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67.3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HK$
77.3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HK$
99.7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HK$
99.7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HK$
62.7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HK$
199.4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HK$
66.1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HK$
445.8
|
編輯推薦: |
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那么,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中国古代有哪些教育家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教育绕不过去的?这些教育家在思考些什么问题?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的思考和教育实践活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我们能从他们那里学到些什么?等等,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那么本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
內容簡介: |
本书包括《中国历史上的育德》和《中国教育家和教育思想研究》两部分。
《中国历史上的育德》贯通古今,对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思想家、教育家等主要代表性人物的德育思想理论与实践活动作简要概述,涉及道德的起源、人性的本质、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教育的内容、道德教育的原则、道德修养方法、道德行为评价等方面。中国教育史学界有关道德教育的成果并不多见,本书可以极大地丰富传统道德教育研究。
《中国教育家和教育思想研究》包含孙培青先生论述历史上教育家和教育思想的著述,包括孔子、贾谊、傅玄、颜之推、韩愈、朱熹、杨贤江、孟宪承等的教育思想以及隋唐时期的王道教育思想、三教调和的教育思想等,颇多真知灼见,可以做我们现在实施教育时的参考;教育家生平的故事,更可以净化浮躁,鼓舞我们奋斗的勇气。
|
關於作者: |
孙培青(1933—2022),我国著名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家。1958年起在华东师大教育系任教,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2004年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长。一生从事中国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研究与教学,尤擅隋唐五代教育和考试研究,著、编有《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管理史》《中华大典·教育典》等。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国家出版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届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等。
|
目錄:
|
中国历史上的育德/1
引言/3
敬德主导下的多元育德取向/4
“三纲五常”育德的兴衰/68
传统育德体系的重建/99
从传统育德向近代德育转型/132
现代德育实施的不同道路/155
结语/194
中国教育家和教育思想研究//199
论孔丘的道德教育原则/201
孔丘的教育思想/224
孔子在教育历史上的重要贡献/266
研究《学记》需要弄清的几个问题/273
《学记》重要的教育理论/279
贾谊的教育思想/296
傅玄的教育思想/304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316
颜之推评传/334
韩愈《师说》再评价/371
韩愈评传/384
韩愈的教育思想/437
隋及初唐王道的教育思想/453
隋唐佛教的教育思想/506
隋唐道教的教育思想/524
唐后期复兴儒学的教育思想/539
三教调和的教育思想/568
朱熹在教育史上的地位/600
孙诒让的教育精神/622
人民教育家雷沛鸿/630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650
教育科学工作者的学习榜样/671
纪念杨贤江,学习杨贤江的教育思想/677
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孟宪承/689
永远怀念敬爱的导师/700
学习韦善美的精神/711
|
內容試閱:
|
《中国历史上的育德·结语》节选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的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把德育置于首要地位。德育以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意识与道德品质为目的,并以社会道德为德育的主要内容。德育与社会道德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社会道德以德育而推行,德育以社会道德为基础。
中国是文明古国,在尧舜主政时期,就任命官员负责社会的人伦教育,同时任命乐官负责年轻人的品德行为教育。德育随着历史时代的经济、政治变化而发展。从古代到现代,在几千年漫长的历程中,德育经过多次变革,不断地进行新旧更替。由此可见,德育与道德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凡能适应政治、经济变革需要的,继续保持;不适应需要的,予以革除。不同阶级有不同利益,对德育有不同的认识和主张,围绕着几个问题不断地争论。德育以伦理为本位,源于自然经济。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小农家庭为社会基本生产单位,过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血缘组成的生产关系成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家庭组织受到重视,首先要协调好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用宗法血缘将家庭和国家联系起来,家庭是国家的缩影,国家是家庭的扩大,家国同构为特征,宗法为伦理本位。明人伦被归纳为五项,家庭关系占三项: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在家庭中处于不同位置,就有不同的名分,宗法等级制就维护这种家庭关系,督促按名分履行义务,仁孝忠义的规范由此而设。儒家坚持伦理本位,主张爱有差等,维护等级制度,适合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利益的需要,因此成为封建统治的主流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直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革除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才以资产阶级的公民道德教育取代封建的道德教育。关于道德的来源,孟荀两派的观点是对立的。孟轲主张道德是天生的,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是不虑而知的良知、不学而能的良能。荀况主张道德是后天养成的,是教育、环境、个人努力几方面共同作用,“化性起伪”,积善成德所造就的。
关于人性的本质,学者们也各有主张。告子主张,生之谓性,性无善无不善。孟轲主张,人之性善,人无有不善。荀况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董仲舒主张,性有善质而未能善,待教而为善。朱熹主张,人之性皆善,天地之性专指理言,气禀之性,则理与气杂而言也。人之为学,要变化气禀。这些都是古代抽象的人性论,他们离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而谈论人的本质属性,所以未能得出正确结论。
