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媒介融合时代《水浒传》的传播与接受

書城自編碼: 385132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理论
作者: 程娟娟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6663615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3.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越南汉词整理与研究
《 越南汉词整理与研究 》

售價:HK$ 112.7
数学思维1: 逻辑与数(原书第7版)
《 数学思维1: 逻辑与数(原书第7版) 》

售價:HK$ 113.9
创客训练营  Arduino 应用技能实训
《 创客训练营 Arduino 应用技能实训 》

售價:HK$ 67.9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订译本)
《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订译本) 》

售價:HK$ 205.9
中国医学的起源(知史丛书)
《 中国医学的起源(知史丛书) 》

售價:HK$ 227.7
机器人学基础   于靖军 王巍
《 机器人学基础 于靖军 王巍 》

售價:HK$ 86.3
骰子世界
《 骰子世界 》

售價:HK$ 57.3
乾隆的百宝箱:清宫宝藏与京城时尚
《 乾隆的百宝箱:清宫宝藏与京城时尚 》

售價:HK$ 135.7

 

建議一齊購買:

+

HK$ 43.2
《冰心散文集 人生必读书》
+

HK$ 97.5
《反对阐释(译文经典)》
+

HK$ 87.0
《文学理论(新修订版)》
+

HK$ 29.3
《诗词格律:插图版(语言学大家王力经典作品,诗词格律入门读物,》
+

HK$ 110.0
《从福楼拜到普鲁斯特:文学的第三共和国(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
+

HK$ 122.5
《俄罗斯文学的黄金世纪:从普希金到契诃夫》
編輯推薦:
以创新性的方式转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点亮人类的精神灯塔,这是每个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水浒之乡”的菏泽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程娟娟女士分析了当下媒介融合时代《水浒传》传播接受的新特点,读图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纸质阅读带来的新变化。通过仔细剖析当下的网络水浒酷评和网络同人小说的创作,总结《水浒传》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引导读者正确地理解名著,推动经典名著的多样化传播,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內容簡介:
本书的基本思路是从传统经典的当下命运入手,将其放置在消费文化为时代背景的文化语境中,以《水浒传》的现代传播接受作为重点分析对象,通过文化阐释、个案分析、文本解读等方式,来深入分析《水浒传》传播的诸多现象。
關於作者:
程娟娟,1982年生,山东肥城人,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南开大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目前已出版专著《土改文学叙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在《鲁迅研究月刊》《中央戏剧学院学报》《电影文学》《电影评介》等刊物发表三十多篇论文,多次获得菏泽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和学校科研奖励。目前主持省级课题两项、市厅级课题三项、校级课题三项,参与省部级课题三项。
目錄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媒介融合时代的水浒批评 20
第一节?网络时代水浒批评概述 21
第二节?当下水浒批评的不同维度 31
第三节?重绘水浒研究地图 45
第二章?《水浒传》同人作品改编 53
第一节?网络文学中水浒英雄形象的嬗变 54
第二节? 《水浒传》网络改编作品中的戏仿现象 63
第三节?《水浒传》网络改编小说日记体的叙事特征 78
第三章?《水浒传》人物形象改编分析 88
第一节?林冲形象的现代改编 88
第二节?武松形象的现代改编 101
第三节?潘金莲形象的网络改编 115
第四章?《水浒传》的跨媒介改编 123
第一节?《水浒传》的跨媒介叙事研究 123
第二节?影视作品对《水浒传》的恶搞现象 134
第三节?日剧《水浒传》对原著的改编 142
第四节?动漫电影《王子与108煞》的艺术特点 152
第五章?水浒旅游产业研究 158
第一节?全域旅游视角下水浒旅游综合开发研究 158
第二节?体验经济背景下水浒酒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探讨 164
结?语 173
附录1? 《水浒传》改编电视剧列表/统计 179
附录2? 《水浒传》改编电影列表/统计 181
附录3?《水浒传》改编网络电影列表/统计 188
参考文献 191
后?记 209
內容試閱

