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情境的力量

書城自編碼: 382006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百科
作者:
國際書號(ISBN): 9787521749915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2-01

頁數/字數: 372/
釘裝: 假精装

售價:HK$ 110.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售價:HK$ 85.0
揉碎浪漫(全两册)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HK$ 70.3
古籍善本
《 古籍善本 》

售價:HK$ 537.6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售價:HK$ 87.4
道德经新注 81幅作者亲绘哲理中国画,图文解读道德经
《 道德经新注 81幅作者亲绘哲理中国画,图文解读道德经 》

售價:HK$ 143.4
清俗纪闻
《 清俗纪闻 》

售價:HK$ 98.6
镜中的星期天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HK$ 76.2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88.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4.8
《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
+

HK$ 72.6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
+

HK$ 68.4
《四千周》
+

HK$ 153.1
《正午之魔:抑郁是你我共有的秘密》
+

HK$ 255.3
《亲密关系(第6版)》
+

HK$ 59.8
《共情的力量:情商高的人,如何抚慰受伤的灵魂》
編輯推薦:
“情境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大”
遇事慢下结论,多收集情境信息,有助于我们正确归因,
减少人际冲突、社会矛盾,实现理性的幸福。
內容簡介:
《情境的力量》是美国作者丹尼尔·R.斯塔尔德的社会心理学著作。社会心理学家现在关注一种常见但之前很少被人讨论的认知偏差,那就是“基本归因错误”,他们证明意识到基本归因错误的存在可以提升对他人的日常理解。社会生活难免需要评判他人,然而,一旦人们忽视情境因素,这些眨眼之间就做出的判断经常被证明是错误的。社会心理学家将这一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通常会导致对他人的误解、伤害他人感情以及消极对待他人,而这本书探索的就是基本归因错误悄然无声地出现在社会交往中的诸多方式。丹尼尔· R. 斯塔尔德调查了基本归因错误的常见案例,包括路怒症、微表情解读、“同性恋雷达”,社会上、网络上常见的谴责受害者行为等。在这些不同的案例之中,常见的共同点是,人们错误地认定固有的性格特征或意图能够解释他人的行为,从而忽视了同样有解释效力的情境因素。相反,在行动者-观察者认知偏差中,人们会诉诸情境因素解释自己做出的错误行为。例如,当我们追尾其他车辆时,总是有理由为自己开脱,但是当别人追尾我们时,我们就倾向认为,错显然在于他人。
斯塔尔德也披露了典的情境研究中鲜为人知的内容,考虑到了认知偏差的利与弊,还分享了许多减少认知偏差的策略。这本书内容丰富、妙趣横生,有趣的案例随处可见,新颖的洞见和充足的经验研究俯拾即是,相信这本书会帮助我们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从而减少冲突的发生,实现理性的幸福。


本书对我们的偏见、错判和误解给出了一个引人入胜和详细的解释。它告诉我们,如能减少基本归因错误,就可以减少愤怒、压力、可笑的报复以及与他人不要的冲突。
——拉里·阿特金斯(Larry Atkins)《倾斜:一位批判性思维者的媒体偏见指南》作者|天普大学、阿卡迪亚大学新闻学教授
斯塔尔德为认知偏差对日常行为的重要影响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对于社会心理学家来说,这项研究是对该领域典理念的批判性讨论;对于不熟悉基本归因错误和相关现象的读者来说,这将是一个有趣而易读的介绍。
——伦纳德·S.纽曼(Leonard S. Newman)博士|雪城大学心理学教授
这本书是一颗宝石,是社会心理学的独特礼物。除了对基本归因错误进行流的学术分析之外,还提供了多项指导性原则。
——阿瑟·G.米勒(Arthur G. Miller)|迈阿密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



●对于社会心理学家来说,本书对基本归因错误批判性讨论,是该领域填补空白之作。
基本归因错误作为一种非常常见的认识偏差,国内外社会心理学专著和普及读物对它的讲解却非常少。

