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亨利·詹姆斯中篇小说(螺丝在拧紧+黛西·米勒+在笼中+伦敦围城)(共4册)

書城自編碼: 391544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小說外國小說
作者: [美]亨利·詹姆斯
國際書號(ISBN): 9787020144884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241.9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情史(全2册)
《 情史(全2册) 》

售價:HK$ 147.2
思想会·富人身上的目光:美国、亚洲与欧洲民众眼中的收入与财富
《 思想会·富人身上的目光:美国、亚洲与欧洲民众眼中的收入与财富 》

售價:HK$ 102.1
纯粹·四手联弹
《 纯粹·四手联弹 》

售價:HK$ 59.8
论目的(西塞罗哲学文集;崔延强 主编)
《 论目的(西塞罗哲学文集;崔延强 主编) 》

售價:HK$ 89.7
障碍是道路 生活充满了障碍,毅力与韧性直面痛苦和逆境
《 障碍是道路 生活充满了障碍,毅力与韧性直面痛苦和逆境 》

售價:HK$ 90.9
工业数字化本质:数字化平台下的业务实践
《 工业数字化本质:数字化平台下的业务实践 》

售價:HK$ 102.4
OKR实战宝典:顶尖企业的成功秘籍(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实战宝典)(组织变革与创新管理系列丛书)
《 OKR实战宝典:顶尖企业的成功秘籍(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实战宝典)(组织变革与创新管理系列丛书) 》

售價:HK$ 98.9
历史的棋局
《 历史的棋局 》

售價:HK$ 66.7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3.8
《洛丽塔》
+

HK$ 73.2
《墙(诺贝尔文学奖萨特代表作)》
+

HK$ 58.1
《西线无战事(战争小说经典 奥斯卡获奖电影原著小说改编)》
+

HK$ 56.1
《达洛维夫人》
+

HK$ 81.3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英双语全本,孙仲旭译本)》
+

HK$ 60.3
《最后一人》
編輯推薦:
◎亨利?詹姆斯在小说史上的地位,便如同莎士比亚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一般独一无二。
◎开创19世纪西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先河的文学艺术大师,生前三度(1911年、1912年、191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004年戴维?洛奇《作者,作者》、科尔姆?托宾《大师》、阿兰?霍林赫斯特《美丽曲线》集体致敬的对象,因为这三部小说的问世,2004年被称为“亨利?詹姆斯年”。
◎李和庆、吴建国教授主编,李维屏教授作序推荐,依据“美国文库”权威版本翻译,中文世界首度译介。

亨利?詹姆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世界*重要的文学大师,西方小说传统的终结者,约瑟夫?康拉德、T.S.艾略特、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约瑟夫?海勒、格雷厄姆?格林、罗伯-格里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戴维?洛奇、科尔姆?托宾等众多作家一致推崇的作家中的作家。
《伦敦围城》是亨利·詹姆斯创作生涯早期*秀的中篇小说之一。作者以幽默的笔调讽刺了英国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浮华之风,展现了开放的美国人与保守的英国人之间的道德、文化冲突。此次系该小说问世一百三*余年来首次在国内翻译出版。
內容簡介:
丛书介绍:亨利·詹姆斯,欧美现代文学*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开创19世纪西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先河的文学艺术大师,T.S.艾略特、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格雷厄姆·格林等伟大作家一致推崇的作家中的作家。“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是国内迄今为止规模*的亨利·詹姆斯作品译介计划,致力于编选、翻译詹姆斯写作生涯不同时期*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以集中展现其小说创作的魅力。其中多部(篇)作品系国内首次译介。

