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让庐日记

書城自編碼: 380251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纪实文学
作者: 杨静远
國際書號(ISBN): 978710011296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2015-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1.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23)
《 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23) 》

售價:HK$ 457.7
美国学院和大学史(大学、思想与社会)
《 美国学院和大学史(大学、思想与社会) 》

售價:HK$ 112.7
好望角丛书·自由古巴:革命、救赎与新生
《 好望角丛书·自由古巴:革命、救赎与新生 》

售價:HK$ 170.2
颠覆者:美国散户如何凭借数字平台在华尔街实现逆袭
《 颠覆者:美国散户如何凭借数字平台在华尔街实现逆袭 》

售價:HK$ 90.9
投诉是礼物:理论版+实践版(套装2册)  长盛不衰的客户服务指南!
《 投诉是礼物:理论版+实践版(套装2册) 长盛不衰的客户服务指南! 》

售價:HK$ 135.7
女性史:革命与战争时期卷(一次重构人类历史的努力)
《 女性史:革命与战争时期卷(一次重构人类历史的努力) 》

售價:HK$ 135.7
永无止尽的狂热:三岛由纪夫
《 永无止尽的狂热:三岛由纪夫 》

售價:HK$ 68.8
原来这就是逻辑学:16堂大师逻辑课
《 原来这就是逻辑学:16堂大师逻辑课 》

售價:HK$ 57.3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5.0
《写给恋人》
+

HK$ 85.1
《写给恋人(1945-1948)》
+

HK$ 72.5
《家在古城》
+

HK$ 95.0
《回望:一个经济学家是如何长成的》
+

HK$ 45.0
《乡土中国: 详细注析版》
編輯推薦:
翻译名家的日记选编,富有文心和洞见
杨静远女士是《柳林风声》与《彼得·潘》的译者。她身兼作家、文学批评家和翻译家,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本书是杨静远女士1941—1945年间的日记选编,其对日常生活的体悟细腻而富有温度,文字熨帖而富有文采。她以一个二十岁女大学生的身份,用一颗热切敏感的心捕捉到了全民抗战的大背景下,一所偏安大后方的最高学府里一群高级知识分子的文化生活与思想追求。日常生活记录中穿插着个人的读书笔记与思考,时见新意,不落俗套,贯穿始终的主题则是忧国忧民的爱国心。

以私人记忆呈现风云际会的大时代
从沧海一粟的个人那微不足道的心跳,可以触摸到空前宏伟的大时代的强劲脉搏,
透过那株苍劲繁茂的历史大树的一片叶子,可以追寻它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光和影。
在现今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中,记录着百年来中国知识阶层生存状态的作品,以20世纪40年代的为最缺。杨静远女士的日记以其私人记忆补足了这一时期的时代记录,呈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的一角发生的普通人的戏剧。
*一出历时四载、人物众多的热闹大戏,20世纪40年代的重要人物悉数登场
日记中记录了当时知名的鸿儒,如文学院的朱光
內容簡介:
《让庐日记》是翻译家杨静远女士1941—1945年间的日记选编,记叙了20世纪40年代抗战大后方中国知识阶层的生存状态。杨静远女士以一颗热切敏感的心,对当时的文化名人与社会各界人士进行观察和评说,如朱光潜、冯玉祥、胡适、罗斯福等,也如实记述了战时艰苦条件下保持着蓬勃朝气的青年学子的思想变化和文化生活,以其私人记忆补足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记录。
關於作者:
杨静远(1923—2015),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辑、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协会第二届理事。
目錄
卷首语/1
引子/3

1941年7—12月/5
苏雪林先生——中央军川军火并——入学考试——日机轰炸乐山——考取武大——初试写小说——女生宿舍——抵制电影——王梦兰——女舍迎新会——美日开战——恨英国售武器给日本——教授中的糊涂思想——圣诞夜感怀