●对于不熟悉基本归因错误的大众读者来说,本书是一本有趣而易读的介绍。
这本书涉及诸多社会心理学专业名词和术语、理论性的叙述,但作者将通俗的语言、有趣的案例、新颖的洞见和充足的经验研究充分结合,使这本书对大众读者来说,内容丰富且妙趣横生。

●从基本归因错误的角度给日常生活中大量案例给出全新的解释——
基本归因错误通常会导致对他人的误解、伤害他人感情以及消极对待他人,而这本书探索的就是基本归因错误悄然无声地出现在社会交往中的诸多方式。作者调查了基本归因错误的常见案例,包括路怒症、微表情解读、“同性恋雷达”,社会上、网络上常见的谴责受害者行为等。

作者提供一系列在典教科书中不常见的错误判断的案例:
为什么我们被断章取义和政客误导?
为什么关于轻度冒犯和内隐偏见的研究是错误的?
为什么我们会在非言语解读中误解他人(包括谎言侦测和同性恋雷达)?
为什么我们会高估自己预测他人在新情境中如何行动的能力?
为什么我们会把受害者的痛苦归咎于他们自己?
为什么会为自己的父母感到羞耻?
为什么我们在驾车、工作或者其他诸多需要人际交往的环境中那么容易发怒?
……
在这些不同的案例之中,作者从基本归因错误的角度给出一些全新的解释。

●针对如何减少基本归因错误,快速高效解决“认知”问题,提供了十多个指导方法。
这本书除了对基本归因错误进行精彩的学术分析之外,还提出了减少基本归因错误的方法:
⑴了解情境因素;⑵不要急着下结论;⑶减少认知负荷;⑷确保我们的判断是可解释的;⑸ 加强逻辑、统计或科学推理训练;⑹让自己处于悲伤状态;⑺保持快乐状态、自我肯定或少一些情绪波动;⑻感同身受;⑼提醒自己有类似的行为;⑽正念练习:葡萄干任务……

●提出若干方法抵消求真带来的心理健康风险和准确感知之间的冲突,减少愤怒、压力、误导性报复和人际冲突。
作者通过分享若干个来自学生和他人的故事,以及若干方法抵消求真带来的心理健康风险和准确感知之间的冲突,以终实现自由。作者希望并相信,读者在阅读这本书后,可以不轻易发怒,不轻易对他人设防,能够带来生活的平和,让更多人有机会过上理性的幸福生活——心理健康,且没有大多数人会轻易产生的非理性认知偏差。
關於作者:
丹尼尔·R.斯塔尔德(Daniel R. Stalder),威斯康星大学-白水文理学院心理学教授,艾奥瓦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博士(1998)。他负责运行匿名网站PARBs,其中讨论了如何使用社会心理学来减少认知偏差和冲突。他曾获得多项教学奖项,并于2016年获得威斯康星大学-白水文理学院的快讯&科学卓越研究奖。
王雨程,男,1987 年11 月生人,浙江绍兴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哲学系讲师。2018年获得中山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曾赴意大利特伦托大学认知科学学院访问学习。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认知科学哲学、心智哲学、文化演化研究。
目錄
导 言 社会判断和认知偏差 001
乔治·齐默尔曼为什么会射杀特雷沃恩·马丁 003
认知偏差日常案例 006
不用粗线条描述法 009
免责声明 019
一个建议 020
倾听读者意见 021
全书概览 026

第一章 演讲和交通拥堵:基本归因错误入门 031
基本归因错误 034
谁是提出基本归因错误概念的一人? 035
一言以蔽之 040

第二章 政治和风言风语:基本归因错误层出不穷 054
政治不正确和轻度冒犯 058
脱离语境的引用:语境去除 063
基本但未被认识到的认知偏差 071
检验基本归因错误:一个提示 080

第三章 解读非言语行为:洞察力错觉 082
推断意图 085
解读他人内心活动时的教训 086
希博伊根福尔斯案例的其他启示 099
有时我们确实是对的 101
下流的手势和其他“显而易见的”手势 102
私人空间 106
公平对待解读非言语行为的专家 107
生活中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 109
同性恋雷达 110

