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考古真好--一百个故事里的五千年中华文明

書城自編碼: 388661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文物考古
作者: 高蒙河
國際書號(ISBN): 9787547860854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7.4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规制如何生财:清代盐政基本原理研究(1644-1850)
《 规制如何生财:清代盐政基本原理研究(1644-1850) 》

售價:HK$ 101.2
小学生C++趣味编程从入门到精通 青少年软件编程等级考试(C语言)学习用书
《 小学生C++趣味编程从入门到精通 青少年软件编程等级考试(C语言)学习用书 》

售價:HK$ 102.4
新知文库精选·一念之差:关于风险的故事与数字
《 新知文库精选·一念之差:关于风险的故事与数字 》

售價:HK$ 78.2
道德自我的伦理根基——教化论视野下的现代性道德哲学批判
《 道德自我的伦理根基——教化论视野下的现代性道德哲学批判 》

售價:HK$ 101.2
投诉是礼物:从投诉中学习经验并恢复客户忠诚度的101个活动、练习及工具(实践版)
《 投诉是礼物:从投诉中学习经验并恢复客户忠诚度的101个活动、练习及工具(实践版) 》

售價:HK$ 67.9
白酒风云录 中国白酒企业史(1949-2024):清香风起
《 白酒风云录 中国白酒企业史(1949-2024):清香风起 》

售價:HK$ 101.2
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增订版)(上下册)
《 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增订版)(上下册) 》

售價:HK$ 331.2
博弈论与社会契约(第1卷):公平博弈
《 博弈论与社会契约(第1卷):公平博弈 》

售價:HK$ 124.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5.0
《三星堆:开启中华文明之门(精装版)》
+

HK$ 1591.0
《骨刻文》
+

HK$ 119.6
《新民说·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 (一听就会入迷的十二生肖》
+