1942年1—12月 / 35
湘北大捷——《侠隐记》和《水浒传》——室友谈爱情——关于世界大战的思考——市民求雨——干妈凌叔华——19岁生日——愤新加坡英军降日——郭霖教授之死——日蒋和谈消息——腐败现象——戚光的信——关于命运的思考——蓉姑与成舍我的离婚——孟志荪先生——妈妈的信——话剧《北京人》——第一篇译作发表——《第四十一》——英文会——第一次领到稿费——忧心国事——商人罢市——王梦兰的病——英文演讲比赛——陶振誉先生讲史——蒋炎武——王梦兰之死——蒋炎武的信——战局吃紧——《西风》征文《天才梦》——高考作弊——张宝龄先生——范石生军长的故事——盛世才和新疆——朱光潜先生的英诗课——周如松和陈华癸——父开参政会——第二篇译文——彭迪先先生——苏经国谈滇缅之战——女舍偷窃案——《莎乐美》讲座——又一个圣诞夜——母剧作《饮马长城窟》完成——鲁迅的《坟》

1943年1—12月 / 115
中美中英新约——端六奖学金——朱光潜骂程天放——大年初一提灯会——20岁生日——陈西滢桂质廷赴美——五通桥焦油厂——土盐井——母鼓励写作——画《日出》海报——写小说——读《大卫科波菲尔》——小说《义麟》——徐《鬼恋》——杨东莼先生讲“谈生活”——彭迪先先生讲通货膨胀——父母的矛盾——骂孔祥熙——狄更斯与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感染——对基督教团契的反感——《简爱》——张镜澄先生教学三十周年——与菁等谈音乐——《磨坊》和《简爱》的比较——李约瑟访武大——联青音乐会——父六十寿辰庆祝会——《彼得潘》——构思小说《萦》——女舍流行伤寒——美影片《幻想曲》——陈美玉之死——朱明——论《儿子与情人》——谈《罪与罚》——意大利投降同盟国——陈铨采用《萦》——孙家琇先生——“大”我“小”我的冲突——许由恩干事——蔡绍序独唱会——七位女同学追悼会——孙家琇讲《家》和《樱桃园》——考昭绪——冯玉祥演讲——女舍伙食之争——托尔斯泰座谈会——圣诞音乐崇拜——学生合作社——《民族文学》刊出《萦》

1944年1—12月 / 201
母《法国文学》完成——黄方刚先生之死——依恋冼岫——方重先生补习班——小说《童心》——考昭绪——与二姊谈婚恋——通胀加剧——刘盛亚和《星期文艺》——张舍之朱崇志独奏会——和考昭绪谈文学——朱明的表白——黄炎培讲宪政——《浮士德》唱片音乐会——常绍温——农舍救火——赔眼镜——方重赴英讲学——刘盛亚的《续水浒》——冼群和中华剧艺社——《孔雀胆》——白崇禧训话风潮——与冼群谈写作——《胜利号》——冼群讲写实主义——与绍温谈思想矛盾——萧君绛先生之死——唱片音乐会《蝴蝶夫人》——冼岫与杨修伦——冼岫与顾耕——与父母讨论政治和教育——王世杰赞《萦》——六壁报讨论言论出版自由——忧心战局——郑敏的诗——话剧《清宫外史》——写教育小说《静水》——冼群和路曦——谈孔祥熙——衡阳陷落——萧而兰谈西南联大——赵少昂黎雄才画展——《静水》退稿——彭泽益——与安姐谈择偶——参政会的热闹与战局的危急——留学问题的提出——刘廼诚先生——申请密大奖学金——皮公亮——全家议避难——戴铭巽先生骂三青团——韩文源的家——毕业论文题目——第一次找顾耕谈——与顾耕第一次约会一一初恋的狂涛——送别绍温——罗斯福四任总统——壁联总会座谈会——汪精卫病死——缪朗山先生的俄文班——《中原》停刊《静水》退稿——胡钟达——缪朗山讲苏联科学——关山月黎雄才画展——缪朗山讲中国新文学的动向——陈小滢三女孩报名从军——紧张商议应变措施——独山收复战局好转——爱国情怀——冼岫婚——臧克家的诗

1945年1—8月 / 327
美援华教授救济金风波——英文会漫谈毕业后计划——父母谈美苏制度——缪朗山先生得罪当局——费鉴照先生之死——“风雨谈”时事座谈会——“三八”节座谈会——女舍办民众夜校被举为校长——与胡钟达谈时政——读《延安一月》——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讨论《西行漫记》——罗斯福逝世——新闻图片展览——大渡河畔拉纤夫——女舍窃案破获——德国投降——恋爱升温——初吻——留美奖学金获准——读《论联合政府》——与顾耕私订终身——出国手续遇阻——考昭绪谈左派文人——周鲠生先生接任武大校长——郎毓秀独唱会——杭立武印象——父代理教务长——1945年8月10日抗战胜利,最后一篇日记
內容試閱
篇头语