…………
关于道德修养方法,各家提出的条目较多,现举较通用的几种:立志、内省、存心养性、寡欲、居敬、磨炼、改过迁善等。
关于道德行为的评价,有强调考察行为动机的,有强调考察行为效果的。孔子、孟轲是动机论者,墨家与法家是效果论者。
研究《学记》需要弄清的几个问题
在历史上,先有实际的教育活动,然后才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教育经验。教育经验积累多了,经过总结才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系统的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才有教育学。《学记》是中国
早的教育学。
在对《学记》进行研究的时候,几个有关的问题先要弄清楚。
一、《学记》产生的历史条件
《学记》产生于战国后期,这是多数教育史学家的看法。《学记》是在战国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下,在儒家私学教育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教育理论总结,是我国古代部教育专著,也是世界
历史上本教育学。《学记》被编入儒家经典《礼记》之中。
战国时期,有的诸侯国已完成封建制的改革,有的正在实行封建制的改革。在激烈的社会大变动中,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利益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各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这种社会现实反映在文教思想上,产生代表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利益的思想主张,形成各种学派,他们之间展开激烈的思想斗争。诸子百家中较重要的儒、墨、道、法、名、农、阴阳、纵横、杂家,加上小说家,为十家。各家都开设私学,向门徒传授自家的学说,以壮大势力,扩大社会影响。百家争鸣及私学的兴起,推动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在私学基础上产生的各家教育理论又被用于指导各家私学的实践。
儒家是当时很重要的一派,影响很广,被称为“显学”。儒家门徒众多,传授不绝,一传再传之后,思想认识不一,内部产生分化,学派之中再分派。《韩非子·显学》:“儒分为八。”八派各以孔丘学说正统自居,对别派进行批判。八派之中在战国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孟氏之儒、荀氏之儒,孟轲和荀况就是这两派的杰出代表。孟轲主张性善论,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先天内在的善性,要求存心养性,重视启发自觉。他的这种教育思想属于唯心主义思想。荀况则主张性恶论,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利用后天外界的影响,使人化恶为善,要求人们不断学习,防邪近正,积善成德,重视严格训练。他的这种教育思想属于唯物主义思想。有的研究者把两者的区别归结为“自内发展”和“自外陶冶”。他们不仅有教育思想主张,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两派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在批判斗争中,要扬己之长,攻人之短,也就不能不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由思想交流终趋向于合流。
《学记》既受孟派的影响,也受荀派的影响,它是对儒家教育思想理论的总结。陈景磐在《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一文中说:“孔子和他的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经验,在《学记》中有很好的总结。《学记》成书虽然较晚———大概在战国末期,但是有好些地方它能很好地总结和发挥孔子的教育思想,特别是有关他教学法方面的意见。”这种评价反映了历史实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学记》是为哪一个阶级服务的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公元前四到三世纪时的著作。对这一点,大多数教育史学家的看法比较一致。
到了战国后期,各国地主阶级政权都已建立,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由分散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这是地主阶级发展生产和保护本阶级利益所要求的。文化思想反映这种时代要求,各个主要学派都在为统一制造舆论,向地主阶级献计献策。各家各派对于如何统一国家、如何巩固封建统治,各有自己的主张。儒家的《大学》,就是为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提供政治理论。儒家的《学记》,就是为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提供教育理论。《大学》与《学记》是相互配合的姐妹篇。《大学》提出的政治目标是治国平天下,而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条件,它由此规定了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学记》更具体地论述了培养地主阶级接班人的教育原则与方法。宋代朱熹说,《学记》“言古者学校教人传道授受之次序,与其得失兴废之所由”。近代梁启超在《论师范》一文中说:“《学记》一篇,乃专标诲人之术,以告天下之为人师者。”两人都指出《学记》重在讨论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学记》的复古主义色彩比较浓,它从总结奴隶制的教育历史经验入手,阐述自己的教育主张,凡事师古,加强自己的理论依据,以便于进行宣传。儒家学者常用“托古改制”的手法,他们谈
论教育总是从古代读起,如古之王者如何重视教育,古之王者如何正确进行教育,古之学者如何学习等,正是为了向当权的王者、当时的教者和学者进行说教,使人警醒,产生效法的愿望,要求他们按照儒家的教育原则与方法来培养地主阶级的接班人。《学记》反对以刑罚为主要统治手段,强调以教化为主要统治手段,以此为地主阶级服务。
三、《学记》属于儒家哪一派
对这个问题,学术界存在争论,主要有两说:
(一)属于孟派的著作
持此主张者不少,可以郭沫若为代表。
郭沫若在《儒家八派的批判》中主张《学记》属于“孟学”,论据为:
(1)《学记》以性善论为出发点。
(2)《学记》对教育和学习主张内发主义。
(3)《学记》与《大学》比较,谈的都是大学之道,相互配合。
《学记》所说的“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与《大学》中“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是相通的。
(4)《学记》中的诱导之说即“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与《孟子》中的“引而不发”“欲其自得”是一致的。
(二)属于荀派的著作
此派可以冯友兰为代表,其论据如下:
(1)“强立而不反”与“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的论点相类似。
(2)“人不学,不知道”与荀况《劝学》强调学习在精神上一致。
(3)《学记》要求尊师与荀况强调教师的作用一致。
(4)《学记》重视论学取友,反对独学无友,与荀况重视学习环境一致。
(5)《学记》强调遵礼制和学礼,与荀况隆礼的精神一致。
以上两说各有根据,谁也否定不了谁。实际上,《学记》接受孟、荀两派的影响,相互交错融合,应当说是对儒家教育思想理论的总结。
(四)《学记》的内容与结构
《学记》是一部独立的教育专著,它阐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和任务,教育和教学制度、内容、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比较全面,有人称之为“古典教育学”,有人尊之为“教育学的鼻祖”。
关于《学记》原来的次序如何,已无从查考。或许因为错简而将次序打乱,现在的《学记》从头到尾并没有一个完整的逻辑思想结构,这也证明它不是一个人一次写成的,而是不同的人之同类
写作的合编。《学记》的思想材料是战国后期的,文字却可能经过西汉学者的加工整理,前后思想并不一贯。
《学记》全文共有一千二百二十八字(也有说一千二百三十字,版本可能不同),一般都分为二十节(也有合并为十几节,也有细分成二十多节),每节基本上论述一个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