艺术、文化与社会的现代转型有着非凡的意义。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兴盛发展起来的新兴版画,更以上海时期为序篇,以延安时期为高潮,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风格,成为绵延至今的中国现当代艺术的精神文脉。尽管相较延安时期的伟大成就而言,更早的上海时期的艺术探索显得相对稚嫩,无论在艺术创作的形式还是艺术家的思想方面都有所局限,但新兴版画这一“青春期”奠定了后续光辉历程的基础,是中国现代版画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新兴版画的发展主要围绕着鲁迅和他所指导的青年木刻家而展开。在创作材料的选择上,以木刻版画为核心的潮流就此发端。在风格上,虽有其他前卫艺术风格的影响,但新兴版画的表现主义与写实的主流发展脉络,以及寻找民族形式的努力已经开始。在体裁的运用方面,生动活泼的连环木刻已为不少木刻青年提供了可以尽情发挥的空间。在内容表现上,新兴版画始终如一地关注着社会底层和人民疾苦,用尖利的刻刀揭示着不公与苦难,也大声疾呼着团结与抵抗。其传播渠道,不仅有与版画同源的报刊印刷品,也有现代展览。这些探索令木刻工作者获得了发展新兴版画运动的宝贵经验与教训。虽然新兴木刻从20 世纪30 年代初期的发轫,到抗战前期在救亡烽火中充当文艺的“投枪”“匕首”,再到延安革命版画的体系化建构,现代版画的语言、风格以及价值取向都在微调和转换,但是其熨帖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