前两年,我把三十多年前自己的一份隐私(情书)交给了社会。现在,我又倾箱倒箧,将一份更早也更具隐私性的文字——日记——交了出来。情书是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写的,日记则是一个人只为自己写的,是灵魂深处的独白。那么,一向拘谨的我,到了这把年纪,为什么心血来潮,要把这些最最不可示人的绝密隐私公之于众?
我想是因为,世纪末涌上心头的那股飘忽的令人惆怅又令人激越的乡愁。一个身心归属于20世纪的人,在与自己的世纪告别时,不免离情依依,向它投去最后一瞥,默默递上一份小小纪念品,一札刻着自己与世纪同行脚印的纸片。
一位文学朋友曾对我说,在现今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中,记录着百年来中国知识阶层生存状态的作品,以20世纪40年代的为最缺。这给了我交出这些日记的决心和勇气。我的日记所记的正是这个时期这个阶层的事,因而可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它或许能为一首无比辉煌的世纪交响乐添加几个音符。我相信,从沧海一粟的个人那微不足道的心跳,可以触摸到空前宏伟的大时代的强劲脉搏,透过那株苍劲繁茂的历史大树的一片叶子,可以追寻它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光和影。因为这是20世纪无比悲壮的史诗的一个片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的一角发生的普通人的戏剧。
时间:1941—1945年。
地点:四川乐山武汉大学。
人物:构成一所大学主体的师生员工,以及环绕在他们周边的各色人物。
剧情:在全民抗战的大背景下,在一所偏安大后方的最高学府里,一群高级知识分子纷纭杂沓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情势。而戏剧的主人公,一个女大学生,用一颗热切敏感的心,逐日捕捉和记录下这一切动态。
登上舞台的教师队伍中,有许多全国知名的鸿儒,如文学院的朱光潜、缪朗山(灵珠)、袁昌英、苏雪林、凌叔华、陈西滢、方重、罗念生、朱君允、孙家琇、刘永济、杨人楩、杨东莼、叶麐,法学院的刘秉麟、杨端六、戴铭巽、彭迪先、刘廼诚,理学院的张镜澄、萧君绛、吴大任、石声汉、高尚荫,工学院的邵逸周、郭霖、张宝龄、白郁筠、余炽昌,两任校长王星拱、周鲠生……有的只露一面,有的则有相当充分的表演。在日益加剧的物质和精神压力之下(几年中因贫病交加而英年早逝者至少有七人),一些人恪尽职守,教书育人,不少人迫于生计自谋活路,也有少数人把尊严廉耻抛在脑后,不择手段地只顾捞钱。林林总总,构成一幅20世纪40年代的儒林外史图。
在乐山舞台上亮相的,还有校外的各界社会人士、文化名人和军政显要,如李约瑟、黄炎培、冼群、冯玉祥、杭立武、白崇禧。而乐山舞台以外的人物则更多,如孟志荪、罗斯福、王世杰、胡适、郭沫若、成舍我、孔祥熙等。以读后感的形式述及的中外作家则有斯诺、鲁迅、赵超构、臧克家、郑敏、徐 、张爱玲等。至于在读书笔记中出现的外国作家和作品人物,更是不胜枚举。这是一出历时四载、人物众多的热闹大戏。对各色人物进行观察、描绘、分析、评说,是一个渴望了解人生的年轻女孩至感兴趣的题材。
舞台上最活跃的当属一群青年学子,一群在战时艰苦条件下保持蓬勃朝气的少男少女。五色缤纷的女生宿舍,住房与伙食,多数学生赖以生存的唯一经济来源——二斗三升米的政府贷金,因营养不良导致的惨痛早殇,异乡孤魂的最后归宿“第八宿舍”——学生公墓。各种思潮倾向的交汇冲撞:认真求学以图报国的热血青年;只顾啃书不问其他的夫子;胸无大志混文凭者;追求真理传阅进步书刊的“左”倾同学;通过娱乐社交发展信徒的基督教外围组织“团契”;不带政治色彩的各种文化与社交活动:剧团、歌咏队、校友会、同乡会、迎新送旧、郊游、学术讲座、茶馆文化、小吃、集体游戏……与一切时代的大学生无异,生活中占很大比重的是还处在半开放半封闭状态的男女社交,狂热的或羞怯的求爱信,避人耳目的人约黄昏,导致精神失常的无望的单思,两心相许终成眷属的美满姻缘,锥心刻骨的失恋,惨痛的失足和被弃——形形色色的婚恋观和求偶实践,构成一座20世纪中期的大观园。
