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泽地文库第一辑:马克思主义与批评理论:走向辩证批评

書城自編碼: 383746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理论
作者: 刘欣
國際書號(ISBN): 9787533695422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5.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抢人:数字时代如何快速吸纳精准人才(美国商业图书大奖AXIOM年度图书)
《 抢人:数字时代如何快速吸纳精准人才(美国商业图书大奖AXIOM年度图书) 》

售價:HK$ 66.7
给好奇者的黑洞简史
《 给好奇者的黑洞简史 》

售價:HK$ 67.9
债务机器:美国的银行政策与个人陷阱
《 债务机器:美国的银行政策与个人陷阱 》

售價:HK$ 79.4
朝鲜半岛古代史研究
《 朝鲜半岛古代史研究 》

售價:HK$ 182.6
钱穆:国史新论
《 钱穆:国史新论 》

售價:HK$ 78.2
洪武元年:大明开国的罪与罚
《 洪武元年:大明开国的罪与罚 》

售價:HK$ 66.7
大学问·从东方到中亚——19世纪的英俄“冷战”(1821—1907)
《 大学问·从东方到中亚——19世纪的英俄“冷战”(1821—1907) 》

售價:HK$ 90.9
元宴
《 元宴 》

售價:HK$ 216.2

 

內容簡介:
本书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展开系统性专题论述,再解读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典,即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具体文本,聚焦文学批评发生等问题,结合当代文艺现实和理论的新发展重释马克思、恩格斯的关键概念。在此基础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经典命题进行再思考,批判性考察文学实践终结论、文学哲学、文学与沉默等论题。同时,本书还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论知识生产的影响,从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形态”三个维度,厘清接受与重构过程的相关问题;并在马克思主义批评视域中重审经典的西方诗学命题,剖析韦勒克、保罗?利科、丹托与马克思主义的复杂关联。此外,本书还具有宝贵的实践性品格,在马克思主义批评视域中对具体的文艺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剖论书面文学、人工智能文学以及科幻文艺中的“辩证意象”。本书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从理论建构到批评实践的综合研究,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關於作者:
刘欣(著),1986年生,安徽桐城人。2015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批评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CSC公派杜克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批评理论与新媒介文艺,在《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省级社科项目2项。入选首批“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青年优秀人才(2020)、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2021)。
目錄
引 言
/
001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原典的再解读
/
007
第一节 以文行事:论文学的事件本体
/
007
第二节 “承认”的诗学问题
/
022
第三节 “文学真理”如何可能
/
030
第四节 批评意识的发生:历史视域中的“现代文学”
/
038
第二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再思考
/
050
第一节 阿尔都塞与巴迪欧:文学实践的“终结”
/
050
第二节 文学在思考什么:马舍雷的“文学哲学”
/
061
第三节 阿甘本与“奥斯威辛之后”命题
/
07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论的知识生产
/
088
第一节 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传统”的再生产及其限度
/
088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知识状况
/
103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中国形态”的生成
/
119
第四节 具体的辩证法:冯健男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
132
001
目 录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批评视域中的西方诗学
/
146
第一节 韦勒克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
146
第二节 韦勒克“文学实践论”辨正
/
157
第三节 韦勒克“文学史理想”之反思
/
170
第四节 丹托与马克思:何种“艺术”,谁之“终结”
/
180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批评视域中的当代文艺
/
192
第一节 “非例外”的现实一种:《第七天》、雾霾及其他
/
192
第二节 “纪念碑”的可能与限度:论艾伟三长篇
/
198
第三节 AI诗篇:人工智能写作的“主体性”
/
207
第四节 “神人”: SF动画的后人类想象及其反思
/
219
第五节 “后人类”身体的嬗变:基于中国科幻文艺的考察
/
235
主要参考文献
/
248
后 记
/
267
內容試閱
引 言
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留给思想世界的绝非教条,而是阐释学所谓
“经典”文本,以至于任何足够现代或后现代的 “新解”、 “后学”都需
频频回望它,在全新的语境中再度激活它的 “幽灵”,于对话中将其与
“我”之视域相融合。言必称马克思主义者如此,顾左右而言他者如此,
立场相左者亦如此。
本书的主要章节是笔者学生时期研习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所得,可谓
学徒期习作。中国人民大学张永清老师提醒我们,做马克思主义文论的
前提要搞清楚一个根本问题: “当我们在谈论马克思主义时到底在谈论
什么”,即 “你所说的是谁的马克思主义”。福柯也曾在另一个对话语境
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并非一个自在地、自为地存在着的东西: “当有人和
我谈起马克思主义,我要问了,是哪一家的马克思主义?”① 在厘清这
个问题之前,任何以 “马克思主义”的名义 “快步跨越历史”,展开的
“激烈的隔空对话”都是 “概念的自我嬉戏”②。在这一提问的启发下,
我的讨论区分了马克思、恩格斯原典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马克思与西方诗学的比较研究以及基于马克
思主义阐释学的文艺批评,构成本书五章的框架结构,每个部分则以个
案为切口,尝试在中西诗学—思想史的脉络中理清马克思主义作为批评
理论的位置,激活其当代阐释力。
第一步,回归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典,锚定其中的事件思想,为
当代的事件哲学与诗学找到一种 “前史”,并还原马克思、恩格斯的批

