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愿世间美好与你“嬛嬛”相扣(纪念甄嬛传播出10周年)

書城自編碼: 380938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光头读书
國際書號(ISBN): 9787521219753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2.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古籍善本
《 古籍善本 》

售價:HK$ 537.6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售價:HK$ 87.4
道德经新注 81幅作者亲绘哲理中国画,图文解读道德经
《 道德经新注 81幅作者亲绘哲理中国画,图文解读道德经 》

售價:HK$ 143.4
清俗纪闻
《 清俗纪闻 》

售價:HK$ 98.6
镜中的星期天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HK$ 76.2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88.2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5.0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6.3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1.4
《寸纸小鲜,烟火滋味》
+

HK$ 85.0
《箸代笔》
+

HK$ 69.6
《散文中的北京》
+

HK$ 122.5
《风雅苏州——米舒散文小品集》
編輯推薦:
一本实用有趣的成长修炼手册。
当我们面临人生中的重大抉择时,该选择做家庭本位的甄嬛还是个人本位的如懿?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有时候会有安陵容的敏感,有时候会有沈眉庄的孤傲,有时候会有端妃的忍耐,有时候会有浣碧的不甘,有时候还会有甄嬛的八面玲珑……
在整部《甄嬛传》里,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与我们每个人都“嬛嬛”相扣……
內容簡介:
《甄嬛传》只是披了一件宫斗剧的外套,来讲大千世界的世情百态。就像《红楼梦》一样,表面上是以宝、黛、钗三人的情感纠葛为主线的故事,实际上是一幅生旦净末丑悉数登场、酸甜苦辣咸世情百态的浮世绘。
作者通过解读经典影视剧《甄嬛传》,从甄嬛和安陵容的友情里看到了亲密关系里痴迷型依恋的焦虑与惶恐,从甄嬛和皇上的爱情里看到了人生经历和感情经历不对等对于恋人关系的影响,从皇上和太后的母子关系中看到了家庭成长环境对人性格的养成。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人有时候会有安陵容的敏感,有时候会有沈眉庄的孤傲,有时候会有端妃的忍耐,有时候会有浣碧的不甘,有时候还会有甄嬛的八面玲珑……从整部《甄嬛传》里看到了这个世界与你“嬛嬛”相扣……
關於作者:
光头读书,主业:读甄嬛、读红楼。短视频时代最早解读《甄嬛传》的博主之一,其分析角度不拘囿于剧情和细节,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探索人性中的隐晦和皎洁,启迪更多人认识自己与他人。因解读风格细腻、观点新颖,被称为“年轻版蒋勋”。“光头读书”全网粉丝100余万,“光头读甄嬛”系列内容累计播放量和阅读量近7亿。
目錄
目录

引 子

第一章 原生家庭的爱与罚

011   被误解的原生家庭与亲密关系
    原生家庭不应该沦为热搜的流量密码
    从甄嬛、华妃和皇后看3种不切实际的亲密关系
027   依恋:被原生家庭忽视的“爱的供养”
    亲密关系中的4种依恋类型
    每5个人里就有一个“安陵容”:你是痴迷型依恋吗?
    疏离型依恋的沈眉庄:独立不一定是件好事
047   畸形的孝道与有毒的父母
    从《甄嬛传》看你的原生家庭是否存在有毒父母
    果郡王:其实我们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父母
061   超越原生家庭
    学会与原生家庭建立边界,客观看待父母
    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需要拥有这项能力


第二章 反观自己

073   MBTI:了解自己的人格倾向
    感觉VS直觉:你是凭借感官从外界获取信息的浣碧吗?
    思维VS情感:你是容易被人“带节奏”的安陵容吗?
    感知VS决策:这就是甄嬛成为终极大boss的秘密武器
    外倾VS内倾:社交恐惧不是“病”
097   性格不过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安陵容:内向敏感不是缺陷,短板也可以成为长板
    淳儿天真吗?为何男女看待同一件事会有分歧
118   接受人性中的阴暗面
    沈眉庄:我嫉妒你,敢让你知道
    宝鹃:“三面夏娃”的善与恶
    崔槿汐:坚持原则,始终如一

