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汉语音韵研究教程(增订本)

書城自編碼: 390221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語言文字
作者: 刘晓南
國際書號(ISBN): 9787572020834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30.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像大人一样生存,像孩子一样生活(小时候觉得开心就好,现在也是)
《 像大人一样生存,像孩子一样生活(小时候觉得开心就好,现在也是) 》

售價:HK$ 56.4
万有引力书系 海洋女王 里斯本的历史
《 万有引力书系 海洋女王 里斯本的历史 》

售價:HK$ 89.7
周易大全
《 周易大全 》

售價:HK$ 147.2
元和十四年 : 大唐中兴与沉沦的十字路口
《 元和十四年 : 大唐中兴与沉沦的十字路口 》

售價:HK$ 79.4
思考的技术:珍藏版
《 思考的技术:珍藏版 》

售價:HK$ 90.9
琥珀之夏(《镜之孤城》作者、推理小说家辻村深月新长篇;能治愈童年创伤的,也许唯有长大成人的自己)
《 琥珀之夏(《镜之孤城》作者、推理小说家辻村深月新长篇;能治愈童年创伤的,也许唯有长大成人的自己) 》

售價:HK$ 59.8
流人系列02:亡狮
《 流人系列02:亡狮 》

售價:HK$ 90.9
希腊小史
《 希腊小史 》

售價:HK$ 112.7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6.4
《汉语语音史(王力全集)》
+

HK$ 110.0
《历史比较语言学(大学讲义)》
+

HK$ 167.4
《上古音系(第二版)(语言学经典文丛)》
+

HK$ 87.0
《译道无疆》
+

HK$ 1533.4
《波斯语高级语法(寰宇文献)》
+

HK$ 107.4
《曲径通幽:锦语世界的智慧诡谲》
編輯推薦:
该教材侧重于“研究”,以期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科的研究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做到掌握音韵学的基础理论、术语体系,了解学科研究概况及其前沿状态,通过系统而严格的研究方法训练,能够自主地运用音韵学知识开展音韵学或其他相关学科(如方言学)的科学研究。
內容簡介:
这是一部适用于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科的研究生教材,共分三编:音韵与音韵学,《切韵音系》和汉语语音史研究简介。具体涉及音韵学的起源、发展、基础理论、术语体系、切韵的声母系统、声调系统、上古音研究、中古音研究、近代音研究、古近音变趋势等。与一般知识性介绍的本科教材相比,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学科理论的系统性,二是内在结构逻辑的严密性,三是学科研究的前沿性。该教材侧重于“研究”,以期读者通过学习本课程,做到掌握音韵学的基础理论、术语体系,了解学科研究概况及其前沿状态,通过系统而严格的研究方法训练,能够自主地运用音韵学知识开展音韵学或其他相关学科(如方言学)的科学研究。
關於作者:
复旦大学古籍所二级教授,学科带头人。任学术期刊《古汉语研究》编委、副主编,学术集刊《中国语言学》的编委。专业方向为汉语史、音韵学,研究领域为语音史、历史方言学。出版学术专著《宋代闽音考》等。
目錄
第一编音韵与音韵学
第一章音韵学的起源及发展 ............ 2
第一节音韵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与目的 ............ 2
一、 什么是音韵学 ............ 2
二、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目的 ............ 2
第二节汉语音节的分析 ............ 4
一、 音节三要素——声、韵、调 ............ 5
二、 音节三要素的二维结构 ............ 6
三、 汉语音节的音素组合 ............ 6
第三节韵部与反切 ............ 12
一、 韵部 ............ 12
二、 反切 ............ 15
第四节音韵学的分支学科 ............ 23
一、 韵书及其流变 ............ 23
二、 音韵学的分支学科与语音史分期 ............ 32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理论与术语体系 ............ 48
第一节韵的分析 ............ 48
一、 韵目表及相关知识 ............ 48

二、 韵在韵图上的表现 ............ 58
第二节声的分析 ............ 66
一、 声母、声类 ............ 66
二、 五音、七音、清浊,附戛、透、轹、捺 ............ 67
三、 三十六字母及其在韵图上的分布 ............ 70
第三节调的分析 ............ 73
一、 四声及其性质 ............ 73
二、 四声的二分 ............ 76
三、 清浊与阴阳 ............ 77

