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09.8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2.6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03.2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44.2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6.2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HK$
58.2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HK$
178.1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98.6
|
編輯推薦: |
吸收了全球史和社会学世界体系研究最新成果,在国内率先运用相关研究成果来探讨发展社会学议题,并形成摆脱“西方中心论”、贯穿全球史的历史新常识。
|
內容簡介: |
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但是究竟如何来理解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历程,如何避免当下社会科学常识中较为普遍的“西方中心论”误区,仍然是一个问题。本教材吸取了全球史和社会学最新研究成果,率先以全球史和世界文明体系的视角,解析人类发展观包含的历史线索和社会常识,以期获得新时代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性共识。从全球史和世界文明体系的角度,来解析民族国家世界文明体系的历史路径依赖,“现代化”在时间轴上的优劣变化,以及各种“文明”在世界体系意义上的互相依赖、相互冲突和融合。本教材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全球史和思想史来解读发展社会学的理念与历史进程。
|
關於作者: |
鄢庆丰,男,湖南湘潭人士,华中大社会学博士毕业,讲师,本科、硕士和博士分别接受了偏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方向的学术训练,然爱读书并不求甚解,好思考而不求精深,偏于人文感受体悟,喜欢关联各学科基础去思考相对宏大的问题。本教材借助于全球史和世界体系视角,来理解1500年代以来“西方”作为一个区域性地方文明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性强势文明的历程,解析民族国家世界文明体系的历史路径依赖,以及所谓“现代化”在时间轴上的优劣变化,各种“文明”在世界体系意义上的互相依赖,相互冲突和融合。其最终目的,更多的是为信息碎片化的网络时代提供一种看待世界的整体性时空视角,为自己,也为他人。
|
目錄:
|
第一章 发展社会学与人类发展观/1
第一节 发展社会学与“西方中心论”的发展常识困境/2
第二节 发展观的演变/7
第三节 人类发展观与文明冲突论/15
第四节 人类发展观与全球史视角/19
第五节 人类发展观与世界体系理论/22
第二章 文明起源与亚欧大陆世界文明体系/29
第一节 文明的起源与“世界文明体系”的分析起点/30
第二节 “亚欧大陆世界文明体系”:“世界主义”特质及其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机制/34
第三节 亚欧大陆世界文明体系之环地中海一神教文明区/40
第四节 亚欧大陆世界文明体系之印度次大陆多神教文明区/46
第五节 亚欧大陆世界文明体系之东亚儒教(儒家)文明区/49
第三章 亚欧大陆世界文明体系古代史/57
第一节 亚欧大陆世界文明体系古代史之环地中海一神教文明区/59
第二节 亚欧大陆世界文明体系古代史之印度次大陆多神教文明区/64
第三节 亚欧大陆世界文明体系古代史之东亚儒家文明区/67
第四章 中世纪亚欧大陆世界文明体系的运作:文明边缘地带的创新何以可能?/75
第一节 如何看待西欧文明“中世纪”的发展/76
第二节 三大蛮族入侵背景下的西欧与东欧(俄国)道路分野/79
第三节 西欧封建体制的形成:帝国法理与蛮族传统的融合性改造/82
第四节 宗教教权的分化与统一趋势/86
第五节 东方挤压与牵引下的欧洲文明道路分野:罗马帝国法理的分化与转变/88
第五章 世界文明体系的扩张与转型:民族国家西欧体系的诞生/95
第一节 全球史视野下世界文明体系的转型:如何从亚欧大陆世界文明体系转变为全球民族国家世界文明体系/96
第二节 民族国家西欧体系确立之前的准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99
第三节 民族国家西欧体系确立:西班牙帝国和三十年战争/106
第六章 民族国家世界文明体系的建立过程:总体性视角下英国革命/113
第一节 全球民族国家世界文明体系建立的总体性视角/114
第二节 总体性视角下的英国政治革命/117
第三节 总体性视角下的英国工业革命/131
第七章 民族国家世界文明体系的建立过程:总体性视角下的启蒙运动与世界主义道路/139
第一节 启蒙运动中的英法道路分野和世界主义道路/140
第二节 从启蒙运动到康德的“世界主义”道路/141
第三节 从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主义”道路/147
第八章 民族国家世界文明体系的建立过程:总体性视角下的美国革命/151
第一节 总体性视角下的美国革命:是英国革命的延续,也是英法争霸的延续/152
第二节 总体性视角下的美国革命:从独立战争走向南北战争/162
第九章 民族国家世界文明体系的建立过程:总体性视角下的法国大革命/167
第一节 法国大革命的由来:英法争霸与道路差异/168
第二节 法国大革命的具体过程/174