《伦敦围城》南希是个野心勃勃、行事果敢的旅欧美国女子,虽已经历过多次失败的婚姻,却依然风姿绰约,性感迷人。她竭力掩盖自己的过往经历,并施展手段向英国贵族阶层发起一次次进攻,终于俘获了涉世未深的贵族青年亚瑟·德梅斯内。然而亚瑟的母亲始终怀疑这位未来儿媳是个“不正经的女人”,千方百计想查清她的身世来历。恰在此时,*知晓南希秘密的那个人出现了……《伦敦围城》首次发表于1**3年,是亨利·詹姆斯创作生涯早期*秀的中篇小说之一。作者以幽默的笔调讽刺了英国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浮华之风,展现了开放的美国人与保守的英国人之间的道德、文化冲突。此次系该小说问世一百三*余年来首次在国内翻译出版。
翻译底本说明:中篇小说《伦敦围城》于一八八三年一至二月间以连载形式首次发表于美国《世纪杂志》(Century Magazine),同年被美国出版商詹姆斯?R.奥斯古德(James R. Osgood)收入小说选集《<伦敦围城><波列帕斯养老金>和<观点>》在波士顿出版。与此几乎同时,本小说被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Macmillan)收入小说选集《<伦敦围城><德莫福夫人>》在伦敦出版。亨利·詹姆斯这一时期长居伦敦,得以亲自指导和监督了当时其大部分作品英国版的编辑、出版过程,因而较之美国版,其作品的英国版往往更能如实反映詹姆斯的*修订。基于上述考虑,“美国文库”版亨利·詹姆斯全集在收录本小说时采用了英国版。本译本系从“美国文库”版译出。

《螺丝在拧紧》一位不具姓名的英国姑娘,在伦敦闹市区的一家邮政分局担任报务员。她的工作地点虽为“囚笼”般的发报室,但她的野心远不止于此。有一天,这位聪慧机敏、感情细腻、记忆力超强、想象力丰富的报务员从顾客交给她发报的隐晦电文中破译出了一些她本不该知道的秘密,这让她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一场上流社会的爱情风波……中篇小说《在笼中》首次出版于1898年,构思奇崛,与同年稍早发表的《螺丝在拧紧》同为亨利·詹姆斯写作生涯后期的代表性中篇作品,历来备受评论界重视。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加塔利曾在其合著的《千高原》一书中对这部小说进行过精妙分析。此次系本小说问世一百二十余年来首次在国内翻译出版。
翻译底本说明:中篇小说《在笼中》首次发表时即是以单行本面貌出现,由英国出版商达克沃斯公司(Duckworth & Co.)于1898年8月在伦敦出版,同年9月,美国赫伯特·S.斯通出版公司(Herbert S. Stone & Co.)在纽约出版了本书的美国版。由于亨利·詹姆斯在这一时期长居伦敦,得以亲自指导和监督了当时其大部分作品英国版的编辑、出版过程,因而较之美国版,其作品的英国版往往更能如实反映詹姆斯的*修订,因此“美国文库”版亨利·詹姆斯全集在收录本小说时采用了1898年英国版版本。本译本系从“美国文库”版译出。

《黛西·米勒》黛西·米勒,一位客居意大利、“拥有真正的天真无邪”的美国姑娘,纯真烂漫,热情开朗,然而她在社交场合不拘礼节、落落大方的举止和与男性交往的方式,却不为欧洲上流社会和长期侨居欧洲的美国人所接受,他们认为她“艳俗”“轻浮”,“天生是个俗物”。但旅欧美国青年温特伯恩对这些非议不以为意,他衷心爱着黛西,直到一个噩耗突然传来……中篇小说《黛西?米勒》首次发表于1878年,是亨利?詹姆斯写作生涯的奠基性作品。正是在这部小说发表之后,“亨利·詹姆斯”这个名字开始为大西洋两岸的读者所广泛知晓。
翻译底本说明:中篇小说《黛西·米勒》于1878年6—7月间以连载形式首次发表于英国《kang希er杂志》(Cornhill Magazine),其时小说名为《黛西·米勒:一部纪实作品》(Daisy Miller: A Study)。1879年,美国哈珀兄弟出版公司(Harper & Brothers)在纽约出版了本小说的单行本,小说名改为《黛西?米勒》。同年,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Macmillan)将这部小说与亨利·詹姆斯的两部短篇小说以合集形式在伦敦出版,小说名仍为《黛西·米勒:一部纪实作品》。1909年,亨利·詹姆斯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大幅修订,并将其收入由他本人亲自编订的24卷本小说作品集(即“纽约版”)中出版,出版时小说名被改定为《黛西·米勒》。尽管1909年“纽约版”是作者钦定版本,但多数现代研究者认为“纽约版”《黛西·米勒》文学品质较之初版为差,因此“企鹅经典”“美国文库”等经典文学丛书在收录该小说时多采用1879年版而非1909年“纽约版”版本。本译本系从“企鹅经典”2007年版《黛西·米勒》译出(其所用底本为1879年英国版),译名则按国内惯例沿用“纽约版”定名。