《水浒传》当代命运的思考与观照
经典作品价值和魅力的重要表现就是它在后代的传播与接受。从这个角度看,《水浒传》的当代传播与接受是该书历史文化价值继续延伸的重要表现。因而,对这个重要文化传播现象的研究也就成为这个价值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娟娟博士的《〈水浒传〉传播与接受研究》一书也就彰显出作者在这个方面的思考与研究的成就和价值。
这部专著选取的研究角度颇为新颖,从媒介变化的角度来探讨《水浒传》的当代命运。历史上每一次传播媒介的改变都会引起文学飞跃式的发展。文学媒介经历了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网络媒介等不同发展阶段,新旧媒介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新媒介是从旧媒介的演变中产生的,旧媒介不断进行调整进化,新旧媒介形成一种共生共存的状态,它们的共同合作使得《水浒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泛传播,扩大了名著的影响力。
当下学界对于《水浒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典文本的解读上,对于网络时代《水浒传》的传播与接受现象还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水浒传》的网络同人作品如火如荼,影视改编现象长盛不衰,草根水浒批评异军突起。与《水浒传》在网络传播的喧嚣热闹相比,学界的研究则显得相对冷落,没有对这些现象进行及时的关注。法国学者布迪厄认为,文化生产的场域遵循着“赢者输”(winner loses)与“输者赢”(loser wins)的颠倒性逻辑,这就意味着,在网络世界拥有众多粉丝,在出版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在电视节目上广受欢迎,这些文化市场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可以得到具有象征权力的学院知识分子的肯定,这就导致学术圈子与网络世界壁垒分明,不同的专业领域各自为战。
尽管还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这部专著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弥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拓展了《水浒传》的研究空间。该书对于网络水浒批评、水浒网络同人小说、水浒人物形象改编、水浒跨媒介叙事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解读,附录中整理的《水浒传》改编电影、电视剧、网络电影的资料可以看出作者在搜集资料确实下了一定的功夫。
网络时代已经到来,如何借助媒介的力量使《水浒传》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下学界与网络之间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如能加强学者与网民的双向互动的交流,特别是对网络传播现象进行有效的回应,将会有效地推动水浒研究的深入发展,让这部古典名著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当然,《水浒传》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是一个颇为宏大的课题,作为一部探索之作,如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梳理、反思和总结,这本专著的论述会更为深刻。此外,关于《水浒传》的海外传播与接受、《水浒传》影视作品的弹幕文化研究、《水浒传》改编的动漫作品研究、《水浒传》的草根文化批评、《水浒传》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接受等方面,这些方面还有待更加深入的思考与开掘。
总之,《水浒传》作为文学名著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学界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这部作品是作者近几年学术成果的总结,是对当下水浒研究的新开拓和新发展,作为前辈学者,我愿与各位年轻学者一起解读水浒文化,弘扬水浒文化,相信将来会有更多跨学科、跨文化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菏泽学院是国内《水浒传》研究的重要基地。2015年和2021年我先后两次到该院做《水浒传》研究方面的学术交流。了解到该院《水浒传》研究方面阵容与成就。程娟娟博士这部著作为菏泽学院《水浒传》研究又增添了重要成果。
程娟娟博士是南开校友,2012年南开大学博士毕业后到菏泽学院工作。在学校水浒文化研究基地的带动下,她开始关注水浒文化,在申请了山东社科规划项目的基础上完成了这部专著。程娟娟博士所学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从不同学科的视角来审视《水浒传》自然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我虽然与程博士接触不多,但因对《水浒传》的共同兴趣,在盛情相邀之下,欣然作序。
宁稼雨