第三节 法国革命与巴黎公社:法国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与实践的关系/181
第十章 民族国家世界文明体系的建立过程:总体性视角下的俄国革命/187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世界主义”理论道路的诞生和发展/188
第二节 俄国革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实践/191
第十一章 民族国家世界文明体系的建立过程:总体性视角下的德国(法西斯)道路/203
第一节 德国的民族国家之路/204
第二节 法西斯主义的起源和发展/208
第三节 法西斯主义的本质:民族国家道路的异化/211
第十二章 民族国家世界文明体系的建立过程:民族国家道路的理论总结/217
第一节 对民族国家概念的深化解读/218
第二节 世界文明体系视角下的发展与现代化:如何避开“西方中心论视角”/227
第十三章 亚欧大陆旧有文明体系融入民族国家世界文明体系的过程:东亚儒家文明区的转变过程/231
第一节 明清帝国时期儒家文明区的拓展——朝贡体系的变化/234
第二节 儒家文明区的近现代转变: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241
第三节 儒家文明区“天下体系”中的边缘与中心——以日本为例/254
第十四章 亚欧大陆旧有文明体系融入民族国家世界文明体系的过程:印度教文明的转变过程/265
第一节 印度经历的三个阶段:莫卧儿帝国到大英帝国再到民族国家独立/267
第二节 印度独立之后的道路选择/274
第十五章 冷战格局终结之路以及终结之后/279
第一节 世界文明体系视角下的冷战格局解体——文明冲突由外而内的发生路径/281
第二节 美国式的“自我继续革命”与“社会分裂”/282
第三节 其他文明体系的内在困境和解决之道/287
附录 对世界文明体系全球史变迁过程的尝试性理论总结/295
参考文献/305
|
內容試閱:
|
前言 发展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发展”与“现代化”的学科。 当下的发展观,已经从古典的认知模式进步到人类整体发展观的阶段。 中国的发展,也已经进入中国式现代化阶段,深具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的使命,但另一方面,有关发展和现代化的很多默认常识里,都隐藏着或明或暗的“西方中心论”的影子,需要我们进一步梳理和澄清。更重要的是,自冷战格局解体之后,西方推出了所谓“文明冲突论”,试图以西方文明的某种“普遍性”和“独特性”论证来区分敌我,剥夺其他文明体系的内在发展道路的合法性。 究其根源,这种“认知”的傲慢及其对很多人常识的“误导”,是对世界发展历史的错误归因的结果,仅仅将1500年代发现新大陆之后部分西方文明崛起以来的历史当作认知的唯一起点,无疑是一种片面的观点。有鉴于此,本教材吸收最新的全球史和世界文明体系的研究成果,指出人类发展观的整体性建构,早就已经内在于“亚欧大陆世界文明体系”的古代历史之中,而所谓近现代部分西方文明的崛起,只是世界文明体系边缘地带逆袭成长的又一次律动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所谓西方文明的“普遍性”和“独特性”,都只是世界文明体系历史规律的体现而已。 自“轴心突破”时代开始,亚欧大陆的文明就具有了深厚的“世界主义”特质,并形成了三大文明区,即“环地中海一神教文明区”“南亚印度教文明区”“东亚儒教文明区”,均发展出“世界宗教”和“世界帝国”,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在整个亚欧大陆古代的文明互动中,建立于社会大分工基础上的中心“农业文明”和边缘“游牧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成为内在动力。今天意义上的西方文明,在古代是“环地中海一神教文明区”的一部分,服从于亚欧大陆世界文明体系运作的内部规律。 随着东西罗马帝国的分野,古代的西方文明逐渐成为亚欧大陆的边缘地带文明,在蛮族入侵和文明融合的背景下,逐渐孕育出新的文明发展可能性。尤其当1500年代之后,新大陆的发现给西方文明输入了大量的新资源,使得传统亚欧大陆边缘地带的西方文明发展壮大,逆袭成为新的文明中心。所谓大一统的大陆法理和新的权力制衡特质的海洋法理的对立冲突,成为取代传统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对立的主要文明互动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亚欧大陆世界文明体系,也逐渐转化为包括新大陆在内的“全球民族国家世界文明体系”。 希望此种以世界文明体系化转变的全球史角度来看待“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我们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打破传统视野的局限,以更开放和平等的姿态认知人类整体发展观,在文明冲突和融合的历史视域中,获得有关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某些新共识。 值得一提的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既尊重既有学术传统,沿用一些常用的西化学术概念,比如轴心时代、世界主义、世界体系等,又警惕西方中心主义,将其纳入世界文明体系的全球史视域中,消解其脱离历史条件的各种西方中心论固化,是将学术认知推进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的某种必要尝试。恳请各位读者在阅读本书学术话语使用时能以此为镜,观照和理解写作者的立场与出发点,以免误读。 诚意正心,揖手相谢! 编者 2021年1月2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