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HK$
79.4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HK$
56.4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4.0
《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售價:HK$
57.3
《
别怕,试一试
》
售價:HK$
67.9
《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售價:HK$
103.4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HK$
114.8
|
編輯推薦: |
※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传统史学学风与现代世界眼光相结合
如何在世界中看中国?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已不必在他者的眼光中自轻,也不需要急于摆脱他者眼光的自负,而是可以带着建基于悠远历史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体认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21世纪的中国人,正需要这样一套扎实亲切、兼收并蓄的通史,来全面了解自己身上承载的家国历史。
※国内史学中坚学者联合打造,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
“新编中国史”是少有的当代中国学者联合撰写的中国通史,王子今、王小甫、游彪、张帆等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倾力襄助。在他们看来,重新创建整个中国史叙述的结构框架,写出一套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是整整一代学人的责任。
※史学大家为大众撰写的诚意力作,人人爱读的通史著述
“新编中国史”意在为大众提供全面、有据的历史知识,因而行文严谨却不刻板,文字晓畅,娓娓道来。无论是希望建立历史认知的年少者,想更深洞察历史的年壮者,还是愿意温故知新的年长者,这套通史都能有所助益。
※展现中国历史的宏大与精微,呈现中华文明的全景画卷
朝代更迭,政治兴衰,这是历史的大走向;日用常行、思想情感
|
內容簡介: |
魏晋南北朝上承大一统的秦汉,下启开明开放的隋唐,而这却是分崩动乱的近四百年。皇权衰弱,门阀世家在朝野扩张;南北政权分裂,中国的地理疆域被重新划分;战祸频仍,无数北方人口南渡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塞外之胡族文化和尚武精神也融入了华夏的躯体。
那是一个名城被毁、人口锐减的“乱世”,也是风流竞逐、异彩纷呈的时代。陶渊明的诗文,王羲之的书法,云冈、龙门石窟的造像……在粗犷与纤细、入世与隐遁、分裂与融合的影响之下,诞生了独一无二的魏晋风度,其中也孕育着即将到来的隋唐盛世。
《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全书四篇,力求将从三国时期至南北朝时期复杂、纷乱的历史局面充分展现。前三篇以时间为线索,分别梳理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兴衰,西晋、东晋与十六国的发展与征战,南北朝政权的兴亡与融合,并对这个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法律、选举等制度的确立及演变做了细致的考察。第四篇则将目光从大局延伸进市井风情、文化风俗,讨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与社会生活。《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中旁征博引,推敲史料,让这段动荡不已又丰富多彩的历史历历在目。
|
關於作者: |
张鹤泉,1950年生于山东淄博,祖籍河北安新,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荣誉副会长、吉林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及秦汉魏晋南北朝文献研究。著有《魏晋南北朝将军制与都督制论稿 》《魏晋南北朝史论稿 》《北朝封爵制度论稿》《汉明帝研究》等,译著有《中国古代的“家”与国家》。
|
目錄:
|
自 序 ix
第一篇 三国时期
第1章 董卓之乱与东汉末年割据势力的混战 3
