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又称泥煤、草炭),是植物残体在高湿厌氧环境及微生物作用下,未分解部分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堆积成层的有机质矿体,是最年轻的煤。成炭植物在缺氧条件下经微生物降解作用形成泥炭,泥炭经成岩作用形成褐煤,当温度和压力逐渐增高,再经变质作用转变成烟煤直至无烟煤。成炭植物的种属差异造成泥炭类型有草本泥炭、木本泥炭和藓类泥炭。
煤炭产业在我国尤其是内蒙古、宁夏、山西、陕西、新疆宏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难以撼动。我国泥炭资源量46.87亿吨,其中内蒙古泥炭储量1.28亿吨。泥炭由于水分高、灰分高、发热量低,经济价值远不如烟煤和无烟煤,因此在国内外长期受到冷落,尽管储量丰富但近30年来为人们所忽视。泥炭主要成分为有机质(腐殖酸),纤维含量丰富,疏松多孔,具有较多的孔隙和巨大的内表面积,吸附水分能力强,目前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作为园艺基质,在德国、芬兰、加拿大、瑞典、中国等国家广泛应用于花卉园艺、农作物种植、土壤改良等领域,没有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价值。仅将泥炭用于园艺基质是一种浪费,应将泥炭定位为一种化工原料,针对泥炭化学组成特点进行综合利用,实现泥炭产品多元化,提高其经济价值,才是泥炭资源高值化综合利用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关于泥炭的研究专著有:王钜谷等编《不同沉积类型泥炭的研究》(1987年)、郎惠卿等著《泥炭的鉴别与利用》(1988年)、柴岫主编《泥炭地学》(1990年)、尹善春等著《中国泥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991年)、张则有编著《泥炭资源开发与利用》(1992年)、陈淑云编著《中国泥炭》(1998年)、马学慧等编著《中国泥炭地碳储量与碳排放》(2013年)、孟宪民等编著《泥炭工程学》(2019年)。在前辈们的基础上,结合我们2012年至今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766025)的资助下,撰写了《泥炭生物转化原理与技术》一书,希望凭借此书抛砖引玉,与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交流,促进泥炭资源高值化利用!
本书以草本泥炭、木本泥炭和藓类泥炭为研究对象,基于分级转化物尽其用的学术思想,从泥炭物理-化学-生物学相互作用关系出发,运用化学-微生物耦合系统研究泥炭转化为清洁能源(氢气、甲烷)、高值化学品(乙醇、腐殖酸、黄腐殖酸、泥炭蜡)、成型燃料、高腐殖酸有机肥,重点对其炼制应用工艺进行了阐述。本书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泥炭作为化工原料降碳转化的专著。依托内蒙古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生物煤化工综合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Inner Mongolia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Bio-coal Chemical Industry),作者在泥炭领域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766025)、“春晖计划”合作科研项目(2018042)、内蒙古自治区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22年度科研平台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内蒙古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MS(LH)0210]、内蒙古科技大学产学研合作培育基金项目(PY-201507、PY-201213)的资助;感谢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开发基金(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引进计划“西部青年学者”(2019年度)人才项目的支持;感谢内蒙古科技大学、中国能源学会、内蒙古可再生能源学会的支持。另外,特别感谢内蒙古蒙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赵果荣女士、吉林省敦化市吉祥泥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于巧女士、中向旭耀科技有限公司的谭钧先生、青岛双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张本明先生,为本书提供实验原料草本泥炭、木本泥炭、藓类泥炭和部分产业化的重要素材;研究生郝思雯、路亚楠、王颖、孙慎光、李丽萍的研究工作构成了本书的重要素材;在本书编著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前辈和同行们撰写的书籍和期刊论文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中如有不当之处,诚请读者批评指正,并欢迎来函指导。
马力通 李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