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7.4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HK$
115.6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HK$
1156.4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HK$
162.3
《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售價:HK$
54.9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HK$
50.4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09.8
|
內容簡介: |
“五四”是研读现代中国文学不断重临的“起点”。100 多年前,肩负着思想启蒙使命的知识先贤掀起了影响深远的“五四”文学革命。自此,以“五四”为坐标原点,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座鲜明的界碑,古典文学走向终结,现代文学正式启航。“五四”文学革命所蕴涵的民主、科学、个人主义、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想元素无不流布着现代性的内涵,让我们至今还在享受着它的文化余泽。本书借助《新青年》等新文化元典回到历史现场,摒弃单一历史主体的历史叙事,通过呈现“五四”场域中多元主体的语义表达与思维路径,梳理知识界在文学革命方案的规划实施中的话语竞合与群体聚散,从民主、科学、审美、经济等多维角度探讨文学革命中具体而微的理论实践问题,总结其成绩与遗产,剖析其隐患与流弊,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审思“五四”文学革命与 20 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现代性演进之关系。
|
關於作者: |
褚金勇,男,山东禹城人,传播学博士,现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新华通讯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学术履历融贯文学、史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主要从事报刊传媒与中国近代的文化政治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类课题10余项,在《文史哲》《河北学刊》《现代传播》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有《从书籍到报刊:晚清文人的书写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学术成果荣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
|
目錄:
|
绪论
上编重访“五四”文学革命中的启蒙理念
第一章民主的魔咒:文学革命中的精英主义与民主意识
一“他们”与“我们”的尴尬
二“意识”与“潜意识”的紧张
三“自立”与“立人”的两难
第二章科学的诱惑:科学主义影响下的“五四”文学选择
一科学主义与“五四”新文学观念的建构
二思想启蒙与科学主义文学观的选择
三审美追求与科学主义诉求的紧张
第三章创新的崇拜:“五四”文学革命中的“新/旧”逻辑
一“唯新主义”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审择标准
二启蒙心态与“唯新主义”的思想逻辑
三审美价值与启蒙观念的颉颃对抗
第四章审美的抉择:“五四”新文学审美意识的现代改造
一从“含蓄”到“直白”:中国文学话语方式的革命
二从文学到思维:“五四”思想启蒙的理路设计
三从内敛到外扬:国人“情感结构”的转换
小结
第五章书写的差异:文白之争中的“经济”问题
一语言的“经济”:文言与白话正当性争夺的关键词
二书写的“经济”:文言和白话的书写费力程度
三思想的“经济”:文言与白话的翻译转换
四“经济”的审思:文学如何在文言、白话之间抉择
第六章自我的审查:从“不避俗字”到“力避文言”的白话写作
一自我审查:从“不避俗字”到“力避文言”
二存典立范:胡适白话书写中的“导师”意识
三从偏执到自然:文言与白话的自然呈现
小结
中编重访“五四”文学革命中的文体新变
第七章诗歌的尝试: 《尝试集》与“五四”新文学话语规则的确立
一理论的创作践行:文学革命中的诗歌理论与创作
二诗作的出版传播:胡适白话诗歌的社会讨论
三新诗的阅读讨论:《尝试集》的传播效应
第八章小说的崛起:文明演进视野下两种文化启蒙
一地位变迁:“小说”如何登上大雅之堂?
二形式变革:以“视觉”文本代替“听觉”文本
三启蒙变革:从“道德教化”到“思想启蒙”
第九章戏剧的变革:中国现代戏剧演进中的“启蒙”问题
一道德教化:传统戏曲的通俗话语与道德叙事
二思想启蒙:现代话剧的精英话语与思想叙事
三戏曲与话剧:中国戏剧变革中的两种启蒙面向
第十章散文的涌现:中国近代知识人书写的范式变化
一体式差异:文章脉络与散文园地
二历史动因:文界革命与报章书写
三价值审思:自由民主与泛滥横绝
小结
第十一章文质的辩证:“五四”新文学审美体式的生成
一“抑文扬质”与“五四”新文学的观念建构
二思想启蒙与“五四”文质观的价值审择
三“文质之辩”与新文学发展的理想品格
下编重访“五四”文学革命中的话语格局
第十二章语言的政治:“五四”白话文运动的政治密码
一被凸显的启蒙叙事:新青年派的白话民主诉求
二被遮蔽的政治推力:北洋政府的语言政治底色
三白话传播的历史密码:在野与在朝的颉颃互动
第十三章思想的游牧:文学在“五四”思想启蒙中的角色扮演
一文学在思想启蒙中的角色扮演
二思想在文学文本中的意象化呈现
三启蒙在情感“说服”中的自我背离
第十四章争议的错位:学衡派与新文化派的文化论争
一争议之“点”:学衡派与新文化派的“儒礼”认知
二文饰之“礼”:学衡派与新文化派的真正歧义
三叙史之“理”:思想史论的书写尺度
第十五章场域的斗争:论“五四”文学场域的话语博弈与规则确立
一解构与重组:多种力量角逐的“五四”文化场域
二话语与资本:文学场域斗争的矢量格局
三规训与权力:渐行渐固的新文学话语规则
四反思与再造:亟待重思的中国现代“文学”观
第十六章话语的裂痕:新青年派在文学革命中的两幅面孔
一“不容讨论”:启蒙心态下的激进表现
二“科学容纳”:理性反思后的多元胸怀
三自由的两难:在激情与理性之间
结语
一文学的纪元:“五四”文学革命的贡献
二启蒙的反思:“五四”文学革命的问题
三世纪的回眸:中国文学如何重新出发?
附录
学术对话:语言变革、历史书写与媒体的公共性
对话之一:语言是存在之家:重审文白不争的历史悲情
对话之二:思想史书写的转型:从启蒙书写到革命书写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 旧题新作:寻觅文学史意义上的时间与存在
张宝明
张宝明,河南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时刻给予人类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五四”便是如此。它开始只不过是普通的一天(1919年5月4日),在后来的纪念言说中不断被增添“新意义”李大钊:“我盼望,从今以后,每年在这一天举行纪念的时候,都加上些新意义。”,遂成为文学启蒙(文学革命)、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政治启蒙(学生运动)等为后人憧憬仰望的启蒙神话。这一启蒙神话愈是流传广远,愈是以一种斩钉截铁的方式试图传递出某种历史的真实,惠赐于“五四”而降生的新文学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正统叙事。在百年发展过程中,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不断拓展,“五四”文学研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根基所在,愈发呈现追寻多元、力求超越的姿态。当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需要自我反思的勇气与实践,这不是一味求新的无根游谈,也并非昙花一现的标新立异。面对繁花似锦、积淀深厚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五四”文学研究更需扎根历史土壤,保持恒心定力,聚焦核心问题,开拓学术视野,这是阅读褚金勇新著《重访“五四”:在语义与场域之间》(以下简称《重访“五四”》)的感想。
“五四”文学革命是一个传统学术话题,说它传统,因为它潜藏着说不尽的意味。受正统文学叙事的影响,人们对当年的“文白之争”往往满足于粗疏笼统的“文言反动”“白话先进”的对立判断。其实,这项研究远未充分展开,甚至基础的工作也没有做好。我们经不起追问:什么是古代文言的特质?古代文人如何采用 “文言”建构文学的意义空间、体现叙述逻辑?“五四”催生的语言转向如何与特定的思想场域相关联?要解答这些问题,只有深入触摸“五四”思想现场的各种声音,经过细读的具体探究后,才能产生比较靠得住的结论。《重访“五四”》这本书在重访文学革命时,对于“五四”语言转向背后的多元主体的思想表达和文化体验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