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织补·增效:城市更新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韧性提升路径研究

書城自編碼: 393686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建筑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作者: 冯姗姗,李玲
國際書號(ISBN): 9787577200071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47.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HK$ 490.6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09.8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6.2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2.2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0.6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HK$ 121.0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7.1
《中国城市史研究(城市史研究指南)》
+

HK$ 33.4
《通风管道技术规程 JGJ/T 141-2017》
+

HK$ 133.4
《城市更新》
+

HK$ 90.9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性保护与更新》
+

HK$ 89.7
《城市更新实施决策与指引》
+

HK$ 17.4
《GB/T 51217-2017 通信传输线路共建共享技术规范》
編輯推薦:
关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韧性实现空间及路径,为城市更新中的绿地规划实践提供可行的路径。
內容簡介:
本书共包括6章。第1章阐述了研究背景及城市更新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与困境。第2章厘清绿色基础设施韧性的内涵及韧性特征,从目标、策略及路径构建了城市更新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的逻辑框架及技术路线。第3章论证了存量空间增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韧性的潜力及价值。第4章从城市尺度阐述了绿色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的需求,并整合城市需求与场地属性进行徐州市绿色基础设施增绿选址的实证研究。第5章阐述了社区尺度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诉求,以徐州市鼓楼区为例,进行了基于城市公园绿地公平性提升的绿色基础设施布局优化研究。第6章从建筑与绿化复合角度识别绿色基础设施存量空间类型,提出城市更新背景下建筑与绿化复合技术要点及规划设计策略。
關於作者:
冯姗姗: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职于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2007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学位;2016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市政工程博士学位,其间赴柏林工业大学环境规划系交流访学一年,2022―2023年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采矿迹地生态重建及再利用、城市棕地更新、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城市双修”视角下棕地的绿地转型潜力、机制及规划响应研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中德合作项目,在Land、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生态学报》、《中国园林》等SSCI、CSCD期刊上发文30余篇,出版专著1本。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四),徐州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 李玲:硕士,高级城乡规划师,注册城乡规划师,现任徐州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院长、中国矿业大学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更新、生态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的规划编制研究工作。工作以来获各级各类优秀规划设计奖近百项,获2010江苏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奖一等奖,获德国国际合作组织奖学金并由徐州市人民政府公派至德国学习工作一年,在徐州市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中因成绩显著而获得嘉奖,获第九届淮海科技奖一等奖,被评为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五一巾帼标兵等。
目錄
1 绪论 001
1.1 背景与形势 002
1.2 问题与困境 003
1.3 城市更新背景下绿地建设的思维转变 005

2 城市更新背景下GI韧性提升的内涵及逻辑 009
2.1 GI韧性的内涵 010
2.2 城市更新背景下GI韧性提升的逻辑框架 015
2.3 城市更新背景下GI韧性提升的技术路线 026

3 存量空间:城市GI韧性提升的载体和契机 031
3.1 存量空间的内涵 032
3.2 存量空间提升GI韧性的潜力 034
3.3 相关研究及实践 039

4 城市尺度:城市功能需求导向下的GI韧性提升 049
4.1 城市功能需求的内涵 050
4.2 城市需求下GI韧性提升实践案例及经验 052
4.3 实证研究:整合城市需求与场地属性的徐州市GI增绿选址 060

5 社区尺度:融合居民需求的GI韧性提升 107
5.1 社区尺度GI 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诉求 108
5.2 融合居民需求的GI韧性提升实践案例 111
5.3 实证研究:社区尺度基于城市绿地公平性提升的非正式绿地的GI转化路径 123

6 建筑尺度:建筑与绿化复合的GI韧性提升 163
6.1 建筑与绿化复合的需求及发展 164
6.2 建筑与绿化复合的潜在存量空间类型 173
6.3 建筑与绿化复合提升GI韧性的表现 184
6.4 城市更新背景下建筑与绿化复合的实践案例 191
6.5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建筑与绿化复合技术及规划策略 204