《螺丝在拧紧》一位不具名的年轻家庭女教师生前遗留的手稿,引出一桩疑窦丛生的恐怖故事:年轻女子受聘来到碧庐庄园,担任一对小学童的家庭教师,却意外发现有两个不速之客时常出没于这幢充满神秘气氛的古庄园,企图引诱那两个天真无辜的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年轻女教师不得不挺身而出与这对恶灵展开周旋……中篇小说《螺丝在拧紧》首次发表于1898年,是亨利·詹姆斯生前继《黛西·米勒》之后深受读者欢迎的作品。本译本译成于20世纪六十年代,繁体中文版曾以《碧庐冤孽》一名风行港台地区,此次系首度以简体中文出版。
翻译底本说明:中篇小说《螺丝在拧紧》于1898年1—4月间以连载形式首次发表于美国《科利尔周刊》(Collier’s Weekly),同年10月被收入《两个魔法》(The Two Magics)一书,分别由威廉·海涅曼出版公司(William Heinemann)和麦克米伦出版公司(Macmillan Company)在伦敦、纽约两地出版。“美国文库”版亨利·詹姆斯全集在收录本小说时采用了英国版。
關於作者: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19世纪继霍桑、梅尔维尔之后伟大的美国小说家,美国现代小说和小说理论的奠基人,欧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创作转型时期重要的小说家和批评家,开创19世纪西方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先河的文学艺术大师,生前曾三度(1911年、1912年、191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他的主要作品有《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专使》《金钵记》等长篇小说、《黛西?米勒》《螺丝在拧紧》等中篇小说以及数量众多的短篇小说,此外他还写有相当数量的文学评论、游记、传记和剧本。他的作品聚焦美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文化冲突,对20世纪崛起的现代派及后现代派文学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
1914年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不满美国政府的中立态度,亨利?詹姆斯于次年愤然加入英国国籍。1916年初,英王乔治五世亲自授予其功绩勋章。同年2月28日,他在伦敦切尔西区病逝,享年73岁。遵照其遗嘱,他的骨灰被安葬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公墓,墓碑上铭刻着“亨利?詹姆斯:小说家、英美两国公民、大西洋两岸整整一代人的诠释者”。
內容試閱
序一
作者:李维屏(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43—1916)是现代英美文坛巨匠,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这位出生在美国而长期生活在英国的小说家不仅是英美文学从*九世纪现实主义向二*世纪现代主义转折时期一位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而且也是大西洋两岸文化的解释者。自二*世纪八*年代以来,詹姆斯的小说创作和批评理论引起了我国学者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他那形式完美、风格典雅的作品备受中国广大读者的青睐。近日得知吴建国教授与李和庆教授主编的《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即将由著名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便欣然命笔,为选集作序。
亨利·詹姆斯是少数几位在英美两国文坛都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文学大师之一。今天,国内外学者似乎获得了这样一个共识,即詹姆斯的小说创作代表了*九世纪末开始流行于欧美文坛的一种充满自信、高度自觉并以追求文学革新为宗旨的现代艺术观。如果我们今天仅仅将詹姆斯看作现代心理小说的杰出代表或现代小说理论的创始人,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将他的艺术主张放到宏观的西方文学革新的大背景中加以考量,将他的小说创作同一百多年前那场声势浩大的现代主义运动互相联系,那么我们不难发现,詹姆斯的创作成就,现代小说理论体系以及他在早期现代主义运动中的引领作用完全奠定了他在现代世界文坛的重要地位。正如与他同时代的著名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所说:“凭借其作品和力量,詹姆斯是一位艺术的英雄。”著名诗人T. S.艾略特也曾感慨地说过:“随着福楼拜和詹姆斯的出现,(传统)小说已经宣告结束。”我以为,詹姆斯小说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也许是他的国际视野。他所追求的国际视野不仅体现了他早期现代主义思想的开拓性,而且也成为次世界大战前后一批自我流放的现代主义者追踪国际文化和艺术前沿的风向标。君不见,詹姆斯创建的遐迩闻名的“国际主题”(the international theme)在大力倡导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分别收录了詹姆斯的六部长篇小说、四部中篇小说和两部共由*八个高质量的故事组成的短篇小说集。《一位女士的画像》《华盛顿广场》《鸽翼》《金钵记》《专使》和《美国人》等长篇小说不仅代表了詹姆斯创作的成就,而且早已步入了世界经典英语小说的行列。《螺丝在拧紧》《黛西·米勒》《伦敦围城》和《在笼中》等中篇小说以精湛的技巧和敏锐的目光观察了那个时代的生活,而詹姆斯的短篇小说则像一个个小小的摄像头对准各种不同的场合,生动记录了欧美社会种种世态炎凉、文化冲突以及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毋庸置疑,这套詹姆斯小说选集的作品是经编选者认真思考后精心选取的。
《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的出版为我国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詹姆斯的创作实践、品味其小说艺术和领略其语言风格的契机。我相信,这套选集的问世不仅会进一步提升詹姆斯在我国广大读者中的知名度,而且会对国内詹姆斯研究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后记

