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日耳曼通识译丛:复原力:心理抗逆力
》
售價:HK$
34.3
《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售價:HK$
135.7
《
我们为何建造(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9.7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HK$
79.4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HK$
79.4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HK$
56.4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4.0
|
編輯推薦: |
本选题打造的是全国唯一的大学语文专业丛书。以发展母语教育、弘扬母语文化为宗旨。大学语文是高校唯一一门对学生进行母语教育、传授母语文化的课程。它凭借以汉语为载体的文学经典与文化经典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汉语阅读、说话、作文的能力;培养学生以艺术的眼光品味欣赏汉语的能力;培养学生从文化的层面解读汉语的能力。语言是大学语文的本质特点。本选题力求在抓住语言这个本质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大学语文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构建符合汉语特点的中国大学语文教育体系。大学语文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鉴于它强烈的综合性,本选题倡导建立以大学语文为核心的大学语文课程群。文学、语言、美学、历史、哲学、教育等各人文学科都在本选题应有的范围之内,它们应成为支撑大学语文核心课程的基础学科。以上两点是本选题的最大特点。
|
內容簡介: |
大学语文是一门关注普及而旨在提高的语言文化课程。大学语文主要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是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大学语文同时具有综合性和工具性特点,强调人文性的同时重视读写训练。《大学语文论丛》主要登载学者专家、大语教师及其课程群里其他教师的学术成果与教学成果,突出理论性与实践性,以期构建大学语文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构建符合汉语特点的中国大学语文教育体系。拟设栏目包括“课程与教学”“教材与教法”“教师与学生”“学科览胜”“学术集萃”“文化撷英”“佳作咀华”“微型论坛”等。
|
關於作者: |
杨建波,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曾任武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湖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专著《大学语文教学论》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大学语文教学论的著作。《给大学语文教师的建议》是第一部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大语著作。专著《道教文学史论稿》及《黄鹤楼晴川阁诗词赏析》被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收藏。主编数部《大学语文》教材和教学用书,其中与尚永亮教授合编的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被*评为国家十二五本科规划教材。与谭帆教授共同主编4辑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论坛》。主编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研究》论文集。主编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青春在路上——首届全国大学生征文赛获奖作品选》。发表各类学术论文近80篇。多次获得省市科研与教学奖。
|
目錄:
|
2杨建波…在《大学语文论丛》首发式上的讲话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
8周金声谷海燕…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9王桂宏…《大学语文学本》前言
23周作菊…以语言为本的大学语文教学研究
30岑泽丽刘琍…“金课”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四维混合式教学设计与研究
38顾庆文…新文科视域下对大学语文的新认识
44赵长慧…论新文科视域下大学语文的革新
52祖秋阳…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文美与共——大学语文 “一心两全”教学探索与实践
59范金平…以提高大学生政治文化素养为导向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66曾凡云…以成就学生为目的,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以语言素质拓展教学改革为例
72张瑶艳彭飞…陆游爱国主义诗歌对当代大学生的启迪
79葛慧…《伤逝》说课
87徐同林…言之有文不言之教——接受CUCN融媒体中心采访录
第二章学科探源
92陈志伟陈晓玲…论大学语文之课程定位与学科归属
102陈泽新…挑战与适应:大学语文学科转向中的价值冲突及其处理策略
第三章教师与学生
110杨华…新文科视野中大学语文教师的自身发展
118曹高仁…在爱心与使命中绽放美丽——写给美丽的冯天芳老师
120常健…致吴满珍老师的信
第四章教材研究
123韩建立…《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三题
131唐荣昆…唐诗二首试说
131试说《琵琶行》中的人物动态塑像
134州官与牧童的亲切对话——杜牧《清明》主题人物新探
138窦旭峰…孟子说诗之法视域下的《长恨歌》“风情”“长恨”说
第五章佳作咀华
144耿占春…毁灭、见证与救赎——读程韬光的《诗圣杜甫》
151陈道雷…把笑的种子种在每个人的心底——李广田《笑的种子》赏析
156张爽…乡土小说生生不息——路遥的《人生》和黄佩华的《生生长流》的“母题”共性分析
第六章学术集萃
164周赛华…《南北方音》南音的几个问题
170叶琼琼张楠…论戴望舒诗歌“夜”意象的隐喻性
181周治南…无为而治思想与生态文化观探源
187张震…宋代中国有可能发展出内生型工业革命吗?——从官商关系与地理区位因素中寻找答案
第七章文化撷英
195杨志翔流萤…民俗文化中的元宵节和元宵诗词
204南瑛张金龙…陇南口传故事《摇钱树》的文化意蕴与艺术特色
第八章微型论坛
211刘玮…小议家国情怀在古代诗词中的体现
215邓占云…试析典故“三径”的出处
217肖颖超闵倩倩…教育戏剧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
內容試閱:
|