2022年5月于津门雅雨书屋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著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曾指出,“不能让人重读的作品算不上经典。” 《水浒传》作为一部传统名著,超越了时空的局限,自问世之后受到社会各阶层读者的广泛欢迎,水浒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由于技术水平的局限,《水浒传》的早期传播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主要限于在狭小的知识分子圈子中传播赏析。而底层民众文化程度有限,无法欣赏阅读《水浒传》的纸质文本,他们更多的是通过评书、戏曲、快板等民间文艺形式来了解水浒中的英雄人物。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的参与对于作品意义的生成起着关键的作用。“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1]接受者由于自身思想、知识、经历、视野的不同,看到的水浒世界是大相径庭的,无论是将水浒视为忠义之书还是诲盗之作,“鼓吹平民革命”的启蒙书籍还是“投降主义的反面教材”,都显示了其文学阐释的多样性。原著文本的空白处构成了多层面的“图式结构”,读者在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交流对话,实现了文本的意义。
意大利学者弗兰哥·墨尔加利将读者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其一是一般性的读者,他们只是单纯地阅读,而并不对作品做任何分析和解说;另一类则是超一层的读者(metalecteurs),他们对于作品有一种分析和评说的意图;还有一种读者,他们带有一种背离作者原意的创造性(La trahison creatice),这一类读者是把作品只当作一个起点,而透过自己的想象可以对之作出一种新的创造性的诠释。”[2]处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会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来接受文学作品。
(一)明朝至清末民初的《水浒传》传播与接受
传统接受方式中,文人喜欢采用评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评点会与原作一起传播,引导读者领悟文学叙事的妙处,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在阅读中提升文学素养。明清时期,《水浒传》的主要评点本有容与堂本、袁无涯本、贯华堂本、钟伯敬本、芥子园本、醉耕堂本、余评本等。这些评点者在点评文字、臧否人物的同时,还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原文进行删减、修改、润色,如影响较大的贯华堂本(金圣叹评点本)就将《水浒传》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腰斩”,删去了七十一回后面的内容,以卢俊义做噩梦为结尾,对于后世《水浒传》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读者在阅读点评后觉得意犹未尽,就会创作续书求得心理的安慰。《水浒传》的续书有陈忱的《水浒后传》、青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俞万春的《荡寇志》等。创作者的文化立场不同,对故事的书写也会见仁见智,不同续书中忠臣义士大团圆场景与乱臣贼子就地正法的结局形成了颇为鲜明的对照。
《水浒传》文本的阅读需要以文化水平和经济实力为前提,早期的文本传播主要是手抄本和少量的刻本为主,数量有限,价格昂贵,普通百姓只能望而兴叹。舞台上演出的水浒戏降低了《水浒传》的接受门槛,对于促进《水浒传》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戏曲者,普天下人类所乐睹、最乐闻者也,易入人之脑蒂,易触人之感情……由是观之,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大教师也。”[3]元杂剧中的“水浒戏”较为典型的有《李逵负荆》《双献功》等“李逵戏”,这些对于《水浒传》的成书产生了重要影响。明代有文人李开先的《宝剑记》、沈璟的《义侠记》、沈自晋的《翠屏山》等作品,清代有戏剧家洪昇的《闹高唐》、邱园的《虎囊弹》、无名氏的《鸳鸯笺》,清朝后期出现了大量改编的水浒戏,很多剧目流传至今。
(二)二十世纪以来的《水浒传》传播与接受
“《水浒传》读者的能动性不仅在于阐释本文,填充空白,而且还包括改编、续写,以及改造本文,和在《水浒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而进行的新小说的创作等等。”[4]传统的接受方式主要是评点、序跋、续书、戏剧改编等,到了二十世纪出现了现代的接受方式,如论文专著、同人小说、影视改编、话剧改编等。
影响最大的当属影视改编。二十世纪初,大约有22部《水浒传》就被搬上银幕。[5]《武松与潘金莲》(1938)是一部女性主义色彩浓厚的电影,改编自欧阳予倩的话剧名作《潘金莲》,其中塑造的潘金莲形象是一位敢爱敢恨的痴情女子,女性魅力光彩夺目,而武松则是一个恪守封建道德的迂腐之人,他虽有一身武艺却不解风情,一心为兄复仇,最终酿成悲剧。香港拍摄的邵氏系列水浒电影《水浒传》(1972)、《快活林》(1972)、《荡寇志》(1975)堪称电影史上的经典。在明星云集的电影《水浒传之英雄本色》(1993)热映的同时,出现了一系列《花田喜事》(1993)、《水浒笑传》(1993)等以解构水浒英雄为笑点的娱乐电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陆开始出现水浒改编电视剧,山东电视台拍摄的八集电视剧《武松》(1983)轰动一时,里面的武打设计为观众津津乐道。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水浒传》(1998)是一部大制作的重量级精品,引发了万人空巷的收视热潮,一曲《好汉歌》传唱大江南北。
