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HK$
55.8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HK$
50.4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HK$
88.5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HK$
490.6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09.8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6.2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
編輯推薦: |
让每个砥砺前行,努力逐梦的人,在漂泊的旅途中,都有家乡可以怀念。
在你我的心灵深处,总有一个地方,总有一段时光,总有一些人,让我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给我们温暖,给我们陪伴,让我们放下戒备,摘下面具,真诚以对。
乡愁与空间和时间的距离是成正比的,离家越远,情感越浓;离家越久,情感越深。
|
內容簡介: |
《似水流年,家乡味道》是一本关于故乡记忆的散文集,作者以细腻的感情,生动的笔触,将游子对故乡的深情娓娓道来。全书分为“那年那风味”“那年那动物”“那风情那人”三辑,撷取童年故乡生活中的美食、动物、亲朋故交、乡村往事作为创作对象,构建起关于故乡记忆的优美版图。
“那年那风味”中,作者将笔触对准童年的美食,如:刁子鱼、油豆腐、腊肉、猪血丸子、糍粑等,色香味俱全的描写瞬间勾起无数游子舌尖上的记忆;“那年那动物”中乡村少年的动物小伙伴、儿时趣事纷纷登场,宠物灰鸡婆、生产队的鸭、捉泥鳅等既有温情又有野趣;“那风情那人”中作者饱蘸感情追忆难以忘怀的亲朋故交以及乡村往事,露天电影、斗鸡、偷桃等文章,既有时代的烙印,又有作者独特的经历和感受。
|
關於作者: |
曾高飞,湖南祁东人,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资深媒体人、作家、影视编剧,著有散文集《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流浪》《似水流年,家乡味道》,长篇小说《生如夏花》《小镇青年》《九尾狐》《红尘欲望》《窥浴》《手机江湖》以及“前行的人生”三部曲《挣扎的成长》《青春花开》《浴火重生》,小说集《感情通缉令》等,财经作品高飞锐思想丛书之《决胜话语权》《产经风云》《争夺话语权》《元宇宙掘金秘密》等,独立或参与编剧多部电影、电视剧本。
坚持左手财经,右手文学,希望这辈子能够“躺着思考,坐着写作,站着做人,跑着逐梦”。
|
目錄:
|
序:穷人家的孩子,你懂? … 001
自序:记住乡愁,把感动留下 … 007
第一辑?那年那风味
刁子鱼 … 003
油豆腐 … 010
腊?肉 … 018
猪血丸子 … 026
红薯粉条 … 032
油?渣 … 040
糍?粑 … 045
雷公菌 … 051
凉?粉 … 057
爆米花 … 062
咸?蛋 … 068
粽?子 … 074
月?饼 … 081
第二辑?那年那动物
与我同龄的儿时宠物灰鸡婆 … 091
生产队的那群鸭 … 099
那三只鹅 … 107
那年那狗 … 112
那年那猪 … 119
那年那牛 … 126
那年那窝荷兰猪 … 133
捉泥鳅 … 139
钓黄鳝 … 146
摸螺蛳 … 151
抓螃蟹 … 158
蛇 … 165
第三辑?那风情那人
野?炊 … 173
尝?鲜 … 179
偷?人 … 186
露天电影 … 193
纸包糖 … 200
单?车 … 206
钢?笔 … 213
电视机 … 220
斗?鸡 … 227
偷?书 … 232
偷?桃 … 239
偷西瓜 … 246
外?婆 … 252
很想为奶奶立块碑 … 258
花儿是那样红 … 262
遗落在乡村的天才兄弟 … 267
那位英才早逝的兄弟 … 273
|
內容試閱:
|
自序:记住乡愁,把感动留下