八年中,这座川西小城唯一的最高学府,给闭塞的地方带来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气息。被小城养活了的两千名读书人,与当地居民有着千丝万缕的接触维系,在某种程度上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与地方士绅、政商学界的礼尚往来;在本地中学和企业单位兼职兼课;当地的民情风俗,外国基督教会和传教士,圣诞节的音乐崇拜,复活节的洋童表演,令人垂涎的川式饮食文化,还有那美不胜收的风景名胜,随处可见的水墨山水画一般的风景,令人想起沈从文的《边城》——种种人文的和自然的景观,点点滴滴收入日记,构成一幅幅五色斑斓的浮世绘。
尽管远离大城市文化中心,武大却也不乏多彩的文化生活。除本校的活动,不时也有外来的学者名流、文艺家、演出团体光临。战时大后方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是话剧的蓬勃兴旺,乐山也不例外。校内一些学生剧团不断演出中外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风雪夜归人》《茶花女》《莎乐美》等),一度的盛事是1943年春进步剧团中华剧艺社来乐公演,武大师生得以饱赏高水平的话剧艺术,如《孔雀胆》《天国春秋》《清宫外史》《胜利号》等。与话剧并驾齐驱的是音乐,特别是合唱。那时,各大学和名牌中学都有自己的合唱团,例如我曾就读的重庆南开中学合唱团,在李抱忱先生的指挥下,在山城享有盛名。经过音乐艺术熏陶的各路中学生汇集到武大,自然结合为水平不菲的合唱组织,演唱有相当难度的抗战歌曲(黄自、冼星海、贺绿汀)和中外艺术歌曲。而流行于陪都舞厅酒楼的低俗靡靡之音,在校园内无立足之地。每当外地的名家(蔡绍序、郎毓秀、刘雅琴、张舍之等)来开演唱演奏会时,就是乐迷们最盛大的喜庆日。美术方面,举办过关山月、赵少昂、黎雄才等名画家的画展。校内则有凌叔华开过花鸟画展。在学生壁报上崭露头角的有漫画家方成。而在国内和法国专门学习过绘画的苏雪林,只躲在阁楼上偷绘她的黄山风光,借以陶冶情性,从不示人。由于对各门艺术的特殊爱好,这类活动在我的日记中有特别翔实的记叙,构成了阴霾的战时天空中一抹绚丽的云霓和亮色。
处于舞台中心的,自然是日记的作者我自己。由于父母长期在武大任教,我的地位不同于一般同学。武大不仅是我的学校,也是我自幼的家园。父亲杨端六任教经济系,做过法学院院长、教务长。母亲袁昌英任教外文系,是“五四”以来的著名女作家。四年中,我两年住校,两年住家,我对武大的观察,来自学校和来自家庭的两种角度。有三年,我家住城西陕西街尽头一处名叫“让庐”的宅子,与苏雪林、凌叔华紧邻。这三位被誉为“珞珈三杰”的女作家的生活、事业和友谊,在我的日记中占有相当的份额,我写过一篇记述她们的回忆文。“让庐”,浓缩着我从少女到青年的成长过程。这就是我把“让庐”作为我的日记的题名原因所在。
记述最详尽的是我的家庭生活,亲情、天伦之乐,因性格的差异和经济困难造成的摩擦、矛盾、冲突、烦恼。这幕家庭剧的核心,是母亲。母亲之于我,远远超越一般的母女关系。她不仅是至爱至亲者,还是谆谆善诱的师长,人生道路的启蒙者,是我心仪文学的领路人。从她那里,我继承了文艺的基因。她把我当作文学幼苗悉心培养,助我编织起绚烂的写作梦。在她的鼓励下以及通过对中外名著的阅读,在我心中燃起了狂热的创作欲望。我一篇接一篇地试写小说,但获得发表的只有一篇中篇小说。正当我似乎满怀希望要扬帆在文学航道上时,时代思潮的转型阻扼了我的航向,打破了我的作家梦。因为使母亲获得成功的那个时代已成为过去,她的那条老路,我已不可能再走,而新路又如雾中的远景一般渺茫。但四年中我把日记当作积累素材和练笔的场所,却也不枉然。它使我养成了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在后来的几十年,命运虽使我离开了文学,却没离开文字工作。

