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HK$
99.7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HK$
88.5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HK$
62.7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HK$
53.8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HK$
66.1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7.3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0.6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HK$
109.8
|
內容簡介: |
面对劳动安全保障不完全、企业经济负担重的双重难题,要求政府不能只强调工伤预防管制所带来职业工作环境改善的社会安全效益,而忽视企业经济发展。本研究遵循从社会管制经济学理论中探索“共赢”的工伤预防管制作用机理—在现实中寻求“共赢”管制理论存在的可能性—以中国工伤预防管制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为了实现“共赢”的工伤预防管制而深化改革的逻辑思路,并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证两大核心层面展开研究。(1)理论层面。基于风险工资理论、贝克尔理论、“波特假说”理论。首先,从社会管制经济学发展脉络的视角出发,追寻政府进行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缘由。由于信息不对称,劳动者无法依靠市场机制达到最佳安全保障。为了纠正市场失灵,保护受伤工人安全权益,政府通过工伤预防管制强制要求企业承担所有责任,保障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对称的安全工作信息,以此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然而,政府实施不适宜的管制强度使得企业对工伤预防管制措施不满,引致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叠错,加重了企业经济负担。为了消除政府与企业目标的异质性,政府调整工伤预防管制力度,激发企业形成安全激励机制,并通过提升自身安全技术达到“共赢”局面。然后,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中国当下的工伤预防管制体制,从社会安全效应与经济效应两方面剖析中国管制未实现“共赢”局面的作用机理。(2)实证层面。本文通过理论机制分析发现“共赢”局面的关键是设置适宜的管制强度,引发高效率的工伤预防管制,从而激发企业安全技术创新。若管制强度设定过低,劳动者安全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若管制强度设定过高,企业则无法从工伤预防安排中获得经济效益。因此,研究选取工伤保险费率作为政府工伤预防管制强度的代理变量,基于分步评价的思路,先评估实施工伤预防管制已取得的安全效应水平,再对企业经济绩效评估,检验现阶段中国未实现“共赢”局面的原因是否由不适当的管制强度,引起微观经济主体安全投资行为的转变,进而导致宏观安全效应的下降。
|
關於作者: |
汤梅梅,女,1989年3月,安徽蚌埠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经济学博士学位,讲师,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工伤预防。近年来,主持省、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各1项,中央高校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省社会科学项目2项;在国内重点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代表作有政府管制费率约束下工伤保险待遇的安全效应研究(《经济管理》 (2019年第9期)。
|
目錄:
|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工伤预防管制的理论机制分析
第一节 工伤预防管制的理论分析基础
第二节 工伤预防管制“共赢”局面的逻辑演化
第三节 现阶段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作用机理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变迁、现状及成因
第一节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变迁
第二节 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现状
第三节 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问题成因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安全效应视角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效率评估
第一节 门槛模型构建
第二节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实证分析
第四节 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实证分析
第五节 低安全效应的内在作用机理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经济效应视角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效率评估
第一节 双重差分模型构造
第二节 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第四节 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五节 稳定性检验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第一节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模式
第二节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的法律体系
第三节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的激励机制
第四节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的管理体系
第五节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的监督体系
第六节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经验与借鉴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路径优化
第一节 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三维立体概念框架
第二节 “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前置条件
第三节 “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基础设置
第四节 “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后置保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