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置身时代的社会理论

書城自編碼: 393825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美]史蒂文·塞德曼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84930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80.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叶锦添自传:向前迈进的日子(奥斯卡艺术指导获得者 叶锦添 50多年的人生经历,近40年的从业经历,向前迈进,步履不停)
《 叶锦添自传:向前迈进的日子(奥斯卡艺术指导获得者 叶锦添 50多年的人生经历,近40年的从业经历,向前迈进,步履不停) 》

售價:HK$ 148.4
四十自述: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代表之作(胡适回顾自己前四十年的成长轨迹与心路历程)
《 四十自述: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代表之作(胡适回顾自己前四十年的成长轨迹与心路历程) 》

售價:HK$ 78.2
特权与焦虑:全球化时代的韩国中产阶级
《 特权与焦虑:全球化时代的韩国中产阶级 》

售價:HK$ 90.9
供应链金融(第4版)
《 供应链金融(第4版) 》

售價:HK$ 113.9
人人都想当网红?新媒体与注意力博弈
《 人人都想当网红?新媒体与注意力博弈 》

售價:HK$ 78.2
对话的力量,风靡全球的教练式沟通
《 对话的力量,风靡全球的教练式沟通 》

售價:HK$ 67.9
人的行为
《 人的行为 》

售價:HK$ 110.4
北京中轴线知识一点通
《 北京中轴线知识一点通 》

售價:HK$ 90.9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3.5
《民族与社会发展》
+

HK$ 54.9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

HK$ 82.3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河南实践》
+

HK$ 107.7
《大学问·黄宗智对话周黎安:实践社会科学》
+

HK$ 84.7
《群团社会工作案例评析》
+

HK$ 130.7
《危中有机:大变局下的非洲(中国非洲研究评论总第十辑)》
編輯推薦:
把道德立场放入社会理论,面向今天的社会理论指南
从社会学经典理论至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酷儿理论、后殖民主义的连贯梳理
內容簡介:
本书是美国社会学家史蒂文·塞德曼的著作,梳理了从社会学成立伊始至21世纪初期的社会学理论。在清晰明确地概括每个社会理论家、社会理论流派的学说之外,作者还结合写作时的社会环境与背景对各个理论进行了评述,将道德维度加入社会理论,将社会学的种种承诺、概念和知识相对化,试图以此将社会理论带入公共生活的讨论中,融入有关社会世界当下与未来面貌的持续对话和冲突之中。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知识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有所不同,其首要价值就蕴含于知识所想象并助力缔造的那些类型的生活。正是这样的希望,在大约两百年的时间里引领着社会学和现代社会理论的。也正是这一希望,激发了本书。”
關於作者:
史蒂文·塞德曼(Steven Seidman, 1948—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关注社会理论、文化、性别、民族主义等方向,长期研究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和倡导后现代方法论。
目錄
目录
序 言
致 谢
导 论
第一编 经典传统的兴起
第一编 引言
第一章 论一门有关社会的科学:启蒙运动与
奥古斯特·孔德
第二章 卡尔·马克思的革命性理论
第三章 社会学的承诺:埃米尔·涂尔干
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的反讽性社会理论
第一编 结语
第二编 重审经典传统:美国社会学
第二编 引言
第五章 塔尔科特·帕森斯、彼得·伯格与托马斯·