作者:李和庆(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主编之一)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这套《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终于付梓出版,与读者朋友们见面了。借此后记,一是想感谢读者朋友的厚爱,二是希望读者朋友了解和理解译事的艰辛。
二○一五年初,我向九久读书人交付拙译《美妙的新世界》稿件后,跟著名翻译家、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吴建国先生和九久读书人副总编邱小群女士喝下午茶时,邱女士说九久读书人有意组织翻译亨利?詹姆斯的作品,问我有没有兴趣和勇气做这件事。说心里话,我当时眼睛一亮,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她给予我的信任着实让我感动,另一方面是为自己能得到一次攀译事高峰的机会感到高兴,但同时,我心里也有些忐忑。众所周知,詹姆斯的作品难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如此重任?我虽然此前曾囫囵吞枣地看过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画像》和《黛西?米勒》,但对他和他的作品一直缺少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回家后,我便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拼命补课,结果发现,国内乃至整个华人世界对亨利?詹姆斯作品的译介让人大失所望,中文读者几乎没有机会去全面领略詹姆斯在小说创作领域的艺术成就。三个月后,在吴教授和邱女士的“怂恿”下,我横下心来决定要去啃一啃外国文学界和翻译界公认的 “硬骨头”。
无可否认,亨利?詹姆斯是*九世纪末至二*世纪初美国继霍桑、梅尔维尔之后伟大的小说家,也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大师,被誉为西方心理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驱,“在小说史上的地位,便如同莎士比亚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一般独一无二”(格雷厄姆?格林语)。詹姆斯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长篇小说二*二部、中短篇小说一百一*二篇、剧本*二部。此外,他还写了近*部游记、文学评论和传记等非文学创作类作品。面对这样一位艺术成就如此之高、作品如此庞杂而又内涵丰富的作家,要想完整呈现他的艺术成就,无疑是一项浩大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将这样一位作家呈献给中文读者,选题便成了相当棘手的问题。此后近一年的时间里,经过与吴教授和邱女士反复讨论,后经九久读书人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领导审批立项,选题终由我们初准备推出的亨利?詹姆斯小说作品全集,逐渐浓缩为亨利?詹姆斯小说作品精选集。
说到确定选题的艰难历程,有必要先梳理一下詹姆斯小说作品在我国的译介情况。国内(包括港台地区)对詹姆斯的译介始于二*世纪八*年代,现今我们看到的詹姆斯作品的译本以中篇小说居多,其中包括《黛西?米勒》(赵萝蕤,19*1;聂振雄,19*3;张霞,199*;高兴、邹海仑,1999;张启渊,2000;贺爱军、杜明业,2010)、《螺丝在拧紧》(袁德成,2001;高兴、邹海仑,2004;刘勃、彭萍,2004;黄昱宁,2014;戴光年,2014)、《阿斯彭文稿》(主万,19*3)、《德莫福夫人》(聂华苓,19*0)、《地毯上的图案》(巫宁坤,19*5)和《丛林猛兽》(赵萝蕤,19*1);长篇小说有《华盛顿广场》(侯维瑞,19*2)、《一位女士的画像》(项星耀,19*4;唐楷,1991;洪增流、尚晓进,1996;吴可,2001)、《使节》(袁德成、敖凡、曾令富,199*)、《金钵记》(姚小虹,2014)、《波士顿人》(代显梅,2016)和《鸽翼》(萧绪津,201*)。此外,新华出版社于一九八三年出版过一部《亨利?詹姆斯小说选》(陈健译),其中包括《国际风波》《黛西?米勒》和《阿斯帕恩的信》 三个中篇小说;湖南文艺出版社于一九九八年出版过一部《詹姆斯短篇小说选》(戴茵、杨红波译),其中包括《四次会面》《黛西?米拉》 《学生》《格瑞维尔?芬》《真品》《螺丝一拧》 和《丛林怪兽》七个中短篇小说 。纵观上述译本,我们发现,国内翻译界对詹姆斯中长篇小说的译介基本是零散的,缺少系统性,短篇作品则大多无人问津。