第2章 曹操统一北方 13
第3章 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1
第4章 曹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治 27
第5章 蜀汉政权的建立及其统治 43
第6章 吴国的建立及其统治 59
第二篇 西晋、东晋与十六国
第7章 西晋的统一及其统治 81
第8章 户调式的实施与世家大族经济势力的发展 95
第9章 西晋的衰亡 103
第10章 东晋建国与偏安江南 115
第11章 东晋北伐与淝水之战 129
第12章 北方人民的南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145
第13章 东晋的衰亡 157
第14章 五胡十六国在北方的统治 177
第三篇 南北朝时期
第15章 南朝政权的更替 247
第16章 南朝的政治统治 263
第17章 社会等级结构、寺院经济与社会经济 277
第18章 南朝的户籍检括与赋役制度 297
第19章 北魏建国与统一北方 303
第20章 孝文帝迁都洛阳与改制 313
第21章 均田制度与赋役制度 325
第22章 北魏社会经济与寺院经济的发展 333
第23章 北魏职官的设置与社会等级结构 349
第24章 北魏的分裂与衰亡 359
第25章 北齐、北周的对峙与北周统一北方 373
第四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26章 玄学的发展与佛教、道教的传播 391
第27章 史学、文学与艺术的发展 409
第28章 服饰、饮食、居室与交通工具 435
第29章 节日与娱乐 461
附 录 471
|
內容試閱:
|
自 序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从整体局面来看,这个历史时期无疑是一个分裂的时代。在东汉末年的动乱之后,开始出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在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又出现了南方东晋政权与北方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东晋灭亡后,南方先后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在北方,于代北崛起的北魏王朝,至北魏太武帝时,统一了北方的广大地区。这样,又出现了北魏政权与南朝政权的对立。在北魏统治一百多年后,北方发生了分裂。东部建立东魏、北齐政权,西部则建立了西魏、北周政权。在北方的军事对峙中,北周*后战胜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后来外戚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接着又灭掉南方陈朝政权,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统一。尽管分裂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点,但是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还是表现出发展的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这个时期实行了诸多不同于前代的制度。曹魏建国时,中央政府开始有了尚书台、中书机构和门下机构的设置,并在国家的政治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西晋以后,这些机构仍继续完善。东晋、南朝基本上沿袭西晋的制度。北魏政权建立后也模仿晋制和南朝官制,建立了胡汉杂糅的官制。孝文帝改革后,则改行与南朝大体相同的官制。实际上,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置的中枢机构,正处于从两汉“三公九卿”制过渡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阶段。另外,曹魏时期也开始实行“ 九品中正”制,以确保政府官员的来源。可是,在九品中正制实行时,世家大族的势力也在不断地发展。这些世家大族不仅在任官上具有优先权,还控制了各地方中正官的任职,进而操纵人才的品级和选举,经过西晋至南北朝的发展,逐渐形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不过,随着门阀制度的腐朽,九品中正制暴露的弊病也越来越多,隋朝建立后,终于废止了这种选举制度。