第四章 准确判断面部表情?照片是会撒谎的 115
虹膜是窥视性格的窗户吗? 116
根据面部表情测谎 117
能够基于面部特征识别同性恋者吗? 118
理解面部情绪 120
总统夫人的面部表情 121
学术争议 127
更新研究结论:影响面部表达的情境因素 139
总结 146

第五章 社会角色:教皇不能当过保安? 148
教师角色 153
一个既害羞又外向,同时也是佳女主角的学生 157
学生角色 160
极角色效应 164
社会角色范式:对领导的感知 166
性别角色 172

第六章 行车途中的基本归因错误 178
与基本归因错误和愤怒同行 182
司机归因研究 190
攻击行为背后的情境因素 195

第七章 人际冲突:行车之外 204
本书之根本 208
诸多挑战 210
在工作中 212
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 215
饿极而怒之人 218
基本归因错误是原因也是结果 219

第八章 谴责受害者行为 225
谴责受害者行为的原因 230
灰色地带 235

第九章 个人因素也很重要 245
水杯并不是完全空的 247
请不要忽略个人因素 248
旁观者效应真相 251
斯坦福监狱实验:狱警的暴力倾向是天生的吗? 261
人际吸引:爱是盲目的吗? 264
谁更容易犯基本归因错误? 266

第十章 认知偏差的利与弊 271
认知偏差的益处 272
认知偏差的弊端 276
管理认知偏差 278
了解认知偏差:它真的有帮助吗? 280
除了了解基本归因错误,还要知道减少基本归因错误的方法 284
减少对亲近之人犯基本归因错误的频率 301

结语 理性的幸福 305
极建议 309
致 谢 313
注 释 315
內容試閱
第八章 谴责受害者行为(摘选)

