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论语今解 全本全注全译 精义导读 国学大师唐翼明70年研读心得 一版再版 附孔子经典语录 精装彩插

書城自編碼: 393053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唐翼明 诠解
國際書號(ISBN): 9787555421313
出版社: 江苏广陵书社
出版日期: 2023-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18.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海外中国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
《 海外中国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 》

售價:HK$ 112.7
东方帝国的营造 : 秦汉王朝政治史
《 东方帝国的营造 : 秦汉王朝政治史 》

售價:HK$ 112.7
漫谈数字化转型从底层逻辑到实践应用
《 漫谈数字化转型从底层逻辑到实践应用 》

售價:HK$ 78.2
谢谢你来到我的生命:狗狗带给我们的治愈与改变
《 谢谢你来到我的生命:狗狗带给我们的治愈与改变 》

售價:HK$ 51.8
情感觉醒:揭秘亲密关系背后的真相
《 情感觉醒:揭秘亲密关系背后的真相 》

售價:HK$ 68.8
诸葛亮
《 诸葛亮 》

售價:HK$ 79.4
解密:梦的诞生
《 解密:梦的诞生 》

售價:HK$ 193.2
课长,这不是恋爱,这就是性骚扰!
《 课长,这不是恋爱,这就是性骚扰! 》

售價:HK$ 45.9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3.6
《“功利主义”的全球旅行-从英国、日本到中国》
+