勒克曼的宏大理论
第六章 兰德尔·柯林斯与彼得·布劳的科学型理论
第七章 赖特·米尔斯与罗伯特·贝拉的道德型社会学
第二编 结语
第三编 重审经典传统:欧洲理论
第三编 引言
第八章 尤尔根·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第九章 斯图尔特·霍尔与英国文化研究
第十章 安东尼·吉登斯与皮埃尔·布尔迪厄的批判社会学
第三编 结语
第四编 修正与反叛:后现代转向
第四编 引言
第十一章 雅克·德里达、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和让·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世界
第十二章 米歇尔·福柯论规训社会
第十三章 齐格蒙特·鲍曼的后现代性社会学
第四编 结语
第五编 修正与反叛:身份政治与理论
第五编 引言
第十四章 女性主义理论/男性特质研究
第十五章 批判性种族理论/白人研究
第十六章 男女同性恋及酷儿理论/异性恋研究
第十七章 殖民话语研究
第五编 结语
第六编 修正与反叛:世界秩序理论
第六编 引言
第十八章 从国族到全球:大卫·赫尔德与玛丽·卡尔多
第十九章 全球资本主义: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与曼努埃尔·卡斯特
第二十章 帝国的复归?迈克尔·哈特与安东尼奥·奈格里、大卫·哈维与迈克尔·曼
第六编 结语
第七编 后学科性理论的兴起
第七编 引言
第二十一章 后殖民国族主义的理论阐述:“语域”理论阐述一例
第二十二章 杰弗里·亚历山大:在幻灭时代重构民主理论
第二十三章 南希·弗雷泽:为激进民主而辩
第七编 结语
索 引
译者说明
內容試閱
序言
我属于典型的60年代之子。我从大学辍学,将自己的身体视作快乐之源,反叛之源,毅然远行,去改变世界。在我想象中的社会领域,是一块蕴藏着自我更新与集体更新的巨大可能的场地。随着60年代在毒品、暴力以及不是政治极端主义就是自由包容一切的选择中陷入死胡同,我也追随着成群结队的中产阶级涌进研究生院。在我眼里,社会学这门学科有助于领会我的个体世界与集体世界,同时还能促进我去想见一个不同的、更好的未来。
我回忆起自己作为一名社会学家的最初几年所感受到的幻灭。我期盼同事们会与我分享对社会学的道德观照,但现实逐渐令人清醒过来。我钦佩同事们的研究技能和学术成就,但他们很少阅读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东西;他们很少有人自觉地将学术研究与公共论辩和争议相关联;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社会学文化大体上显得格局狭隘,在这个世界里,保持“科学的”论述腔调和对地位的患得患失制造出一种故步自封的专家文化。这些个体头脑聪明、意愿良好、三观颇正,但他们的才智却受着一种特别的文化的规训,这种文化常常无视历史,无视美国之外、“西方”之外的各种文化,缺乏与由道德论辩和政治论辩组成的公共世界之间的牢固纽带。这就是职业化大潮之下的残破景象,我对此深感困扰。
我做出了反叛。我转向现代社会思想的根源,为的是抨击社会学不该放弃其道德承诺。从80 年代,我开始研究欧洲社会理论的启蒙运动渊源。此前推动我在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上做出反叛的那种激情,如今导向了寻求改造社会学。我希望在现代社会理论的最初灵感中找到依据,把社会学看作具备某种道德和政治宗旨来探讨。我发现了自己寻求的目标:将社会分析视作社会批判与变革的载体的那些启蒙哲人(philosophes)与经典。
但此后,随着60 年代的记忆逐渐褪去,我自己的文字也变得模糊。浸淫在80 年代美国不问政治的精神氛围中,我被社会学的学科文化所吸融。我开始自认是名“理论家”,仿佛理论有其自身的研究问题和价值观念,与社会分析和批评不相干。我逐渐在“理论”讨论中迷失了自我。我在研究中开始感觉到枯燥乏味,缺乏意义,觉得与自己最初要成为一名社会学家的那些道德政治动机渐行渐远。
艾滋病的危机惊醒了我。那是1981 年。我还记得读到了一种神秘的病,正在夺取男同性恋的生命。我回想起媒体的歇斯底里,恐同公众的反应,以及政府方面的漠视。我当时正住在新墨西哥,努力写完一本讨论经典社会理论家的书。正当我满脑子都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或涂尔干的《自杀论》时,艾滋病造成的死亡似乎呈指数式增长。对于60 年代的社会反叛,本来就出现了反制的逆流,艾滋病的疫情更加剧了这种趋势。美国似乎再一次陷入了一场重大的政治文化战争的阵痛。作为一名左派,一名男同性恋,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磨砺和脆弱。我所珍视的进步主义文化遭到了攻击。艾滋病成了敌人,杀害我的朋友,并威胁到我个人。置身这一片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上的动荡之中,我有关经典社会学的研究愈发让人感到毫无意义,整个社会学领域亦是如此。