第三章 古今痴男女,谁能过情关

143   喜欢什么样的人从基因里就决定了
    后宫女人得宠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从皇帝视角浅谈《甄嬛传》里的5类女性
160   破除执迷,学会正常地爱与被爱
    甄嬛:不要活在自卑的爱情里
    华妃:不要活在自己幻想的爱情城堡里
    皇后:得不到的就要毁掉?复仇只会两败俱伤
    温实初:不要因为痴迷就丢掉自己的人生

第四章 后宫职场启示录

191   修炼和提升职场基本功
    皇后:做好情绪管理,不做情绪的奴隶
    苏培盛:身为员工如何做到察言观色和好好说话
    太后:身为领导如何做到巧妙批评不伤人
215   我们的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
    安陵容:明明那么不普通,可却那么不自信
    甄嬛:不必去讨好所有人,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227   警惕职场内卷和焦虑
    叶澜依:反对职场内卷,不被“走出舒适区”欺骗
    曹琴默:不要成为被职场焦虑毁掉的“中产妈妈”

第五章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245   人生不应该被他人定义
    人间清醒沈眉庄:出身最传统,颠覆最彻底
    “不哭女人”欣贵人:不要与自己的平庸为敌
256   人生的意义其实就是“修行”两个字
    甄嬛VS如懿: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人生抉择
    舒太妃:人生百年,不如想法子过些自己喜欢的日子

第六章 吉光片羽——愿世间美好与你“嬛嬛”相扣

269  《甄嬛传》里的经典台词
277  《甄嬛传》里的原声音乐
287  《甄嬛传》里的细节和伏笔
294  《甄嬛传》里的姓名双关和诗词隐喻
310  《甄嬛传》里的诗词曲赋及历史典故