参考文献 214
后记 243
內容試閱
前言 本书的策划与撰写基于作者对当前城市发展和绿地建设的思考及探究。改革开放40余载,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城镇化进程,随着城镇化率突破60%,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建设阶段转到存量提质增效阶段,城市更新随之进入重要发展时期,成为推动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与此同时,面临气候变化等诸多不确定性风险,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人口与经济活动过度聚集导致城市发展中脆弱性和无序性不断叠加,提升城市韧性已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路径。因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认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结构性支撑,可以通过自然生命体的自适应和自组织特征来应对各类不确定性扰动,是韧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性指标,更是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美丽宜居环境愿望的城市建设途径,该领域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学术界和城市建设、城市经营等实践管理中备受关注的课题。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如何对绿色基础设施进行织补与增效,提升其韧性,增强其应对不确定变化的响应能力,是当前城市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增绿地及更新已有绿地是增强绿色基础设施韧性的有效途径。尤其是新增绿地可以优化原有绿地结构、补充绿地服务功能。然而在城市高密度建成区有限的空间内,游憩、生态等需求高,但新增绿地空间少之又少。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城市中由于长期闲置而形成的自然过程主导、生长自然植被的棕地和废弃地等存量空间。这些存量空间由于具有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增强城市气候及雨洪调节能力、增加公众健康福祉、提升城市绿地公平性等重要价值,被公认为是提升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韧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但面对有限的存量空间、高昂的绿化费用和极低的经济回报,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增效的效益最大化,科学评估城市中哪些区块对绿地的需求最高,哪些存量空间位于提升绿色基础设施韧性功能的关键位置,哪些存量空间存在最大的社会生态功能潜力,哪些存量空间需要优先更新?回答以上问题,必须以系统、整体的思维看待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韧性提升及更新实践,将绿地及潜在绿化存量空间置于城市空间进行系统评价。以典型城市问题为导向,以补缺城市功能为目标,织补重构层级合理、模块清晰、互通互联的弹性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整体、科学、高效地实现绿色基础设施韧性的提升。本书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不同尺度的需求为导向,打破传统碎片化“见缝插绿”的被动式城市增绿模式,基于城市存量空间系统识别,构建了灵活可变的、适宜不同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绿色基础设施布局优化及功能提升方法框架,精准地支持决策者将有限的财力、时间投入最关键、最紧迫或整体效率最高的区块,从而实现绿色基础设施整体结构及功能的最优化。 本书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双修’视角下棕地的绿地转型潜力、机制及规划响应研究”(51808543)和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资助课题“基于废弃地更新的GI韧性提升路径及协同规划研究”(2020030303)的成果,以及相关城市发展建设实践经验进行整理。本书在研究绿色基础设施韧性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以城市、社区及建筑3个尺度的案例专项研究为依托,试图阐明城市更新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更新规划的路径与策略,并为绿色基础设施韧性提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书共包括6章。第1章阐述了研究背景及城市更新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与困境。第2章厘清绿色基础设施韧性的内涵及韧性特征,从目标、策略及路径构建了城市更新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的逻辑框架及技术路线。第3章论证了存量空间增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韧性的潜力及价值。第4章从城市尺度阐述了绿色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的需求,并整合城市需求与场地属性进行徐州市绿色基础设施增绿选址的实证研究。第5章阐述了社区尺度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诉求,以徐州市鼓楼区为例,进行了基于城市公园绿地公平性提升的绿色基础设施布局优化研究。第6章从建筑与绿化复合角度识别绿色基础设施存量空间类型,提出城市更新背景下建筑与绿化复合技术要点及规划设计策略。 本书既是作者用心血和汗水辛勤浇灌的成果,更是高校研究团队和设计院合作的集体智慧结晶,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冯姗姗负责选题策划、全书统稿,以及第2、3、6章的撰写;李玲负责研究方法的确定、技术问题的把关,以及第1、4、5章的撰写。同时,在全书框架设计和研究思路方面,常江教授给予了大量指导。本书的完成还得到了研究生胡曾庆、寇晓丽的支持和帮助,他们为本书的内容提供了大量基础研究成果及素材,也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同时,在本书撰写期间还得到研究生田婷、韦昱光、丁鑫鑫、王楠及赵婧莹的协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最后特别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周永华编辑的不断鼓励和帮助。在团队及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本书才得以如期出版。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延续不断、动态更新的过程,美好生活的缔造也源于一针一线的织补与绣绘。本书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对绿色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的路径进行研究,契合当前城市发展的政策背景和现实需求,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韧性建设与城市闲置土地更新结合在一起,成果具有实效性和创新性。本书适宜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环境科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可为规划设计、管理、科研和技术人员提供新的思路和实现路径。本书也可作为高校师生、科研工作者及政府决策部门人员的参考资料,为他们提供有关规划管理、政策实施、资源优化、方法路径等方面的参考和启发。 由于作者水平及能力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1绪论
1.1 背景与形势
1.1.1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城市发展目标的韧性转向
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紧迫挑战之一,其中城市成为气候变化问题最为突出的敏感区域。早在2011年就已有超过半数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作为人口高度集聚及高密度经济活动长期存在的空间,其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s,SES)通常极其脆弱和不稳定。当前,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事件(如城市内涝、高温)频发,对人类健康、安全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比如,由于气候变暖,1901―201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0.19 m,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预测在21世纪末海平面将上升0.52~0.98 m(陈崇贤 等,2020),众多沿海城市或地区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威胁;2021年,郑州市遭遇“7·20”特大暴雨灾害,短短3天的降雨量就超过之前一年的年平均降雨量,城市的防洪排涝体系失效,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城市作为复杂系统,其可持续发展依赖自身的韧性。韧性作为城市在长期抵御外来因素干扰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及改变能力,为缓解以上矛盾和风险提供了新思路和创新途径(邵亦文 等,2015)。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下,提升韧性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如何应对并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提升城市韧性已成为全球城市面临的共同议题(王忙忙 等,2020)。
1.1.2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成为城市韧性提升的重要载体
城市韧性指城市系统面临不确定性扰动的冲击时,通过适当的准备和缓冲来应对,从而保障公共安全、有效维持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等城市各项活动正常运行的能力(邵亦文 等,2015)。联合国减灾署在“让城市更具韧性十大指标体系”中,将“保护城市的生态系统和自然屏障”作为十大指标之一。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作为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相互联系而构成的城市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借助自身多尺度、多功能的特性,表现出了能够协同减缓冲击和适应各方共同利益的能力(石渠 等,2022),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维持韧性的重要载体(栾博 等,2020)。绿色基础设施对城市韧性的作用主要可通过提升城市可持续性的“发展韧性”和抵御自然灾害与极端事件的“灾害韧性”两方面体现。绿色基础设施可通过生态技术减轻灰色基础设施的不利影响,作为城市刚性物理空间中的柔性缓冲器,充分发挥固碳减排、缓解热岛效应、优化微气候环境等作用,为城市提供生态系统服务(Demuzere et al.,2014)。同时,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韧性系统在紧急状态及系统恢复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如可以提供灾后避难场所及重建空间等。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