第二编《切韵》音系

第一章研究方法及相关问题 ............ 81
第一节《切韵》音系的研究概况 ............ 81
一、 音系研究的必要性 ............ 81
二、 已有的研究 ............ 82
第二节音类的研究: 系联法及其他 ............ 83
一、 系联的原理与原则 ............ 83
二、 系联的操作: 正例与变例 ............ 84
三、 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探讨 ............ 88
第三节音值的研究: 历史比较与梵汉对音 ............ 99
一、 历史比较 ............ 99
二、 梵汉对音 ............ 103
第二章《切韵》的声母系统 ............ 104
第一节音类研究 ............ 104
一、 诸家异同 ............ 104
二、 音位验证的思路 ............ 110
三、 《切韵》三十六声母 ............ 111
第二节音值研究 ............ 124
一、 高本汉的声母构拟 ............ 124
二、 对高本汉声母学说的批评及修订 ............ 127
三、 《切韵》声母的音值构拟 ............ 127
第三章《切韵》的韵母与声调系统 ............ 129
第一节音类研究(上): 韵母的确立 ............ 129
一、 据《切韵》韵类折合韵母 ............ 129
二、 据韵图确立切韵韵母 ............ 130
第二节音类研究(下): 韵母在韵图上的特殊表现 ............ 134
一、 某等与某等韵 ............ 134
二、 韵图显示的声韵拼合关系 ............ 135
三、 韵图对三等韵的特殊处置 ............ 138
四、 三等韵的结构特点 ............ 142
五、 内转、外转 ............ 143
第三节音值研究(上): 据韵图音理推测 ............ 146
一、 介音系统 ............ 147
二、 韵尾系统 ............ 154
三、 四等韵的主元音 ............ 159
第四节音值研究(下): 分摄构拟 ............ 164
一、 通摄 ............ 167
二、 江摄 ............ 170
三、 止摄 ............ 171
四、 遇摄 ............ 177
五、 蟹摄 ............ 180
六、 臻摄 ............ 185
七、 山摄 ............ 189
八、 效摄 ............ 192
九、 果摄 ............ 194
十、 假摄 ............ 196
十一、 宕摄 ............ 198
十二、 梗摄 ............ 199
十三、 曾摄 ............ 203
十四、 流摄 ............ 205
十五、 深摄 ............ 207
十六、 咸摄 ............ 208
十七、 《切韵》韵母表 ............ 211
第五节《切韵》的声调 ............ 213
一、 《切韵》的声调系统 ............ 213
二、 声调的发圈标记 ............ 214

第六节音韵地位 ............ 214
一、 何为音韵地位 ............ 214
二、 音韵地位的内容 ............ 215
三、 音韵地位的作用 ............ 215