一旦人们将厄运降临归咎于受害者,并坚持认为世界是公正的……这就将受害者显然无力把控的因素——运气、机会、命运,随便你怎么称呼——与受害者内在的人格特质混淆在一起。
——托马斯·吉洛维奇和理查德·艾巴赫(Richard Eibach),《真正重要的基本归因错误》一文的作者
我们不仅会故意伤害自己不喜欢的人,而且也会不喜欢我们曾经伤害过的人。——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一书的作者
在第六章,我在讲发生在行车途中的基本归因错误时,曾提及一些路怒症案例,案例中有人因此受到伤害,而攻击者,或需要为事故负责的那个人很有可能会谴责受害者。乍一听,谴责受害者有可能是为了避免承担法律责任。
在第七章,我讲到发生在行车之外的人际冲突,曾引述了认识失调和归因模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表明,情绪出现在思考之前,而愤怒能够真正地导致基本归因错误,并能让我们不公正地谴责他人。我也曾提及一系列研究,这些研究表明,针对某个人的攻击行为或伤害行为(通常因愤怒而生)会让攻击者对这个人做出更为负面的性格归因。在此前没有发生过攻击行为的情况下,攻击行为会导致攻击者讨厌受害者。
戴维·迈尔斯著有社会心理学教材,他写道,我们不仅会故意伤害自己不喜欢的人,而且也会不喜欢我们曾经伤害过的人……伤害无辜的受害者——无论是用语言侮辱还是施以电击——通常会让加害者蔑视他们的加害对象,如此可以帮助他们为自己残酷的行为进行辩解。
这听上去有点可悲,但是如果一个人并非善类,把残酷的行为施加在其身上通常让人感觉正义感十足。我们自己做出的残酷行为,会威胁到自我或感觉到与自我观念的不一致(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高尚的人)。因此,将自己的路怒症归咎于受害者,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承担法律责任。谴责受害者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为了避免认识失调,也就是一方面将自己看成高尚的人,另一方面却在伤害无辜之人。整个过程就像是,哦,且慢,这个人绝非善类,对的,他罪有应得。
一旦攻击行为让施暴者蔑视施暴对象,那么这不仅仅是在伤口上撒盐,伤害实际上导致了侮辱。
有数不清的谴责受害者的案例,谴责的原因至少可分为三个进行讨论。在这些原因中,微妙的或反直觉的原因可以在人际冲突场景中阐明的。在人际冲突场景中,受害者是你所伤害的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然后,你通过蔑视受害者从而产生更好的感觉(当然不是有人都有此过程)。我在第六章一开始就提到过,人际冲突、谴责受害者和驾驶愤怒是相互交织的,而在这一章,我将完成这一联系的建构。但是,除了在行车途中,谴责受害者行为在诸多其他场景中也会出现。
人们会在诸多情况下受谴责,包括在家中或工作时发生意外、被偷窃或被抢劫、(尤其是被警察)枪击或射杀、被强奸或遭遇性侵、身无分文、被解雇、因房产被扣押而流离失所、没有医疗保险、患艾滋病或其他疾病、被欺负或霸凌(即使身为职业足球运动员)、被卷入大规模枪击事件(例如2016 年发生在奥兰多夜总会的枪击事件)、遭遇自然灾害(例如,卡特里娜飓风)。如果孩子做了可怕的事,或做事的结果非常糟糕,我们不会怪罪他们,而是责怪他们的父母——比如,蹒跚学步的小孩不小心掉进大猩猩圈舍,导致动物园管理部门不得不射杀他们心爱的大猩猩,或者八年级的学生访问华盛顿特区,但不想和众议院议长合影。
这并不是说,在这些事情中受到谴责的人通常是无可指责的,也不是说,受到谴责的人没有一点责任。人们在工作中或许会犯错,从而导致出现意外情况。或许父母需要在看护孩子方面做得再多一点。被侮辱甚至受到伤害的兄弟会成员要完全清楚,被人侮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会让人冒险去侮辱他人,而这与任何从众压力无关(而不是让人知道,以这种方式放任他的自由意志可能为针对他的不当行为提供合理辩护)。
然而在这些案例中,我们经常高估这些人所需承担的责任,因为我们经常低估周围环境所起的作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做坏事的人未被抓现行或未被惩罚,而伤害或者后果很严重或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且受害者其软弱,那么受害者受到的谴责会更加严重。年幼的孩子会因为被性虐待而被谴责,即使谴责的人不得不利用孩子过往的生活来为此辩解。自然灾害的受害者一直因为他们的遭遇、不幸的死亡,甚至灾害本身而受到他人的谴责,仅仅因为他们是同性恋或支持同性恋权利。肯特·哈伯(Kent Harber)是谴责受害者行为的研究专家,他和同事写道:“谴责那些值得同情的人,即使不是有悖常理,看上去也是自相矛盾的。然而,谴责受害者具有重要的心理作用。”
