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68.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HK$
99.7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HK$
88.5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HK$
62.7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HK$
53.8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HK$
66.1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7.3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0.6
|
編輯推薦: |
与原内容相比,本次修订主要表现在:1、修正上一版中相关纰漏、表达不通畅和不确切的字辞内容;2、根据本领域技术发展,修改相关已过时的技术,补充完善新的技术和新的理论内容;3、本科生教学计划,调整相关章节结构和顺序;4、在每章前端增加本章知识点和本章重点;5、在每章后面增加思考题。通过本次修订,将是本书内容更加准确凝练,重点更加突出,结构更加合理,尤其在用做高校学生教材时,组织教学活动和学生复习更加方便。
|
內容簡介: |
本书共分8章,详细论述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噪声污染、振动污染、电磁污染、放射性污染、热污染、光污染等物理性污染的基本概念、原理;阐明了这些物理性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及影响;简要介绍了各种物理性污染的控制和防范措施,污染物在大气、水、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人们对物理性污染利用的最新科研动态,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创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及专科生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获得相关知识的参考书。
|
關於作者: |
任连海,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专业,现为北京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承担《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物处理与处置》等课程的讲授工作,同时从事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技术和政策研究,参与国内多项餐厨垃圾、厨余垃圾和地沟油的处理处置工程,现场经验丰富。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科技支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主持编写国家标准2项,出编学术著作6部,发表论文50余篇。
|
目錄:
|
第1章 绪论
本章重点和难点 1
1.1 物理环境 1
1.2 物理性污染 1
1.3 环境物理学 2
1.3.1 环境物理学的发展 2
1.3.2 环境物理学的学科体系 2
1.3.3 环境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4
思考题 4
第2章 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本章重点和难点 5
本章知识点 5
2.1 噪声的基本概念 5
2.1.1 声音及其物理特性 6
2.1.2 噪声的种类与特点 7
2.1.3 噪声的危害 8
2.1.4 噪声控制的一般方法 10
2.2 噪声的物理量度 11
2.2.1 声压与声压级 11
2.2.2 声强与声强级 12
2.2.3 声功率与声功率级 12
2.2.4 分贝与差的计算 13
2.2.5 频程与频谱 15
2.3 噪声的评价与标准 16
2.3.1 噪声的评价 16
2.3.2 噪声标准 28
2.4 噪声测量 31
2.4.1 测量仪器 31
2.4.2 环境噪声测量 35
2.4.3 工业企业噪声测量 37
2.5 吸声 39
2.5.1 吸声系数和吸声量 40
2.5.2 吸声结构 41
2.5.3 多孔吸声材料 45
2.5.4 空间吸声体 48
2.5.5 吸声降噪的设计 49
2.6 隔声 51
2.6.1 隔声原理 51
2.6.2 透声系数和隔声量 52
2.6.3 单层匀质墙的隔声性能 53
2.6.4 多层墙的隔声 54
2.6.5 隔声间 56
2.6.6 隔声罩 57
2.6.7 隔声屏 59
2.7 消声器 61
2.7.1 消声器的分类和评价 61
2.7.2 消声量的表示方法 62
2.7.3 阻性消声器 63
2.7.4 抗性消声器 67
2.7.5 阻抗复合式消声器 72
2.7.6 微穿孔板消声器 72
2.7.7 扩散消声器 75
阅读材料 79
思考题 82
第3章 振动污染及其控制
本章重点和难点 83
本章知识点 83
3.1 振动的基本概念 84
3.1.1 振动的定义 84
3.1.2 振动物理量的描述 84
3.2 振动的危害及评价 85
3.2.1 振动的危害 85
3.2.2 振动的评价 87
3.3 振动的测量 92
3.3.1 振动测量技术 92
3.3.2 振动测量的方法 93
3.4 振动的控制 95
3.4.1 振动源 95
3.4.2 振动控制的基本方法 95
3.4.3 振动控制方法 98
3.4.4 隔振材料与减振器 99
3.4.5 隔振设计与计算 100
3.4.6 振动的阻尼 103
阅读材料 105
思考题 107
第4章 电磁辐射污染及其控制
本章重点和难点 108
本章知识点 108
4.1 电磁辐射的基本概念 109
4.1.1 交流电 109
4.1.2 电场 110
4.1.3 电场强度 110
4.1.4 磁场 111
4.1.5 电磁场与电磁辐射 111
4.1.6 周期与频率 112
4.1.7 射频电磁场 112
4.2 电磁辐射的产生与传播 115
4.2.1 电磁场污染源 115
4.2.2 电磁辐射污染的传播途径 117
4.3 电磁辐射的危害 118
4.3.1 不同频段的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不良影响 118
4.3.2 电磁辐射的潜在危险性 120
4.3.3 移动电话的电磁辐射污染 122
4.3.4 电脑的辐射与污染 124
4.4 电磁辐射的控制措施 125
4.4.1 电磁辐射防护与治理措施的基本原则 126
4.4.2 高频电磁辐射的防护与防治 126
4.4.3 广播、电视发射台的电磁辐射防护 128
4.4.4 微波设备的电磁辐射防护 129
4.4.5 微波作业人员的个体防护 130
阅读材料 130
思考题 133
第5章 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
本章重点和难点 134
本章知识点 134
5.1 环境中的放射性 135
5.1.1 放射性的基本知识 135
5.1.2 放射性的来源 137
5.2 放射性的度量 144
5.3 辐射的生物效应及对人体的危害 147
5.3.1 辐射损伤 148
5.3.2 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 149
5.3.3 小剂量外照射对人体的影响 149
5.3.4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对人体的影响 150
5.4 辐射防护与放射性废物处理 151
5.4.1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151