第三编汉语语音史研究简介

第一章语音史的萌生、发展与转型 ............ 219
第一节语音发展观和语音史 ............ 219
一、 汉唐人偶说古音 ............ 219
二、 宋人的古音研究实践 ............ 221
三、 古今音变思想与语音史 ............ 222
第二节转型: 时空结合的语音史 ............ 226
一、 单线研究思路及其不足 ............ 226
二、 两个研究层面 ............ 231
三、 新型语音史: 两个层面的有机结合 ............ 234
第二章上古音 ............ 235
第一节材料与方法 ............ 236
一、 基本研究材料 ............ 236
二、 考古与审音 ............ 236
三、 历史比较与构拟 ............ 237
第二节上古韵部系统 ............ 237
一、 顾炎武的古韵学说 ............ 238
二、 江永的古韵学说 ............ 239
三、 段玉裁的古韵学说 ............ 241
四、 戴震的古韵学说 ............ 244
五、 孔广森的古韵学说 ............ 245
六、 王念孙、江有诰的古韵学说 ............ 246
七、 章炳麟的古韵学说 ............ 247
八、 黄侃的古韵学说 ............ 247
第三节上古声母系统 ............ 249
一、 钱大昕的古声母学说 ............ 249
二、 章炳麟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 251
三、 曾运乾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 ............ 251
四、 黄侃古音十九纽及照二归精说 ............ 253
五、 现代音韵学的上古声母研究 ............ 256
第四节上古声调系统 ............ 258
一、 古音四声一贯说 ............ 258
二、 古无去声说 ............ 258
三、 古无入声说 ............ 259
四、 古有四声但归字有异于今四声说 ............ 259
五、 古平入二声说 ............ 259
第五节古音构拟 ............ 260
一、 方法与材料 ............ 261
二、 王力的上古音学说 ............ 264
三、 李方桂的上古音学说 ............ 270
第三章中古音 ............ 281
第一节中古音代表音系 ............ 281
一、 《切韵》音系概貌 ............ 281
二、 《切韵》音系的性质 ............ 282
第二节中古通语的其他研究 ............ 285
一、 诗文用韵 ............ 285
二、 音释研究 ............ 290
三、 梵汉对音研究 ............ 294
第四章近代音 ............ 298
第一节近代通语音系 ............ 298
一、 《中原音韵》音系 ............ 298
二、 《蒙古字韵》研究简介 ............ 306
第二节近代语音的其他研究 ............ 311
一、 概述 ............ 311
二、 宋代通语音系的研究 ............ 312
三、 明清韵书与近代官话研究 ............ 315
第五章古今音变大势 ............ 319
第一节从上古到中古音变大势 ............ 320
一、 声母的演变 ............ 320
二、 韵部的演变 ............ 323
三、 声调的演变 ............ 326
第二节从中古到近代音变大势 ............ 327
一、 声母的演变 ............ 327
二、 韵部的演变 ............ 329
三、 声调的演变 ............ 333
第三节从近代到现代的音变大势 ............ 336
一、 声母的演变 ............ 336
二、 韵母与声调的演变 ............ 337
第六章历史方音研究概述 ............ 341
第一节理论与方法 ............ 341
一、 研究对象与目的 ............ 341
二、 基本研究思路 ............ 347
三、 历史方音的文献调查 ............ 352
四、 历史方音研究方法论 ............ 359
第二节上古方音研究 ............ 364
一、 早期的历史方音研究 ............ 364
二、 林语堂的上古方音研究 ............ 366
三、 上古方言分区的研究 ............ 370
四、 上古楚语研究 ............ 374
五、 其他研究 ............ 376
第三节中古方音研究 ............ 379
一、 概说 ............ 379
二、 文史语言学的方音研究 ............ 379
三、 诗文用韵的方音研究 ............ 381
四、 音释方音研究 ............ 383
五、 对音方音研究 ............ 387
第四节近代方音研究 ............ 394
一、 概说 ............ 394
二、 近代官话方音研究 ............ 399
三、 近代吴方音研究 ............ 407
四、 近代闽方音研究 ............ 411
五、 近代客赣方音研究 ............ 415
六、 近代四川方音研究 ............ 420
七、 近代湖南方音研究 ............ 423
八、 近代粤方音研究 ............ 425
九、 近代晋、徽方音研究 ............ 430

参考文献 ............ 437
后记 ............ 455
第一编音韵与音韵学
第一章音韵学的起源及发展 ............ 2
第一节音韵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与目的 ............ 2
一、 什么是音韵学 ............ 2
二、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目的 ............ 2
第二节汉语音节的分析 ............ 4
一、 音节三要素——声、韵、调 ............ 5
二、 音节三要素的二维结构 ............ 6
三、 汉语音节的音素组合 ............ 6
第三节韵部与反切 ............ 12
一、 韵部 ............ 12
二、 反切 ............ 15
第四节音韵学的分支学科 ............ 23
一、 韵书及其流变 ............ 23
二、 音韵学的分支学科与语音史分期 ............ 32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理论与术语体系 ............ 48
第一节韵的分析 ............ 48
一、 韵目表及相关知识 ............ 48

二、 韵在韵图上的表现 ............ 58
第二节声的分析 ............ 66
一、 声母、声类 ............ 66
二、 五音、七音、清浊,附戛、透、轹、捺 ............ 67
三、 三十六字母及其在韵图上的分布 ............ 70
第三节调的分析 ............ 73
一、 四声及其性质 ............ 73
二、 四声的二分 ............ 76
三、 清浊与阴阳 ............ 77

