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0.6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HK$
109.8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HK$
99.7
《
无端欢喜
》
售價:HK$
76.2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HK$
53.8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HK$
87.4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HK$
44.6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HK$
134.2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作者历时二十年的调查研究之作。无论是文化溯源还是田野实证,作者深入到纳西族乡野之间,通过访谈研究、资料收集等方式,终于成就这本学术著作。面对程序复杂的纳西族仪式舞蹈及其背后的神话叙事,作者经过长期酝酿,最终为我们清晰地勾画出纳西族仪式舞蹈的全景。本书对构建中国仪式舞蹈研究学术框架,推进舞蹈文化遗产在当代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资料价值,亦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身体文化传承”的学术性探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內容簡介: |
本书分为十章,分别从族群历史记忆与文化空间、身体记忆与图式、“尚武”传统与身体表达、“二月八”阿卡巴拉、民间祭仪、东巴舞仪、神话叙事、舞仪空间、舞谱、主体传承等十方面叙述了纳西族仪式舞蹈所包含的内容。通过作者的解读,让读者认识并理解纳西族仪式舞蹈的艺术内涵和社会文化价值。
|
關於作者: |
冯莉,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硕士,天津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博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民间文化论坛》执行主编、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艺术人类学、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学术兼职:北京舞蹈学院客座教授、天津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国际纳西学会秘书长。
著有《东巴舞蹈传承人习阿牛、阿明东奇》(2007)、《民间文化遗产传承的原生性与新生性——以纳西汝卡人的信仰生活为例》(2014)、《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合著,2016)等。执行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70年学术史》(2020)、《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70年发展史》(2020)。主持管理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唐卡文化档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纳西族仪式舞蹈研究》等多个国家科研项目。
2012年11月,荣获第八届中直机关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3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21年获 “中央和国家机关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
目錄:
|
序一 ………………………………………………………………1
序二 ………………………………………………………………1
绪论 理论与方法…………………………………………………1
一、课题研究意义…………………………………………………1
二、仪式舞蹈相关概念……………………………………………1
三、关于仪式舞蹈研究的中国理论回顾…………………………6
四、国外仪式舞蹈研究方法概述……………………………… 10
五、纳西族仪式舞蹈相关研究………………………………… 21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24
第一章 族群历史记忆与文化空间……………………………26
一、族称与族源…………………………………………………27
二、人文地理空间…………………………………………… 28
三、流动迁徙的族群……………………………………………30
第二章 仪式舞蹈身体记忆与图式………………………… 33
一、游牧文化的身体图式………………………………………33
二、“热美蹉”的历史记忆………………………………………36
三、“热美蹉”舞蹈动作的隐喻…………………………………40
第三章 “尚武”传统与身体表达………………………………44
一、“尚武”身体观的形成………………………………………44
二、“尚武”身体意象与精神气质………………………………48
三、“尚武”的身体化表达………………………………………53
第四章 春天的舞仪:“二月八”阿卡巴拉……………………58
一、传说与记忆……………………………………………………58
二、仪式舞蹈的时空解读…………………………………………61
三、仪式舞蹈的形态与文化阐释…………………………………66
第五章 民间祭仪:塔城“勒巴蹉”的形态与传承…………69
一、从生活舞蹈“库蹉”到仪式舞蹈“勒巴蹉”………………70
二、塔城李氏家族的勒巴舞传承…………………………………73
三、“勒巴蹉”的流程及表演结构………………………………76
四、滑稽戏…………………………………………………………95
第六章 分类概念:东巴舞仪中“嘎尔”与“蹉”的讨论……99
一、本土概念的问题………………………………………………99
二、“舞”的概念的不同指称……………………………………100
三、东巴舞指称“嘎尔”与西藏“嘎尔”比较………………103
第七章 神话叙事与仪式舞蹈…………………………………108
一、东巴神话的神灵系统………………………………………108
二、仪式单元与舞段结构………………………………………111
三、仪式舞蹈的神话叙事………………………………………114
第八章 舞仪空间与身体语言…………………………………118
一、舞仪的空间表征……………………………………………118
二、东巴仪式的程序与逻辑……………………………………123
三、东巴舞仪动作语言分析……………………………………127
第九章 舞谱:仪式舞蹈的记录文本…………………………135
一、“蹉模”的发现及定名………………………………………135
二、东巴舞谱的主题与叙事分析………………………………149
第十章 仪式舞蹈的主体传承…………………………………160
一、界定和分类…………………………………………………160
二、拜师和学艺:东巴的成长…………………………………164
三、成人礼:加威灵仪式………………………………………168
四、仪式舞蹈传承的组织………………………………………174
结语………………………………………………………………183
参考文献…………………………………………………………187
|
內容試閱:
|
绪论(节选)
一、课题研究意义
舞蹈学界前辈吴晓邦先生提出舞蹈史研究的两个基本点:一、舞蹈史的研究主要应是舞蹈民族意识的研究;二、舞蹈史的研究应是置身于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之中的跨学科研究。这两点对当下关注少数民族舞蹈理论问题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舞蹈是以人体为载体的艺术,而人的身体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所以舞蹈的存在、发展及变异既受自身的特点决定,又受到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存各民族地区仪式舞蹈具有诗、歌、舞、乐、仪多位一体的形态,其内容与生产、宗教、习俗相互交叉,相对其他舞蹈,其身体文化内涵传承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应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作为民族仪式舞蹈的研究,应以舞蹈动作形态的本体性研究为基础,结合文化人类学、生态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需要更加科学地阐述和分析身体在民族传统舞蹈中的外部形态,更要深入研究仪式中的身体动作与民族意识的机制与内核之关系,以及其身体记忆所保存的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社会性的美学内涵。
本课题作为跨区域的仪式舞蹈研究,利用已有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对纳西族仪式舞蹈的当代传承和发展进行立体性的田野调查和科学阐释,本书将对构建中国仪式舞蹈研究学术框架,推进舞蹈文化遗产在当代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资料价值,亦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身体文化传承”的学术性探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仪式舞蹈相关概念
现代学术意义上以仪式舞蹈为内容的研究在一百多年前已经开始。早期人类学、民俗学在仪式的研究中涉及仪式中舞蹈的内容描述,围绕仪式舞蹈这个概念进行研究的著作和文章并不多。在此笔者围绕仪式舞蹈概念定义和分类做以下梳理,厘清仪式舞蹈概念下的学术基本问题和分类范畴。
(一)哈里森关于仪式艺术、仪式舞蹈的讨论
英国“神话—仪式”学派的代表性人物简·艾伦·哈里森(Jane Ellen Harrison,1950—1928)在她1913年出版的《古代艺术与仪式》中花费大量的精力对仪式舞蹈的产生、范畴、分类等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她指出:所有原始仪式都包括两个层面,即作为表演的行事层面和作为叙事的话语层面,动作先于语言,叙事源于仪式。
哈里森认为艺术与仪式密不可分。她指出:“仪式旨在重构一种情境,而非再现一个事物。”“艺术源于为艺术和仪式所共有的冲动,即通过表演、造型、行为、装饰等手段,展现那些真切的激情和渴望。”她认为,艺术与仪式在一开始都涉及行为再现,只有在激情退却后,再现本身才变成了目的,艺术才变成了单纯的模仿。其次,不是所有的集体舞蹈、或者是仪式的动作或声音都是艺术。仪式发展成为艺术,最重要的一点是,“用某种方式再现、模仿或表现了那种产生激情的思想,才能算得上是艺术”。“所有的艺术,都是经由仪式的中介从血肉丰满的激情中产生的,甚至一位观众的欣赏能力也离不开这种实在的激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