。评活动的发生问题。在第一章中,笔者将指出思考文学的事件性无法绕
开马克思、恩格斯的批评理论:首先,他们指认语言的革命潜能,文学
作为语言事件在此意义上具有一种创造性精神生产的革命性;其次,正
是由于文学对行动事件的叙述所产生的新的、仅在文学中存在的事件,
构成了对历史及当下状况的一种解释和裁判,成为人类回忆自身行为事
件的源泉;再次,文学的存在本身即对人之个体本质和类本质的承认,
文学以其作为触发承认事件的存在方式构成个体与自身、他人、社会的
纽带;最后,文学可能会遮蔽真实,但它同样会激活语言的创造性能
力,创造承认的契机,让潜在的未来事物成为现实的力量,文学就有成
为真理事件的可能性。文学批评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实践的一环。现
代文学与其他历史叙述一样,可以表现和传递真正的历史意识,通过批
评现代文学,直接介入其时的文学生活。他们通过对观古典文学与现代
文学,看现代作品是否能在文学史中经受住考验,同时又能适应自己的
时代;他们洞悉 “现代性”给文学生产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其现代性批
判提醒我们现代文学从来不是纯粹的审美风格演进的新环节,而是在历
史总体中与其政治、经济结构变化相适应的文化实践的一部分;他们进
而区分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中的两种精神生产,即意识形态的和自由的精
神生产。“现代文学”的问题化这一批评意识为理解现代文学的内在动
力和复杂性提供了基本观点。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批评理
论的影响极大,其中的经典命题需要再阐释和反思。第二章批判性考察
文学实践的终结论 (阿尔都塞、巴迪欧)、文学哲学 (马舍雷)、文学与
沉默 (阿甘本)问题。阿尔都塞重新界定文学活动的特殊位置,赋予其
哲学和政治的实践性,而在其弟子阿兰·巴迪欧看来,阿尔都塞的洞见
是将文学视为一种 “真理程序”而非纯粹理论,其不见则在于将文学与
哲学、政治进行 “缝合” (suture),这并不能生产出文学自身的真理,
“世纪”和 “帝国”中的文学已然终结。实际上,阿尔都塞和巴迪欧所
申说的文学实践的终结与各种流行的 “终结论”并不相同,他们是以话
语的实践生产关于现代性中文学境况的知识和思想,以此阐明文学的真
002
马克思主义与批评理论:走向辩证批评理性和责任所在。马舍雷则提醒我们文学的特性始终在语言、真实、虚
构的空间中浮动,它本身就是一种事件性的生产实践,文学思考的对象
是现实和真理。“文学哲学”或 “文学思想”都在融合或维持诗与哲学
之争,言说诗的价值。哲学家展开文学批评的对象被确定为作为意识形
态的 “文学哲学”或 “文学真理”。阿甘本在 《诗歌的终结:诗学研究》
(1996年)、《奥斯威辛的剩余:见证与档案》(1998年)、《奇遇》(2015
年)等著述中一再推进 “文学与沉默”的问题,在他看来,文学本身在
奥斯威辛之后获得了新的语言,一种死语言、非语言和沉默,它不寻求
任何交流。我们需将自己毫无保留地投入事件,在一切对奥斯威辛的解
释、再现和反思中与其保持初次遭遇时的惊颤。阿甘本将希望寄予爱的
潜能,爱意味着毫无保留、无所顾忌地投身于奇遇和事件。笔者将指
出,阿甘本的沉思,有助于将理论转化为面对灾异的生活智慧,但仍无
法避免弥赛亚主义的保守性。
接着回到本土语境,继续追踪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 “中国问题”。
第三章尝试考察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知识状
况,厘清接受—重构的相关理论问题,附以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冯健男
的个案研究。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作为一种文论 “传统”成为新时期文
学理论知识的合法资源,回到经典马克思作家的文本,用一种 “客观”、
“科学”解释原典的方式做紧贴文本的解读,成为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