戏剧方面,二十世纪初继续延续了水浒戏的热潮,出现了不少的戏剧名家,他们对水浒戏的精彩演绎为原著增添了艺术魅力,如李少春的《野猪林》、盖叫天的《武松打虎》、梅兰芳与马连良出演的《打渔杀家》。除了不断精益求精的传统京剧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解放区还出现了改编革命京剧《逼上梁山》与《三打祝家庄》,这两部戏剧“是在毛主席文艺思想指引下从事京剧改革工作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一次戏曲革命的尝试……用阶级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作了一次用京剧形式写新历史剧的试验。”[6]这些戏剧在演出过程中不断进行增删、修改与完善,融入了改编者的立场与品味,在演出中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野猪林》《武松》等经典剧目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录制成了电影,成为水浒戏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在当时风靡一时,扩大了受众面。
话剧这种舶来品传入中国后,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欧阳予倩的话剧《潘金莲》是从人性角度为潘金莲翻案的经典之作,吴永刚的话剧《林冲夜奔》显示了作者在上海孤岛的背景下寻求民族文化之根的努力。与根基深厚的水浒戏曲相比,水浒题材的话剧数量相对较少,影响不大。
研究方面,传统的评点方式随意性强,评点者主要凭个人好恶进行评点。随着西方文化思潮涌入中国,研究者开始用现代的批评理论来重新认识水浒传,对于《水浒传》的研究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胡适对《水浒传》进行了“小心的求证”,鲁迅对水浒英雄“终于是奴才”的盖棺认定,毛泽东对《水浒传》“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尖锐批评,这些研究对于后来的水浒研究起着引导作用,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具有开创性的价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水浒研究在反思过去对水浒政治化批评的基础上,开始步入正轨,在版本学、主题学、图像学、水浒戏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7]
在同人小说创作方面,作者对原著的重新演绎与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梁启超提出的“小说界革命”为清末民初的文坛带来了新气象。作者将水浒人物进行了时空错位,演绎了新的现代故事,西泠冬青的《新水浒》体现了改良主义的思想,以爱国为宗旨,让梁山好汉各显身手去兴办实业,为国家效力。1943年,张恨水的《水浒新传》借梁山好汉抵抗金兵来隐喻抗战现实,以奋勇抗战的英雄形象来鼓舞人们的士气。此外,还有陆士谔的《新水浒》(1909)、冷佛的《续水浒传》(1924-1926)、程善之的《残水浒》(1933)、姜鸿飞的《水浒中传》(1938)、张青山《水浒拾遗》(1939)、刘盛亚的《水浒外传》(1947)等作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出现了大量以水浒英雄为对象的演义故事,如《林冲演义》(1988)、《武松别传》(1985)、《孙二娘传奇》(1985)、《潘金莲别传》(1990)等,其中一些故事是根据评书进行整理出版而成。这些通俗故事对于水浒英雄的人生经历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和虚构,故事的传奇性和连贯性满足了市民读者的阅读需求。
(三)二十一世纪以来《水浒传》的传播与接受
“媒介在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地位由依附而逐渐走上操控,角色也相应地由受控者转变为施控者,文学的媒介诸如报刊、出版、影视、因特网等,摆脱了作为工具和载体的附属地位,转而以文化资本的形式成为文学的强力主导因素,媒介的文化指令成为媒介文学的主要法则。媒介的普及蔓延,极大地拉动了文学的进步;媒介的革命,也深深地引发了文学的革命。”[8]纸质媒介的局限性极大限制了《水浒传》的传播和接受,而二十世纪末网络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广泛应用引发了传播媒介的革命。电子媒介的出现以势不可挡的气势改变了文学传播的模式,重新整合现有的社会文化格局。《水浒传》借助于现代媒体的延伸技术极大地扩大了传播范围,广播、网络、影视等新旧媒体的融合为其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格局,这样进一步扩大了名著的影响力,拓展了表现空间。
