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HK$
54.9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77.8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201.6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HK$
76.2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HK$
143.4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HK$
188.2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HK$
76.2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HK$
69.4
|
編輯推薦: |
一场横跨五大洲的漫游之旅
一段至情至美的文字抚慰漂泊的灵魂
闲闲慢慢,换个地方看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走走停停,游名山品美食探索神秘异域文化
读过三毛、读过尤今,不妨读一下《远行物语》
按图索骥,来一次说走就走旅行
一本旅行者的参考指南,图文并茂的优美读本
伴着淅淅沥沥的秋雨声,捧读秋月的散文集《远行物语》。作者就像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导游,一个充满好奇又善于思索的导游,语言朴素而不乏天然的优美之质,叙述单纯又不乏深厚的文化底蕴。
——著名作家阿成
|
內容簡介: |
于秋月是一个行走的作家,以散文、随笔的形式记录下她十几年来国内外的所见所闻和远足生涯。
走进非洲,看惊天动地的动物大迁徙,赏东非大裂谷色彩绚丽的火烈鸟,乘热气球沐浴马赛马拉大草原的朝霞,寻觅原始部落的踪迹与马赛人歌舞……
漫步英国,徘徊在莎士比亚故居,徜徉在牛津校园,在康桥与诗人徐志摩“不期而遇”,走入快乐的“逃婚小镇”,踏足历史文化厚重、风光旖旎的丘吉尔庄园……
作者纵游美国、俄罗斯、希腊、迪拜、马尔代夫、尼泊尔、泰国、柬埔寨、菲律宾等国,描绘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致,抒写真挚的内心感受和人生感悟,引领着读者做一次难忘的纸上旅行。
|
關於作者: |
于秋月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黑龙江省作协会员,哈尔滨市作家协会散文专业委员会主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东北小小说创作基地副秘书长。
曾在《中国作家》《长城》《天津文学》《北方文学》《小说林》《青岛文学》《红豆》《百花园》《小小说选刊》《人民日报海外版》《作家文摘》《航空画报》《海外文摘》《生态文化》《北极光》《东北之窗》《散文选刊·下半月》等国内外多个报刊发表散文、小说等百余篇。作品入选2021年《中国文学佳作选.散文卷 》《尘世疆界-2022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我爱哈尔滨》《哈尔滨故事》等书籍。著有散文集《城里的人们》(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目錄:
|
目 录Contents
神游的乐趣——《远行物语》序/01
国外篇
非洲/03
孤独了,我们就去非洲/03
Safari(游猎)/09
赴一场万年约会/16
“洞穴”简史/20
走访非洲原始部落——马赛村/21
东非大裂谷下的两滴“眼泪”/27
永失我爱/32
天国之渡/38
俄罗斯/44
情牵贝加尔湖/44
格里米亚钦斯克小镇的美好时光/50
小小的乌兰乌德 大大的阿尔巴特/55
街头风琴手·蒙古导游·小天使/60
02
英国/64
早安,曼彻斯特/64
沉淀在历史的校园/67
康桥是首永远的恋歌/71
莎士比亚故居/78
奢华的丘吉尔庄园/81
快乐的“逃婚”小镇/86
美国/91
茂宜岛风光/91
卡哈纳小镇的日落/91
拉海纳观鲸鱼/93
小镇风情/94
永恒的哈雷卡拉/96
美丽的哈纳公路/99
行走瓦胡岛/104
维基基海滩/105
火奴鲁鲁的夜晚/106
走进珍珠港/110
形色美国人/113
103 岁的莱素/113
越南女子Ham/116
西班牙男孩Renzo/118
曾经的女市长/120
参加旧金山市长的葬礼/124
03
希腊/128