的研究者的再生产方式,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得以重新 “学理化”。在
一种黑格尔式 “正—反—合”逻辑推演的叙述中,将马克思主义文论重
新置于文论史进程的巅峰,并将其视为核心观点和总的方法论整合其他
理路的文论知识。“传统”于是在 “集大成”的后学式 “文学理论”知
识谱系中获得权威地位。此种再生产方式促成了当下文艺学教学中固态
化知识的一体化传播,同时给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本身带来了超出其知
识限度的理论负荷。西方马克思主义方面,在 “西马非马”、 “西马化”
的绝对判断之下,在学科化、商品化知识的盘剥之下,西方马克思主义
作为知识呈现出僭越和断裂的特质。在20世纪90年代乃至新世纪的
“后革命时代”中,我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热情实际上退到了纯知识
003
引 言或纯理论的层面。但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知识并不只是一种可供征引的
客观陈述,它作为方法在批判的总体感、绝对性上,在动用知识工具的
广泛程度上,在理论话语的自反性上,回到了文论本身作为知识的复杂
性及价值上的非中立性。在此基础上,笔者将指出对于改革开放后的中
国而言,马克思主义文论、美学提供的知识正内化到揭示当代中国的审
美资本主义幻象、呼应人民的朴素情感和平等愿望的认知结构之中。在
网络空间创造的民主环境中,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得到更具群众基础的
有效传播。在译介的基础上,基于 “中国问题”有效调用、创构理论,
建设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 “中国形态”,已成共识。虽然总体上一种
真正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 “中国形态”尚未完成,但部分组织、
团体及个体正在积极建构的路上。这些理论和批评实践已开始将不同形
态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汇聚为回应 “中国问题”的激进解释学。
当代的批评理论蔚为大观,但普遍与马克思主义产生对话的关系。
第四章即在马克思主义批评视域中重审经典的西方文论话语,涉及韦勒
克、丹托与马克思主义的复杂关联。在 “透视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
韦勒克简单地将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溯源至泰纳的实证主义文学研
究,没有认识到文学批评作为社会总体性批判的一部分。韦勒克使用了
一种叙述策略,即在评价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时,时刻警惕将其与
苏联的机械式马克思主义批评区别开来,并强调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获得
成功并不在于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则,而是有所 “创新”,这与
其政治身份不无关联。大陆学界的经典化翻译策略完善了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学理上的周全性,却使这一理论文本成为文学研究方法论
转型期的参考指南,从而造成普遍性的误用,为我们理解韦勒克理论本
身的意识形态性带来了困难。笔者将进而指出,在全面反思 “西方文
论”的声浪中,论者多指出 “西方文论”解释机制的学理性缺陷、文
化—政治意图及地缘性,但将问题抛向研究对象的反思路径可能会遮蔽
我们自身在建构 “西方文论”知识体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历史具体