HK$ 62.9
《论语译解:慧命与心法》
+

HK$ 73.2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汉译名著本)》
+

HK$ 118.6
《论语古义 论语征(中西书院文库)》
+

HK$ 65.3
《阿德勒生命哲学》
+

HK$ 54.5
《永恒的智慧:长青哲学论略》
編輯推薦:
1.国学大师唐翼明历时8年全新修订,70年研读心得集大成,一版再版。全书近30万字干货,在《论语新诠》基础上增加12万字内容,对300多段文字重新修订。收录作者千字序文《我与论语》,讲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读《论语》带来不同感受与益处。
2.全本全注全译,无障碍阅读《论语》的可靠入门书。本书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卷为底本,原文悉数收录。注释详尽,兼顾梳理相关历史人物背景、文言语法常识,文字清楚好读。译文尊重章句本义,明白晓畅。
3.导读部分不仅厘清了“论语是什么”,从而对数十年来似是而非、习以为常的流行看法予以批判,正本清源,同时也解决了“论语该怎么运用”的问题,对于消除现代人在内心自处、家庭职场中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极具指导性和实操性。
4.赠唐翼明手书墨宝及签名。唐翼明是享誉海内外的书法大家,其墨宝千金难求。为了回馈读者,他特地为本书书写书名,并附上签名。对读者来说,不啻一份意外惊喜。
5.附79条孔子经典语录索引。按命运人生、治学励志、修身养德、交友识人、为人处世、家庭生活、职场启示分类,短小精悍,日日诵读,时时反省,获益终生。
6.精选17幅与孔子
內容簡介:
《论语》是一本记载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语录体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分20篇,492章。两千多年来,它教导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学习、交际、处世、修身、为政。可以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风骨性格、道德智慧,都蕴藏在这本书里。
由于此书年代久远,文字又缺少历史背景,故歧义颇多。现代人常常缺乏历史知识与古文功底,想要读懂读透,活学活用,颇为不易。但若参照前辈学者的解读,必能事半功倍。
唐翼明出身书香世家,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学研究。《论语》一书,他从总角之年读到耄耋之年,历经几十年积淀,方著成这一集注释、译文、导读于一体的《论语》读本。
本书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论语》卷为底本,原文近16000字悉数收录,精心编校。注释详尽,兼顾梳理相关历史人物背景、文言语法常识,文字清楚好读。译文尊重章句本义,明白晓畅。10万字导读既注重孔子思想与其他中外文化思想的比较,又关注其在当下各种场景中的运用。
书中还精选17幅与孔子、孔庙相关的彩色插图,其中明代彩绘绢本《孔子圣迹图》主要取材于《史记·孔子世家》,描绘了孔子周游列国及开坛讲学等重要事迹,生动再现了孔子立德、立功、立言的一生。
關於作者:
唐翼明,著名作家唐浩明长兄,1942年生,湖南衡阳人,享誉海内外的魏晋文化史专家、作家、书法家。武汉大学中文系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硕士、博士,师从夏志清。曾任台湾文化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2012—2020年任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创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长江书法研究院创院院长,武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作有《魏晋清谈》《魏晋风流》《魏晋文学与玄学》《中国书法之美》及散文集《宁作我》《时代与命运》《江海平生》《江海清谈》等。
目錄
学而第一 1
为政第二 35
八佾第三 66
里仁第四 99
公冶长第五 129
雍也第六 160
述而第七 197
泰伯第八 237
子罕第九 262
乡党第十 294
先进第十一 324
颜渊第十二 358
子路第十三 390
宪问第十四 427
卫灵公第十五 481
季氏第十六 523
阳货第十七 546
微子第十八 578
子张第十九 594
尧曰第二十 623
附录? 《论语》经典名句索引 633
跋? 唐翼明 639
內容試閱
我与《论语》
(代序)
我七岁那年开始读《论语》,老师是谷满爹,有时是伯父——如果谷满爹那天没来的话。
“学而时习之——”谷满爹半闭着眼睛,拉长了声音,唱歌似地念道。
“学而时习之——”我和堂姊、堂弟,还有邻居的几个小孩,也拉长声音唱歌似地跟着念,但没有闭眼睛。
“不亦说(悦)乎!”谷满爹仍然半闭着眼,胡子摇起来,“说”字念得特别高特别长。
“不亦说(悦)乎!”我们跟着念,“说”字比谷满爹拉得还要高还要长,脑袋也跟着摇起来,但没有胡子。
我觉得很快乐,那快乐同上音乐课的时候跟着漂亮的女老师唱歌所感到的快乐差不多。
第二天要背,我照例是第一个背的,背完了再轮到堂姊、堂弟和其他几个背,看他们结结巴巴背不出来,挨谷满爹的竹板或者伯父的“栗啄”(用食指拐敲额头),心里也很快乐,是优胜者幸灾乐祸的快乐。
那时究竟读懂了多少,我现在实在说不清楚,但说我全没读懂,肯定是不对的。相反的,我倒觉得我那个时候已经基本上读懂了,也许不像大人那样懂,但决不只是跟着唱歌,虽然谷满爹念起古文来那调子是很好听的。