情系“爱琴海”/128
米岛的小巷、风车和天堂海滩/131
圣岛,最美的落日/134
爱琴海的传说/137
尼泊尔/141
神佛的后花园/141
寻找活女神/149
初识“鱼尾峰”/153
体验空中“滑翔伞”/156
再见,喜马拉雅山脉/158
神灵与国王/160
帕坦杜巴广场/163
巴德岗杜巴广场/167
遗落世外的秀美小镇—— 班迪布尔/173
烧尸庙/180
苦行僧/184
阿联酋/187
有钱就是任性/187
风俗与福利/189
沙漠探险/191
帆船酒店的早餐/193
热闹的棕榈岛/196
04
阿布扎比清真寺/197
购物天堂/200
哈利法塔/202
马尔代夫/204
撒落在印度洋上的珍珠/204
苏哈姬莉岛印象/206
塞姆、调酒员、导游和老旅友/210
海边幻想/216
日本/218
相逢在樱花烂漫时/218
安静的大阪城公园/220
充满佛性的平和公园/221
欢乐的上野公园/223
思念日本恩师/225
柬埔寨/227
灵秀的女孩Sokly/228
赶牛娃/230
行色市民/232
新农民“鸡蛋花”/234
被打出来的导游李有财/235
菲律宾/237
相遇在长滩岛/237
05
帆船冒险/239
享受美食/242
星期五沙滩/244
泰国/246
她是佛前一枝莲——怀念邓丽君/246
国内篇
西藏 西藏/255
不负如来不负卿/256
邂逅世上最美的山峰和峡谷/259
天上仙境 人间圣湖/264
拜访班禅十一世父母家/270
拜会琼布活佛/273
心中的珠峰/278
登过珠峰的男人/286
一路寻北/303
松嫩平原上的人家/303
俄罗斯族第一村/306
这里才是最北的地方/310
横道河子,有故事的小镇/316
后 记/326
|
內容試閱:
|
神游的乐趣
―― 《远行物语》序
这几天秋雨连绵,正是读书的好日子。古人说,“读书能养气,乃为善
读书”。所谓善读书者,不单纯是喜欢读书,更重要的是喜欢读什么样的书。
人间的书多若天上繁星,数星星那是稚儿们的游戏,万不可当真的。所以“善
读书”才是读书人必须掌握的要领,如此才能享受到读书之乐,读书之益。
不仅如此,此“善”字不仅可似双解,更有它启发的作用。喜欢读书的人是
不可以等闲视之的。
伴着淅淅沥沥的秋雨声,捧读秋月的散文集《远行物语》,第一个跳出
来的关键词是“神游”。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也不是妄语。总
之读书也可以游天下。在作者这部散文集当中作者就像是一个导游,一个充
满激情的导游,而且是一个充满着好奇又善于思索的导游,语言朴素而不乏
天然的优美之质,叙述单纯又不乏深厚的文化底蕴。所谓“清水出芙蓉,天
然去雕饰”。与此书初次“谋面”,叙人推心置腹的姿度,虽然彼此还不十分
了解,但是已然有了前置的好感。
“乡村的景色让人忘却了扑面而来的黄色尘土,硕高、肥厚的仙人球像篱笆一样,把家家户户隔断,一种像雨伞一样的树不时闪过,友人说这叫合欢树,为长颈羚的最爱。”
“路旁好多的黄土包,中间几乎都有尖尖的塔样造型指向天空,我断定 这一定是墓地。一问朋友,竟让我大跌眼镜,它叫‘蚁冢’。原来,非洲不论是白蚁、黑蚁和红蚁,都喜欢选择枯死的树或者灌木筑巢,它们的唾液同沙粒混合后就能变成最坚硬的‘混凝土’,一粒沙子就是一块砖,成千上万的蚂蚁大军川流不息地爬上树架,垒成墙、垒成房间。它们的建筑速度惊人,一立方米的蚁冢,十几天就能建成。这些房间狂风吹不倒,大雨浇不垮,据说里面等级严格……”(《孤独了,我们去非洲》)
“一位英国陆军元帅曾经这样评价:‘如果一个人说不怕死,他要么是在说谎,要么就是廓尔喀人。’阿龙也说,若是一个家庭有一个男人被英国人招募去做‘廓尔喀战士’,那么整个家庭的生活水平一下子能提高最少十倍。也许,就在这个地方,有无数廓尔喀人曾经操练武功,从这里走向世界,走向战场。”(《遗落世外的秀美小镇》)
本书的作者虽然是一位女士,但巾帼不让须眉。她说,“我两次入藏,曾在海拔 6000米左右珠峰大本营经历过考验;我在泰国普吉岛只身玩过快艇拖曳伞,知道瞬间飞上天,生死无奈,只能置之度外的感觉;我胆子大(用东北话说比较‘虎’),和老虎、狮子、小豹子、藏獒、蟒蛇、大象什么的都亲密地照过相……最重要的是,我今年 57岁了,我不能把遗憾交给未来。”“其实,只要身体好,心理强大,什么都不是事。”