鉴于此,选题组在反复研究詹姆斯国内译介作品的基础上,决定首先精选詹姆斯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终确定了首批詹姆斯译介的精选书目,共涵盖了六部长篇小说:《美国人》(1*77)、《华盛顿广场》(1**0)、《一位女士的画像》(1**1)、《鸽翼》(1902)、《专使》(1903)和《金钵记》(1904),四部中篇小说:《黛西?米勒》(1*7*)、《伦敦围城》(1**3)、《螺丝在拧紧》(1*9*)和《在笼中》(1*9*),以及各个时期的短篇小说*八篇。读者朋友从选题书目上可以看出,此次选题虽然覆盖了詹姆斯各个时期的作品,但主要还是将目光放在了詹姆斯创作前期和后期的作品上,尤其是他赖以入选一九九八年美国“现代文库”“二*世纪百部英语小说”榜单、代表其艺术成就的三部长篇小说《鸽翼》《专使》和《金钵记》。詹姆斯的其他重要作品此次虽然没有收入,但我们相信,这套选集应该足以展示詹姆斯各创作时期的写作风格。此外,这套选集中的长篇小说《美国人》、中篇小说《在笼中》《伦敦围城》以及绝大多数短篇小说均属国内首译,以期弥补此前国内詹姆斯作品译介的空白,让中文读者能更好地认识这位与莎士比亚比肩的文学大师。
选题确定后,接下来的任务便是组建译者队伍。我们首先确定了组建译者队伍的基本原则:译者必须是语言功力深厚、贯通中西文化、治学严谨、勇于挑战的“攻坚派”。本着这样的原则,我们诚邀两岸三地颇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后组建了现在的译者队伍,其中既有大名鼎鼎的职业翻译家,也有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等国内高校的专家、教授。他们不仅在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治学严谨、成绩斐然,而且在翻译实践领域也是秉节持重、著作颇丰,在广大读者中都有自己忠实的拥趸。
说起亨利?詹姆斯,外国文学界和翻译界有一种不言自明的共识,那就是:詹姆斯的作品“难译”。究其原因,詹姆斯作品的艺术风格与酷爱乡土口语的马克?吐温截然不同。詹姆斯开创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先河,是二*世纪小说意识流写作技巧的先驱。他的小说大多以普通人迷宫般的心理活动为主,语句冗长晦涩,用词歧义频生,比喻俯拾皆是,人物对话过分精雕,意思往往含混不清。正因如此,他在世时钟情于他的美国读者为数不多,他的作品一度饱受争议,直到两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出现“第二次文艺复兴”时,作为小说家和批评家的詹姆斯才受到充分的重视。
面对这样一位作家和他业已历经百年的作品,该如何向生活在一个世纪之后的现代读者再现詹姆斯的艺术成就,便成了译者队伍共同面对的问题。翻译任务派发后,各位译者先是阅读和研究原著,之后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多次探讨译著该如何再现原著风格的问题。虽然译者队伍年龄不同,阅历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学术造诣不同,对原著文本的把握也有差异,但大家后取得的共识是:恪守原著风格的原则不能变。我曾在一次读者见面会上见到翻译界的老前辈章祖德先生,并就翻译詹姆斯作品的种种困难以及如何克服等问题虔心向章老请教。章老表示,虽然詹姆斯的作品晦涩难懂、歧义频现,现代读者可能很难静下心来去阅读,但翻译的任务就是要再现原作的风采,不然,詹姆斯就成了通俗小说家欧文?华莱士和丹?布朗了。在翻译詹姆斯作品的过程中,章老的教诲我时刻铭记在心,丝毫不敢苟且。
说起做翻译,胡适先生曾说过:“译书要对原作者负责,求不失原意;第二要对读者负责,求他们能懂;第三要对自己负责,求不致自欺欺人。”胡适先生的观点,也是此次参与詹姆斯小说作品译介项目的译者们的共识。
翻译詹姆斯的作品,能做到胡适先生提出的前两重责任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了。胡适先生提出的“求不失原意”,其实就是严复的“信”和鲁迅先生的“忠实”。对译者来说,恪守这一点是译者理应秉持的态度,但问题是译者应该如何克服与作者间存在的巨大时空差距,做到“对原作者负责”。詹姆斯的作品大都语句烦琐冗长,用词模棱两可,语义晦暗不明,译者要想厘清“原意”,需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在很多时候,为了准确理解一句话,译者需要前后反复映衬,甚至通篇关照。为了“不失原意”,译者必须走进作品,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既做“导演”又做“演员”,根据作品的文本语境和时空语境,去深入体味作品中每个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动,根据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身份、地位和受教育水平,去梳理作家通过这些角色意欲向读者传达的意图和意义。
