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HK$
79.4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HK$
56.4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4.0
《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售價:HK$
57.3
《
别怕,试一试
》
售價:HK$
67.9
《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售價:HK$
103.4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HK$
114.8
|
內容簡介: |
学校整体课程的系统设计是学校文化的重建过程,也是学校形成办学个性、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有利于培育完整学生、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本书从学校课程情境、学校课程哲学、学校课程目标、学校课程框架、学校课程实施、学校课程管理6个方面介绍了学校整体课程系统设计的整合框架,从理论基础到具体实践,对课程系统设计进行了具体阐释。
|
關於作者: |
吕锐,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原三亚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市教育研究培训院书记院长、市第九小学校长,教育 部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指导专委会委员,教育 部名校长领航工程人选,第二届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海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
目錄:
|
总论
一、 学校整体课程系统设计的现实意义
二、 学校整体课程系统设计的理论依据
三、 学校整体课程系统设计的整合框架
第一章 学校课程情境
分析课程情境是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对课程情境的分析,主要着眼于课程情境的外在环境与内在情境,其中外在环境主要包括哲学或时代精神、社会文化与社会现实、地域文化以及社区环境等;内在情境主要包含该学校的历史和办学传统、办学条件与课程现实、生源情况与教师素质等。学校通过情境分析可以全面认识课程目标的来源,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课程设计的优势与不足,助力整体课程的系统搭建。
一、 外在环境分析方法
二、 内在情境分析方法
创意设计“AIR”课程:在最宽广的领域恣意奔跑
第二章 学校课程哲学
学校课程哲学是学校对课程及其发展定位的一种精神界定和价值理解,是基于学校文化最本质的概括,是学校课程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框架。确立学校课程哲学可以传承原有的校本文化,可以从个体精神演绎成学校精神,可以从校园的每个角落中发掘,可以运用再思考再认识的哲学思维方式,可以对新思想新观点批判并超越。课程哲学决定了学校课程的价值走向、运行模式、课程框架和课程实施路径。
一、 何谓学校课程哲学?
二、 学校课程哲学的确立
创意设计“集结号”课程:让美好青春铿锵有力
第三章 学校课程目标
学校课程目标是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之一。学校整体课程目标设计应以拉尔夫·泰勒的目标模式为理论依据,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并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只有在对学生特点、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
一、 何谓学校课程目标?
二、 学校课程目标的厘定
创意设计“SHAN”课程:在这里,与最好的未来相遇
第四章 学校课程框架
学校课程框架对课程功能的发挥起关键作用,它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学校课程建设作为一项整体性工程,必须注重整体设计课程框架。课程框架主要回答学校课程结构和学校课程设置两个方面的问题,变革课程框架才能改善现有的课程文化,从而建设有国家视野、时代特征、本土情怀、校本特色,多元整合,实施活跃的学校课程体系。
一、 横向分类:学校课程结构
二、 纵向布局:学校课程设置
创意设计“海之粟”课程:让每一颗种子向阳而生
第五章 学校课程实施
学校课程实施要激活课程实施的多维路径。学校课程实施是在遵循既定方案执行中衍生灵感和创造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只有协调好实施对象中执行者和参与者的关系,并充分考量课程实施所需的内部、外部资源环境和条件,课程才能在实施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价值和功能。据此,我们在结合课程实施的三大价值取向之基础上,凝练出了课堂教学、学科建设、社团活动、研学旅行、校园节日、家校共育、项目学习和环境课程等课程实施路径。
一、 学校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
二、 学校课程实施的多维路径
创意设计“小水滴”课程:走进社会长智慧 亲近自然展灵性
第六章 学校课程管理
学校课程从理念构想到模型建构,各环节的组织与协调都要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各部门的职责分工要十分明确,各项工作的安排要有条不紊……这些都依托于对学校课程的有效管理以及科学评价。只有严格进行课程管理,不断规范课程的实施,才能确保课程设计的每一个要素都能按照既定方向行动,并及时有效地完成相应任务,保证整体课程实施的育人效果。
一、 整体性推进和统筹性落实
二、 周期性检查和及时性反馈
三、 全局性评价和系统性改进
创意设计 “小贝壳”课程:让每一个孩子唱响生命的天籁
后记
|
內容試閱:
|
丛书总序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学校依据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立足本校办学理念,分析资源条件,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注重整体规划,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处于争论和教育改革中的课程问题——为21世纪的课程议题做准备》的文件中指出:课程不仅仅是课程要素设计的技术问题,更是教育目标实现的价值问题。因此,良好的课程应该实现两个方面的平衡:一是量的平衡,即课程要素的比重是合适的;二是质的平衡,即各类要素的价值汇合度是最高的,应根据教育的最终价值来确定这种平衡。
