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HK$
77.3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HK$
143.4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HK$
99.7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HK$
44.6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HK$
333.8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HK$
132.2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HK$
99.7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HK$
210.6
|
編輯推薦: |
提高灾害防御水平,是发展的重要保障。本从书共包含《建筑工程灾害防御理论与技术》《城市区域灾害防御理论与技术》《城市建设灾害防御技术应用》三本,主要依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合作单位的相关科研成果和推广应用经验,内容覆盖了城市建设面临的典型灾害防御关键技术,以深入、全面的研究成果为支撑,全方位构建城市建设综合防灾技术体系,将为持续加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提升我国城市安全发展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丛书将城市建设灾害防御中的广度和深度要求有机结合,着力于解决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防灾新问题,提出新对策,贯彻新理念,分享先进的防灾技术,可供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
內容簡介: |
本书整理归纳了近年来典型灾害防御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旨在通过典型案例向读者介绍城市建设领域灾害防御相关技术的具体应用。根据应用对象的不同,本书内容分为建筑工程灾害防御技术应用、城市区域灾害防御技术应用和灾害防御信息化技术应用三部分。
建筑工程灾害防御技术应用介绍特殊消防设计、超高层建筑抗风研究、结构加固改造等技术在一些代表性工程中的应用;城市区域灾害防御技术应用介绍综合防灾规划、消防规划、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内容以及城市洪涝动态模拟的方法、系统和案例;灾害防御信息化技术应用介绍城市安全韧性影响评价系统、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决策系统、大震巨灾仿真模拟系统的总体架构、功能模块、系统应用等内容。
|
關於作者: |
李引擎,丛书主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顾问副总工程师。曾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建筑防火研究所所长;现兼任中国消防协会法人、副会长,建设部建设工程消防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建设部建设工程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等社会学术职务。入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科学中国人”2013年度人物。期从事建筑防火科研工作,组建了我国建筑业第一个建筑防火研究所,是我国性能化防火设计发展普及的奠基人之一。
于文,本书主编,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多次配合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开展城乡建设防灾现状调研和灾害现场调查工作,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部级科研课题,主编国家标准《洪泛区和蓄滞洪区建筑工程技术标准》,参编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10余项,协助行业管理部门编制多项技术指导文件。
|
目錄:
|
第1章 建筑工程灾害防御技术应用 001
1.1 张家口奥体中心特殊消防设计/001
1.1.1 项目概述/001
1.1.2 消防设计问题及解决方案/002
1.1.3 特殊消防设计方法与思路/009
1.1.4 人员疏散安全性分析/026
1.1.5 评估结论/077
1.2 “中国尊”超高层结构抗风研究/084
1.2.1 项目概述/084
1.2.2 风洞试验/084
1.2.3 结构风振响应试验/086
1.2.4 基底剪力和弯矩响应/089
1.3 国家博物馆结构加固改造工程/090
1.3.1 项目概述/090
1.3.2 原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091
1.3.3 加固原则及绿色技术措施/091
1.3.4 结构加固及节点设计/093
1.3.5 加固、改造效果/097
第2章 城市区域灾害防御技术应用 099
2.1 综合防灾规划———北京市门头沟区/099
2.1.1 项目概述/099
2.1.2 规划主要内容/100
2.1.3 规划成果/101
2.2 消防规划———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112
2.2.1 项目概述/112
2.2.2 消防安全布局规划/112
2.2.3 消防站布局规划/117
2.2.4 消防装备规划/118
2.2.5 消防通道规划/119
2.2.6 消防给水规划/121
2.2.7 消防通信规划/123
2.2.8 消防与其他专项规划/125
2.2.9 消防宣传规划/127
2.2.10 建设规划与投资概算/127
2.2.1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128
2.3 抗震防灾规划———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129
2.3.1 项目概述/129
2.3.2 抗震防灾基本要求/130
2.3.3 防灾分区与资源布局/135
2.3.4 城市用地抗震防灾规划/138
2.3.5 生命线系统抗震防灾规划/140