在媒介融合时代,《水浒传》的传播产生了新的变化。媒介融合的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美国学者浦尔指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传播媒介出现了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文本与媒介的联系变得亲密无间,文本的产生、消费与多种媒介的运用成为一个复杂多变、相互作用的循环过程。媒介融合社会具有几个特征:“第一是当代社会的技术化趋势 (技术与社会的高度融合使技术比任何时候都更正了我们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社会的面貌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物质转型);第二是全球化(我们已经具备事物全球流动的技术、组织和管理资源);第三是当代社会文化从垂直通知模式向横向互动模式的转变(超级文本是构成这种新文化的脊梁;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新文化中,虚拟现实已变成了我们未来生存的符号世界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第四是传统意义上的主权国家的消亡(不是它们在形式上的消失,而是指其权力和功能受到各种非政府、非中央和非主流力量的削弱和重组);第五是我们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革命性再思考 (自工业革命以来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模式正受到挑战)。”[9]
互联网的出现为《水浒传》的传播带来了全新的平台,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产生了大量的衍生作品,使得传播效应达到前所未有的效果。《水浒传》被改编为形形色色的影视作品,戏说之风经久不衰。2011年拍摄的电视剧《水浒传》对原作进行了较大的改编,由于原作的热度依然受到了观众的关注。系列数字电影《水浒英雄谱》对水浒英雄的形象进行重新塑造,丰富了他们的人生经历。由于内容过多加工,大部分电影反响平平,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影视剧的盛行推动了《水浒传》文化讲座栏目的盛行,鲍鹏山等专家主讲的《百家讲坛》等系列节目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网络评论众说纷纭,十年砍柴的犀利点评获得极高的点击率,《李逵日记》《水浒日记》《孙二娘日记》等网络同人小说成为爆款,这些又带动了纸质书籍的出版发行。以《水浒传》为素材的网络短视频、网剧、网络电影异军突起,水浒游戏、动漫、有声书等产品受到年轻网民的追捧。[10]
此外,话剧作为较为小众的艺术形式,在二十一世纪以来又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多种艺术形式的探索性戏剧,现代芭蕾舞剧《莲》(2011) 被誉为“中国最性感舞剧”,由于产生争议而被禁演。高字民教授与学生共同创作的校园话剧《武贰》(2013)对武松的形象进行了颠覆性的塑造,武松与潘金莲相知相恋随后又反目成仇。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推出的爆笑古装喜剧《金瓶外传》(2010)和济南本土搞笑话剧《神马都是水浒》(2012)是迎合文化市场的搞笑作品,著名香港导演林奕华执导的话剧《水浒传》(2008)则是一部在现实与演戏中不断交错的游戏之作,另一位香港导演潘惠森执导的《武松日记》(2017)以喜剧手法重新建构武松的形象,带有前卫探索的性质。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传统京剧开始走向没落,为了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一些戏剧工作者开始进行小剧场京剧的尝试,按照年轻人的观赏需求加快剧情节奏,用现代思想阐释人物形象,小剧场京剧《好汉武松》(2018)和《惜·姣》(2013)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现象级作品。台湾艺术家吴兴国还进行了摇滚京剧的尝试,试图打破艺术壁垒,用现代形式来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11]
从传播方式来看,多种媒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网络时代经典传播的媒介转型。在传播技术上,网络结合了不同媒体的呈现方式,传统媒体借助网络的传播优势获得了新的转机。报刊、出版、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自媒体等现代媒体相互配合,互相叠加,媒介一体化的情况日益突出。
从传播特点来看,出现了重图轻文的倾向,造成娱乐化、碎片化、快餐化的解读方式。人们对于纸质阅读失去了耐心和兴趣,沉迷于影视作品中充满着刀光剑影的快意江湖。由于传播媒介的差异,受众的理解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只看过影视作品的受众对于《水浒传》的认识和评论存在片面性,在暴力审美化的过程中消解了文学名著的历史内涵。
从接受特点来看,网民积极参与到经典的传播过程中来,他们以草根的视点对作品进行解构与建构。在以往纸媒为主的传播过程中,读者往往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网络时代,网民充分利用了自己的话语权,由聆听式的被动接受变成了广场式的自由言说。
本书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分析媒介融合时代《水浒传》的多种传播方式。