这样看来,作者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散文作者,而且还是一个资深的旅行家了。自古而来,中国文人对旅行的爱好与向往的热情仅次于爱情,但是,比之爱情持续的时间似乎更久远,更富有魅力,冬去春来,岁月更迭,念念不忘,始终将长足的旅行挂在心上 。君不见,那些工作了一辈子的寻常百姓,到了花甲年龄退休之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大抵就是出门旅行了。这不仅仅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更是他们永恒的梦想。这样内容的书岂能不吸引读者?我曾经记得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是在欧洲,每一个职工都有度假的福利,或者去非洲,或者去亚洲,或者去其他的国度旅游,至少也要去那些远离城市喧嚣的高山大海之地去看一看。而那些生活拮据的人,他们不大可能出门远行。怎么办呢?就打赤膊坐在自家的阳台上把自己晒黑,以此谎称自己也曾是旅游回来。所以,旅游不仅仅是一种享受,甚至升级为人的自尊了。
当然,人们的旅游目的地是不同的,旅游的方式也千差万别。那么,作者又是采用了怎样的方式旅行的呢?“到了非洲,最绕不开的一个英语单词是 safari(游猎,重音在第二个元音上)。
一部越野车,一部电台,一支步枪,一位当地导游,一名有经验的司机,再加上一车叽叽喳喳,拿着长枪短炮照相机,不时缩脖伸头东张西望的游客,就是很标准的一个 safari小组。“我们十几个人分为两个小组,车是一般的越野车,上面的盖子可以顶上去,留个探出头的空间。我乘坐的那辆车导游兼司机叫 Ben(汉语音译‘本’),他是土生土长的马赛人,有着多年的狩猎经验……”(《Safari游猎》)
我不想过多地引用作者的原文,因为读书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经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每个人有每个人判断,妨碍他人读书的事,不仅仅说明你是一个外行,更是对读书人不礼貌的行为。
读秋月的这本散文集跳出来的第二个关键词是“思索”。这里我倒是想多说几句。闲来无事的时候我也会读一些书上的,或者是微信朋友们写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旅游散文,某些文章,我是指某些文章,就是通篇没有作者的思索,像一个个小学生、中学生那样单纯的描景状物。这太不可思议了。进而言之,这恐怕也是当代散文普遍存在的大弊端之一吧。要知道,思索,也是散文灵魂的构成。没有思索的散文如同假花儿一样,美则美矣,但毕竟没有鲜活的魅力。
作者在《尼泊尔篇·神佛的后花园》那篇散文中写道:“有人说,如果一生是个修行,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在旅途中修行,在旅途中成长,在旅途中完美,这是真正的旅游。”
看来作者对旅行散文的认识似乎更高,更精准。我继续看她的这篇散文,“黑暗中他们要离开,我大喊了一声:Chris。就见他转过身,冲我龇牙一笑,挥挥手,夜色中那口牙格外醒目。果然是他啊!我真想把 Chris留下再聊一会儿,我心中有好些疑惑,见识过繁华奢靡、现代摩登的 Chris们,还能忍受那个牛粪、枯枝堆积而成的古老简陋的房子,没有水、电的环境?明明眼前就有打火机,何必还钻木取火?
“马赛人曾经是最快乐的人,只消阳光、草原、帐篷和牛就开心地生活,而现在,他们已经离开了野生动物的家园,走入了文明社会,当他们接受我们的拜访时,就走上了商业化,他们怎么在古老和现实的文化中变换角色?还有,他们的医疗、教育、饮食、婚姻的变迁……我觉得有好些更深的东西我没触及。”
“我不敢想象我现在的生活里没有水、电,甚至手机、网络等,没有这些,我会痛苦,我会觉得活不下去。可是,在我小的时候,还真的没有手机、电器、络……那个时候我也很开心啊。我现在宁愿不开心也不想过以前的日子,这是个让人非常纠结的问题。那,Chris们呢?”(《走访非洲原始部落》)
难道不是作者的思索吗?须知,思索与提问是孪生姐妹。问,不仅仅是好奇,也是思索的结果。进入我脑海中的第三个关键词是“美食”。常听到人们对美食的那种向往与爱好,在微信圈儿里也常常能够看到人们对美食的那种欣喜与欣赏。这种状态,这种热情,这种晒,也是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证明。但是不仅仅如此,也不仅仅是一种狭义的饮食文化,美食也是别一种历史,别一种风俗。说起来,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其实并没有高低与优劣之分,而且对“美食美味”的定义也千差万别。有人喜欢妈妈的味道,奶奶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也有人讲究大餐的精美与情调。
凡此种种,都可以对特定的人群构成永久的向往。并不是什么众口难调,而是人们对美食的定义各自不同罢了。当然,我也看到一些人在写美食仅仅是单纯写美食的制作方法,对此美食的评价也仅仅是:“哇,好吃!”作者则不同。
