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因此,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发挥文化铸魂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聚力。
大学语文课程和应用写作课程,在全国许多高校都有开设,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用写作能力,也有部分高校将这两门课程合成一门课程。在国家和全民日益重视“大学语文与写作”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满足我国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学习大学语文与写作这门课程的需要,我们在以往编写大学语文教材和应用写作教材的基础之上,立足多年的教学实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重新编写了大学语文与写作教材,以方便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大学语文与写作课程是面向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文化课,它的教学目标应是:以重新发现和认识母语为出发点,培养起对母语深厚的感情,为优雅的汉语而沉醉,激发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够把阅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能够独立思考、理解、评价自己阅读过的作品,寻找到精神家园;能够创作结构严谨而有深度的文章,具有准确而精致地使用汉语语言的素养;接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和思想修养,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在知识架构上涵盖了语言文学和应用写作两方面的内容,既注意语文知识教育,又注重写作能力培养,融审美性与实用性、人文性与工具性于一体。本书由语言文学篇、应用写作篇、附录三大板块构成。
l 语言文学篇:章至第五章为中国文化与文学,按照历史的发展来编排,每一章都有文化与文学概述,较为客观地描述各个时段的精神风尚、文化思想特征及文学特色,使学生能够对中国文化、文学发展脉络有清晰、整体的认知,培养历史思维、系统思维,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第六章为外国文化与文学。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多元的,坚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因此,第六章目的是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养成博大通达的人格。选文部分是在求真、求善、求美的原则下,力求与各时段文学及文化演变的主要特征相契合,同时尽量避免与中学语文课本篇目重复,精选各时段富含人文精神的经典作品。内容涵盖了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到现当代的中外作家作品。每篇选文均附有题解、注释、阅读提示、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深入地亲近母语,了解中外文化、文学概貌,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思想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l 应用写作篇:第七章至第十三章。本着精讲够用的原则,在第七章应用文概述部分对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作了较为全面细致的介绍,力求让学生打下写作实践的基础。而在介绍各应用文文体时,仅围绕其基本内容简要地介绍必要的理论知识,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例文导读上,以引导学生通过例文来了解各应用文文体的结构及写作要求,明确如何构思与表达,并通过写作实践掌握写作方法,切实提高实用写作能力。根据教学实际,我们选择了几种常用的应用文文体,即计划、总结、求职信、学术论文、申论、党政机关公文。每种文体后面均附有思考与练习,供学生实践。
l 附录: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中国历史朝代简表、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都是学生学习大学语文与写作课程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学生可扫描书中二维码获取相关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阅读优秀文学及文化作品的兴趣,鼓励他们养成经常动笔的习惯,是取得优良教学成绩的重要途径。
本书由李小菊主编,负责全书体例的设计和统稿。各章节编撰的具体分工如下:章、第二章,许小燕;第三章,陈贻琳;第四章,袁益梅;第五章、第六章,滕志朋;第七章至第十章,陈立恒;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宋晓冬。附录一至附录三,袁益梅;附录四、附录五,陈立恒。
在编写过程中,本书参考、借鉴了有关专著、教材及一些佚名作者的材料,在此表示我们深深的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敬请有关专家、学者和广大师生批评指正,以便不断修订完善。
本书配套课件下载地址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