392  后 记
內容試閱
引 子
大家好,我是光头。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给自己起一个听上去这么“油腻”的名字,就像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因为解读《甄嬛传》而认识了更多的朋友一样。
《甄嬛传》开播已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大家可能都会觉得恍如隔世。说来有趣,十年前《甄嬛传》播出的时候我正读大四,是那种一个班里只有三个女生的工科专业。记得那会儿我晚上回到宿舍,看到一大群钢铁直男就像看“王者”打游戏一样,围在一台电脑前看《甄嬛传》,听到剧中“嬛嬛”“四郎”这样的台词,我还觉得不可思议,心想这么肉麻的电视剧有什么可看的?而我开始看《甄嬛传》是在这部剧热播两三年后了,那时我在拉萨做志愿者,有很多空闲时间,终于在一个不特殊的夜晚打开了这扇新世界的大门。
蒋勋先生曾说:“许多年,《红楼梦》在我的床头,临睡前我总是随便翻到一页,随意看下去,看到累了,也就丢下不看。”这些年,相信《甄嬛传》于很多人而言,也是如此。每年都有热门剧,但能让大家看三遍以上的剧、看到台词就能想起画面的剧、电视里换台看到便舍不得按下遥控器按钮的剧、每次看都有新奇体会的剧、十年后相关话题还能上热搜的剧……仅此一部了吧。
这些年影视剧市场无比繁荣,各种热门剧、爆火剧如前后浪一样此起彼伏,“像御花园里的花朵,谢了自然会再开”“老了一群,又进来一群新的,像开不尽的春花一样”,但《甄嬛传》却留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这里面的很多人物形象、经典台词,早已成为一种时代符号,成为很多人的共享记忆。
有人“剧荒”的时候,就会把《甄嬛传》拿出来打发时光,随便翻出一集都可以看下去;我碰到很多喜欢《甄嬛传》的人,会把它当作“睡前读物”来听,让《甄嬛传》陪他入睡。这不就像蒋勋先生把《红楼梦》当作可以随便翻到某一页的床头睡前读物吗?在视听科技尚未发展的年代,尤其在古代,读小说也是一种主流的娱乐方式,读《红楼梦》为很多人提供了娱乐消遣和精神慰藉;而在影视媒体如此发达的现代,看电视剧《甄嬛传》同样为很多人提供了娱乐消遣和精神慰藉。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我认为电视剧《甄嬛传》就是这个时代的《红楼梦》,是《红楼梦》在这个时代影视化的表达、投射和延伸。
说到这里,有人就要笑了:“它也配?”我特别喜欢袁枚的一句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意思是说,墙角的苔藓哪怕开的花像米粒那样小,也像牡丹一样,有模有样地开放。且不论苔藓到底开不开花,我欣赏的是这种不妄自菲薄的品质。你看《甄嬛传》里经常把“他也配”这样的话挂在嘴边的是什么人?基本都是身无正气、眼高手低还很喜欢对他人评头论足的人。
我记得《红楼梦》里元妃省亲这段,贾元春见到贾母、王夫人一家上下,说的第一句话是:“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按理说,贾元春已是妃位,身后又有显赫的身世和盛大的家族,不至于见面第一句话说得这么重,可以想见,那个“不得见人的去处”多么残酷和可怕。甄嬛入宫前,父母百般叮嘱“一入宫门深似海”,所以《甄嬛传》讲的其实就是元春所说的那个“不得见人”的世界。
《甄嬛传》于我而言,最迷人的地方有三点——
第一个迷人的地方,是隐藏的一个个小细节。
比如除夕雪夜的倚梅园里,皇上问甄嬛:“你叫什么名字?”甄嬛回答:“奴婢贱名,恐污了尊耳。”后来果郡王和甄嬛见面时,果郡王也问甄嬛:“你叫什么名字?”甄嬛同样回答:“贱名恐污了尊耳。”
甄嬛初进宫时,抬头看到天空中数只大雁飞过,这时旁边的小太监说:“鸿雁高飞,这可是好兆头啊!”到后来,甄嬛生下儿子,取名为弘曕,并母以子贵成为熹贵妃。
安陵容进宫时,甄嬛为她头上插了一朵秋海棠,皇帝夸她“鬓边的秋海棠不俗”,这朵花成为安陵容顺利入选的因素之一;最后,甄嬛又用狐尾百合设计安陵容倒台。所以说安陵容是成也送花,败也送花。而安陵容在初进宫和临死前一模一样的头饰,传达的则是“繁华落尽皆是一场空”的寓意。
甄嬛和果郡王的第一次正式碰面,是在破败的桐花台上,夕颜花开。而甄嬛和果郡王的最后一次诀别,也是在桐花台,甄嬛失足跌下台阶时一句“花落了”,道不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种种细节,可以说很“红楼”了。
角色无大小。华妃宫里的首领太监周宁海去甄嬛宫里送东西时,甄嬛宫里的太监康禄海一开始对周宁海在面上极尽奉承之态,当他看到甄嬛打赏周宁海时,又是探出头来满脸的鄙夷,这在画面虚化的背景里被细心的观众捕捉;滴血验亲这样的大戏中,没有一句台词的宝鹃在画面背景里用力撕扯着手绢,表达出了担心自己主子安陵容被牵连的紧张情绪……
哪怕是一块牌匾,都是有戏的:甄嬛所住的碎玉轩,有两块牌匾——“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不仅合于轩名,更被解读暗合情节。
无论是镜头语言、画面背景、剧中台词,还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故事情节,都经得起我们细细推敲。十年过去,时光匆匆如掌中流沙易逝,岁月没有饶过这世间的许多,却当真格外疼惜《甄嬛传》,因为它没有“以色侍人”。电影《一代宗师》里有句话:“老猿挂印回首望,关隘不在挂印,而是回头。”《甄嬛传》里很多迷人的细节,我们也只有在回过头再去看的时候,才会有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第二个迷人的地方,是留白与克制。