5.4.2 辐射防护的一般知识 152
5.4.3 放射性废物处理 153
阅读材料 157
思考题 160
第6章 环境热污染及其控制
本章重点和难点 161
本章知识点 161
6.1 热环境 161
6.1.1 热环境的热量来源 162
6.1.2 人体与热环境 164
6.1.3 高温环境 165
6.2 热污染及其危害 166
6.2.1 大气热污染 166
6.2.2 水体热污染 173
6.3 热污染评价与标准 176
6.3.1 大气热环境评价与标准 176
6.3.2 水体热环境评价与标准 179
6.4 热污染防治 179
阅读材料 182
思考题 185
第7章 环境光污染及其控制
本章重点和难点 186
本章知识点 186
7.1 光污染的基本概念 187
7.1.1 光源及其特性 187
7.1.2 人与光环境 190
7.1.3 光环境与效率 190
7.2 光度量与光的测量 192
7.2.1 光度量 192
7.2.2 光的测量仪器 193
7.3 光环境中的眩光 194
7.3.1 眩光的定义 194
7.3.2 眩光的分类 195
7.4 光污染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197
7.4.1 光污染的危害 197
7.4.2 光污染的防治措施 198
阅读材料 199
思考题 202
第8章 污染物的物理性传播
本章重点和难点 203
本章知识点 203
8.1 大气环境污染与污染物的迁移 203
8.1.1 大气污染源与污染物 203
8.1.2 大气中污染物迁移的过程 205
8.1.3 大气中污染物扩散模式 209
8.2 水体中污染物的传播理论 212
8.2.1 水体污染和污染物 212
8.2.2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 215
8.3 土壤中的污染物迁移 220
8.3.1 土壤污染源与污染物 220
8.3.2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222
思考题 225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前言
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道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加速了世界文明的演化进程。但是,人类在创造辉煌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已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的苦果。除了废水、废气和废渣的严重污染之外,嘈杂的环境、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眩光、电磁波、放射性等物理性污染也已成为影响和干扰人类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因素。
为保证人类健康,净化生存环境, 发展绿色文明,必须对物理性污染进行控制和治理。但是,长期以来,物理性污染并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相关资料、书籍和报道等资料相对缺乏。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噪声、振动、电磁场、热、光、放射性等要素的污染原理、危害及防范控制措施,并简要介绍了污染物在水体、大气、土壤中的物理迁移转化规律,为环境物理性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了更加适合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作为教材使用,对第一版进行了修订,更正了相关内容,明确了各章重点难点内容,并在每章后设置了思考题。
本书共分为8章,第1章由任连海、李京霖编写,第2章由任连海、王永京、李京霖编写,第3章由王永京、任连海编写,第4章由任连海、李京霖编写,第5章由王永京、李京霖编写,第6章由任连海、王永京编写,第7章由任连海、李京霖编写,第8章由任连海、王永京、李京霖编写;张明露、王攀、贾璇、孟星尧、鲁嘉欣参与了部分编写工作。全书最后由任连海修改定稿,由王永京审核。李京霖在全书的编写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文字校对工作,在此谨致感谢。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引用了手册、书籍等文献,在此对作者一并表示感谢。此外,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906303)和(2019YFC1906003-03)等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和编写时间所限,书中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编者
2022年1月于北京
第一版前言
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道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加速了世界文明的演化进程。但是,人类在创造辉煌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已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的苦果。除了废水、废气和废渣的严重污染之外,嘈杂的环境、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眩光、电磁波、放射性等物理性污染也已成为影响和干扰人类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因素。
保证人类健康,净化生存环境, 必须对物理性污染进行控制和治理。但是,长期以来,物理性污染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相关资料相对缺乏。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噪声、振动、电磁场、热、光、放射性等要素的污染原理、危害及防范控制措施,并简要介绍污染物在水体、大气、土壤中的物理迁移转化规律,为环境物理性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共分为8章,第1章由任连海、田媛编写,第2章由任连海、齐运全、孟潇编写,第3章由田媛、钱枫、孙玉广编写,第4章由任连海、韩涛、孟潇编写,第5章由金宜英、任连海、岳东北编写,第6章由崔莉凤、董黎明、田媛、王迪编写,第7章由钱枫、任连海、孟潇编写,第8章由刘建国、许艳梅、孟潇、张相锋、刘兵编写。全书由任连海修改定稿,孟潇在全书的编写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文字校对工作,在此谨致感谢。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相关手册、书籍等文献,在此对作者一并表示感谢。此外,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北京市2007年创新团队项目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监理、市政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及专科生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获得相关知识的参考书。
由于编者水平和经验所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编者
2007年9月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