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HK$
101.2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HK$
72.2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HK$
99.7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HK$
250.7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HK$
181.7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HK$
63.3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HK$
227.7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HK$
44.9
|
編輯推薦: |
“区域性”是中国大气污染的一大特点,区域大气污染是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对象,重点区域包括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本书以长三角为研究实证对象,以“纵向-横向”双重府际关系的作用下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结构与机制的表现特征为重点分析对象,对构建新时期长三角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路径与机制提出对策建议。作者基于“强纵向-强横向”双重府际关系耦合形成的多层级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模式,可为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生态文明与区域发展模式创新等提供经验和启示,从而为跨行政区的城市协同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
內容簡介: |
本书重点分析基于“纵向-横向”双重视角下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结构和协调机制。作者认为,基于“强纵向-强横向”双重协同关系耦合形成的多层级协同治理结构,通过不同权力运行方向的协同互补,有利于形成更为有效的协同治理机制。具体而言,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网络结构具有明显的非梯度分布的层级特征,而省级行政主体在网络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研究指出,长三角深入推进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应进一步加强动力机制、优化机制和约束机制建设。
|
關於作者: |
程进,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城市、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上海市哲社规划专项课题、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重点项目等,出版专著五部。
|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理论认知
第一节 国内外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研究进展
第二节 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纵向-横向”双重视角下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框架
第三章 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现状及空间关联特征
第一节 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的空间格局
第二节 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的空间关联特征
第三节 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空间分布演化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比较
第四章 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演化与困境
第一节 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结构特征
第二节 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结构演化历程
第三节 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结构影响因素
第四节 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面临的瓶颈及成因
第五章 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欧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
第二节 日本东京都市圈大气污染协同治理
第三节 英国伦敦都市圈大气污染协同治理
第四节 美国大洛杉矶地区大气污染协同治理
第五节 国外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启示
第六章 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路径与机制
第一节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
第二节 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实现机制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区域性”是中国大气污染的一大特点,表现为区域内各城市大气污染高度关联,重污染天气往往同时在区域内大范围出现。除却地形因素,中国大气污染的区域性与各类产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是分不开的。根据2009年的报告,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占全国6.3%的国土面积,消耗了全国40%的煤炭,生产了全国50%的钢铁,区域内大气污染物排放集中,经常出现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因此,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被首次列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区域协同治理是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手段。
大气污染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单个主体进行的治理无法满足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需求,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必然选择。有效的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需要根据各治理主体之间的纵向、横向权力作用关系,构建“纵向横向”双重视角下的协同治理结构,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组织管理机制、利益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长三角是我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虽然地方政府依托合作协议、联席会议等机制开展联防联治,但多项污染物浓度仍未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以细颗粒物和臭氧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依旧突出。造成长三角大气污染治理困境的原因之一在于横向府际形成的协同治理结构相对松散,难以产生制度约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边际效应逐渐下降。2018年11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纵向府际关系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得到强化,为摆脱长三角大气污染治理集体行动困境带来机遇。本研究聚焦在“纵向横向”双重府际关系的作用下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结构与机制的表现特征,并以长三角为实证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长三角大气污染的空间关联特征、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表现特征,并对构建新时期长三角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路径与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本书在框架上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第一,构建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框架。比较分析不同类型环境协同治理模式的内涵特征,梳理其在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方面的功能作用及其发挥作用所需条件。构建基于“纵向横向”府际关系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框架,分析“纵向横向”双重视角下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在协同结构和协调机制方面的表现特征。
第二,开展长三角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评价。分析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物浓度水平的演变和空间分异特征,以及长三角大气污染格局的空间显著依赖关系及其表现特征。分析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面临的瓶颈,特别是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面临的决策瓶颈、执行瓶颈、监管瓶颈等瓶颈问题。