胡适先生提出的“对读者负责”,其实就是严复的“达”和鲁迅先生的“通顺”的要求,用当代学术语言说,就是译文的接受性问题。詹姆斯的作品创作于*九世纪七*年代到二*世纪初,其小说当然是以那个时代欧美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背景的,小说的语言风格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文风。一百多年过去了,在物质生活已经极其丰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质变、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均已大异其趣的今天去翻译他的作品,该如何吸引生活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读者去读詹姆斯的作品,而且让读者“能懂”作者的意图,是译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对此,译者们的态度是,在“不失原意”、恪守原作风格的前提下,在文本处理上,适当关照当代读者的阅读感受。比如,詹姆斯的作品中往往大量使用人称代词和替代,在很多情况下,为了厘清原著中的指代关系,读者往往需要返回上文,但更多的则是要到下文中很远的地方去寻找,这种“上蹿下跳”式的阅读方式无疑会严重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为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上下文所指,采取明晰化补充的处理方式,目的就是照顾中文读者的阅读感受,省却“上蹿下跳”的阅读努力。本质上说,这种处理方式也是恪守译文必须“达”和“通顺”的要求,而“达即所以为信”。
就翻译而言,译者如能恪守前两重责任,似乎已经足够了,可胡适先生为什么还要提出第三重责任呢?这一点胡适先生没有详述,但对一个久事翻译的人来说,无论是从事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必须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译事必须“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地怀有敬畏之心。换句话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自始至终都要用心、动情,不可苟且。只有“用心”,译者拿出来的译文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用心”是译者“对原作者负责”和“对读者负责”的前提,也是当下物欲蔽心、人事浮躁的大环境下,对一个优秀译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根本的要求。
培根说过,“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詹姆斯的作品概属“须咀嚼”方能“消化”的,对译者而言如此,对读者朋友来说何尝不是这样呢?培根还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王佐良译)。“怡情”也好,“博彩”“长才”也罢,相信读者朋友读詹姆斯的作品自会各有心得。
在结束这篇后记之前,我要借此机会感谢以各种方式为这套选集翻译出版做出重大贡献的同志们。首先,感谢九久读书人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导,是他们慧眼识金,使得这套选集能呈现在读者朋友面前。其次,感谢吴建国教授和邱小群副总编,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使得这套译著有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选”。再次,感谢这套译著的所有编辑和译审,对他们一丝不苟、“吹毛求疵”的敬业精神和“为人做嫁衣”的无私奉献,我表示由衷的感谢。此外,还要感谢所有译者几年来夜以继日、不避艰难的笔耕,以及他们的家人所给予的莫大支持。后,要衷心感谢作为读者的您,如蒙不辞辛劳、不避讳言地批评指正,译者会备感荣幸。