当代影视剧的一大弊病就是把观众当傻子。所有的故事情节都要放在台词里,像给小学生上课一样讲得明明白白,看似认真敬业,实际上是不尊重大家的智识。月盈则亏,这就是很多影视剧无法成为经典的原因。
皇上为什么喜欢甄嬛?除了她长得像纯元外,有一句经典台词可以说明原因:“你还有什么惊喜是朕不知道的?”甄嬛谈恋爱的时候并没有把自己的爱好、兴趣像相亲一样一股脑儿地倒出来,而是今天跟你说点诗词歌赋,明天吹箫弹琴,后天跳惊鸿舞,大后天还能展现出治国理政的天赋,这样的人太有魅力了。
为什么皇后每次都欲言又止,只能抓着床单无声淌泪?甄嬛出宫时端妃为什么没有任何表示?安陵容是否看出了沈眉庄和温实初的私情?甄嬛究竟只是替身,还是真正被皇上爱过?很多这样类似的问题,创作者没有评判、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只是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故事的答案则“留白”在每个观众的心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甄嬛传》。
另外一种“克制”,也是《甄嬛传》特别迷人的地方。《论语》中有句话:“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很多事情不克制,就都弄巧成拙。金庸的武侠片为什么越翻拍越难看?因为现在特效普及了,创作者不专注戏剧本身,演员不专注提升演技,一个小喽啰都能在剧中上天入地,那“武功”这种需要天赋和努力才能修来的东西就会变得不稀罕。
美国HBO剧集《权力的游戏》为何那么有魅力?原因就是它虽然是一部魔幻巨制,但从来不会滥用魔法。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也不能只手遮天。没有人能够永立不败之地,凡人皆有一死。不是说龙妈拥有着具备超级力量的三条巨龙,就不需要努力了。巨龙们也需要哺育和慢慢成长,要面临种种威胁和挑战,也有它们的致命弱点。剧中的每个人都在这场游戏里厮杀和抗争,必须不断壮大自身才有活下去的资格。而巨龙的威力到了最后两季才真正展现出来。
这就是“克制”的魅力。而《甄嬛传》设定了一个游戏规则,所有人都在这场游戏里筹谋算计、步步为营,战争大多是暗流涌动的,扇巴掌不是随手就能来的,高潮与平淡是相得益彰的。
第三个迷人的地方,是让我们看见和认识自己。
我一直认为《甄嬛传》只是披了一件宫斗剧的外套,来讲大千世界的世情百态。就像《红楼梦》一样,以宝、黛、钗三人的情感纠葛为主线,来讲一个时代的兴衰沉浮。
文艺作品之于我们大众而言,首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度人,即有一种映射现实、让我们反观自身的力量。我们从甄嬛和安陵容的友情里看到了亲密关系里痴迷型依恋的焦虑与惶恐,从甄嬛和皇上的爱情里看到了人生经历和感情经历不对等对于恋人关系的影响,从皇上和太后的母子关系中看到了家庭成长环境对人性格的养成,从整部《甄嬛传》里看到了这个世界与你“嬛嬛”
相扣……
而我们自己的人性中,有安陵容的敏感,有沈眉庄的孤傲,有端妃的忍耐,有浣碧的不甘,有甄嬛的八面玲珑……理解这一点,就能够明白《甄嬛传》讲的不仅仅是一个女孩如何从白莲花通过升级打斗成为心机腹黑女的过程,它更在讲每个人在大环境里的困顿与挣扎。后宫中的一个个女人如是,居庙堂之高的皇帝亦如是。
如果一部作品,能够让人不断地看见和认识自己,那它就是值得我们铭记一生的作品。我只是想通过我的解读,抛砖引玉,唤醒每个人心中属于自己的《甄嬛传》。十年里,《甄嬛传》陪伴和影响着我们,我们也在重塑着《甄嬛传》。
每本书、每部作品、每个人物都有其命运。我很开心看到这本书能够在《甄嬛传》开播十年后降临到这个世界。而它的诞生,要感谢很多很多人。
感谢我的同事李楠给了我用视频形式解读《甄嬛传》的灵感,后来才有了“光头读甄嬛”系列视频,有了短视频平台宏大的《甄嬛传》解读“宇宙”;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刘洋,在他的邀请下,才孕育出了这本书最初的模样;感谢我的朋友大卫,如果没有他积极的催促,我根本不会主动联系在我通信录里“躺”了很久、素未谋面的桑良勇老师;感谢封面和插图设计师艺修,我们也是因《甄嬛传》结缘,谢谢他能够不厌其烦地忍受我这个“甲方”提出的修改意见;感谢安陵容的饰演者陶昕然和她的经纪人张一,让本书有了一副鸾翔凤翥的题词;感谢喜欢《甄嬛传》和“光头读书”的朋友和粉丝,那段每天晚上九点被催更的时光令我难忘;最后,要特别感谢作家出版社的编辑桑良勇,谢谢桑老师让这本书以自在洒脱的方式诞生。
回过头来会发现,能够完成一件事情,自身的努力只是一部分,这背后很多人的推动和督促,让你往前一步一步走了很远。
这本书的名字源自歌手柏松的一首歌《世间美好与你环环相扣》,我很喜欢其中一句歌词“邀你细看心中缺口,裂缝中留存温柔”,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缺口或裂缝,当我们渐渐长大,总会回避那个裂痕的存在,不想让自己和他人轻易触碰。可抚摸这个看似更匹配孩童的动作,也是我们每个成年人都很需要的。没错,就是抚摸,抚摸那些奇怪丑陋、不得见人的缺口、裂缝或者创伤。
甄嬛给如懿起名时,如懿问:“懿便很好,为何是如懿?”甄嬛叹了口气:“你还年轻,不懂世间完满的美好,太难得。”甄嬛说的是对的,世间完满的美好实在难得。所以我在书名里加了个“愿”字,希望我们对生活仍然有相信、憧憬和平凡生活中的美好梦想……
总之,愿世间美好与你“嬛嬛”相扣。