第二编《切韵》音系

第一章研究方法及相关问题 ............ 81
第一节《切韵》音系的研究概况 ............ 81
一、 音系研究的必要性 ............ 81
二、 已有的研究 ............ 82
第二节音类的研究: 系联法及其他 ............ 83
一、 系联的原理与原则 ............ 83
二、 系联的操作: 正例与变例 ............ 84
三、 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探讨 ............ 88
第三节音值的研究: 历史比较与梵汉对音 ............ 99
一、 历史比较 ............ 99
二、 梵汉对音 ............ 103
第二章《切韵》的声母系统 ............ 104
第一节音类研究 ............ 104
一、 诸家异同 ............ 104
二、 音位验证的思路 ............ 110
三、 《切韵》三十六声母 ............ 111
第二节音值研究 ............ 124
一、 高本汉的声母构拟 ............ 124
二、 对高本汉声母学说的批评及修订 ............ 127
三、 《切韵》声母的音值构拟 ............ 127
第三章《切韵》的韵母与声调系统 ............ 129
第一节音类研究(上): 韵母的确立 ............ 129
一、 据《切韵》韵类折合韵母 ............ 129
二、 据韵图确立切韵韵母 ............ 130
第二节音类研究(下): 韵母在韵图上的特殊表现 ............ 134
一、 某等与某等韵 ............ 134
二、 韵图显示的声韵拼合关系 ............ 135
三、 韵图对三等韵的特殊处置 ............ 138
四、 三等韵的结构特点 ............ 142
五、 内转、外转 ............ 143
第三节音值研究(上): 据韵图音理推测 ............ 146
一、 介音系统 ............ 147
二、 韵尾系统 ............ 154
三、 四等韵的主元音 ............ 159
第四节音值研究(下): 分摄构拟 ............ 164
一、 通摄 ............ 167
二、 江摄 ............ 170
三、 止摄 ............ 171
四、 遇摄 ............ 177
五、 蟹摄 ............ 180
六、 臻摄 ............ 185
七、 山摄 ............ 189
八、 效摄 ............ 192
九、 果摄 ............ 194
十、 假摄 ............ 196
十一、 宕摄 ............ 198
十二、 梗摄 ............ 199
十三、 曾摄 ............ 203
十四、 流摄 ............ 205
十五、 深摄 ............ 207
十六、 咸摄 ............ 208
十七、 《切韵》韵母表 ............ 211
第五节《切韵》的声调 ............ 213
一、 《切韵》的声调系统 ............ 213
二、 声调的发圈标记 ............ 214

第六节音韵地位 ............ 214
一、 何为音韵地位 ............ 214
二、 音韵地位的内容 ............ 215
三、 音韵地位的作用 ............ 215