2020年6月于滴水湖畔

法兰西剧院那庄严的帷幕已经落下,有两个美国人随着人流,趁着幕结束的间隙离开闷热的剧院到外面透了透气。但他们回来得很早,剧院里还没几个人,于是他俩就环视着剧院消磨时间。剧院不久前刚刚把陈年蛛网都清扫了,而且还装饰了一些经典戏剧的壁画。时处九月,法兰西剧院的观众寥寥无几,再加上今天上演的是奥日埃 的《女冒险家》,这出戏没什么新意,观众更是屈指可数。许多包厢都空着,有人的包厢坐的也净像些土气不堪或颠沛流离之辈。包厢离舞台很远,这两位看客就委身于舞台前,但哪怕离得再远,鲁珀特?沃特维尔也能看出些蛛丝马迹。他喜欢观察细微之处,而且来到剧院,他就喜欢摆弄他那个小巧玲珑的高倍望远镜东瞅瞅西看看。他知道这么做非君子所为,用这么个东西无礼地偷瞄一位女士和用双管手枪瞄准她们一样,都为人所不齿。但他总是好奇心旺盛,他也确信此时此刻,看这么一出陈年老戏,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人认出他。于是,他就背对舞台站起来,手持望远镜,对着各个包厢巡视打量起来,他跟前另外的几个人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但他们更加泰然。
“一个俏佳人都没有啊。”他打量一番后跟他的朋友利特尔莫尔说道,但利特尔莫尔一声也没吭,他正坐在自己座位上,百无聊赖地盯着舞台上的新幕布。他绝少纵情于这种视觉探究,因为他已经在巴黎待得够久了,早已见多不怪了,所以不太在意这些东西。他觉得法国首都平淡无奇,早已不再是以前那个令他惊叹不已的地方了。但沃特维尔还经常瞠目结舌,时不时会突然惊呼起来。“天啊!”他大叫道,“快看,快看啊。终于发现了一个,”他顿了一下,仔细打量着说, “算是有点姿色的!”
“有点什么姿色?”利特尔莫尔漫不经心地问道。
“很特别,很难形容。”利特尔莫尔根本就没在听沃特维尔说什么,但他知道后者在跟他说话,“我说,我真心希望你能帮我个忙啊。”沃特维尔继续说道。
“来陪你看戏就已经够意思了,”利特尔莫尔说,“这里热得要命,而且戏演得索然无味,跟女佣烧的饭没什么两样,演员也都是些二流货色。”
“又不是让你帮什么大忙,你就看一眼告诉我她是不是个正经女人就行了。”沃特维尔回答道,丝毫不关心他朋友语气里透出的冷嘲热讽。
利特尔莫尔头也不回地哼了一声,说道:“你总是想知道她们是不是正经女人,这到底有什么用?”
“我之前就看走过眼——现在可是没有半点信心啊。”可怜的沃特维尔说道。对他来说,欧洲文明还挺新鲜,但在过去的半年里他的确也碰到了一些未知的问题。他只要碰上个美女,就必定如埃米尔?奥日埃剧作的女主角一样水性杨花,只要有个看上眼的,就极有可能是某位伯爵夫人。伯爵夫人都浅薄易见,其他的也都孤僻高傲。而利特尔莫尔却能一眼识人,而且从来不会看走眼。
