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HK$
201.6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HK$
109.8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HK$
110.9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HK$
87.4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HK$
50.4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HK$
99.7
《
炙野(全2册)
》
售價:HK$
78.2
|
編輯推薦: |
1.一本书了解海洋神话与江南社会的前世今生。
2.一本书了解江南海神谱系。
3.神话专家、上海社科院学者毕旭玲的神话研究新作,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
內容簡介: |
江南地区濒临大海,出海捕鱼、煮海为盐以及航海经商是当地民众的主要生产方式。临海而居的危险生活环境使早期江南民众不得不求助于超自然力的庇护, 因而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海洋神话。江南海洋神话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等方面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同时也随着信众群体的迁徙、地区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政治与文化的交流而不断扩散传播。
本书先对江南地区的海洋神话进行了整体研究,梳理了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江南海洋神话发展演变的历史和对外传播史,之后对江南海洋神话进行了个案研究,包括防风氏神话、大禹神话、东海龙王神话、妈祖神话、南海观音神话。 本书在探讨江南地区海洋神话产生流传的过程中也注重对其原因的探索和对整个江南社会发展的观照。本书适合对江南文化和中国神话感兴趣的读者。
|
關於作者: |
毕旭玲,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评论专委会副主任,主要从事神话传说、民间信仰等方面的研究,著有《除瘟记——中华瘟疫神话小讲》《文明起源的建构——中华创世神话时间谱系》《中华禹迹寻踪——中华鲧禹创世神话田野调查报告》《中国20世纪前期传说研究史》等。
|
內容試閱:
|
江南海神信仰的时间谱系
江南海神信仰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三种前后相继的演变趋
势,即人形化、人神化、人格化。
人形化是江南海神信仰早期发展的第一种趋势,是人类自我
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在最早的海神崇拜或者海灵崇拜中,先民
所信奉的对象往往是自然水体及其各种变化形式,以及在水中生
活的动物和涉水动物,这属于自然崇拜的一部分,潜台词是自然
的力量远远胜过人的力量,自然比人优越。但随着人类体力和智
力的提高,先民对于征服自然有了越来越多的经验,因而也有了
越来越大的信心。这一变化过程反映在海神信仰中就催生了人形
海神的产生。这就是海神信仰的人形化趋势,其重要表现就是半
人半兽形态海神的出现。
人神化是江南海神信仰发展的第二个趋势。前述的 “人形
化”仅指外表变化,而这里的 “人神化”指成神过程的变化。在
人形化阶段,海神往往生而为神,即使是人形海神也在外表上与
普通人有着极大的不同,比如防风氏就是一个极其高大的巨人,
相传如今湖州市德清县的下渚湖就是他一脚踩出来的。但到了人
神化阶段,人死后才为神,并非生而为神。这是人类自我意识深
入觉醒的重要标志:人不仅可以胜过自然,还可以成为神。人神
化阶段产生的神也就是鬼神:人死为鬼,鬼有异能而为神。
人格化是第三个趋势,是人神化深入发展的结果。人神化仅
仅指向成神的经历,即人死为神。但变成神以后就与人有了巨大的差别,不仅有神能,往往还具有了神格。而在人格化阶段,神也具有了一定的俗世中人的性格特征。比如赵翼 《陔余丛考》载:“(泛海者)倘遇风危急之时则呼妈祖,神即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神即披冠而至,恐稽时刻。云妈祖,盖闽人在母家之称。”这是一则相当有意思的材料,妈祖在此被塑造出有着人类感情,甚至也遵守人类社会中的等级规则的人格化特征。妈祖有海上救护之能,如果在海上遇到危险,可以呼唤神名。每当呼唤 “妈祖”这一闺名时,女神很快披散着头发到来,似乎就是在家中日常生活的样子。而当呼唤其封号 “天妃”时,女神赶
来时戴着头冠,显然是按照天妃的封号装扮了一番。因此用时可能要比不梳妆时更多。
与上述三种演变趋势相关,江南海神信仰的发生发展大致可
以划分为海洋水体崇拜、动物海神崇拜、半人半动物形海神崇
拜、人形海神崇拜四个阶段。
1.海洋水体崇拜
江南海神信仰有着比较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最早产生的海
神信仰应该是海洋水体崇拜,它是在原始万物有灵的观念下产生