HK$ 72.0
《中国古代青铜器》
+

HK$ 76.6
《燕园文物、古迹与历史(便携版)》
+

HK$ 145.8
《本雅明档案》
編輯推薦:
随着传统文化热潮的兴起,过去被视为冷门学科的考古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本书作者是国内知名的考古学家,而且身兼博物馆和遗址公园策展人、考古纪录片和遗产节目策划人等多重角色,在公众考古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擅长以接地气的方式做考古启蒙。本书围绕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展开,内容涵盖考古领域的方方面面,文风轻松风趣,将考古学和公众兴趣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兼顾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故事性。
內容簡介:
近年来,国家对考古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公众对考古的兴趣迅速提高。本书精选了公众普遍关心的100个考古话题,将考古学的专业语言转换为大众语言,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展示中国考古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成果,特别是百年来中国考古理念从单纯的挖墓,到发现、研究、保护、利用、传承“五位一体”的变迁,带领人们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走近考古,了解中国考古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通过考古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本书适合历史、考古和文博爱好者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關於作者:
高蒙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倡导构建公众考古学,出版《考古不是挖宝》《考古好玩》图,策展良渚博物院,参与《中国国宝大会》《中国考古大会》《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等节目策划录制。
內容試閱
中国百年考古观的变迁
我经常说:记得十个字,便知考古学。
这十个字便是:发现、研究、保护、利用、传承。我觉得,这十个字是一百年中国考古学与时俱进的真实写照,这五个词也是一百年中国考古观变迁的时代印记。
老话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是1978年在吉林大学开始学习考古的,后来又在上海的高校教了40年考古,有着近半个世纪的从业经历,也算是中国考古百年发展历程的半个亲历者和见证人。那我就从个人的学习体会和实践经历,来谈谈对这十个字的感受。
在我大学毕业后不久的1986年,中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了考古学卷,该卷开篇给考古学下的定义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那时候,考古学还是历史学下面的二级学科。考古学身为二级学科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发现成果和研究成果来复原历史,考古学家们“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都以做学问为终极使命。
到2010年前后,考古学升为一级学科,这意味着考古学不仅要继续做好务实求真的科学研究,还要走出象牙塔,告别冷板凳,承担社会使命,积极参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201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了一本《考古学概论》。它是由教育B统一组织编写的,并建议作为全国高校考古文博专业的基本教材。为此,我曾专门去北京参加过教育B组织的学习培训班,可见这本教材具有全国性和权威性。记得教材中对何谓考古学做了阐释:“考古学是通过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此外,考古学还越来越重视对古代文物和古代遗址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和利用。”
上面这两句话与《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的定义相比,前一句几无变化,后一句却反映出考古学几十年来出现的新理念,发生的新变化,获得的新发展。
我刚刚接触考古学专业时,学校主要是教我们如何去发现和怎么去研究古人留下的遗存;也就是学会用科学的方式、专业的方法去调查,去发掘,再把发现的成果转换成发掘简报、考古报告或论著式的研究成果,以记录、整理和复原、解释古代人类社会历史。我感觉四年专业学下来,所学所做所想所悟基本上可概括为四个字:发现、研究。换言之,那时候能弄明白这四个字,基本上就算学会了专业武功,就能毕业上岗,独立工作了。这用考古的行话说,就是“能下田野了”,或者说“能把一摊儿了”。
到了我毕业的1982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个大法特别使用了“保护”二字。多年后修订该法,又增加了文物工作“十六字”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可见,“保护”是排在文物考古工作第一位的要务。尽管我国早在1961年就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对于早年的考古工作者来说,保护这事儿与发现和研究没什么关系,都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自然也就不属于考古工作的范畴。
文物法突出强调“保护”二字,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不无关系。例如,长江三峡和南水北调等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沿线都要做文物抢救,否则文物就会被淹没在水下;再比如,各地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城市改造,如不进行文物抢救,那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和老街区多会厄运难免。在这般情势下,原本在学术象牙塔里心无旁骛地只做发现和研究的考古学者肩上增加了新的工作职责,他们既要设计好考古科研课题,又要准备好各种保护方案。考古学外延出过去不太属于考古学也不太被考古学者关注的范畴:保护。于是考古学变成了六个字:发现、研究、保护。
保护离不开物理、化学、生物多门学科及各种技术手段,不是单纯考古这样的人文学科力所能及的,遇到重要发现或迹象,考古学者需要找到相应的专业人员实施保护方可。为此,不同专业背景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不断充实到考古队伍中来,考古由多学科人员共同组队的情况成为一种趋势和常态,大家合作设计好各类发掘和保护方案的做法越来越普遍。很多考古学者除了继续秉持发现和研究之功,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及发掘品的历史、科技、艺术、社会、文化价值。
文物保护多了,那保护或抢救下来的文物怎么办?都存放在库房里秘不示人,只供研究之用?这在以前可行,后来特别是现在就不太行了。保护下来的古遗址和古墓地怎么办?都用围墙圈起来,任其闲置,也是对文化遗产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考古学成果的利用也被提上了日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让文物“活起来”的合理利用的需求。一方面,在学科建设上,原有的以研究历史为目标的考古学增加了很多新的学科内容,比如公众考古学、文化遗产保护、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传播等,丰富了考古学作为一级学科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层次越来越高,社会公众对文物和遗址参观的热情也不断提高,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纷纷建设起来。这又使得一些考古学者也要参与策展创意,编写陈列大纲,指导形式设计,对接布展施工等,乃至催生了一个职业—-考古策展人。这样一来,考古学又外延出过去不太属于考古学也不太被考古学者关注的范畴:利用。于是考古学叠加成了八个字:发现、研究、保护、利用。