大学语文是一门课程,研究大学语文是一门学问,教好大学语文是一种能力,为大学语文争取发展空间是一份责任。作为一门课程,大学语文自1978年恢复高考,重新开设以来,已走过四十余年历程,并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然而,伴随着社会形势的急遽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升沉起伏、荣辱毁誉,大学语文的发展过程也备历艰辛。从总的方面看,贯穿其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为这门课程准确定位、如何使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定位不准,就难以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予以科学的设计;不能成为独立学科,就始终处于“妾身未分明”的状态,只能在夹缝中讨生活。由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组编,我和杨建波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尚永亮,杨建波.大学语文[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学语文是一门关注普及而旨在提高的语言文化课程,其突出特点,在于把母语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提高运用语言、品味文学、诠释经典之能力来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这里,运用偏重于工具层面,品味偏重于审美层面,阐释偏重于文化层面;运用是基础,品味、阐释是提高。倘若脱离了工具性,便失去了这门课程的基础;倘若脱离了人文性,便迷失了这门课程的方向。因而,如何使学生通过文本学习,既强化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又提升经典解读和美学感悟能力,最终由技进道,使语言的工具性借助人文性得以高层次的转换和升华,便成为教育者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这里所说几点是否准确,还可再议,但突出强调这门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却是大体无误的。由此出发,深入探讨与之相关的学科内涵、外延、人才培养类型、培养方式和目标,以及谋划与之配套的高层级的研究生教育等举措,提出一个具有科学性、体系性的建设方案,似乎应是构成独立的大学语文学科的必由之路。就学问、学术而言,大学语文研究理应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一方面,其范围是广阔的,举凡文、史、哲、艺等人文科学的领域均可自由出入,任意驰骋;另一方面,其对象又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重在从学科关联角度细读文本,发现问题。一方面,这种研究应具相当的学理性,倘欠缺学理性,少了严密的论证环节和思想、理论的映射、抽绎,研究便会流于简单化和平面化——这乃是当下大学语文研究常为人诟病的一大痼疾;另一方面,它又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是对教材编写、教学过程中所遇难题的研探,对教学艺术、教学手段的切磋,对课程内容、学科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的商讨——这是大学语文研究的传统和特色,自当坚持并大力发扬之。如此说来,大学语文研究应该既有广阔的研究领域,以开阔视野,又在此一领域有所抉择,深耕细作;既注重学理阐发和综合思考,强化问题意识和理性思维,又彰显其实用特色,以个案研究带动面与线的开展,坚决杜绝游谈无根的空泛议论和概念游戏。这对大学语文研究者来说,较之其他单一学科或许是一个足可施展才华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难度不小的挑战。说到能力,这似乎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力的大小乃至教育质量的高低,固然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但首要因素是教师的综合能力,并集中体现在学术和教学两大层面。学术偏于知,教学偏于行;行而少知,则势难致远;知不及行,则易蹈虚空。进一步说,倘无学术能力,欠缺丰厚的知识储备、广阔的学术眼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堂课纵你口若悬河,学生所得怕也寥寥无几;倘无教学能力,缺乏开启思维、授人以渔的科学方法,饶你学富五车,教出的弟子也未必高明。因而,如何使受教育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既学习既有的知识,又善于举一反三、从已知推知未知;既打牢语言的功底,又养成对文学的敏感;既具丰厚的学养,又有动手能力,写得出好的文章,这些对大学语文教师乃至每一位高校教育者都是一种真正的考验。这是一个高标准,但只有取法乎上,身体力行,识能兼备,知行合一,才能提升一门课程或学科的层级和段位,才能做到“强将手下无弱兵”。至于发展空间问题,是每一学科都会面临的问题,而于大学语文尤为迫切。回首历史,早在大学语文课程恢复之初,匡亚明、徐中玉等前辈学者便以不同形式振臂高呼,为其学科筹划、教材编纂、研究会组建导夫先路;此后数十年中,更有谭帆、杨建波等大批学者躬践其事,备历辛劳;时至2019年,又有全国政协委员王灿龙就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及其现实境遇提交提案,直抒己见。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大学语文教师的地位是不高的,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审等方面都受到若干不公平的对待。大学语文课程也频频受到来自应用写作、通识教育之类课程的冲击,课时减少,教学人员流失,有些高校甚至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这里有各种因素在起作用,但根本原因在于教育高层的政策导向。面对此一局面,求生存,谋发展,既向外用力,通过多方宣传、呼吁以争取话语空间和应有地位,又向内用力,夯实课程基础,深化学术内涵,提升自我水准,便显得格外重要了。大概正是有鉴于此,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和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于2016年联合创办了《大学语文论坛》辑刊,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连续出版四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现由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合作,以系列丛书的形式,每年推出两辑《大学语文论丛》,内设“课程与教学”“教材与教法”“教师与学生”“学科探源”“学术集萃”“文艺争鸣”“佳作咀华”“微型论坛”等板块。这是继《大学语文论坛》之后大学语文界的又一盛事,它既是为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增添活力的平台,又是向外展示大学语文实力的窗口,更是争取大学语文发展空间的得力举措,而从根底处说,其中流露的乃是以杨建波会长为代表的一批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艰难环境中不懈努力、自强不息的生命激情、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对此,我深表敬意,并预祝《大学语文论丛》继往开来,彰明学术,在风雨兼程中成为可供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广大读者游弋栖息的精神家园。2021年3月于武汉大学
大学语文是一门关注普及而旨在提高的语言文化课程,其突出特点,在于把母语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提高运用语言、品味文学、诠释经典之能力来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这里,运用偏重于工具层面,品味偏重于审美层面,阐释偏重于文化层面;运用是基础,品味、阐释是提高。倘若脱离了工具性,便失去了这门课程的基础;倘若脱离了人文性,便迷失了这门课程的方向。因而,如何使学生通过文本学习,既强化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又提升经典解读和美学感悟能力,最终由技进道,使语言的工具性借助人文性得以高层次的转换和升华,便成为教育者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