第三编汉语语音史研究简介

第一章语音史的萌生、发展与转型 ............ 219
第一节语音发展观和语音史 ............ 219
一、 汉唐人偶说古音 ............ 219
二、 宋人的古音研究实践 ............ 221
三、 古今音变思想与语音史 ............ 222
第二节转型: 时空结合的语音史 ............ 226
一、 单线研究思路及其不足 ............ 226
二、 两个研究层面 ............ 231
三、 新型语音史: 两个层面的有机结合 ............ 234
第二章上古音 ............ 235
第一节材料与方法 ............ 236
一、 基本研究材料 ............ 236
二、 考古与审音 ............ 236
三、 历史比较与构拟 ............ 237
第二节上古韵部系统 ............ 237
一、 顾炎武的古韵学说 ............ 238
二、 江永的古韵学说 ............ 239
三、 段玉裁的古韵学说 ............ 241
四、 戴震的古韵学说 ............ 244
五、 孔广森的古韵学说 ............ 245
六、 王念孙、江有诰的古韵学说 ............ 246
七、 章炳麟的古韵学说 ............ 247
八、 黄侃的古韵学说 ............ 247
第三节上古声母系统 ............ 249
一、 钱大昕的古声母学说 ............ 249
二、 章炳麟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 251
三、 曾运乾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 ............ 251
四、 黄侃古音十九纽及照二归精说 ............ 253
五、 现代音韵学的上古声母研究 ............ 256
第四节上古声调系统 ............ 258
一、 古音四声一贯说 ............ 258
二、 古无去声说 ............ 258
三、 古无入声说 ............ 259
四、 古有四声但归字有异于今四声说 ............ 259
五、 古平入二声说 ............ 259
第五节古音构拟 ............ 260
一、 方法与材料 ............ 261
二、 王力的上古音学说 ............ 264
三、 李方桂的上古音学说 ............ 270
第三章中古音 ............ 281
第一节中古音代表音系 ............ 281
一、 《切韵》音系概貌 ............ 281
二、 《切韵》音系的性质 ............ 282
第二节中古通语的其他研究 ............ 285
一、 诗文用韵 ............ 285
二、 音释研究 ............ 290
三、 梵汉对音研究 ............ 294
第四章近代音 ............ 298
第一节近代通语音系 ............ 298
一、 《中原音韵》音系 ............ 298
二、 《蒙古字韵》研究简介 ............ 306
第二节近代语音的其他研究 ............ 311
一、 概述 ............ 311
二、 宋代通语音系的研究 ............ 312
三、 明清韵书与近代官话研究 ............ 315
第五章古今音变大势 ............ 319
第一节从上古到中古音变大势 ............ 320
一、 声母的演变 ............ 320
二、 韵部的演变 ............ 323
三、 声调的演变 ............ 326
第二节从中古到近代音变大势 ............ 327
一、 声母的演变 ............ 327
二、 韵部的演变 ............ 329
三、 声调的演变 ............ 333
第三节从近代到现代的音变大势 ............ 336
一、 声母的演变 ............ 336
二、 韵母与声调的演变 ............ 337
第六章历史方音研究概述 ............ 341
第一节理论与方法 ............ 341
一、 研究对象与目的 ............ 341
二、 基本研究思路 ............ 347
三、 历史方音的文献调查 ............ 352
四、 历史方音研究方法论 ............ 359
第二节上古方音研究 ............ 364
一、 早期的历史方音研究 ............ 364
二、 林语堂的上古方音研究 ............ 366
三、 上古方言分区的研究 ............ 370
四、 上古楚语研究 ............ 374
五、 其他研究 ............ 376
第三节中古方音研究 ............ 379
一、 概说 ............ 379
二、 文史语言学的方音研究 ............ 379
三、 诗文用韵的方音研究 ............ 381
四、 音释方音研究 ............ 383
五、 对音方音研究 ............ 387
第四节近代方音研究 ............ 394
一、 概说 ............ 394
二、 近代官话方音研究 ............ 399
三、 近代吴方音研究 ............ 407
四、 近代闽方音研究 ............ 411
五、 近代客赣方音研究 ............ 415
六、 近代四川方音研究 ............ 420
七、 近代湖南方音研究 ............ 423
八、 近代粤方音研究 ............ 425
九、 近代晋、徽方音研究 ............ 430

