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HK$
88.5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HK$
62.7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HK$
53.8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HK$
66.1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7.3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0.6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HK$
109.8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HK$
99.7
|
編輯推薦: |
杨炼的诗意创作, 奠基于他的千年文化之根,他重新阐释它,朝向当代张力再次发明和敞开它。
杨炼的文论,承继源于屈原以降的文学和思想遗产,专注于开创中文古典传统和当代写作间的创造性联系。
|
內容簡介: |
本卷是杨炼的文论集,收有他历年来的文论精粹。他以其渊博的知识底蕴,融合西方现代的理性思辨和古老中国的丰厚传统,在文论中间,承继源于屈原以降的文学和思想遗产,专注于开创中文古典传统和当代写作间的创造性联系。
|
關於作者: |
杨炼,1955年出生于瑞士,成长于北京。八十年代,以长诗《诺日朗》轰动大陆诗坛,被中国读者推选为“十大诗人”之一。2008年和2011年,当选为国际笔会理事。获德国柏林“超前研究”中心学者奖(2102 / 2013年度)等多种学术奖金。2013年起受聘为南京艺术学院、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和扬州大学客座教授,汕头大学特聘教授暨驻校作家,同年获邀成为挪威文学暨自由表达学院院士。已连续数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现居伦敦与柏林。
迄今共出版中文诗集十一种、散文集二种与文论集一部。作品已被译成三十余种外文。
|
目錄:
|
辑一:空间诗学及其他 1
重合的孤独 3
因为奥德修斯,海才开始漂流—致《重合的孤独》的作者 7
传统与我们 13
智力的空间 18
诗的自觉 24
中文之内 33
幻象空间写作 39
“空间 诗学”及其他—中文古诗形式的美学压力及其当代突围 47
散文断想 57
大海 停止之时—敞开中文诗的内在时间 67
诗,自我怀疑的形式 74
IN THE TIMELESS AIR—中文、庞德和《诗章》 86
雁对我说 92
辑二:再被古老的背叛所感动 99
经典性:一种思想追求—徐龙森的沉潜之山 101
我,兰陵笑笑生 118
孤独的喧响—读《替身蓝调》 133
当太行稳稳擎起成熟—杨佴旻《二十世纪中日绘画革新比较与批判》序 146
听一棵翡翠树上的红乌鸦—杨佴旻《诗77首》序 160
玉梯—英译《当代中文诗选》序节选,兼谈“个体诗学” 167
玉梯上的眺望—《玉梯—当代中文诗叙论》序 187
一个艺术家的史诗 196
静悄悄融合的无限—杨黎明的油画艺术 205
“后锋诗学”:尴尬与机遇—简论当代中文诗歌批评 210
非人生观—三十六岁自赠并代序 226
在一只埙的世界里 227
附: 在思想和诗歌的交点上—2012年诺尼诺国际文学奖发奖
活动小记 229
提问者 233
无国籍诗人 236
完美与不完美 239
沉默之门—与乌韦?科乐贝(Uwe Kolbe)继续对话 242
从不可能开始 248
噩梦的灵感—中国文化处境中的逆向思维 256
诗,漂泊者的原型 271 3
茫茫 278
关于《 》 282
建构诗意的空间,以敞开生之可能 295
本地中的国际 308
中国手稿、南太平洋手稿、欧洲手稿—杨炼网站“作品”栏
引言 319
再被古老的背叛所感动—英译《同心圆》序 323
被朗诵的光—欧洲之忆,并献给母亲 328
《水手之家》诗集序 332
《文学界》杨炼小辑序 335
一江艺术的春水 338
墨乐:当代中国艺术的思想活力 341
以个人的声音反抗世界性的自私、冷漠和玩世不恭—追忆苏珊?桑塔格 349
沉思史铁生 356
吃人生这只蜘蛛—读《吃蜘蛛的人》 358
卢瓦河口上的望远镜—四章散文,为让?吕克·丹托而作 362
新世界—全球化语境和欧洲的自省 372
中国文学的政治神话 383
市场 ,还是新官方?—九十年代后中国大陆文学艺术之我见 391
伪造的成功及其他 396
走出“后文革” 403
附录:杨炼创作及出版年表 417
|
內容試閱:
|
总序:一首人生和思想的小长诗(节选)
我说过:我曾离散于中国,却从未离散于中文。三十多年,作家身在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以自身为“根”,主动汲取一切资源,生成自己的创作。这里的九卷作品,有一个完整结构:第一卷《海边的孩子》,收录几部我从未正式出版的(但却对成长极为必要的)早期作品。第二卷《 》(一个我的自造字,用作写作五年的长诗标题),副标题“中国手稿”,收录我1988年出国前的满意之作。第三卷《大海停止之处》,副标题“南太平洋手稿”,收录我几部1988—1993年在南太平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诗作,中国经验与漂泊经验渐渐汇合。第四至五卷《同心圆》、《叙事诗—空间七殇》,副标题“欧洲手稿(上、下)”,收录1994年之后我定居伦敦、柏林至今的诗作,姑且称为“成熟的”作品。第六卷散文集《月蚀的七个半夜》,汇集我纯文学创作(以有别于时下流行的拉杂“散文”)意义上的散文作品,有意识承继始于先秦的中文散文传统。第七卷思想、文论选《雁对我说》,精选我的思想、文学论文,应对作品之提问。第八卷中文对话、访谈选辑《一座向下修建的塔》,展示我和其他中文作家、艺术家思想切磋的成果。第九卷国际对话集和译诗集《仲夏灯之夜塔》,收入我历年来与国际作家的对话(《唯一的母语》),和我翻译的世界各国诗人之作(《 仲夏灯之夜塔》),展开当代中文诗的国际文本关系,探索全球化语境中当代杰作的判断标准。
如果要为这九卷本“总集”确定一个主题,我愿意借用对自传体长诗《叙事诗》的描述:大历史缠结个人命运,个人内心构成历史的深度。这首小长诗中,诗作、散文、论文,三足鼎立,对话互补,自圆其说。一座建筑,兼具象牙塔和堡垒双重功能,既自足又开放,不停“眺望自己出海”,去深化这个人生和思想的艺术项目。1978—2015,三十七年,我看着自己,不仅写进、更渐渐活进屈原、奥维德、杜甫、但丁们那个“传统”—“诗意的他者”的传统,这里的“诗意”,一曰主动,二曰全方位,世界上只有一个大海,谁有能力创造内心的他者之旅,谁就是诗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