“等待中,就见旁边几位日本大汉吃得正酣,他们把小碟的调汁里面滴进去柠檬汁儿,又把切成小片的红辣椒掺在里面,然后用手把撕下的鸡肉放在调料里蘸了一下,把米饭揉成小饭团,就这样一口鸡肉一口米饭,他们吃得津津有味,我看得垂涎三尺。终于在煎熬中等来美食,迫不及待地伸出手,模仿他们的操作,先尝一口肉,禁不住喊道:好香!这烤出来的鸡肉香而不腻,酥而不散,一丝丝透着热气散发着诱人的味道,佐以米饭入口,米饭的绵软中和了肉的浓郁,吃下去但觉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这一顿饭,风卷残云般消灭掉。”(《享受美食》)
这样的文字,将美食、环境和用餐的人,以及当地的历史就自然地融合到一块儿了。让读者有一种阅读上的满足 。作者在这本书中不单写美食,同时也写了美食环境,“处久了,塞姆和我们说话就随便了。有一次他对我说,他很少看到女人特别是中国女人喝酒,我故作神秘地对他说:第一,我们来自中国的北方哈尔滨,那里可冷可冷啦,喝酒能取暖;第二,我们离俄罗斯特别近,他们喜欢喝酒、吃面包、香肠的风俗影响了我们;第三,这么美丽的地方,这么好吃的晚餐,我们觉得不喝点儿什么就太可惜啦。噢,塞姆仿佛恍然大悟地点着头。以后的每餐里,我们如果喝啤酒,他就从酒柜里拿来凉凉的;我们要是喝红酒,他就偷偷地跑到厨房给我们额外拿来冰块放进去”(《塞姆、调酒员、导游和老旅友》)。这样的写法幽默有趣,看后让人忍俊不禁。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享受”。好奇从来是跟文化结伴而行的,尤其是异域文化。人们总是渴望扩大自己的视野,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体验。这是人们生命旅程当中的重要精神需求。要满足这样的需求通常有两个途径,一个就是读书(包括各种媒体),这自然是一种间接的途径。另一种途径就是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样,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之后,不仅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同时也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智力水平和创造能力。还有一点不可以忽视的是,精神
满足是若干幸福当中的重要一种。所以人们才称之为精神食粮。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精神食粮同样是天。或者本书的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这样的一种渴求,背上行囊,踏遍神州大地。
人们常说读书益智。这话果然是对的。作者带领着我们在世界的许多地方神游了一番,让我们的精神得到了片刻的满足,这便是读书的作用,也是读书的目的。其实,读书与神游还是一剂治愈精神抑郁的良药。当我们的工作、事业、爱情、朋友“背叛”了我们的时候,或者不开心的时候,抑或是不堪生活和工作的重压,读书不仅引领你打开了一扇光明的大门,让你走进一个通透的世界,让你看到了生活原本不完全是你眼下的样子。我记得有一个医生朋友曾经跟我说过,当你精神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多出去走一走,走步可以缓解你的精神压力。旅行更是如此,在新的环境,新的风俗和新人的氛围当中,你会把那些毫无价值的,并且缠绕你多年的人间俗事看得很淡,视之尘土。你便在这样的阅读和行走当中获得了解脱,获得了新生,获得了青春,并拥有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旅梦乱随蝴蝶散,离魂渐逐杜鹃飞”(唐·韦庄)。我想说的是,在大自然中处处都是诗,是美文,到处都是乐趣,都是知识,都是哲学,让我们思索,并且浮想联翩。有人说散文是用脚走出来的。这话是不错的。古人常说的那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我看来,行万里路也是求知、读书的别一种方式。当然,我知道还有另外几种解释,意思是说,读万卷书如同走万里路。不过这样的解释未免浅了一点。我记得某年我初到海南,那位年轻的出租司机跟我聊了起来,他说,他第一次到海南来的时候,看到椰子树还挺激动的。记得我年轻的时候在《世界文学》上读到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一句,“春风啊,请把我的细雨送到 ×××的耳边“。同样让我年轻的心激动起来,我也渴望在那样的环境体验一番。记得几年前,我观看了前苏联的电视连续剧《春天的 17个瞬间》之后,我就一直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到瑞士的伯尔尼去看一看。正是这样的一种渴求和愿望,终于使我踏上了瑞士之旅,在那条鲜花大街上,在那座桥上,在那家花店前我驻足了很久。我知道,我这样做似乎有点傻,但是,我感到特别愉快和满足,不枉千里万里之行。