由于东汉末年以来的战乱破坏,魏晋以后,各政府都实行了相应的田制,来保证农业的发展。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面对大量人口流散、死亡,大片土地荒芜的局面,通过推行屯田制,让劳动力和土地能够妥善结合。屯田制的实行,不但解决了军粮的供给问题,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曹魏的屯田制在其统治后期开始废除,东吴的屯田制则在西晋灭吴后才完全消失。西晋时期,国家在原来屯田制的基础上推行占田制,让劳动力与土地能够更有效地结合,对农业生产起到推动的作用。西晋灭亡后,占田制并未立即废止,东晋、南朝以及北方十六国都有实行这种田制的踪迹。北魏时期,国家开始推行均田制。均田制规定了授田的数量和土地的还授方式,保证了自耕农生产的稳定。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依然在实行均田制,只是授田的数量与具体的做法略有改变。北魏以来实行的均田制影响了隋唐田制,实际上,隋唐时期推行的均田制,正是发端于北魏的均田制。
汉代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到破坏,开始朝兵农分离的方向发展。曹魏时期,国家开始实行世兵制,为服兵役者单立户籍,形成所谓的兵户。这些兵户称为世兵,社会地位很低,只能世世代代为兵。西晋、东晋、南朝,虽然还有其他的士兵来源,但是世兵制一直存在,还是保证士兵来源的主要方式。北魏建国初期由于实行部落兵制,因此军队主要由拓跋鲜卑人组成。不过,在北魏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兵员的大量需求,依然实行兵户制,并成为士兵的重要来源。在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后,原来的世兵制开始被打破。当时充当府兵者很多是来自均田上的农民,因此府兵制开始与均田制结合,逐渐形成兵民合一。从曹魏时期开始出现的兵民分离制度,至此又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阶层是复杂的。在复杂的社会阶层中,有两个阶层对社会有明显的影响:一为世家大族,二为不同类别的依附人口。从世家大族的情况来看,这个社会阶层当是在东汉后期开始出现,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所具有的特征更为明显化。这些世家大族植根于乡里社会,但是由于他们在仕宦和文化上的优越、特殊地位而成为具有很强影响力的家族。在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势力是东晋政权的支持力量。实际上,东晋政权的建立,正是南迁的北方世家大族与江南世家大族联合支持的结果。因此,东晋世家大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也就达到了顶峰。南朝时期,世家大族的门第已经固定化,世、庶之间存在天渊之别,难以逾越。在北方,北魏孝文帝定族姓后,北方的世家大族的影响力也日益强大。不过,这些世家大族长期养尊处优,因而也日益走向腐朽和没落。
不同类别的依附人口也在这个时期对社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自东汉以来,依附性的客阶层地位日益卑微化,这是依附关系逐渐发展的重要表现。西晋国家规定品官占田荫客制后,国家实际承认私人荫庇依附民已经合法化。当时国家官员、世家大族、地方豪民都占有数量众多的依附民。至南北朝时,由于寺院经济的发展,控制寺院经济的寺院主既是大土地所有者,也是寺院财富的拥有者。这些寺院主将投靠他们的劳动者变为他们的依附民,更使依附人口增多。国家的编户以不同的方式沦为依附民,以及国家与各大势力对依附民的争夺,都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是观察中国中古社会特征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因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与动荡,固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所影响,但当时的社会经济并未因此停滞不前,依然有较大的发展,*明显的就是江南经济的发展。永嘉之乱以后,众多的北方人口南迁,不仅使江南人口增加,也将北方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南方。当地农民与南渡的北方农民共同耕耘,江南地区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三吴一带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有“今之会稽,昔之关中”之说。