的对于江河湖海、雨雪冰雹等自然水体与水的变化形式的崇拜。
原始先民相信,在这些水体与变化形态中必然存在某一灵来掌
控。镇海灵物崇拜最初也是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配下产生的,先
民认为某些自然物如巨石、大山,具有镇伏海潮,甚至海上妖邪
的功能。最初的镇海灵物是自然物,后来发展为人工建筑,如镇
海塔以及海边的摩崖题刻等。比如位于今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东
南海塘边的镇海塔就是典型的镇海灵物崇拜的结果。海盐滨海,
常常遭遇海潮,引发灾难。尤其在晋朝以后,因为钱塘江的地理
变迁而引起的海水倒灌时有发生,海盐县城被迫多次向西南迁
移。元朝天宁寺主持梵琦为了镇压海潮,用五年时间修建成了一
座高七层,八面朱漆回廊的威严宝塔,取意 “以塔镇海”,故名
镇海塔。
2.动物海神崇拜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逐渐将海洋水体崇拜的意识投诸海中
生活的动物或与海 (水)有关的动物身上,形成了作为海洋水体
代表的动物海神崇拜。大海鱼、鲸、大海龟、蛇等都曾被江南先
民视为海神。除了这些实际存在的海洋生物之外,先民还将图腾
动物如蛟龙等视为海神。后来的海龙王信仰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
的。当然,海龙王信仰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它以江南地区原生
的蛇、蛟龙崇拜为基础,又吸收了佛教中的护法神龙的形象与特
点,并随着国家祭祀海神的行为而得到全面发展。江南地区民众
最信奉的海龙王是东海龙王,因为江南沿海属东海范畴,民间有
诸多关于东海龙王家族、东海龙宫的传说。当然,鉴于中国民间
信仰本身的弥散性,民众对于某一神祇的 “忠诚度”并不高,除
了敬奉东海龙王之外,我们也常常可以在各处看到与东海龙王一
起得到供奉的其他三海龙王神像。
3.半人半动物形海神崇拜
在万物有灵论的支配下,先民对于人类以外的他物有一种天
然的恐惧或警惕,因为它们更不可控。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
高,以及对自然界各种知识的积累,先民逐渐具有了掌控自然的
能力,“人比动物更优越”的意识逐渐觉醒,作为自然界代表的
各种动物形态的神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半人半动物形态的海神产
生了。《山海经》中所记录的四海渚之神就是这种认识下的产物,
比如:东海渚之神是 “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山海
经·大荒东经》);南海渚之神是 “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
(《山海经·大荒南经》);西海渚之神是 “人面鸟身,珥两青蛇,
践两赤蛇”(《山海经·大荒西经》)。这几段材料中描述的半人
半兽神有不少共同点,比如将蛇作为耳饰,脚下踩着蛇,本书认
为其中最有意义的共同点是 “人面鸟身”。“人面鸟身”即人的头
颅和鸟的身体,不是简单的半人半兽形态,而是暗含着人的意识
的觉醒,表现了人力可能战胜自然力的倾向或者希冀。因为在所
有的人体部件中,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头 (或者说头颅中的大
脑)不仅指挥身体的活动,而且是人和动物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部
件。因为只要医治得当,缺胳膊少腿的人和动物依然可以存活,
但缺少头的人和动物却很难存活 (特殊的低等动物除外)。也就
是说在 “人面鸟身”的人头与动物身体的构成方式中, “人面”
比 “鸟身”更重要,也即人比动物更优越。四海渚之神中表现出
来的对蛇、鸟的崇拜常见于吴越地区的原始文化遗存,因此四海
渚之神的描述很可能就源自江南先民对于半人半兽海神的想象。
4.人形海神崇拜
当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先民创造出了以人的形
体出现的海神,或者说将人奉为海神。最早被奉为海神的是早期
部落首领和英雄,他们在带领民众战胜洪水灾难中表现卓越,英
勇无畏,建立了不世之功勋,因此在后世得到广泛崇奉,比如大
禹。根据地方志的记录,将大禹作为海 (水)神供奉的庙宇在江
南各地都很常见,而且形成了不少影响较大的禹王庙会。比如
《嘉泰会稽志》卷十三载:“三月五日,俗传禹生之日,禹庙游人
最盛,无贫富贵贱,倾城俱出。士民皆乘画舫,丹垩鲜明;酒樽
餐具甚盛,宾主列坐,前设歌舞。小民尤相矜尚,虽非富饶,亦
终岁储蓄,以为下湖之行。”从上述记录来看,南宋时期的绍兴
民众认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五为大禹生日,绍兴禹庙在此日举行庙
会。绍兴民众中还形成了游玩、宴饮等庙会民俗。宁波五乡梅湖
青山岙也建有夏禹庙,其中供奉着被封为 “敕赐青山都督大元
帅”的夏禹像。该庙于每年冬捕之前的农历九月十一日至十六日
举行庙会,庙会期间,民众不仅演戏酬神,还举行划龙船比赛,
东钱湖陶公山的渔民纷纷前来祈求冬捕顺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