进了初中以后,语文课本里有好些《论语》的选段,几乎全是我读过的,旧友重逢,分外亲切。我不知道别的同学感觉如何,反正我很喜欢。每次读《论语》,总好像觉得一个可爱的老头儿站在旁边跟你说话,叮嘱这叮嘱那,这老头儿开始像谷满爹,后来就慢慢变得像历史书上见到的孔子画像了。
进入高中以后就再没读过《论语》,那时脑袋里装满了数理化和俄语,一心只想拿诺贝尔奖。高中也有语文课,但没有了我喜欢的《论语》,只偶尔有几篇古文还能够让我伊伊哦哦地陶醉一番。现代文,除了鲁迅,让我喜欢的佩服的不多。
两次考大学名落孙山。不是成绩比孙山差,是老子不如孙山的老子好。从此明白诺贝尔的路我没法走,于是弃科从文,一头栽进文学里。我高中毕业那年是1960,正好碰上大饥荒。记得中华书局那时候连续出了好多“中华活页文选”,选的都是古代的名文,很对我的胃口,便篇篇买篇篇读。读来读去不满足了,就想把四书五经也弄来从头读一遍。
第一个想读的自然就是小时候读过而没有读完的《论语》。我买来一本刚出不久的《论语译注》,译注者是杨伯峻,我决心把这本书从头至尾读完,一字一字地读,每个字都要读懂,决不含混带过,决不半途而废。我第一天读了二十页,大概花了快四个钟头,差不多都能背。我数了数,全书一共四百页,如果照这样读下去,岂不二十天就读完了?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好,就这么办。每天晚饭后开始读,不读完二十页不睡觉。
那是1963年的初秋,我刚从武昌实验中学调到汉口三阳路中学,住在学校的宿舍里。宿舍就在校门口,一排平房,背后就是马路,宿舍也就是围墙。宿舍前面是一条过道,把宿舍和教学楼隔开。刚入秋,天气还很热,宿舍里呆不住,我便在过道里放一张书桌,把台灯从宿舍里牵出来,每天晚上七点左右开始读《论语》,读完二十页差不多也就十一点多钟了,冲个澡,上床睡觉正好。那年我二十一岁,身体好,精力旺盛,晚上读四个钟头的书,聚精会神,如刀破竹,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心中好生愉快。
二十天后,《论语译注》真的被我读完了。
从头至尾认认真真地读完《论语》是我探求生命意义的旅程中一次最重要的经验。《论语》为我的生命撑起了一张意义之网、价值之网,我从此变成了孔子的信徒,我觉得孔子是我生命中最好的导师。我以后读的任何书籍都无法取代《论语》。我的生命已经有了一个安全的支托网,我像蜘蛛一样地挂在这张网上,不再畏惧风雨飘摇、没有依靠,以后要做的只是修补和加固这张网,使它更完美。
从头至尾认认真真地读完《论语》也是我治学生涯中一次最重要的经验。我从此得出结论,“计日程功”的笨办法其实是读书的唯一捷径和窍门。所有其他的所谓“秘诀”,不是旁门左道,就是自欺欺人。我以后凡碰到重要的非读不可的书籍都用读《论语》的办法来读,每次都如期读完,快乐无比。
我非常庆幸自己在二十一岁那年这样读了一遍《论语》。《论语》对我一生的影响无与伦比,以后在生命跋涉中、在心灵旅行中,我无数次地回到《论语》,回到孔子。谁能夺去孔子在我心中的地位呢?没有。
永远也不会有。
唐翼明
前 言
2015年,我的《论语新诠》出版后,收到读者反馈,有人希望我用同样的方式做一个《论语》的全书解读,于是便有了现在这本《论语今解》。
《论语新诠》只选取了《论语》全书的百分之六十,按内容重新编排,分为23章。现在的《论语今解》则是全书解读,考虑到完整性和习惯性,便不再按内容重新分类。
本书除在《论语新诠》的基础上补足另外百分之四十外,同时对原选的百分之六十也做了若干修正,增加了部分新的内容,改正了几处错误。所以即使是二书相同的篇章,解读也可能不尽相同,如果读者碰到两者有扞格之处,请以本书为准。
本书跟《论语新诠》一样,对于每章的解读仍然分为三个部分:解释、大意、导读。只是《论语新诠》的第一部分作“释词”,现在换成“解释”。下面分别说说。
【解释】这一部分是对字、词、句的疏解,需要时也做一些背景交代。为了帮助一般读者真正读懂《论语》,我不用传统注家只对重点字词单独解释的方式,而改用逐句串讲的办法,尽可能让解释清楚明白而又好读,并且避免繁琐炫博的考证,以免增加读者的负担。同时考虑到今天大部分读者都缺乏古文基础,所以会连带讲一点文言语法。这样大家在读《论语》的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的古文修养。
【大意】这一部分的目的是用流畅的白话文把本章的意思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完解释之后对整章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不说“译文”,而用“大意”,是因为我更注重意义的传达,而不追求严格的直译。这里有个分寸问题,不注意白话文的语法,一味硬译,不仅会减少读者阅读的兴趣,而且也不利于甚至破坏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但是如果控制不好,做过了头,也容易造成偏离原意、“增字解经”的现象。两者都要避免。
阅读本书的读者请先把“解释”部分确实读懂,再来看“大意”,而不要图方便,直接跳到“大意”。
【导读】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引导读者更全面、更深一层理解本章的内涵,所以注重本章跟孔子整体思想的关联,以及它跟其他中外文化思潮的比较。尤其注重经典和现代的对接,希望借此彰显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唐翼明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1
解释
“学而时习之”句,“时”字一般会解作“时常”,它准确的意思是“适当的时候”“一定的时候”“需要的时候”。
“不亦说乎”中的“说”要读成“悦”,意思也同“悦”,古代“说”和“悦”是相通的,或者说“说”是“悦”的通假字。“通假”是讲古文时常常要用到的一个术语,它的意思是两个字本非一字,却可以互相借用,例如早上的“早”,可以用跳蚤的“蚤”来表示。不过通假常常是单方向的,不是双方向的,例如“早起”可以写作“蚤起”,但“跳蚤”却不能写作“跳早”。