因此,坚持素养导向,落实课程育人价值,实现良好的课程愿景,课程改革可以在两个维度上着力:一是量的维度,这是横向的要素设计维度;二是质的维度,这是纵向的价值聚合维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横向维度和纵向维度通过课程实践出现在同一个时空:横向上,课程要素布局,包括各领域课程的平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平衡、不同学科之间的平衡以及课程内在要素的平衡;纵向上,各类课程要素的价值汇合,包括课程的内在逻辑和价值的平衡、课程各要素之间的逻辑自洽性。
横向维度的“课程”和纵向维度的“课程”相融相合,要素布局与价值升华和谐地存在于课程变革实践的时候,课程改革便具有了高品质课程的整体涌现性。所谓整体涌现性,是指整体具有而其组成部分以及部分之和不具有的特性,一旦把整体还原为它的“组分”,这些特性便不复存在。在一定意义上,整体涌现性是系统的根本特征。很明显,这是课程改革的系统思维,这种思维强调横向要素的多元开放性、纵向逻辑的价值递进性,通过资源要素的横向关联和价值要素的纵向推进,形成横纵交织结构、横纵互馈状态、横联纵进效应的高品质整体涌现性。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特定的课程要素集聚与价值生成,不同课程要素的不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课程价值。课程改革的系统思维是由课程之“课”和课程之“程”构成的,其中课程之“课”主要是课程要素布局,具有丰富性、整体性、关联性和生成性;课程之“程”主要是课程价值生成,具有过程性、转变性、反思性和超越性。它们共同构成了课程的内涵、特征和方向,诠释了课程作为“跑道”和“奔跑”的全部含义。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学校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课程在任何时代都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以及受教育者个体状况。因此,从课程价值角度分析,课程改革的系统思维可以从社会学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课程改革的系统思维反映了社会意义上的课程平衡。这一层面的平衡是要在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中寻求一定的平衡。它关系到学科的设置、各种学科与活动的时间分配和时间长度,以及教育辅助设施的使用等。课程平衡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有关,课程改革必然要对学校所服务的社会和学校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给予充分的考虑。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课程改革的系统思维也反映了学习者个体意义上的课程平衡。这个意义上的平衡,是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角度来考虑的。良好的课程应该是,当个体在课程中的每个领域发展到最佳能力水平时,这种由个体所经验的课程也就达到了平衡。换言之,学校课程应能满足儿童欲在社会立足所需要的技能的、价值的、情感的、审美的、创造的需要。学校课程的平衡与否要看它是否能尽可能使儿童最大限度地发展;满足儿童各方面需要的课程,就是平衡的课程。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课程改革的系统思维要求课程开发在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之间保持平衡。儿童在学校中所体验的课程,必须有助于他调整自己以适应这个世界,这些课程能赋予他一定的知识、情感和意志,这些知识、情感和意志将使他有能力去改变那些需要改变的东西。
总之,高品质课程具有整体涌现性、要素平衡性和价值生成性。近些年来,三亚市推进“品质课程”项目,恪守过程性课程改革逻辑,秉承平衡性课程思维方式,采取整体性课程要素平衡方法和聚焦性课程价值聚合策略,多维度深度推进课程改革,获得了许多扎根经验,取得了许多看得见的成效,可喜可贺!
杨四耕
2023年3月20日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后 记
本书撰写团队立足于学校整体课程的系统设计,立足于对课程情境、课程哲学、课程目标、课程框架、课程实施和课程管理等维度理论思考的基础上,结合三亚市学校整体课程系统设计案例,完成了《学校整体课程的系统设计》一书的编撰。
本书主要由总论和六个章节构成。总论部分,主要从学校整体课程系统设计的意义和理论依据阐明了课程系统设计的依据性。我们参照了斯基尔贝克的情境模式、派纳的理解模式、泰勒的目标模式、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以及施瓦布的实践模式等理论作为整体规划的理论来源,以期从整体到部分使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更具逻辑性和系统性。在第一章中,我们从外在环境到内在情境把握学校整体课程的情境脉络。课程的哲学基础是课程存在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动力。第二章主要对学校课程哲学的定义进行了概念解读,进而对课程哲学的确立展开论述,对如何运用哲学理论促进学校课程发展进行有效分析。课程目标是学校整体课程确认的关键步骤,也是构成学校课程结构之间紧密联系的根基。第三章我们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教学领导力、社会发展研究、学科发展研究,明确了课程的培养目标。第四章以横纵为标向,横向从管理、知识和学生的视角进行分类,纵向从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划分课程设置。第五章论述了课程实施基于三大课程价值取向、衍生了八大可行路径。第六章进一步围绕课程整体的推进和落实、检查和反馈、评价和改进三个方面,从理论基础到具体实践进一步阐释了课程管理机制。
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需要对课程展开孜孜不倦的探索。《学校整体课程的系统设计》一书的完稿,得益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四耕教授的精心指导。在此,特别感谢上海外国语大学三亚附属中学、三亚市八一中学、三亚市崖城小学、三亚市第二小学、三亚市第九小学、三亚市西岛小学六所学校前期对课程实践的探索,为本书提供了翔实的案例支撑。
品质课程研究探索之途虽漫长,但我们坚信,披荆斩棘终将迎来美好和远方!
吕锐
2022年10月于三亚市教育研究培训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