襄阳地区也是粮食的重要产地。生产的发展促使了东晋、南朝商业的活跃。由于商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建康、京口、山阴、寿春、襄阳、江陵、番禺等一些大型商业都会。隋唐时期,国家经济重心能够南移,正是以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并未阻碍文化的发展,反而使文化领域出现异常活跃的景象。这个时期玄学开始出现,并影响了一大批士人;佛教也得到广泛的传播,在社会上层和下层拥有数量众多的信奉者;道教被改造为适应统治者和世家大族需要的宗教,在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的史学、文学和艺术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段时期乐舞也有明显的发展,中原地区原来盛行的华夏雅乐逐渐衰落,龟兹乐、西凉乐取代了原来雅乐的地位。与此同时,南方的清商乐舞也传播到北方。当时乐舞因此逐渐形成南北融合的局面,出现了一种具有崭新民族风格特点的乐舞。
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从西晋末年开始,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并建立政权。内迁的少数民族贵族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实行民族压榨和军事掠夺的措施,对汉人进行残酷的屠杀。不过,中原地区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也势必让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制度面临不相适应的矛盾,迫使他们或迟或早地走上“变夷从夏”的道路。这种“变夷从夏”的措施让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人的联系密切起来。这种趋势的出现,也是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开端。北魏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拓跋鲜卑的势力向中原发展后,人口很少的鲜卑人反受人口众多的汉人包围。汉人的先进文化对鲜卑人产生重大的影响。孝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和生活习俗上的改革,加速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固然对国家政权的汉化措施起到推动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汉族和少数民族在生产上的结合,则是民族
第二十四章? 北魏的分裂与衰亡 第三节 河阴之变与北魏的分裂
在各地反叛势力的打击下,北魏的统治摇摇欲坠。而在北魏统治集团内部,各派势力的斗争也十分尖锐。武泰元年( 528)二月,胡太后毒死孝明帝元诩,然后立孝明帝的堂侄元钊为帝。这时元钊只有三岁。契胡族酋长尔朱荣乘洛阳内部出现变乱,率军南下。
尔朱荣( 493—530)是秀容川人。秀容川发源于少阳山(今山西交城西),流经今神池、五寨、保德,然后注入汾水。这条河就叫朱家川,也称尔朱河,尔朱氏因其得名。尔朱氏为东胡一支,世代为酋帅。到尔朱荣父亲尔朱新兴时,其家族已经非常富有。北魏朝廷任尔朱新兴官至散骑常侍、平北将军、秀容川第一领民酋长。尔朱新兴死后,尔朱荣袭爵为直寝、游击将军。这时,北魏境内四方兵起,天下大乱。尔朱荣乘机召集义勇,散财结士,聚集力量。他先后奉北魏朝廷之命,平定了并州等地的叛乱,晋升为平北将军、北道都督。杜洛周和葛荣起义军在河北活动时,尔朱荣上表朝廷,要求平叛,被任命为征东将军、右卫将军,以及并、肆、汾、广、恒、云六州都督,前去镇压。武泰元年二月,杜洛周与葛荣火并,葛荣杀杜洛周。杜洛周部属高欢、段荣率众投靠尔朱荣,因而尔朱荣的力量更加强大。高欢劝尔朱荣乘天下大乱,夺取北魏政权。尔朱荣准备南下夺取洛阳,因此上书朝廷,要先进军相州,但遭到胡太后拒绝。他只好率军东进井陉,等待时机。
尔朱荣乘洛阳宫廷政变,与元天穆密谋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帝,元子攸表示同意。因此尔朱荣抗表起兵,进军洛阳。尔朱荣占据洛阳后,在城中大肆杀戮。他把胡太后和幼主元钊押送至河阴(今河南孟津东北),沉于黄河。次日,尔朱荣以祭天为名,将洛阳百官引至行宫西北,命骑兵将他们包围。尔朱荣声称,天下大乱,孝明帝暴崩,都是朝廷官员暴虐,不能够匡救所致。然后,他纵兵屠杀百官。丞相高阳王元雍、司空元钦等十三王及公卿以下三千余人全部被杀,史称“河阴之变 ”。洛阳城中的鲜卑贵族和在北魏朝廷任职的汉人大族几乎消灭殆尽。
