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HK$
99.7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HK$
99.7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HK$
62.7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HK$
199.4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HK$
66.1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HK$
445.8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HK$
221.8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HK$
99.7
|
內容簡介: |
本书分为三编(共四卷),以企业会计规则的演变为主线,分别阐释了英国公共会计师行业设计的公认会计惯例(第一卷,即第一编)、美国证券市场上的公认会计原则(第二卷和第三卷,即第二编的上、下两部分)以及我国企业会计法规体系(第四卷,即第三编)的建立和发展,紧扣完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增强审计监督合力,实现财会监督、审计监督的有机贯通、相互协调的主题,提出了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参考方案。
本书遵循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提出了“根据法律事实记账”“建立政府监管机构和单位内部监督机构自愿委托的注册会计师协助机制”“根据我国法律原则完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理论主张,并提供了基于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多学科视角的理论论证和历史证据,有助于推动建设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会计审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
關於作者: |
周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2019-2020年度中美富布赖特学者,入选2022年度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研究方向为会计审计理论与法治建设。著有《会计制度与经济发展》《法律制度与会计规则》,在《中国社会科学》《会计研究》《经济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提出“根据法律事实记账”等理论主张。学术观点多次入选内参,多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并被经济监管部门用作立法参考。
|
目錄:
|
第一编 公共会计师行业的形成与英国会计规则的演化
第一章 英国公共会计师行业的兴起
第二章 英国公司法中的会计审计机制设计
第三章 英国会计规则的变迁
第四章 关于英国会计审计机制设计的反思
第二编 美国证券市场上的公认会计原则
——揭开“国际先进经验”的面纱(上)
第一章 美国公共会计师行业的起步
第二章 投奔证券市场:公共会计师行业的转型
第三章《1933年证券法》的出台与独立审计制度的形成
第四章 1900—1936年的美国会计学术
第五章 会计程序委员会的时代:1936—1959
第六章 1936—1959年的美国会计学术
第二编 美国证券市场上的公认会计原则
——揭开“国际先进经验”的面纱(下)
第七章 会计原则委员会的时代:1959—1973
第八章 1959—1973年的美国会计学术
第九章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时代:1973年至今
第十章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趋同计划及其搁浅
第十一章 1973年至今的美国会计学术
第十二章 公认会计原则和美国会计学术的未来
第三编 我国企业会计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章 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之前的会计发展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制定与会计改革的起步
第三章 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
第四章 具体准则的陆续发布
第五章 2001年的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之争
第六章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
第七章 次贷危机之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持续趋同
第八章 我国企业会计规则的优化路径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前 言
《会计规则的由来》是笔者自1999年以来历经20多年积累形成的“会计学原论”系列著作中的第三部。在阎达五教授、戴德明教授等师长的指导下,系列著作中的第一部——《会计制度与经济发展——中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优化路径研究》于2006年出版,该书提出了“会计制度的三因素定理”和“国际会计趋同的不可能性”等观点,主张对国际会计准则进行理论反思,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系列著作中的第二部——《法律制度与会计规则——关于会计理论的反思》于2016年出版,该书认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美国证券市场上的公认会计原则(GAAP)是公共会计师行业牵头设计的、缺乏合理逻辑的金融分析规则。现值、公允价值、资产减值、递延所得税、权益法、合并报表、汇兑损益、租赁会计、资本化等时髦的“会计规则”均缺乏理论依据,不符合会计基本原理,导致“合规”造假现象泛滥。该书提出了“根据法律事实记账”(记账必须具备原始凭证的支持)的理论主张。企业会计应当根据法律事实记账,对财产权利和义务进行分类统计,从而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国民经济管理提供具有法律证明力的财产权利和业绩信息。