后 记

光头在解读《甄嬛传》的过程中,最常听到的一种质疑声音就是“过度解读”,有人开玩笑说我的中学阅读理解题一定是满分。
那就有一个问题:写剧评、影评,做影视剧解读是否一定要契合作者的本意和想法呢?
李安拍过一部电影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的是一个叫派的少年跟随父母坐船举家移民时遇到了海难,他的家人全部丧生。派的父亲是开动物园的,所以随行有很多动物。海难发生后,派和一头孟加拉虎、一只母猩猩、一匹断腿的斑马和一只鬣狗逃到了救生小船上。接下来,鬣狗咬死了斑马和猩猩,老虎又咬死了鬣狗,最终派和这只老虎斗智斗勇,在海上漂泊了200多天后活了下来。
但在电影快要结束时,中年派又向来找他寻求灵感的作家讲述了这个故事的另外一个版本:逃上救生小船的一共有4个人,派和他的妈妈以及一位信佛的水手和残暴的厨子,厨子杀死了水手和妈妈,派又杀死了厨子,最终派独自一人漂洋过海活了下来。
这两个版本的故事里,角色是可以互相对应的:鬣狗是厨子,斑马是信佛的水手,母猩猩是派的妈妈,而派就是那只孟加拉虎。
这部电影上映后,关于故事结局到底应该是哪一个,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和评论,大家各执一词、众说纷纭。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希望作为创作者的导演能够给出一个权威的解释,因为我们的教育环境塑造了一种习惯思维——极度渴望找到一个标准答案。但李安并没有给出那个所谓的标准答案:
“其实不止有两个版本,在设计这部片子的时候,感觉就是在设计电子游戏,把各种可能性提供给大家,让各种可能都能够自圆其说,方便大家辩论。”
“我会看影评,有些跟我想的有点像……我觉得,如果把我的想法讲出来会限制观众的想象,跟电影本身的创意不太合。”
“他们理解的不一定是我想的东西,可是这是一个好现象。这是我跟观众的缘分。”
“我觉得无所谓过分解读,爱讨论爱解读是没有办法控制的。我们抒发我们的情怀,想跟观众沟通,我们有一些意愿放在电影里,就会激发一些东西。”
“正如同影片中的派一样,他对那个作家说故事讲完了,就已经是作家的了。他愿意相信哪个,演绎哪个都可以。我觉得不管怎么拍,也永远不会拍出观众或者读者脑子里想象的那个电影,所以,电影还是要留三分给观众想象,怎么想是各位观众的事情,我这边没有解答。我们电影是说故事,这个故事是有智慧的,我觉得可以跟观众分享,大家在一起讨论会觉得人生好像挺有意义的。我特别珍惜这个题材,希望抛砖引玉,能够吸引更多更好的思想与可贵的情感。”
这些都是李安面对媒体采访时讲述的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你能从中感受到他的谦逊和包容。
这部电影结尾,当男主角和记者讲完两个版本的故事后,他问:“你更偏爱哪个故事?”光头能从“偏爱”这个词中感受到李安的智慧,我觉得他一定是斟酌过这个词的。他没有用“相信”这样更严肃、会上升到信仰的字眼,而是用的“喜欢”“偏爱”,他可能更希望我们能够轻松地感受这个故事,而非一定要升华到某种境界。因为我们内心的信仰,可能就是自我感受的一部分。
当然,这些又是我自己的解读。
其实光头一直不认同“过度解读”这个词,不过有个前提是,解读一定是能够自圆其说、逻辑自洽的。因为凡是解读,必是主观感受的产物,而这种主观感受可能会无限接近创作者的本意,但永远不可能完全一致。虽然我更认同文艺作品的解读可以不以作者为中心,但并不是说以作者为中心的解读就是不正确的。
美国文学理论家艾伯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批判的四大要素:作品、作者、读者和宇宙,这里的宇宙可以理解为这部作品要传达的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观和主题。而文艺批评的各种各样的理论,无外乎倾向于这几个要素中的其中一个要素,进而生发出界定和评判文艺作品的主要标准。
李安的观点更接近于读者中心,即一部作品创作出来后,观众有权利去自行解读和评论。德国的接受美学理论就把“读者”推到了一个制高点:“文学作品的历史性存在取决于读者的理解,因此读者的理解是作品历史性存在的关键。”
这种理论中定义的读者还不只是“文本指导下的感觉主体”,不只是那个被动接受文艺作品的读者,他们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是“实质性地参与了作品的存在,甚至决定着作品的存在”。举例说明就是:“离开了读者的阅读,摆在桌上的《堂·吉诃德》与摆在桌上的灯有什么两样呢?离开了读者创造性的阅读,今天的《堂·吉诃德》与一千多年前的《堂·吉诃德》有什么两样呢?”从这个观点出发,就像我们阅读《红楼梦》一样,今天的《红楼梦》和曹雪芹时代的《红楼梦》已经不一样了,而再过几百年,那个时代的读者可能又会赋予《红楼梦》新的价值和意义。
法国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提出过一个很有名的理论叫“作品诞生,作者已死”,但这个理论并不是说“作者已死”之后就把作品阐释权交给读者了,这个理论其实是以“作品本身”为中心,作品本身就有它独特的价值。在他的认知里,读者是相对于作者存在的。作者只是一部作品的临时表述者,读者是作者写作时的倾述对象,当作者消逝时,读者也如梦幻泡影般随之消逝。
其实关于文艺批评理论的学派和观点可以说不胜枚举,我也只是摘取了其中的几个典型事例,不管是作品中心、作者中心还是读者中心,我觉得都只是看问题的角度,没必要去分是非对错。
蔡元培先生说过一句话:“多歧为贵,不取苟同。”光头觉得解读只要做到两点,一是言之有物,二是能够自圆其说,那这个解读就没有什么问题。好的作品就是千人千面的,就像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现代红学的研究者挖出了那么多伏笔细节,不见得都是曹雪芹的初衷和本意,也有可能是巧合,或者是研究者自己的理解,但这就是文艺作品无处安放的该死魅力啊!