我不会讨论有和谴责受害者行为相关的案例。有不少单纯研究这一行为的专著有非常完整的讨论,尤其那些关于强奸和贫穷的专著。我也不会试着为谴责受害者行为开脱,但是会描述谴责受害者行为所具有的“心理作用”。哈伯仅仅提到了一个作用,也是被引述频繁的一个作用。但是,我已经提到过,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原因可以用于解释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通常是无意识地)利用这一基本归因错误。
意识到谴责受害者行为发生的原因,或者对这一现象了解得更多一点,有利于我们避免谴责受害者。尤其是,如果我们有能力确定自己之所以谴责受害者是因为感觉自我受到威胁——正如路怒症这一例子——那么我们可以寻求其他方法以保护或稳固自我,如此一来,就不需要谴责受害者了。研究已经表明,用其他法增强自我有利于减少谴责受害者行为。自我受到威胁会导致特定的负面情绪,而其他研究已表明,表露自己的情绪也有利于减少谴责受害者行为。在决定是否谴责受害者之前,请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状态。
减少谴责受害者行为其重要,因为如果无辜的人除了遭遇厄运或暴力攻击,还因此受到他人的谴责,那么就会出现诸多负面结果。谴责受害者行为会减少他人帮助正遭遇困难又急需帮助的人的意愿。谴责受害者行为会增加受害者自责、沉默、焦虑、抑郁、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在我们对自己所犯的基本归因错误中,自责是出现次数少的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人对我们犯下的基本归因错误是可以负责的。
因此,我会提到若干谴责受害者行为的例子,描述若干相关研究,以说明产生谴责受害者行为的三个原因。接下来,我会讨论人们被谴责的例子,人们仅仅因为不高兴就被谴责,甚至有明显的外部原因说明人们为什么不高兴时也是如此,这些原因包括自然灾害、离婚或爱人的逝世等。我将这一话题称为灰色地带话题,因为你有可能感觉到,旁人会因为你感到不开心就以不公正的方式谴责你,而在某些情况下,这样的人可能试图帮助你(甚至可能经过临床训练,以这种方式为你提供帮助)。
尤其在性侵和虐待儿童案例中,我会提到,不少心理治疗师和受害者倾向于使用“幸存者”标签,而不是“受害者”标签。我知道,人们在遭遇创伤事件之后不接受受害者角色,会带来不少潜在的好处。但是,我并不认为这两个标签穷尽了有情况。在无可指责的情况下被谴责,并不意味着从创伤中恢复的力量和韧性不存在。
谴责受害者行为的原因
个人认知失调
在路怒症或其他案例中,施暴者伤害了他人,此时,他可能会处于认知失调状态,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正派的人,但又伤害了无辜的人。蔑视受害者能够帮助他减少认知失调,以防止自我受到威胁。这些施暴者或许在那一刻会真正感受到,受害者咎由自取。
有一项典的研究说明了这种认知过程。实验参与者需要接受一些背景假设,在假设条件下,他们需要给另一名实验参与者施以电击,而被电击者实际由一名演员所扮演。因为外部压力减轻了实验参与者的认知失调程度,所以他们给另一位实验参与者施加电击没有承受过大的压力,毕竟是“研究人员要求我这么做的”。和对照组相比,或者与电击前相比,在施以电击之后,实验参与者通常认为这些受害者不受别人喜欢,不那么友好,也没有价值成为自己的密友或室友。(事实上,电击是假的,只是演员扮演的被电击者使实验参与者相信他们真对他人施以电击了。)
在这项研究中,蔑视受害者效应仅在实验参与者料想自己不会受到报复的情况下出现。这种预期可能与受害者更加无力的前提有关,就像在家庭虐待案例中,施暴者会说是受害者让他们这么做的。在另一项研究中,一旦实验参与者一开始就被给予能够稳固自我的积极反馈,那么蔑视受害者效应会尤其明显。研究人员认为,在施加电击阶段,积极正面的自我形象会增加自我形象和伤害受害者之间的认知失调程度。这一结论强有力地表明,谴责受害者行为是一种自我保护。
在更为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为他人的痛苦负责,但与此相比,路怒症和高攻击性案例或许比较罕见。就像迈尔斯所传达的,即便是发表伤害性评论也会导致谴责受害者行为。你是否曾经无意地弄哭过别人,或让他感到难受?认为受到伤害的这个人不应该那么敏感,或者认为他应该脸皮更厚一点?这可能也是一种微妙的谴责受害者行为。反思一下你是否有过此类经历,也是有价值的。
一旦你不用为他人的痛苦或遭遇负责,那么谴责受害者行为将更为常见。路怒行为的旁观者和法庭案件中的陪审团成员一样,经常困惑为什么受害者会让自己陷在这一情境中,而不是做得更多一点,让自己不要陷入其中。旁人看到遭受强奸的受害者,尤其会考虑这些可能性。律师为行凶者辩护有可能“启发”旁观者提出这些困惑。在这些案例中,谴责受害者的那些人,他们的自我不会受到威胁。因此,谴责受害者通常不是为了自我保护,也不是为了减少个人的认知失调程度。那为什么我们还是会谴责受害者呢?
相信世界是公正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