不妨说,我在80年代早期离开了社会学。我完成了讨论经典社会理论的书。但我的关注焦点已经明确转移了。艾滋病以及对60年代各种进步主义思潮的反制完全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开始收集报章上一切有关艾滋病和社会反制的剪报材料,不再阅读社会学和社会学理论。随着有关身体、性相(sexuality)、性别(gender)和知识的政治进入了我生活的中心,我发现自己沉迷于女性主义、男女同性恋研究、种族理论、后结构主义和文化研究的相关文献。我在这些领域从事阅读和撰述,其实已经不再属于社会学学术共同体。
然而,我后来又回到了社会学。某种程度上,我是作为一名社会学家来写这本书的。原因何在?
或许,我被吸引回这门学科,就像是一名成年未久的年轻人,刚获得一些独立性和个体性,带着几分新确立的归属感,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社会学就是最初养育我的共同体,赋予我一些新的方式来思考自身,思考社会世界。我意识到,自己越是抗拒社会学,就越是被它所吸引。我意识到,这门学科正是适合我的那类家园。我愿意把社会学想作是某种扩大家庭,甚至更好的讲法是,一个教会。我们带着激情相互争执,有时甚至满怀忿怼,因为我们的最深切的信念,最牢固的价值观,有许多就附着于我们的社会观念,也因为我们彼此之间有着由衷的关切,哪怕不是始终亲密无间,但作为个体,我们都共享着同样的学科历史与文化。
我已经回归社会学,但和自己“出游”之前的那个我已不再完全一样。就像在某个异文化中待过相当时间的人一样,我开始把自己的原乡本土看作无非许多文化中的一个而已。我开始把社会学的种种承诺、概念和知识相对化。尤值一提的是,我开始把战后社会学家之间的理论论辩看成无非是就“社会世界”展开论辩的一种传统。社会学理论家们对其核心问题,比如有关社会行动和秩序的逻辑,有关冲突范式与秩序范式谁更有效的争论,或是有关微观分析层次与宏观分析层次之间关系的探究,都错误地想象成关乎“社会”(the social)的本质。这里的预设在于,如果有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要严肃地思考一下社会世界,就必然归结到围绕这些议题的思考。按照人类学家的说法,这就属于族群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的例证,这种做法就是宣称某个群体的特定价值和观念具备普遍性和有效性。比如说,战后西方女性主义者就不曾把这些理论问题界定为核心问题。相反,女性主义论辩所围绕的问题,是性别的自然特性与社会特性,作为社会说明的主导范畴的性别概念,男性支配的起源,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身份与差异的性质,以及支配与抵抗的多重特征。
将社会学理论相对化并不意味着否认其重要性。社会学理论中有很多东西很有价值,值得去捍卫,尤其是其从社会维度对自我的理解,用来理解各种制度乃至整个社会的丰富的概念语言,对社会的发展、秩序与危机的阐述,以及其文化性社会研究的传统。不过,社会学理论也在很多时候变得与公共生活相隔绝,追逐科学这个偶像,到了把自己搞得晦涩难懂的地步。最近几十年尤其如此。许多社会学理论已经放弃了道德维度和政治维度的意向,即不再作为批判性分析与变革的媒介去介入世界。
我回归社会学,宛如初入学科之门,满怀希望找到一处家园,在其中社会分析之所以得到珍视,是因为受到让世界更美好的意愿的激发。这并不等于说要放弃经验研究,也不意味着放弃分析性的视角。不过,我的确相信,社会学的宗旨并不是积累知识,确立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或打造一套社会学体系,而是融入有关社会世界当下与未来面貌的持续对话和冲突。知识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有所不同,其首要价值就蕴含于知识所想象并助力缔造的那些类型的生活。正是这样的希望,在大约两百年的时间里引领着社会学和现代社会理论。也正是这一希望,激发了本书。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