再忙碌的生活,再淡薄的人情,再世故的思维,都没法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在你我的心灵深处,总有一个地方,总有一段时光,总有一些人,让我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给我们温暖,给我们陪伴,让我们放下戒备,摘下面具,真诚以对。
对离乡背井、漂泊在外的我来说,这些就是家乡,这些就是家乡的味道。
转眼就是人到中年,离开家乡已经二三十年了。当初背起行囊离家的时候,我还是一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青涩少年;现在已经是两鬓秋霜、隐约秃顶的油腻大叔了。随着年龄增长,离开家乡的距离,是越来越远了,先是从村庄到县城,然后从县城到省城,再南下广州深圳,最后是北漂,在首都定居下来。这些年的漂泊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乡愁与空间和时间的距离是成正比的,离家越远,情感越浓;离家越久,情感越深。
处在一个伟大时代,人类对世界的改造能力前所未有。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记忆中完全不一样了,成了一个陌生的存在。当年的山川河流,道路桥梁,稻田、池塘、房屋早就不是印象中的面貌,甚至不复存在了。当年的亲人、熟人,老的老,死的死,就连流着清鼻涕一块儿长大的童年伙伴,也成了油腻大叔或者徐娘大妈,早就没了记忆中或愣头或清纯的模样。那片土地孕育出来的新生命,他认不得我,我也认不得他了。已经物非人非的家乡,是彻底回不去了,既回不去当年的风景,也回不到当年的时光。
越是回不去,就越想回去。我是回家最勤快的人。每年春节都要拖儿携女往家乡跑,让成长中的后辈感受乡下的年味——年味是家乡留下来的最有当年味道的项目了;即使是平时一个人,一年也要回家跑几趟,去寻觅家乡留在记忆中的蛛丝马迹。庆幸的是,父母双亲健在,当年最要好的童年伙伴正当壮年,与他们一起,炒几个小菜,温一壶米酒,边吃喝边忆苦思甜,仿佛一切又回来了。对那段艰难困苦的时光,大家的感觉都是一样。忆苦思甜是一个永远的话题,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感谢这一生选择了以文字谋生,尽管物质清贫,精神却很富有。对家乡和过去的岁月,不仅仅是回忆,还可以用文章,将回不去的故乡和时光记下,让时光倒流,让自己穿越,就像抢救文物,借此还原一个已经陌生了的环境,一个已经陌生了的时代,一些已经陌生了的画面,却是一份永远不陌生的情怀。
很多人觉得写作很苦很累,只要能找到新的门路,就放弃了。对我来说,却是一种创造的快乐过程和幸福的体验享受,尤其是在写作这些乡土散文的时候,仿佛又是一个童年、少年的自己在那个环境里重新来过。伏案写作中,听得到当年的风声从耳边刮过,闻得到当年的饭菜清香从鼻畔拂过,看得到当年的明月白晃晃地照在窗前;风声中,还有母亲年轻时的呼唤隐约传来;那些抓过的鱼,捕过的青蛙,摸过的螺,钓过的黄鳝,就像钱塘江的潮水一样汹涌而来,浮现眼前。
也许,记忆中的家乡和那段成长的时光,我们是回不去了;但情感上,我们却也走不出来,甚至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很多有共同成长经历和感受的朋友,在读完文章后,留言、打电话、发微信,说写得很好,很有味道,看得眼泪都来了,与之相关的各种命题作文也纷至沓来。看来,对家乡的惦记,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并非我一个人。
不管见没见过,认不认识,网友粉丝的命题作文,我一般都会写,除非那景我没见过,那事我没做过,那情我没经历过。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系列乡土散文,并非我一个人的创作,而是集体智慧和血汗的结晶。那些熟悉的、陌生的朋友,在此笼统且真心地谢过了。
有一个同在北京逐梦的老乡评价我的乡土散文说,我的文章让他“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么高的评价让我心有窃喜,也惴惴不安。若真如此,吾心足矣。所有缺眠少觉和身体的不适,都无足轻重,不值一提了。
因为我把岁月的感动留下,与他们一起重温了或浅或深,或淡或浓的美味乡愁。
腊?肉