“就看她们两眼,大概没什么大不了的吧。”沃特维尔率性地说道,以此回应他同伴颇为愤世嫉俗的回答。
“不管正经不正经,反正你都会盯着看个没完,”利特尔莫尔还是一动不动地继续说道,“我要是真告诉你她们水性杨花,你更会看得目不转睛。”
“你要是觉得这位女士也不值得一看,那我就再也不看了。我说的是从过道数第三个包厢的那位,一袭白衣,手持红花。”沃特维尔边说边缓缓起身,站到利特尔莫尔身旁。“那个小伙子正在往前靠,就是因为他我才拿捏不准。给你,用望远镜看一眼吧?”
利特尔莫尔心不在焉地打量了一下那个小伙子,接着说道:“不用了,我眼神还可以。那个年轻人很不错。”
“的确如此,但他比她年轻好几岁呢。等她转过头来,你一看就知道了。”
很快她就转过头来朝着他们,显然她之前一直在和包厢门口的引座员聊着什么。她皮肤白皙,楚楚动人,喜笑颜开,眉梢上圈圈黑发*分秀气,耳坠上的大钻石也熠熠生辉,整个法兰西剧院的人都能看见。利特尔莫尔看了她一眼,然后突然大喊道:“把望远镜给我!”
当他拿着那个小望远镜张望时,沃特维尔问道:“你认识她吗?”
利特尔莫尔未置可否,他只是静静地看了看,然后把望远镜还给了沃特维尔。“不认识,她可不是什么正经女人。”说完他就一屁股又坐下了。因为沃特维尔还站在那儿,所以他又说道:“坐下吧,我觉得她看见我了。”
“难道你不想让她看见你?”沃特维尔坐下的时候询问道。
利特尔莫尔犹豫了一下说道:“我是不想坏了她看戏的兴致。”这时,幕间休息已经结束,舞台上的大幕再次升起。
沃特维尔一直希望他们两个一起看场戏,但是利特尔莫尔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致,觉得与其良宵美景去看戏,还不如闲坐在位置极佳的格兰德咖啡厅门口抽根烟。鲁珀特?沃特维尔也觉得第二幕戏太过沉重,还不如幕,他心里便开始琢磨他朋友是否愿意待到戏演完;当然他这个想法也是一闪而过,考虑到利特尔莫尔事事无为的个性,他既然已经来了,也就不会轻易离开。沃特维尔又心想对于包厢里的那位女士,他朋友又了解些什么呢。他瞄了利特尔莫尔一两眼,发现他心思也不在戏里,在想别的事,在想那个女人。当大幕再次落下,他还是坐在自己位子上,和之前幕间休息结束后情形一样,别人都侧着身子从他跟前蹭着他伸出的长腿挪过去。四下无人后,利特尔莫尔说:“我感觉我还想再看她一眼。”说话的语气就跟沃特维尔对那个她了如指掌一般。沃特维尔知道自己无意再盯着那个女人看,但是很显然有很多事他并不知情,他觉得谨慎一点并无坏处。于是,他便暂且没问什么,只是说道:“好呀,望远镜给你看吧。”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