第三,分析长三角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结构特征。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长三角基于纵向管控与横向协同耦合形成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结构及其多层级特征,分析长三角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结构的演化特征,研判地方、区域、国家等不同层级政府主体的功能作用。分析产业结构、城市空间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大气污染水平、行政区划等因素对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关系形成的影响。
第四,梳理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国际经验。以欧盟、东京都市圈、伦敦都市圈、大洛杉矶地区等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为分析对象,分析上述地区开展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经济社会背景、治理过程中形成的纵横结合的大气污染多元治理结构,以及在协同治理机构、政策法规、市场机制等方面实施的具体措施。在此基础上总结国外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路径、机制、模式等对长三角的启示。
第五,研究长三角大气污染协同治理路径与机制。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分析长三角开展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拥有的强化顶层设计、开展制度创新、提升执行效率等良好发展机遇。从优化协同治理结构、完善协同治理格局、推进污染治理制度协同和加强数字技术赋能等方面,探索进一步深化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路径和方法。从加强动力机制、优化机制和约束机制建设等方面,分析长三角如何推动、激励和提升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以及如何对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进行优化与修正。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基于“强纵向强横向”双重府际关系耦合形成的多层级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模式,能够突破传统横向府际协同治理难以形成有效约束的局限性。
大气污染协同治理中存在纵向和横向两种府际作用关系,为了适应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需求,权力传导机制需根据治理需求进行调整。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既要优化纵向协同治理结构,解决跨界大气污染治理的“碎片化”问题,增强治理措施的权威性和治理导向的公益性;也要优化横向协同治理结构,塑造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商和协作关系,提升地方参与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积极性和政策措施落地的有效性。因此,推进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需要采取一种纵横交叉的协同治理模式,通过不同权力运行方向的协同形成互补,构建更全面、更有凝聚力的协同治理机制。
第二,长三角大气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关联特征,大气污染格局在整体上呈现出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态势。
不同类型污染物显著程度有所差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2.5、 PM10、臭氧(O3)的空间自相关显著性相对较强,全局莫兰指数均在0.5以上。冬季是长三角区域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关键时期。PM2.5是秋冬季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点对象,O3则是春夏季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点对象。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2.5、 PM10的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皖北和苏北城市,低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浙江沿海城市。O3的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城市,涉及范围较大,并存在进一步扩散的风险。NO2的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安徽和江苏的沿江城市,以及浙江沿海的宁波、温州。SO2的空间聚集性相对不明显,涉及范围较小,呈分散态势。长三角各地区的首要大气污染物有所不同,需要进一步强化多污染物区域协同治理。
第三,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网络结构具有明显的层级特征,纵向介入影响了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网络结构。
从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网络结构演化来看,由第一阶段的“强横向、弱纵向”,到第三阶段的“强横向、强纵向”的结构特点,可以看到纵向介入得到了强化,形成的网络结构既有别于传统的纵向协同主导的“金字塔”形治理结构,又有别于横向协同主导的“扁平化”治理结构,总体上表现出纵向介入和横向协同兼顾的多层级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特征。这种基于“强纵向强横向”双重协同关系耦合形成的长三角多层级协同治理网络结构,有助于突破传统横向协同治理难以形成有效约束的局限性。
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网络结构具有明显的层级特征,但这种层级特征不是自上而下的梯度分布。首先,省级行政单元在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网络结构中起到主导作用,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个省(市)级政府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最为紧密,在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网络结构中占重要地位。其次,国务院、生态环境部等在网络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政策上给予支持、协调和帮助。
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网络结构的形成受行政边界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大气污染治理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需要实现跨区域治理。但长三角在城市这一执行层面的治理主体,依据行政区划形成了联系较为紧密的合作子集,江苏、浙江和安徽范围内的城市各自形成凝聚子群,省内城市在开展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方面具有更加紧密的关系。虽然第三阶段跨行政区地方政府间协同治理联系有所强化,但在空间上还局限于省会城市或省界城市,总体上跨行政区的城市合作关系尚不活跃,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及治理需要,制定跨行政区的城市协同治理措施。长三角城市间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关系的行政主导特征显著。同一省份城市、邻近城市更容易形成大气污染协同治理联系,产业结构差异扩大有利于促进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关系的形成,而臭氧、PM2.5等污染物的空间影响尚未显著促进大气污染协同治理联系的形成。
第四,长三角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需完善“三级运作”结构模式,推动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结构扁平化发展。
一是完善长三角区域合作“三级运作”结构模式。上游提高决策的权威性和针对性,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具有区域环境规划决策权、管理权和处罚权的权威治理机构,负责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重大事项的协调。下游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决策执行效率的监管执法,形成“决策—协商—执行—考核”的协同治理流程。
二是推动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结构扁平化发展。长三角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有利于在参与和执行上推动城市间的直接对话与交流,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合作效率和治理效率,优化城市主体之间横向联系密切的扁平化协同治理网络结构。推进市场在资源环境要素配置中的作用,建设覆盖整个长三角范围的跨区域环境交易平台,重点发展区域碳交易、区域排污权交易,以市场机制调节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三是强化跨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纽带作用。以城市为主体深化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重大科技合作攻关,设立专业化的大气污染治理领域的技术转移、技术推介、技术产权交易机构,为长三角城市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合作提供平台和渠道。加强省级层面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制度的对接,通过统一大气污染治理标准、大气污染治理流程、大气污染治理考核等政策标准体系,为提升城市间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活跃度消除制度壁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