本书运用媒介理论分析《水浒传》个案在网络时代的各种传播方式,特别关注的是在消费时代泛媒介的运作方式是如何产生叠加效用的,各种媒介之间相互协作,将传播效果发挥到了极致。《水浒传》已经被改编为电影、电视、网络小说、网剧、网络电影、动画、漫画、有声书、游戏等多种形式。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并非被动地接受信息,他们可以主动选择要接受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甄选。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受众之间的相互传播、受众与媒体之间的互动作用使得《水浒传》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第二,揭示不同媒介在《水浒传》传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本书运用媒介转型的视角,由媒介的演变分别考察《水浒传》在消费社会的水浒影视剧、网络评论、网络同人小说等传播方式,采用理论分析和实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不同的媒介产生的接受效果,揭示媒介对其传播所发挥的作用,解读在网络时代中传统经典如何跨越媒介边界转变为富有生命活力的文化资源。《水浒传》的传播进入到新的时代,这个文学经典大IP以多元丰富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满足了年轻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证明了文学经典的永恒价值和无穷魅力。
第三,从人文角度思考消费时代文学经典的各种改编现象。
目前对于《水浒传》的研究还集中在经典文本的解读上,对于网络时代《水浒传》的传播现象还没有给予关注。文学经典的传播在消费时代产生的新变化,面临着娱乐化、片面化解读的趋向,甚至彻底被颠覆、解构,这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学现象。这种解构英雄、戏说水浒的风潮会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迷失和人文精神的消解。以创新性的方式转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点亮人类的精神灯塔,这已经成为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使命。而当下研究已经明显滞后于文学的当下发展,一些新的文化现象没有得到重视,本书希望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学界对《水浒传》的研究历史较长,从文献学、历史学、社会学、女性主义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十分丰硕,对于《水浒传》的传播与接受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浒传》的传播接受史
主要考察不同时期《水浒传》的传播与接受状况。高日晖、洪艳的《水浒传接受史》是一部内容丰富、论述深刻的专著,由于篇幅和时间限制,论著对于明清到二十世纪中叶《水浒传》的接受史阐释较为全面,而对于网络时代《水浒传》的传播与接受涉及较少。[12]刘东方的《“同人”与“翻新”——论当下同人小说与近代翻新小说的承续关系》颇有创见地发现了以《新水浒传》为代表的近代翻新小说与当下网络同人小说之间的内在关联,对于研究网络时代文学经典的传播与接受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13]
刘海燕的《〈水浒传〉的续书的叙事重构和接受批评》认为明末到民国时期出现的续书既是作者个人对于原著的理解,也是所处社会、文化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14]佘大平在《〈水浒传〉传播问题的历史与现状》中分析了政治话语介入《水浒传》的传播后产生的后果,毛主席喜爱“金本”,批评全本的《水浒传》是“反面教材”,政治领袖的好恶对于《水浒传》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5]
关于《水浒传》的早期传播与接受情况,史料的价值至关重要。王丽娟等学者从《戏瑕》《南沙先生文集·故相国石斋杨公墓表》《水浒全图》等史料中发现《水浒传》的早期传播情况,为《水浒传》的传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16]
(二)《水浒传》的海外传播与接受
《水浒传》在外国的传播接受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当下的研究主要以在英语世界中传播为主。孙建成的专著《〈水浒传〉英译的语言与文化》通过比较四个译本从中西文化的视角系统地对《水浒传》英译进行了比较研究,拓宽了《水浒传》英译研究的视野和空间。[17]
洪涛《“大国崛起”之论与明清小说对外传播的问题——〈水浒传〉〈红楼梦〉的译论与研究伦理》分析了在“文化输出论”的影响下,翻译研究隐含双重标准。[18]钟再强的《接受理论视域下的赛珍珠英译〈水浒传〉》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分析赛珍珠译本的《水浒传》广受欢迎的原因。[19]
《水浒传》在德国的翻译也得到了学界的关注。张欣的专著《库恩及其〈水浒传〉德语译本研究——翻译、传播与接受》以德国翻译家弗朗茨·库恩的《水浒传》德语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译本的意译翻译方式以及在德国的传播、接受过程。[20]
《水浒传》在日本的传播是研究的热点。陈安梅《〈水浒传〉在日本的传播》分析了《水浒传》传入日本后的和刻本、全译本和翻案小说,在戏曲、影视、漫画、网络等媒介的作用下,《水浒传》获得了更为广泛的传播。[21]吴双的《日本“水浒绘本”的审美诠释》分析了“绘本水浒传”作为浮世绘作品融入了日本的审美趣味,加快了《水浒传》的传播速度。[22]
这些研究成果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外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中外文化交流将会越来越多,目前除了传统的小说文本传播之外,还出现了合拍片、漫画、动画、游戏等新的传播方式,这方面的研究也会不断增多。