参考文献 ............ 437
后记 ............ 455
內容試閱
本教程是在2007年版《汉语音韵研究教程》的基础之上增订而成的。我从1997年初开始教授大学中文系本科及研究生音韵学课程,至今已二十多年。执教伊始,就感到有编一部中文学科研究生音韵学教材的必要,虽然在大学中文系的课程体系中,音韵学历来就是古代汉语的一门必修课,但各种教材几乎都是为本科阶段学习而设定的,大致都是介绍音韵学的基础知识,简述中古音系及诗韵,以指导古诗文阅读,简介上古音知识以明古音通假等等,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适合进行音韵学研究的需要。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深化,招生人数的扩大,感觉教材的需求愈益迫切。所以,我边教学边思考,边思考边着手编写工作,终于在2007年编成《汉语音韵研究教程》,这已是我执教本课程的第十个年头了。书名中特地加入了“研究”二字,就是意图用作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科的研究生教材,以与一般知识性介绍的本科教材相区别。
我理解的“研究”主要是指通过学习本课程,做到掌握音韵学的基础理论、术语体系,了解学科研究概况及其前沿状态,通过系统而严格的研究方法训练,能够自主地运用音韵学知识开展音韵学或其他相关学科(如方言学)的科学研究。我认为要达到这个目的,新的教程需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学科理论的系统性,二是内在结构逻辑的严密性,三是学科研究的前沿性。
为了达到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的严密性,全书设置基础理论及术语体系、《切韵》音系和语音史研究三大部分,从韵学初萌到学理成熟,从音节分析到音系归纳,从通语音到方音,从中古音到整个语音史,循序渐进地展示整个音韵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领域。显然,全书的三大部分中,最难写的就是语音史研究这一部分。语音史研究的对象,理论上说就是整个华夏民族语音的发展历史,体量无比宏大,通常说的“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恐怕还不足以概括其所涉及的时空域,信息量之巨大、之复杂,音韵学各个分支学科无过其右。要写好这个部分,必须做到有效地展示本学科研究的全部历史和学术前沿,这需要对整个语音史的研究领域有全面的了解、准确的把握和评价,能精准地展示诸研究领域的新发展和创新动态,揭示存在的问题等。况且自改革开放以来,音韵学研究大多聚焦于语音史,从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到各个时代的历史方音,其研究人员之多,研究范围之大,涉及问题之复杂,产生成果之丰富,都是前所未见,就我这种“初入职场”的新手来说,以一人之力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要将资料收集完备就已觉力有不支,何况还要消化领会,作出准确的评述,以显示研究的最新动态,给研究者以有益启示!原计划的语音史部分从时、空两块展开,在介绍汉语语音历时发展的同时,介绍各时代的历史方音研究,以全方位地展示语音发展的进程
及其研究动态。但终因受制于时间和精力不济,前期准备不足,初编本不得不临时舍弃了“历史方音”这一部分,致使语音史留下了一大空白。这不能不说是莫大的遗憾,然亦无时无刻不在思量如何补足完成之。
初编本刊行后,我即用作研究生音韵学课程的教材,在课堂上使用,亦闻有兄弟院校或用为教材,或用为参考。具体到我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一是逐渐发现了书中一些错讹和问题;二是教学实践中不时有新的发现,有新的领悟,历史方音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酝酿渐见成熟;三是有了比较充足的时间搜集资料,历史方音研究的资料积累日益丰富,这无疑使我逐渐具备了撰作“历史方音研究”的条件。加之近年来工作所在地上海市大力支持高校科研,设立高峰学科建设项目,支持专著、教材等出版,在经费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才成就了本教程的增订。
本次增订工作主要有二。一是补足“历史方音”部分,实际补写了两章,即第三编的第一章、第六章。增补的主要内容是第三编第六章“历史方音研究概述”,与之相应,语音史的研究框架也得调整。原语音史单线发展的研究框架必须调整为历时、共时相结合的以通语语音史为主、历史方音为辅的两个层次组合的语音史研究框架,此即第三编第一章“语音史的萌生、发展与转型”的内容。补入的两章,第一章讨论语音史的研究框架由单线制转型为双层结构框架,是对研究范式或框架的探讨。第六章则具体阐述历史方音研究的理论、方法以及研究概况,帮助研究者了解研究动态,把握学科前沿,以便发掘新的论题,更新学科研究。这两章都是教程初编暂时舍弃的部分,终于得以补足,不敢说补得很好,难说没有缺失与不足,但毕竟理想中的语音史终成完璧,难道只是为了圆梦而已,更希望
能推动学科的发展。
二是勘谬补缺、订讹正误。原编急就之时,遗留了诸多错讹及不足,自己在教学中核查检出了一些,然纵是目光如炬,终不如众目睽睽之明,使用中时有读者不吝赐教,获知良多。就这样边用边查,许多一时不易发现的问题或不足之处得以揭出,这才有了勘谬补缺、订讹正误的基础。这次增订,对历年使用中发现的问题逐一改订与增删,其数目究竟有多少,已难遽数。有一些增补,如近代语音史增加《蒙古字韵》研究一段,切韵音系章增加韵母表一段,都是非常必要的。至于刊误,纠正各种问题、讹误、错别字等,散见各章节,改正不下数十处。然校书如扫落叶,随扫随落,如果又有新的错讹缺失,敬请读者诸君随时指教。
感谢鲁国尧先生,他几乎是全程关注修订过程,时赐电邮表达关怀,予以鼓励。定稿之时,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读大部分稿件,特别是增补的两章,先生仔细推敲,指出其中的缺失与不足,提供新的资料与信息,帮助改进,不但避免了一些可能的错误,更是极大地提升了新编的质量。应编者之请,乔全生、杨建忠两位学长赐阅了增编中的相关章节,并提供信息,给本编增色添彩。李军、田范芬、王曦、余颂辉、朱蕾、余柯君诸位音韵学领域卓有成就的中青年学者,积极参与新编相关工作,读文稿,查文献,提供资料,可谓是有求必应,给增订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还要感谢诸位友生: 顾旖琳、但锐、李莹娜、田森、刘家佑、李维君、郭春霞、陈衍宏、陈楷森。他们分别帮助校阅文稿,查误补漏,为新编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最后,感谢上海教育出版社给予我增订旧编的机会,责编周典富先生更是为新编的高质量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他们的帮助与支持下,本编才得以顺利面世。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