2.3.6 城区建筑抗震防灾规划/144
2.3.7 地震次生灾害防御规划/146
2.3.8 避震疏散规划/147
2.4 城市洪涝动态模拟分析———广东省佛山市/150
2.4.1 案例区域概况/150
2.4.2 佛山市城区内涝模型/155
2.4.3 内涝预警系统设计/174
2.4.4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181
2.4.5 应用实践/208
第3章 灾害防御信息化技术应用 210
3.1 多灾种下特大城市安全韧性影响评估系统/210
3.1.1 总体架构/210
3.1.2 功能模块/211
3.1.3 系统基本功能开发与实现/214
3.1.4 灾情推演与韧性评估模块开发与实现/217
3.1.5 应用实践/224
3.2 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决策系统/241
3.2.1 总体架构/241
3.2.2 应急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242
3.2.3 智能辅助决策支持系统/249
3.2.4 应急指挥系统/254
3.3 朝阳区示范区域大震巨灾仿真模拟/258
3.3.1 项目概述/258
3.3.2 基础数据收集/258
3.3.3 抗震防灾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259
3.3.4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261
3.3.5 基于单体的地震易损性评估及震害预测与模拟/265
3.3.6 情景构建集成软件系统开发/266
|
內容試閱:
|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近年来,工程建设的发展使得城市对灾害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极高,同时灾害对社会公共安全的威胁也愈加严重,小灾大损、大灾巨损的情况屡见不鲜。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建设灾害防御研究和相关技术的应用推广迫在眉睫。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灾害防御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防灾减灾救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次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在此背景下,为了提高城市建设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组织编写了《城市建设灾害防御技术应用》一书。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编写工作安排如下:
第1章建筑工程灾害防御技术应用。1.1张家口奥体中心特殊消防设计,由李磊、相坤执笔。该节以张家口奥体中心为例,针对设计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介绍了此类建筑特殊消防设计方法与思路。1.2“中国尊”超高层结构抗风研究,由岳煜斐、陈凯执笔。该节以北京最高建筑“中国尊”为例,介绍了此类超高层结构的风洞试验情况和结构风振
响应分析方法。1.3国家博物馆结构加固改造工程,由唐曹明、聂祺执笔。该节以国家博物馆为例,介绍了此类加固改造工程的加固原则、设计方案、主要技术措施和加固后的效果。
第2章城市区域灾害防御技术应用。2.1综合防灾规划,由郭小东执笔。该节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对综合防灾规划的研究背景、编制目的、技术路线、主要内容等进行了
介绍。2.2消防规划,由许镇、李磊执笔。该节以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为例,对消防规划中的安全布局、装备、通道、给水、通信、投资估算、实施保障等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2.3抗震防灾规划,由朱立新、于文、申世元执笔。该节以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为例,阐述了抗震规划的编制背景和基本要求,并对其中的城市用地、生命线系统、城区建筑、次生灾害、避震疏散、灾后应急与恢复重建等主要规划内容进行了介绍。2.4城市洪涝动态模拟分析,由李娜执笔。该节以广东省佛山市为例,对城区的内涝模型建立、计算结果分析、预警系统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第3章灾害防御信息化技术应用。3.1多灾种下特大城市安全韧性影响评价系统,由范乐、于文执笔。该节介绍了“多灾种、多尺度、多系统”的城市安全韧性影响评价系统的总体架构、基本功能模块、灾情推演与韧性评估模块的开发与实现,以及在天津市滨海
新区的示范应用。3.2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决策系统,由房玉东、李振平执笔。该节以应急决策系统在应急指挥中心的应用为例,介绍了系统的总体架构和信息采集与分析功能,以及智能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和现场应急协同联动系统两大核心系统。3.3朝阳区示范区域大震巨灾仿真模拟,由聂祺、于文执笔。该节介绍了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并基于抗震防灾信息管理系统介绍了大震巨灾情景构建与仿真模拟平台的研发集成,以及在北京市朝阳区示范区域的应用。
本书读者对象为具有一定相关知识背景的政府防灾部门管理人员、工程建设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和高校师生等。
本书为“城市建设灾害防御理论与技术应用丛书”之一,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应急管理部通信信息中心、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凝聚了所有参编人员和审查专家的集体智慧,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一些疏漏及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作 者
2023年10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