原生家庭的爱与罚


《甄嬛传》表面上看是一部宫斗剧,可其中却折射出了很多与原生家庭有关的现实问题——
有些人会觉得自己是现代版安陵容,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每5个人里就会有一个痴迷型依恋的“安陵容”,那安陵容的痴迷型依恋是如何造成的呢?
这个时代如此提倡女性独立,可独立这种品质在亲密关系中往往会表现为疏离型依恋,从这个角度来看,独立一定是件好事吗?沈眉庄的疏离型依恋是如何造成的呢?
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为何在母亲去世后,心心念念的是要听妈妈给自己唱一句儿歌?
有多少父母是在以爱之名给孩子行“投毒”之实?如果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已成既定事实,那我们又该做点什
么呢?
我们从《甄嬛传》看原生家庭的爱与罚,去追溯原生家庭之恶,并不是想要控诉那些“有毒”的父母,要去找谁秋后算账、“报仇雪恨”,而是为了得到一个“我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我”的答案。
我们审视和反思原生家庭,最终是为了超越原生家庭:我们现在的样子由过去决定,但未来的样子由现在决定。

被误解的原生家庭与亲密关系


原生家庭和亲密关系,早就成为国民度很高的话题了,这两个词语的存在感太高,甚至到了触目皆是招人烦的程度。光头粗略统计了抖音、快手和微博三个平台上的数据,与原生家庭有关的话题播放量和阅读量超过了130亿,与亲密关系有关的话题播放量和阅读量超过了40亿。
有句话叫“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当一个话题知道的人越多时,它被误解的可能性就会越大。作为话题参与者,我们有必要避免可能的误解。
原生家庭提了这么多年,有谁关心过它最早是由谁提出的、这个词语被创造的初衷是什么?我们总在追责原生家庭里的父母,可父母不也有他们的原生家庭吗,他们又该找谁控诉?当我们讨论原生家庭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讨论什么?
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有什么影响?有多少人对亲密关系的认识来自于小说和影视剧?我们认定的亲密关系该有的样子有多少是不切实际的?