发现和研究侧重专业基础,保护和利用趋向文化应用,有人据此将考古学分为基础考古学与应用考古学。不管怎样,首先还是要以发现和研究做基盘,才能纲举目张。中国考古学会前理事长张忠培先生就说:文物只有被发现了,才知道它重要不重要,文物也只有被研究了,才晓得它究竟有多大价值;否则文物应该一般保护还是重点保护就无从着手,做好让文物“活起来”的合理利用也只能是缘木求鱼了。
考古的发现、研究、保护、利用,其实都是为了让古人留存下来的文化遗产,通过考古发现和研究复原出历史,阐释出价值,保护其信息,修复其形态,传递给我们的子孙后代。所以,传承好古人的文化遗产,把它们写进教科书,让更多的优秀历史文化滋养青少年,把传承落实到日常学习中,又成为考古学的新境界。于是考古学叠加成了十个字:发现、研究、保护、利用、传承。
凡此等等,不胜枚举。中国考古学经过一百年的发展,终于修成了十个字或五个词的正果:发现、研究、保护、利用、传承。我经常在各种学术场合或接受各种媒体采访以及做社会文化讲座时,径直将此叫作“十个字的考古学”“考古十字经”。
考古学从过去的冷门学科发展到今天,有了越来越被关注的社会温度。很多考古研究所招聘新人,过去只招聘能发掘或会研究的考古专业科班出身的人,而今非考古专业的学生也开始被吸纳到考古队伍中来,譬如文物修复人才、考古成果策展人才、考古媒体传播人才等。说到传播,过去主要是通过传统的图书报刊科普考古成果,影视作品也多是小众化的考古纪录片。这都需要考古专家唱主角,普通民众别说话语权,就是参与权也不在自己手里,只有仰视和倾听的份儿。而到了这几年,在国家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广电总局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很多传媒平台创新了更为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综艺形式。他们和考古文博学者一起,加上各行各业的嘉宾和影视演员等多方联手,推出了《国家宝藏》《中国国宝大会》《中国考古大会》《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等文物、考古、遗产类节目。举这个例子是想说,考古学的门槛虽然不低,但越来越走出了象牙塔,走向了天地间。比如,跨学科、非考古专业的学生进入考古行业,不再只是可望不可及的愿景。他们可以通过学习保护、利用、传承的考古课业,从事考古文化产业工作。这和我们当初只学发现和研究,毕业后只能搞科研教学的情况相比,就业面已经大大拓宽了,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机遇大大增多了,给社会做贡献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样了。
而今,考古又以守正创新的奋发姿态,不断融入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围绕考古进行的旅游活动、研学产品基本上“上线即秒杀”,考古文创的概念早已突破了“小物件”的瓶颈,考古成果的展示传播也从博物馆逐步走向了空间更大的各类考古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中,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成为最大的文创对象。这两年国家又提出要建立国家文化公园和国家公园,为考古成果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很多考古题材的大型户外文创、沉浸式节目如大型演艺秀,开始陆续登场。还有考古文化地产开发,在考古遗址核心保护区周边做好考古文化地产,成为一种新的探索,乃至打造中国原创的考古主题乐园,也不再只是概念上和图纸上的美丽愿景。一个全面贯通考古发现、研究、保护、利用、传承的垂直性、链环性的考古产业正在萌芽,未来可期。
走过百年来时路,贯古通今最考古。在致敬百年中国考古的今天,我们不无欣喜地看到,中国考古已经走出了两条发展之道:一是持续践行科学发现和研究的初衷,务实求真,复原国史,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一是开拓进取,不断延展出保护、利用、传承的全新领域,把考古专业成果转变成考古文化资源,构建中华文明价值传播推广交流体系。中国考古不但向国人实证复原了古代中国,还向世人全面展示了现代中国。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考古学,已经并将继续为世界考古学提供中国成果、中国案例、中国价值。
从考古专业到考古行业,从考古事业到考古产业,踔厉奋进,相互融合,将考古成果和考古资源活化利用,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助力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考古学真正迈入了发现、研究、保护、利用、传承“五位一体”的“全考古时代”。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2022年7月,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次会议在我国长期坚持的“十六字”文物工作方针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二十二字”的文物工作新方针:“保护第一,加强管理,发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不难看出,新方针把过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并为“保护第一”,前置了“加强管理”,新增了\发掘价值”,“合理利用”变成了“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成为新时代的新导向。
很幸运,我能赶上这个中国考古观变迁的时代大潮,也很感谢1933年就在上海创刊的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科普刊物《科学画报》,从2012年便约我开设每月一期的“公众考古”专栏。鉴于这大概是中国第一个科普考古学的专栏的缘故,我没太犹豫就答应了,而且这一写就写了十年,长年累月,未曾间断。徐梅编辑也默默无闻地为我校勘编辑了十年。到了2021年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年之际,徐梅女士约我结集出版,出版社副总编贾永兴等领导还专门约我见面。于是,大家共同商议,从十年的专栏文章中拣选一百篇,以贺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年。
在致敬中国考古百年之际,我首先要把这本小册子献给我的师爷、中国考古学会前理事长苏秉琦先生,他是我硕士毕业的答辩委员会主席、中国公众考古学的开山师祖。我更要致敬我的研究生导师、曾担任过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和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张忠培先生,没有他的支持,我不会最早在国内开出“公众考古学”研究生课程,也不会在公众考古传播的路上走到现在。我还要感谢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带我走进考古学殿堂的林法先生,他从少年时代到耄耋之年一直是《科学画报》的忠实读者,他说他每期都看,让我的写作不敢怠慢。
学术师承,科普传代。我忝列导师的博士生宋雨晗、王太一、周阿江、赵荦、马晓光等同道,也都在我的日常写作和编辑出版中不计辛劳,协力相助,让我乐见公众考古事业赓续有望,后继有人。
谨以此书,致敬刚刚过去的中国考古学一百年华诞,祝福中国考古学迈进第二个一百年征程!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