承蒙业界同人抬爱,该书于 2017年荣获“杨纪琬会计学奖”优秀会计学术专著奖,2020年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会计规则的由来》遵循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逻辑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采取“编年史 辩证分析”的撰写体例,结合英美公共会计师行业的兴衰,对100多年来的会计审计规则变迁及其理论流变进行了全景式的辩证分析,揭示了英美证券市场上的会计准则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理论框架和具体规则上存在的双重缺陷,提出了“根据我国法律原则完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建立政府监管机构和单位内部监督机构自愿委托的注册会计师协助机制”等理论主张,进而形成了完善我国会计法规体系、增强财会监督和审计监督合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审计理论方法体系的可行对策。本书针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争议性会计规则(如公允价值、资产减值、递延所得税、权益法、现值、企业合并、合并报表、汇兑损益、租赁会计、资本化等),进行了较为扎实的交叉学科历史考证和辩证分析,着力探究英美证券市场上会计理论及会计规则的发展全貌和利弊得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期与业界同人一起把握英美经验的利害得失,为发展和完善我国会计理论与会计规则、推动和提升会计管理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坐标。本书的初始版本——《会计规则的由来——对美国经验的辩证分析》于 2011年定稿(后于2013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之后,笔者根据冯淑萍教授、陈毓圭教授等业界著名专家的中肯建议,对该概要版本进行了11年的补充修改,最终形成了这套四卷本著作。本书有幸入选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非常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业界同人对会计事业和本土原创学术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我国会计界拥有历史研究的优良传统。郭道扬教授、付磊教授、许家林教授、汪祥耀教授等业界前辈针对会计理论和会计规则所从事的历史研究,形成了颇为丰厚的学术积累。这些学术积累对于本书的创作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当然,对于同样的客观事实,历史研究者会有各自的主观倾向。由蜚声国际的会计史学家斯蒂芬·A.泽夫先生(Stephen A. Zeff)来写,就写成了隽永清新的、中性化的、温和的佳作。由公共会计师行业代言人约翰·凯利(John Carey)来写,就是凯歌高奏、流光溢彩的行业发展史。《会计规则的由来》基于“根据法律事实记账”的理论主张,采用了辩证分析的写法。不同的写法各有侧重,相得益彰。本书通过阐释会计审计规则的历史演变及其成败得失,并提出会计理论与会计规则的优化路径,佐证了“学史、治史、用史”对会计审计学科发展的重要指导价值。
一、撰写动机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的论证出台,我国企业会计规则的制定全面转向借鉴美国证券市场上的公认会计原则(GAAP)和尚处于起草阶段的国际会计准则(IAS)。一方面,很多新颖的概念和做法得以引进,这对于丰富理论知识可谓不无裨益;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概念和方法存在以讹传讹的问题,这些问题令业界同人感到相当困惑。笔者发现,多数会计规则缺乏合理逻辑。与此同时,会计教材的内容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几乎被全面替换为美国证券市场上的公认会计原则,很多内容缺乏考证,诸多来历不明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常常无法令人信服。于是,笔者决定逐个开展“侦查”。
1999年,笔者有幸考入向往已久的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攻读硕士学位,得以在阎达五先生、戴德明先生等师长的指导下开启理论研究之路,并确立了立法导向、教学导向和实务导向的研究理念。硕士研究生期间,笔者的多篇习作先后有幸在《会计研究》《经济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师长们热情地鼓励笔者以发展“会计管理活动论”、巩固和提升本土学术品牌为主线,厚积薄发,做本土原创的理论研究。笔者向导师戴德明教授申请以《会计制度与经济监管——中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优化路径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选题,紧扣会计基础理论开展跨学科的历史溯源分析,得到了戴老师的大力支持。我们讨论确定了一个科研计划,原计划用五六年的时间,对国际会计准则等流行会计规则的由来进行全景式的辩证分析。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之后,研究发现却令我们感到吃惊:国际会计准则是一套缺乏合理逻辑的金融分析规则,很多“国际会计惯例”是以讹传讹的结果,根本就不符合会计基本原理。这些发现使得研究计划被迫不断调整、一再延长。直到2023年,这份计划执行了23年多,才算初步达到当初计划的目标,学术创新才算踏上新起点。
二、研究历程
自1999年至2002年,笔者一边借鉴流行的新制度经济学、实证会计等研究套路,尝试对会计规则的变化逻辑给出理论解释,一边参照法学理论,结合搜集到的史料进行辩证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笔者有幸旁听了著名统计学家吴喜之先生的统计课程,并拜读了陈希孺先生等统计学家的著作,由此了解到统计分析方法只能用于佐证相关关系,而不能证明因果关系等科学原理,同时也意识到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力度弱于法学理论。于是,笔者全面转向运用基于法学和经济学交叉学科视角的历史研究方法,对会计理论和会计规则进行辩证分析。
2002年初春,阎达五先生对我们提出了全面梳理域外会计规则的成败得失的要求,重点就是对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证券市场上的公认会计原则进行辩证分析。这方面的翻译资料并不算少,但在关键之处总是语焉不详。比如说,公允价值会计概念横扫国内教材,但鲜见质疑的观点。谨慎性原则一直饱受争议,却仍然在教科书中流传。递延所得税的概念相当玄妙,然而一直缺乏合理的理论解释。越来越多的会计规则成为业界“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一切都促使我们加快进度,努力搜集证据,加紧对域外会计理论和会计规则追本溯源。