尔朱荣擅政后,凭借精悍善战的契胡族骑兵,很快消灭了各地的反叛力量。虽然国内的反抗势力被消灭,但统治者内部的斗争更加尖锐了。永安三年( 530)九月,尔朱荣从晋阳入朝洛阳,孝庄帝元子攸乘尔朱荣入宫朝见之时,设伏兵杀死尔朱荣。尔朱荣从子尔朱兆等起兵为尔朱荣复仇,攻陷洛阳,杀孝庄帝,改立广陵王元羽之子元恭为帝,是为节闵帝。
当时尔朱兆、尔朱天光、尔朱仲远分别占据并州、关中、徐州等地,并且尔朱彦伯、尔朱世隆兄弟在朝秉政。由于尔朱氏的专权,北魏国内形势极其混乱。在河北地区反抗被平定后,六镇兵民尚有二十万,被迁移到并州一带。这些反抗的六镇兵户,除了武川的一部分,由贺拔岳率领随尔朱天光西征关中,后来成为宇文泰的主要军事力量之外,大部分的兵户留在晋州,不时进行反叛。这时曾加入尔朱氏军事集团的高欢,正任晋州刺史。他向尔朱兆建议,对晋州的六镇兵民采取安抚的措施,不可尽杀。尔朱兆命高欢统领恒、燕、云三州的六镇兵民,高欢将他们组织成为军队。后因饥荒,高欢征得尔朱兆的同意,又使六镇兵民前往山东就食。这样高欢就掌握了三州六镇兵民,有了可以依靠的军事力量。
高欢( 496—547),鲜卑名为贺六浑,自称是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祖父因犯罪被发配到怀朔镇充兵户。高欢曾任怀朔镇函使,只是位传送公文的小军官。六镇兵民起义后,高欢加入起义队伍。后来他背叛葛荣,投降了尔朱荣。尔朱荣掌握洛阳朝政后,利用高欢与河北起义军的关系,派他去河北分化六镇兵民。后因镇压叛乱有功,高欢升为第三镇民酋长、晋州刺史。尔朱荣死后,高欢又得到尔朱兆的重用。
建明二年( 531),高欢到达太行山以东的河北地区。尽管河北的形势复杂,但他依靠冀州大族封隆之、高乾、高昂的支持,控制了信都,并安置三州六镇兵民。北魏政权为了安抚高欢,封他为渤海王,任命他为东道大行台、冀州刺史。高欢在牢牢控制了三州六镇的兵民后,进一步在河北发展势力,寻找机会反叛尔朱氏。不久,高欢派军诱杀殷州刺史尔朱羽生,开始与尔朱氏决裂。随后高欢拥立北魏宗室疏属元朗为皇帝,他自称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录尚书事、大行台。对高欢的自立,尔朱兆极为愤怒,亲自率军征伐高欢。高欢与尔朱氏在河北一带多次交战,反复争夺,逐渐在军事上占据优势地位。普泰二年( 532)四月,高欢攻入洛阳,废杀节闵帝元恭和元朗,另立广平王元怀之子平阳王元修为帝,这就是孝武帝。高欢自任大丞相,控制了北魏的实际大权。
太昌元年( 532)七月,高欢攻占晋阳,尔朱兆逃归北秀容。次年,高欢击杀尔朱兆,尔朱氏的势力被彻底消灭。高欢在晋阳修建丞相府和晋阳宫,将晋阳变为他霸业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他又将三州六镇兵民从河北迁回,居住在晋阳的周围,把六镇改置为朔、显、蔚三州,分别侨置于并州和汾州界内,从此三州六镇鲜卑改称为六州鲜卑,成为高欢的主要军事力量。
高欢消灭尔朱氏后,他自己居住在晋阳,遥控洛阳政权。孝武帝元修不愿意完全受制于高欢,所以不久就与高欢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孝武帝在洛阳杀死高欢的亲信高乾,迫使高乾弟高昂、高慎逃往晋阳避难,高欢与孝武帝的关系更加紧张。晋阳和洛阳的对立,在军事上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孝武帝元修试图依靠拥兵关陇的贺拔岳军事集团作为后援,所以任用贺拔岳的弟弟贺拔胜为荆州刺史,这样孝武帝就与贺拔岳军事集团联系得更加密切。不久,贺拔岳被杀,孝武帝又扶植关陇军事集团的宇文泰来对抗高欢。永熙三年( 534)五月,孝武帝元修下诏,征发河南各州军队,表面是准备征伐梁朝,实际是要袭击晋阳。高欢了解到孝武帝的真正意图,调集二十万大军分路南下。孝武帝无力与高欢对抗,只好放弃洛阳,匆匆忙忙逃往长安,投奔宇文泰。
高欢进入洛阳后,拥立清河王元怿孙元善见为皇帝,称为孝静帝。当时元善见才十一岁,实际权力为高欢所控制。高欢认为洛阳面临宇文泰的军事威胁,因此决定以邺为都城,并将孝静帝迁至邺。历史上将迁都至邺城的魏称为东魏。
孝武帝逃到长安后,宇文泰也试图控制他。孝武帝不甘心受制于宇文泰,与宇文泰的矛盾日益尖锐。是年冬天,宇文泰毒死孝武帝,拥立南阳王元愉子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文帝。
北魏自登国元年( 386)拓跋珪称帝起,至永熙三年( 534)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共历十二帝,立国一百四十八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