地反思我们自身的解释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韦勒克的 “文学史理
想”以建构纯粹的文学 “价值体系”取代了对作为客观历史事件的文学
004
马克思主义与批评理论:走向辩证批评事件的解释,透过他 “客观”、“冷静”的叙述,我们窥见的是他对无时
间性、超历史性且具有排他性的 “价值体系”的执着,这让他无力呈现
个体批评家及其批评话语与整体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并窄化马克思、
恩格斯的 “历史”理论。马克思的话语同样出现在丹托的 “艺术终结
论”中,但它不足以支持对所谓 “后历史”时期艺术现状的描述。丹托
没有严肃对待马克思的乌托邦图景,他的理论意图在于用历史的 “现
状”驱散马克思的历史主义 “幽灵”。在丹托的判断中,如果说共产主
义提供的乌托邦永远无法企及,那么资本主义的当下现实,这个为 “多
元”艺术提供无限舞台和销路的丰裕社会,就已经是人们触手可及的乌
托邦。承认现实的乌托邦化,这意味着否定任何颠覆性艺术事件发生的
可能性,这是丹托从总体上拒绝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深层原因。
最后的第五章在马克思主义批评视域中对文艺现象展开批评,涉及
当代文学、科幻文艺及新媒介文艺。余华与艾伟两位浙江籍作家都有
“强攻现实”的 “野心”。余华的 《第七天》在揭示当代中国人的可能遭
遇时显出彻底的批评性,它指向的是这种例外状态被非例外化的现实,
其荒诞性正是现实性的表征。借由 “雾霾”所传递出的虚无、无措之感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余华内心的写照。艾伟这一代人,虽然受到革命意
识形态的喂养,但因为这种革命意识形态本身就已经遮蔽了 “革命”的
复杂性,所以他们很难透彻地领悟到革命的 “真实”,革命在本质上是
无法成为艾伟的纪念碑的。艾伟用 “人性”重塑了属于他个人的纪念
碑,然而过度聚焦所谓 “人性”同样有简化历史的可能性。除了纸本文
学作品之外,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媒介文艺作品时,马克思主义仍具有
阐释效力。透过主体论诗学的 “人性”神话与后人类主义的激进想象,
人工智能写作在人机交互的间性主体和机器的他者维度得到重新思考。
在马克思尚未预见的人工智能时代,个人发展写作技艺的前提是在充分
使用剩余时间,在承认人工智能写作可能性的基础上,反思写作的本质
和生成中的主体身份,不断丰富对象化 “一般智能”的再生产方式。承
认主体性的媒介性存在方式,才可能
在新的历史境遇中激活人工智能时
代写作的主体性。转向SF (ScienceFiction,科学幻想)动画的后人类
005
引 言想象,我们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SF动画中开始出现基于
未来时空的末世神学想象,人在高度技术化的世界中化身为类神生物,
这种 “神人”形象与后人类主义思潮构成奇妙的镜像关系。创造后人类
没有未来的未来史,安全地退回虚拟的后人类未来,实际上是无力将现
实政治化的一种置换机制,这是动画之创作主体失去创造现实历史之能
力,趋向保守化和犬儒化的表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后人类话语中
的人类身体不断在科技的作用下被机械部件延伸和置换,生成为 “赛博
格”、“信息主体”、 “普遍生命力”三种身体形式。在信息技术的作用
下,人类身份随之发生变化,古典的人文主义仍未彻底退场,全新的
“赛博朋克”、“人机文明”正逐渐创造更丰富的审美可能性。科幻艺术
构成了独特的 “未来考古学”,对技术身体或将导致的科技滥用、精英
集团专制等后果进行了审美反思。由此形成基于后人类想象的新身体美
学,它以审美的方式思考着碳—硅生命体超越人种、物种局限的可能
性,并将促成新生命哲学的发生。
以上五个部分从总体上构成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综合研究,尝
试一种兼及理论思辨与文本分析的辩证批评写作,敬待方家的批评
指正。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