2004年秋季,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会计制度与经济监管——中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优化路径研究》形成了初稿。这篇论文提出了“国际会计趋同的不可能性”等观点。笔者认为,会计制度在性质上是民商法、经济法和会计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法)融合生成的企业收益分享规则,因此,只要国家、法律等概念还存在,就不可能形成国际统一的会计规则。所有评阅专家都支持论文的逻辑推理和结论,但对论文的发表前景表示担忧。最终,答辩委员会对博士学位论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这让我感到任务重大、使命光荣。笔者也意识到,必须要有更加充分的证据、更加有力的逻辑来支持原创的观点,才能真正推动会计立法、会计实践和会计教育朝正确的方向发展。2006年4月,《会计制度与经济发展——中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优化路径研究》一书出版,该书保留了原创的理论分析部分,相关的历史研究成果和珍贵史料则大多沉淀于《会计规则的由来》里。2008年7月,就在次贷危机席卷全球之际,《财贸经济》以封面文章刊发了我们的论文《财产权利的计量规则与企业利润的可分享性》。该文提出,国际会计准则披着会计规则的外衣,但本质上只是缺乏合理逻辑的证券分析规则。
2009年2月,我们的学术观点入选中宣部社科规划办编辑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要报》,被上报决策层,第一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并被监管部门用作立法参考。
2011年初,《法律制度与会计规则——关于会计理论的反思》和《会计规则的由来——对美国经验的辩证分析》初稿成型。笔者打印了一批书稿,向师长和前辈们征求意见。
2012年1月,笔者受中国人民大学和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资助,赴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其间搜集了上百部优秀学术著作,这些资料为本书观点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佐证。
2013年7月,本书的初始版本——《会计规则的由来——对美国经验的辩证分析》幸得业界同人抬爱,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该书即将出版,书名拟修改为《会计规则的由来(概要版)》)。
2016年,笔者撰写的关于金融监管的研究报告先是在4月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家首批高端智库)编辑的《问题与思路》,5月又全文入选中宣部社科规划办编辑的《国家高端智库报告》,学术观点第二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并被监管部门用作立法参考。同年10月,《法律制度与会计规则——关于会计理论的反思》顺利出版。在业界前辈和同人的支持下,该书有幸于2017年11月获评“杨纪琬会计学奖”优秀会计学术
专著奖,2020年12月获评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笔者受中美富布赖特(Fulbright)项目资助,赴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研究学者,在此期间对《会计规则的由来》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回国后,笔者在建设“会计学”MOOC课程的同时,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多轮补充和校对。
在业界前辈和同人的鼓励下,《会计规则的由来》的篇幅比2011年初的第一稿扩充了五六倍。这是会计界、法学界、金融界等业界师长和同人多年鼓励支持的结果。
三、全书的篇章结构和脉络
《会计规则的由来》分为三编,以企业会计规则的演变为主线,分别阐释了英国公共会计师行业设计的公认会计惯例(第一卷,即第一编)、美国证券市场上的公认会计原则(第二、三卷,即第二编的上、下两部分)以及我国企业会计法规体系(第四卷,即第三编)的建立和发展,紧扣完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增强审计监督合力,实现财会监督、审计监督的有机贯通、相互协调的主题,提出了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参考方案。
本书创造了一种“何人、何时、为何提出某一会计规则”的分析框架,秉持“古今、中外、正面反面”的思维模式,采取“编年史 辩证分析”的撰写体例,着力对争议性会计规则的时代背景、设计机理、实施困境及其解决方案进行理论分析。实践证明,“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是发展会计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科学方法。
第一编“公共会计师行业的形成与英国会计规则的演化”提出,英国会计审计历史悠久,但值得借鉴的经验并不是很多。英国公司法原本有设计良好的“强制性股东自主审计制度”,后来却“弃明投暗”,引入了美国《1933年证券法》设计的失当的“强制性公共会计师审计制度”。英国公司法没有着手制定统一的会计规则,而是任由公共会计师行业比照美国证券市场上的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GAAP),设计形成了同样具有弹性化特征的公认会计惯例(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actice,GAAP)。
第二编“美国证券市场上的公认会计原则”着重围绕公共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及其在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规则中扮演的角色,阐释会计规则日趋弹性化的历史进程。我国一些论著之所以会对美国经验表现出过度依赖,主要是因为对公认会计原则的来龙去脉缺乏了解。坊间所见多为色彩斑斓的知识碎片,缺少整体性的分析。有鉴于此,该编旨在勾勒美国证券市场上会计理论及会计规则的发展全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期与业界同人一起把握公认会计原则的利害得失,为发展和完善我国会计理论与会计规则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坐标。该编提出,《1933年证券法》创设的“强制性公共会计师审计制度”是失当的机制设计,这一失当机制设计必然导致会计规则的弹性化。