[1]?[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6.
[2]?叶嘉莹.叶嘉莹谈词[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131.
[3]?三爱.论戏曲[A].朱一玄,刘毓忱.水浒传资料汇编[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564.
[4]?高日晖,洪雁.水浒传接受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6:11.
[5]?参加本书附录1《〈水浒传〉改编电影》(第178页)。
[6]?齐燕铭.旧剧革命划时期的开端——革命京剧《逼上梁山》是怎样创作的[A].金紫光.逼上梁山[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146.
[7]?韦芳玉.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浒》研究大事记[A].陈文新,余来明.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351-367.
[8]?张邦卫.媒介诗学传媒视野下的文学与文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6.
[9]?欧阳明,陈琛.边界的消解与壁垒的重建:媒介融合视域下的自我认同危机[J].现代传播,2017(7):16-20.
[10]?参见本书第一章第三节《重绘水浒研究地图》(第45页)的介绍。
[11]?石岩.打你个生老病死苦 电子摇滚京剧“水浒108”[EB/OL](2011-06-08)[2022-04-11]http://www.infzm.com/contents/62132.
[12]?高日晖,洪雁.水浒传接受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6.
[13]?刘东方.“同人”与“翻新”——论当下同人小说与近代翻新小说的承续关系[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31-36.
[14]?刘海燕.《水浒传》续书的叙事重构和接受批评[J].明清小说研究,2001(4).
[15]?佘大平.《水浒传》传播问题的历史与现状[J].鄂州大学学报,2006(1):51-54.
[16]?王丽娟,王齐洲.《戏瑕》所记“文待诏诸公瑕日喜听人说宋江”再析[J].南京大学学报,2016(04);王丽娟.《水浒传》早期传播史料考辨——以杜堇《水浒全图》为中心[J].明清小说研究,2012(03);王丽娟.《水浒传》早期传播史料辨析——以《南沙先生文集·故相国石斋杨公墓表》为中心[J].中山大学学报,2010(05);王丽娟.《水浒传》的早期传播[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03);王丽娟.《水浒传》的早期接受[J].海南大学学报,2006(02).
[17]?孙建成.《水游传》英译的语言和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8]?洪涛.“大国崛起”之论与明清小说对外传播的问题——《水浒传》、《红楼梦》的译论与研究伦理(research ethics)[J].红楼梦学刊,2014(05):169-195.
[19]?钟再强.接受理论视域下的赛珍珠英译《水浒传》——赛译本成功原因之探析[J].兰州学刊,2011(10):106-111.
[20]?张欣.库恩及其《水浒传》德语译本研究翻译、传播与接受[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
[21]?陈安梅.《水浒传》在日本的传播[J].文艺评论,2014(8):162-166.
[22]?吴双.日本“水浒绘本”的审美诠释[J].安徽文学,2016(07):65-66.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