放下秋月的散文集,我的心又要开始躁动起来,我希望有一天能到非洲去,
到尼泊尔去,到贝加尔湖去,到西藏去,去看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去看看我那些从未见,而一直想见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和妙不可言的美味佳肴。
备聊一格,是为序。
阿成
2022年,早秋
孤独了,我们就去非洲
“孤独了,我们就去非洲。”这句话是我去非洲之前在一篇文章里看到的,
看的时候我就有些疑问,为什么孤独了去非洲?而不是欧洲、南美洲……哪片土地无芳草?直到我走进非洲,在马赛马拉大草原safari(游猎),在观看了惊心动魄的动物大迁徙,在万年地下溶洞烛光下静默,在海伦故居品味《走出非洲》背后的故事,在原始部落与马赛人共舞……渐渐地,我在心中才有了自己的答案。
非洲,被称为人类的摇篮,野生动物的天堂,世界的十字架。当你行走在非洲大地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小,直至成了广袤大地的一粒尘埃。你回到了最原始的地方,你的灵魂似乎找到了归处,这,让你心静; 而当你在非洲与原始的土著人相处时,你好像见到了寻找已久的亲戚,他们简单、质朴,他们用纯洁无邪的眼睛容纳你走进他们的世界,你和他们在一起, 放松、放怀,和他们一起放声歌唱、纵情舞蹈的时候,你会真正感到我们是地球上的一家人,这,让你心安;而当你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走近那些原始的、野生的动物时,相信你会和我一样,忘记了恐惧,忘记了危险,和它们默默相视,心灵沟通。在同一片蓝天下,在大自然的氛围中,你和它们像是久未谋面的老朋友,这,让你心动。
朋友,当你觉得孤独时,当你想逃离尘世的喧嚣时,去非洲吧,总有一 个地方,让你心静、心安、心动。
2018年 9月底,我和我的同学,一行 12人组成了一个自助游的旅行团,兴冲冲坐上南航的飞机,11个小时后,清晨 5点(当地时间)抵达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来自家乡的当地朋友用火红的玫瑰迎接我们,这几天她将做我们的领队兼导游。没想到内罗毕的天气和哈尔滨差不多,阳光明媚,凉爽宜人。车子很快驶入朋友家,一进屋,她家的非佣 Joey正忙着下面条。Joey是土生土长的肯尼亚人,朋友说 Joey很好学,能做 52种东北菜,今天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他做了一大盆酱牛肉以及用海鲜、鸡蛋、肉混合的面条卤。这样混合在一起的面条卤有种奇怪的味道,大概是非洲特色吧。但他做的牛肉很地道,很东北(重口味),众人抢着吃他做的酱牛肉;至于面条嘛,每个人一海碗,汤都没剩。Joey看到我们这么喜欢他做的美食,脸上有点儿小得意,我们也很配合地向他竖起来大拇指,表示“赞”。
Joey是我接触的第一个当地肯尼亚人,Joey的肤色很黑,笑容很阳光。今年
38岁的他有个 80岁的老母亲,还有四个孩子,妻子是全职太太,家里靠他打工维持生计。
吃完饭,大约 8点钟,整装出发,第一站是离这里近五个小时的纳库鲁,在那儿住下后去博戈里亚湖看火烈鸟。
此时正值上班时间,车缓慢地行进,我好奇地望着窗外。所谓的马路,就是水泥和砂石混杂的道路,飞扬的尘土在空气中肆意地飘散,我下意识用衣服领子把嘴堵上。路上有极少的摩托车,大多是步行的人们,人行道就是在马路边上一米左右的砂石路。
上班的人们在人行道上飞速地行走,用“飞速”这两个字一点儿也不夸张,拎着包的男男女女目不斜视,大步流星,隔着窗户,我仿佛听到沙沙的脚步声。
非洲人个个体形健美,特别是年轻女人,丰乳细腰、肥臀长腿,黑色的皮肤看起来光泽润滑,美丽的大眼睛炯炯有神。正当我看得有些发呆时,一个广告牌一闪而过,“欢迎您来到冠军的故乡”,我哑然失笑,这个广告还真是名副其实。就在前几天哈尔滨举行的国际马拉松大赛中,前三名都是肯尼亚选手。据说,肯尼亚人之所以能屡次在大赛中拿到各种“跑”的冠军,不仅仅是因为身体素质好,更是由于高原生活和训练对提高肺活量大有好处,所以,人家到平原参加比赛太小儿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