第三编“我国企业会计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着重阐释我国会计法规中的会计规则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变成今天的状况的。我国自1992年以来以制定会计准则为标志的会计改革,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经过十余年的艰苦探索,最终于 2006年建设形成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性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是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阶段,但并不是最终结果。我国需要增强会计立法的自主性,继续深化会计改革,最终建立起稳定合理的会计法规体系。我国自1980年以来恢复重建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比照英美国家的做法而设计成型的,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引入了一些弊端。我国会计改革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的?后续改革如何继往开来?该编将在阐释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一孔之见。
四、学术立场
20世纪80年代初,杨纪琬先生和阎达五先生共同提出“会计管理活动论”,指出企业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管理职能的内在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提出了“根据法律事实记账”的理论主张,主张企业会计要为企业经营管理和国民经济管理提供具有法律证明力的财产权利和业绩信息。简单地说,记账必须具备原始凭证的支持,禁止缺乏法律证据的记账行为。作为对比,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证券市场上的公认会计原则是公共会计师行业为了谋求证券市场审计业务而推行的一套弹性化的会计规则,其显著特征就是允许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按照其意图记账,不要求必须具备原始凭证。从北美引入的主流会计理论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为证券投资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就是“决策有用观”。针对这一立场,我们提出,“世界上没有哪一门科学能够精确地刻画股价的形成机制,决策有用观实际上给会计规定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国际会计准则以谨慎性原则为名推行资产减值会计,以相关性原则为名推行公允价值会计规则。相应地,企业管理层可以在存货市价下跌时减记资产,同时减记利润,在存货市价上升时增记资产,同时增记利润,而这种记账行为并不具备原始凭证的支持。这意味着企业管理层可以按照其意图调节资产和利润数据。这种弹性化的会计规则导致会计造假常规化,证券市场会计监管形同虚设。而这样的会计规则却被境外公共会计师行业和我国部分论著当作最先进的国际会计惯例,从而进入我国并成为主流理论学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会计准则一直面临国际社会的严厉谴责,其主张的公允价值会计、资产减值会计等规则由于存在助涨助跌的顺周期效应(procyclicality)而受到财经界的广泛批评。
上述颠覆性创新观点,与学术界流行的“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国际会计趋同”等主流理念显著不同,我们提出:“就其性质而论,国际会计准则和公认会计原则本身并非会计规则,而是适应资本市场交易的高流动性需要的,缺乏合理依据的金融分析规则”;“会计规则的弹性化,在事实上瓦解了对资本市场的会计监管,使得资本市场上的集体性欺诈合规化”;因此,“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我国可以在区分法律事实与金融预期的基础上,平衡公益与私利之得失,重新设计以加强有效管理、执行上位法为核心的财务报表体系和会计制度,更好地发挥会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的作用”。《会计规则的由来》阐释了会计规则(如衍生工具会计、套期保值会计、研发支出资本化、商誉减值、递延所得税、企业合并、合并报表、外币折算、资产减值会计和公允价值会计等)的出台背景和设计理念,探讨了会计审计制度安排的形成过程及其局限。其间穿插了大量的理论评介和案例分析,着重考察会计审计相关规则的设计理念和历史演变,运用会计原理鉴别会计规则的成败与得失,相应地提出改进方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社会科学研究者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局面。迷信域外社会科学,尤其是域外的经济和金融理论,是缺乏学术自信的表现。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会计研究者应当有志气打造出具有中国气派的会计理论体系。笔者深信,简洁有效、体现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不但不会降低会计的职业地位,反而更有助于广大会计人员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有鉴于此,我们希望能够呈现给读者朋友一套实事求是地阐释会计规则的来龙去脉的会计理论著作,希望本土原创的学术成果能够进入大学教材并且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希望我们的理论主张能够对实务工作者和立法机关有所启迪。
笔者将本书观点写入笔者主编的多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多次在师资研讨会上与全国兄弟院校同人分享,并将其用于本科、学术硕士博士研究生、MBA、MPAcc、EMBA和高管教育课堂,受到了广泛欢迎。笔者也因此先后于2014年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6年荣获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2018年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
谨以此书献给中国数以千万计的会计界同人,献给致力于制造优质商品和提供优质服务的管理者,献给所有对会计管理感兴趣的读者朋友,献给所有为社会经济发展辛勤奉献的劳动者。限于笔者的识见和能力,舛谬疏漏恐在所难免,深望读者朋友给予批评和指正。笔者的电子邮箱是zhouhua@ruc. edu.cn,真诚地期待与理论界和实务界同人一起,投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伟大事业。
周 华
2023年元月于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