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編輯推薦: |
★竺可桢
20世纪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心怀仁爱,吐纳四海风云,肩担民族道义
笔诠求是,穷格天地万物,尽显理性光辉
★本卷收录1929年至1949年6月的竺可桢文稿287篇。
从南京到杭州,从杭州到遵义湄潭的“文军”长征。
气象台在北极阁建立,浙江大学在抗战锋火中崛起。
◎中国气象学研究的奠基时代——《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中国气候概论》
◎论科学精神——《利害与是非》《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
◎论科学与社会——《科学对于物质文明的三大贡献》《科学与国防》
◎论国计民生——《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几条路径》
◎论教育——《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科学史经典——《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
◎学术小品——《说云》《测天》《中秋月》
◎与蔡元培、胡适、任鸿隽、翁文灏、朱家骅、苏步青的通信
◎集句咏手杖赠别——危而不持,颠而不扶,是将焉用彼相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
內容簡介: |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为第2卷,收录竺可桢1929年至1949年6月的文章、讲演词、工作报告、会议提案、咨询答问、书信、序跋、公告、启事等,凡287篇。
1928年至1946年,竺可桢出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亲自主持在南京北极阁营建气象学研究基地,培养和凝聚了一支精干的研究队伍,办刊物,开年会,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着力推进国家气象事业建设。 继地质学和生物学之后,气象学成为迅速实现本土化和体制化的代表性学科。竺可桢以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出色的组织才能,赢得了学术界和社会的承认,他自1935年起担任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的评议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由于他在地理学教育与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与同在气象学领域一样,被尊为中国现代地理学的一代宗师。
1936年4月,竺可桢受命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大力革除弊政,组织优秀教师队伍,实施教授治校,确立“求是”校训,注重通才教育,推动科学研究。抗战西迁中经历了遵义湄潭时期的相对稳定之后,浙江大学竟在困厄中崛起,一跃而居于全国少数著名大学之列。
竺可桢在浙江大学和气象研究所两兼的岗位上,主要精力投于组织管理。另外,作为当世名流学者,经常应邀参加各种会议和纪念活动,形诸于文字而留下的演讲词,凸显了作为自由知识分子所尊崇的思想自由和人格独立,时时处处表现出对民生疾苦、国民素质、民族命运、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深切人文关怀。
|
關於作者: |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
|
目錄:
|
第2卷目录
前言 ………………………………………………………………………………… 13
编例 ………………………………………………………………………………… 19
第2卷说明 ………………………………………………………………………… 21
1929 年
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筹备经过报告……………………………1
地理教学法………………………………………………………………………… 4
中国气候区域论……………………………………………………………………8
中国科学社已有十六岁 ……………………………………………………… 18
航空与天气 ………………………………………………………………………… 19
学会年会不可偏废之三事 …………………………………………………… 22
在中国气象学会第五届年会上提出“添聘名誉会员”案 ………… 23
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书 ………………………………………………… 24
1930 年
第四次太平洋科学会议概况 ………………………………………………… 27
近年气象学进步概况 ……………………………………………………………30
答袁纪英问 ………………………………………………………………………… 33
第七次国际气象台台长会议纪略 …………………………………………34
《测候须知》序 ……………………………………………………………………39
南京一年来之飑 ……………………………………………………………………40
答黄萱孙问 ………………………………………………………………………… 54
希望科学也能说中国话 ……………………………………………………… 55
科学对于物质文明的三大贡献 …………………………………………… 56
近代科学与发明 ……………………………………………………………………59
中国气象学会第六届年会致词 ……………………………………………64
《气象年报》弁言 ………………………………………………………………65
...
1949 年
科学工作者应抱坚定之立场,追求真理 ………………………………691
竺可桢启事〔避寿〕 ……………………………………………………… 692
浙江大学二十二周年纪念会讲演辞………………………………… 693
致严仁赓、苏步青函〔离杭情由〕……………………………………695
致严仁赓、苏步青函〔告未去台湾〕 ………………………………696
致王国松等函〔不回浙大〕 …………………………………………… 697
|
內容試閱:
|
竺可桢,字藕舫,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890 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上虞), 1974 年2 月7日病逝于北京。
进入20 世纪之前的中国,科举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1898年维新派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新风所被之处,绍兴东关镇也办起了新式学堂。竺可桢由此得以在家乡读完小学,到上海读中学,之后又进了唐山路矿学堂,打下了较为扎实的新学基础。1910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批留美“庚款生”,先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攻读新兴的气象学, 1918年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自传教士利玛窦入华算起,历经三百余年,断断续续,波波折折,直到20世纪初,才通过新学制把现代科学知识体系全面引进中国的课堂。随后的留学大潮又把现代知识分子群推上了新世纪的舞台。幸逢如此历史机缘,加上自身勤奋有恒,竺可桢终能跻身于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行列。
1915年中国留美学生创办“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的《科学》杂志,发起成立了“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的中国科学社。竺可桢汇入到这股科学救国的洪流中,成为该社的第一批社员和《科学》杂志的早期编辑。以此为起点,他一生中始终坚持向民众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利用各种机会呼唤全社会注重科学事业的发展,倡言“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勇于担起天下兴亡的社会责任。
回国后的竺可桢,先后在武昌和南京任教,在东南大学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为日后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早期专门人才。
在推动科学教育升级转型的同时,他长期参与中国科学社的领导工作,被推选为继任鸿隽、丁文江、翁文灏之后的第四任社长。在1915年至1927年期间,中国的科学体制处于团体化组织自流发展的状态,而吸纳科学家最多、学科覆盖面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中国科学社,成为居于中国科学界首位的代表性组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