另外,“亦”的意思是“也”,“不亦”就是“不也”,“不亦……乎?”在古文中是一个常见的句式,大致意思是“不也……
吗?”但不一定全要翻译成“不也……吗?”“乎”在古文中是一个常见的虚词,表示疑问,但“乎”字表达的疑问一般不强烈,不一定期望对方的回答。
“有朋自远方来”句,“朋”就是朋友,但严格说来,“朋”和“友”略有区别,“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这里的“朋”也许隐含着同一个老师的弟子之意,在春秋战国时代,意味着同一个学派的人,所以杨伯峻《论语译注》主张译作“志同道合之人”。其实“朋”和“友”这样严加区分在当时就已经没有多大必要,这只要看本篇第四章曾子所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已经“朋”“友”连称就知
道了。
“人不知而不愠”句,“知”一般都解作“知道”,这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不完整,这里的“知”含有“理解”“懂得”“欣赏”“赏识”的意思,所以不完全等同于今天的“知”,其实这种用法仍保留在今天还使用的若干词语中,例如“知心”“知交”“相知”“知己”“知音”“知遇”“旧雨新知”,这些词语中的“知”都含有“赏识”的意思,不单纯是“知道”而已。“愠”的意思是“懊恼”“不快”,“人不知而不愠”就是“别人不理解我,不欣赏我,我也不觉得懊恼,也没有什么不快”。
大意
孔子说:“一个人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加以温习,这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不懂得自己,自己也不懊恼,这样的人不就是个君子吗?”
导读
这是《论语》开篇的一段话,并不深奥,但千万不要轻易看过。这里提出了在精神层面上对人生至关重要的三件事情,一是学习,二是交友,三是自处,这三件事情处理好了,人生就会快乐。
先说学习。
什么是人一辈子自少至老都可以做,都应该做,做起来都会带来快乐的事情呢?仔细想想,就只有一件,这就是学习。没有人不需要学习,也没有什么时候不需要学习,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千真万确。尤其是今天,一个人不学习,根本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而且要不断地学,因为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一放松学习就会“out”,就会被时代抛弃了。比如电脑、手机、网银、网购,许多老年人就不懂,因为十几、二十年前,这些东西还没有问世呢。如果你不学,你很快就会感到很多事情没法办,跟社会尤其是跟年轻人脱了节,你立刻就觉得自己真正老了。但如果你一直在学习,与时俱进,就会活得轻松愉快。而且学习是一件可以终身行之、随时行之、时时有得,也就时时有新鲜感、有成就感、有满足感的事情,吃喝玩乐终有厌倦的时候,没有一件事可以像学习一样带给你终身的、持续不断的快乐。许多人从学校毕业以后就忘记了学习,或者在打拼事业的时候疏忽了学习,结果到中年以后,知识结构、思维习惯仍然停留在青年时期,慢慢变得固执、僵化,退休后甚至会觉得生活空虚无聊,好像在等死。所以从小养成“学而时习之”的习惯至为重要,如果你希望你的人生始终快乐,那就千万不要忽略这件事情。
孔子最看重学习,对学习的重要性反复强调,《论语》中“学”字几乎是除了虚词和个别常用名词以外出现最频繁的词之一2。孔子说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他的知识是靠不断的学习累积起来的,他勉励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称赞别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由于孔子的影响,好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最突出的特点,这一点在全世界可能只有犹太民族能够同我们相比。但令人感叹的是,这一传统在今日的中国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扬,现代中国人的学习热忱在全世界显得并不突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与警惕。
再说朋友。
儒家讲人和人的关系,有所谓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3。朋友是五伦之一,从某种角度看,甚至是最重要的一伦。与什么人交朋友完全是可以凭自我的意志和好恶挑选的,而且也可以凭自我的意志和好恶随时调整与终止这种关系,而其他几伦则不然。跟什么人交朋友,交情深浅,往来疏密,或断或续,皆可操之在我。气味相投,则倾盖如故,常常比疏远的父子兄弟关系更为密切。而且朋友的结识往往是发生在为一个理想或一桩事业的奋斗之中,因而不仅志趣相合,也常常利害相关,挫折时相勉励,困窘中相扶持,成功时则痛饮黄龙。而万一发现所交非人,可以立即断交,不必办任何手续。人生之成功常常得益于几个或一群好友,人生之快乐也常常来自一两个知己或一群好友。特别是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交的朋友,古人所谓“总角之交”“布衣之交”,结交时大家都尚未发迹,所交在意气,与功利无关,更值得珍惜。古代交通不发达,如果有好朋友从远方来,那真是人生之至乐,所以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朋友相见比古代容易得多,但有情投意合的朋友来访来谈总是值得高兴的事,陶渊明说:“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种境界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人人都有、时时都有的。