青春年少时就背起简单的行囊,外出闯荡,为改变命运,民工一样打拼,候鸟一样迁徙,先是广州南泊,后是北京北漂,之间还在长沙和成都短暂停留。
在家乡时没感觉,一离开那片土地,浓浓的思乡之情就袭上心头,梦里梦外都是湿漉漉的离别场景,想那白发苍苍、加速老去的父母,想那又熟悉又开始陌生的乡音,想那早就物非人非的村庄草木,更想那母亲烹饪的味道各异的地道湘菜。
尽管每年到头都要赶回乡下,陪父母一起过年,风雪无阻。但每次都因为小家和工作,行程短促,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一样,不仅没有消融化解乡愁,反倒让乡愁在告别父母、离开故土那一刻,变得更加浓郁、更加纠缠——甚至还有记忆中很多美味都没有吃到呢。
早在2019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中秋夜,遥望故乡,就暗下决心,希望这个年,要在年前提前多日到家,在年后延缓多日才返京,在故乡安安心心地待个十天半月,把往年来不及仔细品尝的家乡美味一次吃个够,尤其是那碗“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腊肉。
可人算不如天算,计划不如变化快。临近年关,新冠疫情肆虐,将如意算盘打得粉碎。那几天,待在老家,刷着屏幕,浏览着关于疫情的报道,坐立不安,生怕回不到北京了,影响工作,尤其是孩子学业。初三清早,不得不拿起行李,携儿带女,匆匆返京。原来计划在家待得最长的一个年,结果变成最短的了,真正在家只待了四天时间;原来很多想吃的东西还是没有口福吃到。
那天清早,走的时候,天都没亮。我怅然若失地推开厨房门,看见腊鱼腊肉已经在腌制了——这只是第一道工序。肉们静静地躺在几个大盆里,色泽透亮,比鲜肉还鲜。我掩上门离开的时候,馋得使劲地咽了一下口水。
家乡的腊味五花八门,只要是肉,都可以用来做腊肉。不是肉的豆腐也可以,半腊的豆腐叫香干,腊透了的叫腊豆腐。我们都知道香干好吃,是湖南一大特色,其实腊豆腐的味道比香干强多了。
乡下人过日子很节俭,剩啥腌啥,腌啥熏啥。鸡鸭鱼肉都可以做成腊肉,牛肉羊肉,兔肉等都可以,动物内脏也可以。一般的腊肉是指腊猪肉。猪肉在江南的农村十分普遍,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养了两三头猪,在过年的时候宰杀,习惯了吃猪肉,所以肉直接指猪肉,其他动物的肉再在前面加动物名称。关于动物内脏,腊猪肠做得比较多,通常也叫腊肠。
做腊肉有两道关键工序,即腌制和熏烤。原材料以半肥半瘦的五花肉最好,一块两到四斤之间,薄了易熏干变硬,厚了又熏不透。在肉面抹上一层盐,放进盆或桶里腌制。这道工序大概需要两三天。讲究一点的,放些许茴香、花椒、八角、桂皮、陈皮、丁香、生姜等一起腌制。湖南人不喜欢麻味,放花椒的很少;四川人腌制腊肉,一般都放花椒。
在我看来,放盐就行了,其他都可以省了。因为腊肉做好了,本来就格外香了,不放其他香料,原汁原味原香。放了香料,就喧宾夺主,不地道了。母亲做腊肉是不放其他香料的,正合我胃口——当然,也可能我的胃口是母亲培养出来的。
腌制好了,就放在柴火灶上熏烤。这道工序,短则十天八天,久则可以一直挂在柴火灶的横梁上,直到吃完为止。
熏烤是一个细致活,尤其是前三五天,要多费心思,一天在意留心几回。将腊肉用铁丝拴上,生火做饭的时候,挂在柴火灶上空的横梁上,笔直地垂下来。饭菜做好,把火灭了,用柴灰或者糠或者瘪谷盖住炭火,在灶上放一块铁丝搭子,把肉从横梁上取下来,放在搭子上。
在灶上熏烤,很多时候是在夜间进行。乡下老鼠多,为防老鼠偷吃,主人往往用锅盖将腊肉罩在下面,不留一丝缝儿,风都吹不进去。晚上老鼠围着锅盖,闻着香味,又吃不到,急得团团转,吱吱叫,嘴和脚被烫了很多次,最后还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腊肉被熏得吱吱作响,豆大的油不断往下掉,香喷喷的。油滴在柴灰上,发出扑哧扑哧的声音。由于油燃点低,每滴下来,都要燃起一团蓝蓝的小火苗,冒出阵阵青烟。那香味,瞬间弥漫了全屋,飘飘荡荡,涟漪一样扩散开去,在村庄周围弥留,真是一家熏肉,全村闻香。
熏好的腊肉,经年不腐,方便存储。那块腊肉,外表黑乎乎的,切开来,瘦肉是红色的,肥肉是淡黄色的,透明发亮,色泽鲜艳,油脂直往外冒,好看极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