日记的叙述是双向的,既有形而下的具象描绘,又有形而上的思想务虚。往往是一段实事,跟随着一段感想评说。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思想认识谈不上成熟,却也不落陈规俗套,不时冒出新意。虽芜杂,但有一个主题始终不变——真诚强烈的爱国情怀。这是与抗日战争的大环境分不开的。
出生在1949年以后的人,处在50年拒敌于国门之外的环境,和平已像每日吸入的空气一样习以为常而平淡无奇,可能难以体会到战乱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压力和痛苦。那年头,尽管偏安大后方一隅,还能照常读书过日子,但天空也无日不布满战云。除了随时有可能在日寇炸弹下家毁人亡,且不知哪天沦为铁蹄下的亡国奴,这不是危言耸听。翻到1944年秋的日记,当世界大战的胜败已成定局,和平的曙光已出现在天际时,日寇却大举进犯西南各省直逼四川。我们一家人惶惶无主密商逃生之计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切肤之痛,使我深感缺少一个强大祖国、强大人民军队的庇护,何谈黎民百姓的安全福祉,缺少国家民族的安定,何来个人的前途和希望。我的根深蒂固的国家民族观念,除了得自于父母师长的教诲,就是在这种现实环境中扎下根来的。它不是抽象的、理论的、概念的、灌输的,而是像饿了要吃饭的本能一样实实在在不言自明的。日记中,我密切关注着时局,与个人生活穿插交错的是国内外战事的动向,有如一篇微型的战争风云录。青年时代深入心田的这种体验,使我懂得这50年拒敌于国门之外的和平局面的弥足珍贵,尽管会有人讪笑这不过是毫无深意的老生常谈。是的,是老生常谈,但它是真理。
与忧国情怀并行的是忧民意识。战争缩短了我家与一般百姓生活上的距离,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了平民大众。从阅读文学获得的精神富足与幸福感,使我愈发同情那些被剥夺了文化雨露滋润的下层民众。我写过一篇以民众教育为题的小说《静水》,并倡议在女生宿舍办民众夜校。忧国忧民的双重情怀,使我对文学的理念,由初时的以写作自娱转向严肃的社会使命感。同时,随着社会进步思潮的大形势,我又逐渐抛开远离政治的清高思想,转而接触并接近进步思想,萌生了想要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愿望。日记在描绘一个知识青年个人的思想转型时,也多少展现了那个风云际会的大时代的社会动态和历史景观。
恰如我看重事业和责任,我也执着于个人幸福和爱情的追求。浸透心灵的文学,使我的情爱观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我不齿于世俗的择偶“条件论”,只求一个灵犀相通的知音。几次试探失望之后,在即将离校前,却不期遭遇到梦寐以求的爱情体验。那如火如荼的初恋,也是最后的唯一的终生之恋。日记中那些颇似浪漫言情小说的记述,并无丝毫虚夸和矫饰,都是实实在在的真情流露。尽管那只不过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重复的爱情故事的一次小小的演示,但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却也可以说明在一个人心相对纯朴的时代,青年人对待爱情的真诚执着。
日记的最后一篇,标明日期是1945年8月10日。历史在这里为腥风血雨的八年抗战画上了句号,也标志着我四年大学生涯的结束。接下来,我的生命旅程跨入了就业、留学、迎接解放的新篇章。取代了日记的,是历时三载的两地情书,1999年以《写给恋人(1945—1948)》为题出版,那是我的大学日记的续篇。
全部原始日记计50—60万字,为避免过于冗长芜杂,我删去了大量篇幅,压缩为25万字左右,尽管不得不为此舍弃我以为并非全无史料价值的内容。
删节工作总共动了四次艰苦的大手术,历时三载。这期间,我的老伴严国柱协助我做了大量认真的权衡轻重去留的考虑和决断。在我几度丧失信心和勇气而欲罢手时,是他给我打气,以他的化名“顾耕”(只顾耕耘,不问收获)中包藏的做人态度,鼓舞我坚持下去,因此,我感到有必要在这里一提。
为了关心和支持我出版这本日记,许多朋友和同志曾热情地给以精神鼓励和实际帮助,有的竭尽所能,不遗余力地为我联系出版单位。对沈昌文、戴文葆、李辉、邓九平、张昌华、沈晖、林言椒、傅光明、陈小滢、陈应年、常绍民、董秀玉、孙晓林、孙法理、皮公亮、杨弘远及其他朋友和同志,我铭感在心并致以由衷的谢忱。我要感谢母校武汉大学和武大校友会的鼎力相助,特别要感谢武汉大学出版社的负责同志,是他们的慷慨采纳,圆了我出版日记的梦。感谢负责编校此稿的王雅红、陶洪蕴等同志,她们认真细致的审编工作,改正了原稿中许多差错,提高了书稿质量。