原生家庭不应该沦为热搜的流量密码

近些年的影视剧在塑造女性角色时越来越多地会提到一个概念,就是原生家庭。
事实上,《甄嬛传》中也有很多地方涉及原生家庭的话题,只是相比而言,它的叙述手法有点“无声处听惊雷,无色处见繁花”的味道,需要细细品味与琢磨。
原生家庭这个话题变得越来越热闹,以至于到后来逐渐成为资本迎合大众的“流量密码”,抖音上与原生家庭话题有关的视频播放量超过了50亿。可是,当市场掌握流量密码后,原生家庭话题逐渐沦落为都市剧想要上热搜的工具,最终泛滥成灾。这就像一首再好听的歌也禁不起在短视频平台上的病毒式循环播放,当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成为流水线上的商品被不断复制生产,这个议题的传播就失去了它最初的意义,到最后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都变成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对原生家庭的追责和控诉也逐渐变得有些矫枉过正。
更魔幻的是,虽然原生家庭提了这么多年,引起了如此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这四个字,比如它最早是由谁提出的?它被创造的真实初衷是什么?难道仅仅是追责和控诉父母吗?
“原生家庭”这个词并不是汉语语境下萌生的词语,而是由西方心理学研究著作里“family of origin”这个英文概念翻译过来的。
20世纪50年代,美国有一位叫萨提亚的心理治疗师创立了一种叫“萨提亚模式”的心理治疗方法。这种方法是从家庭、社会等方面入手,来处理个人身上所背负的种种心理问题。在给人治疗的过程中,萨提亚发现“人是家庭塑造出来的,在面对个人问题和关系问题时应从原生家庭解决”。很多人是从她的治疗方法中认识到原生家庭这个问题,进而认定我们成年后自己身上的很多问题都应归咎于原生家庭。
但其实萨提亚被误解了,原生家庭在萨提亚模式里是解决问题的一个路径和方法,却被很多不明所以的人当作一种终级答案和罪魁祸首。
萨提亚通过大量的治疗案例很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不论他拥有怎样的外部条件和环境,都可以在内部加以改变。”在她看来,探讨原生家庭只是为了找到限制自己的规则,然后转化它。“我们不能改变过去的事情,但是可以改变它们对我们的影响。”这是萨提亚真正想表达的。
另外,很多人对原生家庭的概念也是混沌不清的。所谓的原生家庭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把一对伴侣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称为“小家庭”,那对孩子而言,这个小家庭就是他们的原生家庭,但对父母而言,这个小家庭则是他们的再生家庭。父母的原生家庭是他们和他们各自父母组成的那个家庭,而孩子长大成人后组建起的新家庭,又会成为他们的再生家庭。
家庭背后是一个家族传承系统。一般情况下,每个个体在他的人生历程中都会经历两个家庭:原生家庭和再生家庭。每个小家庭也往往会包含不同人的原生家庭和再生家庭这些元素。在一个人从原生家庭走到再生家庭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词叫“自我分化”,分化程度的高低也会影响到一个人再生家庭的幸福感。关于自我分化,光头会在后面的内容里详细展开。
如果把父母这种身份理解为一份职业的话,那没有父母是接受培训实习后再上岗的,而这也确实是一份没办法持证上岗的职业,从一个更高的维度来看,就像有人说“哪有什么父母,只不过是孩子养孩子”,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群又一群没有父母资格证的孩子摸着石头过河。更有意思的是,我们的习惯性思维里都会认为在一个家庭里父母比孩子更成熟,但在有些家庭里,孩子却比父母更像成年人。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当我们追责原生家庭里的父母时,我们是否在沿着族谱一代代向上声讨?毕竟父母也有他们的父母,也有他们的原生家庭。
这样一直追究下去,祖祖辈辈怎会有穷尽?这种追根溯源的探究显然会陷入一种无解的状态,所谓的追责与声讨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这个逻辑也正好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萨提亚提出“原生家庭”概念的初衷:不是为了质问归罪,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