再说自处。
人生在世,如何安顿自己,才会心平气和、心安理得,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许多人一辈子总是感叹怀才不遇,怨天尤人,别人不理解自己,国家不重用自己,“学成文武艺”,却老是卖不出去,或是卖的价格不合乎自己的理想。又喜欢跟别人攀比,站在这山觉得那山高,干一行怨一行,别人运气都好,自己总是倒霉,于是一生郁郁而终。不能否认这里面有社会不公平的因素,有人为歧视的因素,因此需要抗争,需要社会改革。但社会改革非一朝一夕可成,河清难俟,人寿几何?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也是活得快乐的重要因素。以孔子那样的大才,一生风尘仆仆,奔走列国,却始终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还受到种种责难、攻击,“累累若丧家之狗”4。可是孔子并不沮丧,并不哀叹,还是跟他的学生们过得愉快而充实。因为他知道“天命”的限定,知道一个人的命运并不是自己可以完全操控的。如果我们尽力了,就可以心平气和、心安理得了。至于人家理解不理解,社会赏识不赏识,不必多加考虑。这就叫顺天知命,这就是君子之道,反之则不是。《论语》全书最后一章载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20·3)也是这个意思。
这里三句话都以“不亦……乎”收尾,我们可以推想这应该是孔子和弟子们在一起谈论,弟子们有些感慨,或者觉得衣食艰难,人生不易;或者觉得郁郁寡欢,快乐难得;或者觉得有志难伸,怀才不遇。孔子便讲了这一番话,以开导弟子、宽慰弟子。人生在世,难道只有锦衣玉食、高官厚禄、名扬四海才是快乐吗?其实那样的快乐往往是虚伪的、短暂的、不可靠的,而孔子说的这些看似平常,却是实在的、长久的、发自内心的,也是一般人都可以追求,都可以得到的。
《论语》是一部后人记录孔子和弟子言论的书。“论”字应读lún(仑),是编纂的意思,把孔子和弟子的言论(即“语”)编纂成书,所以叫《论语》。“论”不是讨论、议论的意思,不读lùn。
《论语》的体裁是对话体。其实无论中西,人类早期的许多经典也都是用对话体写成的,古希腊的一些名著,例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也是对话体。正因为是对话体,所以《论语》显得平易近人,亲切有味,没有艰涩玄奥之感。这只要拿它跟《老子》对比一下就很清楚了。《老子》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光这一句话就可以让学者们争论两千多年,还没有一个大家都同意的结论。
《老子》跟《论语》各有各的伟大之处,不必以此非彼,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不是平易的就一定比艰涩的浅。“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分量并不比“道可道,非常道”轻,不懂得“道可道,非常道”,顶多不是一个哲学家,而不懂得“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可能就连一个普通人都做不好了。这正如人参、熊掌虽然珍贵,却不可以天天吃,人们赖以生存的还是五谷杂粮,不管五谷杂粮看起来如何普通。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2
解释
有子即有若,孔子弟子,比孔子小四十三岁(一说三十三岁),据说长得很像孔子,德行学问都好,很得孔门后学的尊敬,为孔门十二哲5之一,清乾隆间增封配享孔庙。
“其为人也孝弟”句,“其为人也”中的“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基本用法有代词和语气词两种,这里是代词。“其”作代词的时候一般是物主代词(有时是指示代词),而不是人称代词,译成白话文时,可译作“他的”而不是“他”,用英语来比较,“其”相当于his,而不是he,很多人分不清楚,把许多白话文中应该用“他”的地方也写成“其”,这种错误的用法现在出现的频率很高,常见于报刊书籍,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其”意为“他的”,这个“他”指前面已经提到的某个人,语法上叫“前行词”,如果没有前行词,“其”就成了泛指,这个时候可以译作“一个人的”,如此句就是。这里的“为人”我们今天还用,无须解释。这里的“也”是文言文当中的一个常用虚词,一般放在句尾,表示肯定的判断,例如“孔子,鲁人也”,就是说“孔子是鲁国人”。“也”字有时也放在句中,通常表示语气在这里要停顿一下,翻译成白话文的时候可以不译。“其为人也孝弟”就是说“一个人的为人,孝而且弟”。“孝”指孝顺父母,“弟”读tì(替),是“悌”的通假字,意思是敬爱兄长,引申为敬爱比自己年长的同辈。“弟”和“孝”是同族概念,“弟”的概念是从“孝”引申出来的,懂得对父母要孝,自然就懂得了对兄长要悌。