杨静远
2003年4月

1943年1月1日 星期五
在我的日记本里,这是第二个新年了,我的日记已跨进第三年度。若数数这两年里有什么进步,第一件就数我记日记的习惯养成了。到现在我已和它成了不能分离的死伴。我对它愈来得坦白了。我相信它不会把我的心事告诉别人。新年给我的第一棒是忙闹,早饭刚吃过就来一屋客。下午大家都出去了,我闷闷地坐在家里,洗头洗澡,弄到天黑。自己也觉得不甘心,于是一个人跑到山上,经过新宿舍的空房子,跑到我所favour〔钟爱〕的城墙头,高高地站定。谷的一边传来可爱的牛叫,那一定是送牛奶的老王的家了。老王是个好人,我以后可以找他做一个淳朴的朋友。想想,在干草的芬芳里静听牛叫,看它稳重地嚼干草,看农夫妇默默地工作,偶尔给他们帮帮小忙,是很惬意的乐趣。但这种乐趣的可爱处就在它是偶然的点缀,好像吃惯了肉鱼的人,尝一口清甜的菠菜,觉得口中爽快。如果永远是菠菜菠菜又菠菜,恐怕味道要和草相近了。在深乡中过五年隐士的生活,我没有那么超逸,我承认!

1943年1月2日 星期六
晚上看话剧《莎乐美》。到浸礼会,我们的座位在第四排中央,最好的位置。看后觉得不错。我喜欢莎乐美(丁景云饰),跳舞好看极了。灯光、服装、音乐合成很美的情调。在战时能看到这种软性的舞蹈当然很不容易,也就不用苛求了。

1943年1月3日 星期日
晚上摸黑路去白塔街看陈仁宽他们办的音乐夜,也可说是联青歌咏团的新年联欢会,感觉相当不错。有个人表演,有团体表演。丁景云的七面纱舞也来了,可惜舞得大不如昨天,也许因为缺少灯光、服装、舞台的关系吧。女声独唱,彭××,我要说她学得一身美国歌舞明星的皮毛,唱些酒店女招待的歌,态度既嫌轻浮,声音也不稳重,唱时耸动肩膀,觉得肉麻。刘啸云比她像样多了。数人合演的有宜姐们的《十六岁的小姑娘》,李惠英等人的《乱七八糟》,完全是凑趣。刘蕴、常绍温等人的《秋子》〔日本人民反战歌舞〕还好。

1943年1月8日 星期五
奶妈给我做的两双皮鞋寄到了,一黄一黑,黑的样子好看,我非常高兴,黄的太小只得送寄卖行了。寄鞋的邮费贵得吓人,共100多元哩!下午借了一本Pepys〔皮普斯,17世纪英国日记作家〕的Diary,预备做报告交罗先生的。晚上看Pepys的日记,觉得别有滋味,看别人的日记!如果我死后我的日记被别人看了,如何是好!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