“而好犯上者,鲜矣”句,“犯上”的意思是冒犯在上的人,“好”读hào(浩),是喜好的意思,“鲜”读xiǎn(显),意思是少,“矣”是语气词,通常表示陈述既定的事实。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句,“作乱”就是造反,“未之有”的意思是“未有之”,在文言文中,动词之前如果有否定词,而宾语又是代词,那么宾语可以提到动词的前面,称为宾语前置,这里“未”是否定词,“有”是动词,“之”是代词,指前面所说的人、物、事或情况,作“有”的宾语,所以“未有之”就可以说成“未之有”。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句,“务”,动词,努力之意;“本”,根本。君子做事情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其他的东西,例如做事的方法、途径等(即“道”),自然就有了。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句,“为仁”连读,是行仁的意思。“也者”是两个虚词连用,“也”表示语气的停顿,“者”表示这是一个判断句。前面说过,“其”有代词和语气词两种基本用法,这里的“其”就是语气词,有“大概”“也许”“应该”之类的意思。“与”在这里要读yú(于),是句尾语气词,跟句首的“其”配合,一起表示推断的语气。这里把“行仁”之事比作一棵树,“孝弟”就是它的根,就是“行仁”的根本和基础。这个句子如果是肯定的判断,就可以说成:“孝弟者,为仁之本也。”但作者想要用一种比较柔和的语气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所以不把它说得太肯定,结果就变成:“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大意
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的;而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这种人是没有的。君子做事情,要致力于基础,基础确立了,办法、途径等就会跟着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应该是实行仁爱的基础吧。”
导读
《论语》是记载孔子与孔门弟子之间的言论与对话的书,中心人物是孔子,中心思想是孔子的学说,除了孔子自己的言论以外,还有不少出自弟子之口,如果不是孔子和弟子或弟子之间的对话,则大多是复述孔子的言论,或印证孔子的思想,或解释孔子的意思,基本上没有什么跟孔子思想大相径庭的内容。例如有子这段话,主要内容是“孝”与“弟”,落脚点在“为仁”,指出“孝”与“弟”是“为仁”的基础,这虽是有子讲的话,却同时也是孔子的观点,孔子一定在什么时候讲过类似的话,有子则在另一个场合加以复述,或者是申述,所以我们即使把它当成孔子的话,也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我们读《论语》要记住这一点,以后还有许多类似的情形,不再一一点明。
“孝”是儒家提倡的重要观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孝”又引申出“弟”的观念。一个家庭要和美,上慈下孝是基本的伦理。上不慈下不孝,这个家庭就乱了。但是“慈”容易,“孝”不容易,世上慈父慈母多,孝子孝女少。因为“慈”是本能,“孝”却不是。天下父母很少有不疼子女的。不要说人,连动物都是一样。这可以说是一切生物的本能,是物种绵延所必需的。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这种本能自然更加强烈。但是生物却没有疼爱父母的本能,因为这对物种的绵延没有影响。
在本能这一点上,人和动物其实没有区别,有区别的是,人除了本能以外,还有理性。人构筑了社会并且生活在社会中,懂得只有社会好,个人才能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建设好的社会,必须先建设和美的家庭,要有和美的家庭就必须上慈下孝。人除了本能和理性之外,还有灵性,懂得敬畏,懂得感恩,一个人的生命来自父母,成长过程也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所以,生而为人,应该敬畏父母、感激父母,也就是孝顺父母。
本能的力量很强大,而理性和灵性却不是人人强大,这就需要提倡、需要教育。孔子及其弟子深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特别提倡“孝”,而且强调孝是“为仁”的基础,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他还有可能爱别人吗?一个人在家里的言行和在社会上的表现一定有逻辑的关联,在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的社会行为就是家庭行为的延伸。“孝”“弟”基本上是家庭行为,“为仁”则更多的是社会行为。在家能够做到“孝弟”的人,在社会上才能爱其他的人,才能推己及人,与人为善,也就是“为仁”。
应当指出,“孝”其实是一种普世价值,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原则。但不是所有的文化对这一点都有深刻的体认,而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对孝道的阐述和提倡为世界各民族所不及,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而绝不是中华文化落后的原因。“五四”以来出现许多非孝的言论,其中有合理的部分,但大多失之于偏激。
最后,还要说一下“本”。“本”的本义是树根,树是从本上长起来的,所以“本”有基础的意思。自魏王弼注《老子》提出“以无为本,以有为末”来阐述宇宙架构以来,“本”(连同“有”“无”“末”一起)就开始变成哲学术语,与本义有区别了。有人读有子这一段话提出一个疑问:“儒家学说应该以仁为本,有子却说以孝为本,是不是错了?”这就犯了以后起义来解读本义的错误,因为在孔子那个时代,“本”还不是一个哲学术语,“以仁为本”“以孝为本”都是后人分析儒家学说时提出的概念,拿来质疑有子是不适当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