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极简中国通史:以《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为底本;白话多 ,引文少 ,注释少

書城自編碼: 394436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史學理論
作者: 吕思勉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6926581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0.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8.2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24.2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1.8
耕读史
《 耕读史 》

售價:HK$ 109.8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HK$ 121.0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2.8

 

編輯推薦:
一部白话文通史,八十年间累计充印两百次,华人世界公认的权威国史巨著。
采用《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做底本,精编精校,引文少,注释少,去掉了冗余累赘的叙述,更适合青少年阅读。
史学大师吕思勉写给普通读者看的国史入门书,是一部优秀的中国通史普及读物。用简洁流畅深入浅出的文字,串联数千年的中国史,扎根于历史的纵深,归纳出历史进程的清晰逻辑醒目纲领。
一部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把复杂的中国历史变成易读易懂的通俗历史读物。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让读者对中国历史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本书与《全球通史》一起推荐大学生阅读书目。
护封采用高阶细砂特种纸,内封黑卡印银,内文70克纯质纸,柔软护眼,便于翻阅。
內容簡介:
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用白话文讲述的中国通史。
本书原名《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是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为高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中国通史。作者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对远古至近代中国的政治、地理、社会、文化等作了全面叙述。全书旁征博引,形式活泼,条理清晰,见解独到,是一部优秀的中国通史普及读物。
關於作者: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家贫,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研读史书。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他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其史学专著《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中国近代史》等,均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目錄
第一编 绪 论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 002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 005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 008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画分 / 011
第二编 上古史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 016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 021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 025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 029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 033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 037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 041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 046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 049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 053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 056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 060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 064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 068
第三编 中古史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 074
第二章 秦汉之际 / 079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 084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 089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 093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 097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 102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 108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 112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 117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 121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 125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 130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 134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 141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 146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149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 153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 157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 161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 164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 169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 173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 177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 181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 185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 189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 195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 200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 205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 209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 213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 218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 222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227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 232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 237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 245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 248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 252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 258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 262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 266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 270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 275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280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 283
第四编 近代史
第一章 明清之际 / 288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 293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 297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 302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 307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 314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 321
第八章 鸦片战争 / 325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乱 / 332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 340
第十一章 爱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 346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 351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 358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 365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 373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 379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 383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 388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 394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 398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 403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 407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 413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 418
第五编 现代史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 424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 428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431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 437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 442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 449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 453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 457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 463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 468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 473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 476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 481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 485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 488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 490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 494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 499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 503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 509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 514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 518
第六编 结 论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 522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 525
內容試閱
例 言
民国十三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学制高中本国史教科书》,系鄙人所编。出版之后,征诸各方面的评论,似乎以为尚属可用。惟间有嫌其太深的。鄙人自行覆视,似乎过深之处,尚不甚多。惟(1)该书系用文言;(2)叙述力求揭举纲要,其详则留待教师的指示,和学生的参考,因此,措语较为浑括;而读之遂觉其过深。所以前书的嫌深,在内容一方面,关系尚少;在文字一方面,关系转觉其较多。
所以此次编纂,改用白话;叙述亦力求其具体,少作概括之辞。无论教师或学生,使用起来,该都较前书为便利。
白话的易于了解,全在其(1)语调和(2)述说的顺序,都较文言为接近。至于名词,倒是无甚关系的。况且名词是万不能译作白话的。所以此篇都一仍其旧。至于语句,似乎可以随便些。然亦有含义繁复,勉强改译,必至失真的。——如第三编第六章注中所引汉刺史所奉六条诏书是。——又有须就其原文加以考释的。——第二编中所引经子,此例特多。——此等处若教师能明白讲解,学生能细心体会,原亦无甚难解。况且此等用语,自己读史时,亦总是要遇到的。在高中时期,亦应有相当的训练。所以此编亦一仍其旧。——此等皆有删节,无改易。必不得已,宁可再下解释。此外还有一种,是历史中特别精彩,或足以振起精神的文字,间引一二,以助读者的兴味。——如第三编第十一章所引《史记 · 平准书》,第三十六章所引司马光疏语,第四十七章所引《明实录》是。
鄙人对于本国史分期的意见,具见前书例言中。此次《教材大纲》,分期之法,和鄙意无大出入。故即遵照编纂,以期划一。至于每一时期之中,又可分为数小期,则其意见,具见第一编第四章中,兹不赘述。
本书编纂,虽系自古至今,依着时间的顺序排列。然使用之时,即先授第四、五编——近世史,现代史——亦无不可。因为近世和现代的事,和眼前的生活,较为切近;学生容易了解,亦容易有兴味。
固然,史事系逐步发展,读后世史,必须溯其原于古,乃能真实了解。然必先觉有兴味,乃能引起其探求之心。而读古代史时,得后世史事,以资比较,亦更容易了解。——因为古史多是残缺不全的,而带神话、传说等性质亦较多。
“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昔人早有此感慨。何况今日,史实愈繁,—— 一因史实的累积,一因观点的不同,而史料增加。——中等学生,又非专门研究之家。要在仅少时间中,探原于既往,以说明现在;所举示的,既不能失之繁芜,又不能过于漏略;既不能失之艰深,又不能过于肤浅,这是谈何容易的事?无论何人,编纂起来,恐亦不敢自信,何况如鄙人的浅学。兹编所注重:(1)为一时代中重要之事,——如汉之外戚、宦官,唐之藩镇。——(2)则其事对于现在社会,仍有直接影响的,——如明、清两代的制度。——叙述均较详。其余则较略。无甚关系之事,或径从删削,以免头绪纷繁之病。——其有不能不叙及以备始末的,则存之于注。
史事叙述,最宜忠实。
有等事,逐细叙来,似嫌琐屑,然一经改作概括之语,便不免于失真。本书于此等处,宁任其稍繁,不敢以意改易。但亦有宜避其过繁,以节省学者的脑力的。——以最经济的方法,俾学者得最精要的知识,原系教授目的之一。——如第三编第二十二章,引《唐书 · 地理志》所载贾耽所记入四夷之路,其中重要的地名,都用原名而释以今地;其较不重要的,则但以今地名示其路线的概略,即其一例。
讲历史是离不开考据的。考据无论如何精确,总只是考据,不能径作为事实,这是原则。但亦有例外。如佛教的输入,断不能将宗教家的传说,即认为事实,后人考据的结果,其势不能不采。——第三编第十章。——这看似例外,其实此等传说,不能认为事实,亦正是史学上的公例。但鄙人于此等处,必格外谨慎。所采取的,必系前人的成说,大略为众所共认的;决不羼以自己的意见。——且必著明其如何考据而得,俾学者并可略知考据的方法。
考据宜避琐碎,这不是对专门家说的话。专门家的考据,正以愈琐碎而愈见其精详。——因为有许多大事,系联结小事而成;又有许多大关系,是因小节目而见的,但这亦不是对中学生说的话。教授中学生的材料,若过于琐碎,他不知其在全局中的关系,就不免游骑无归,变为徒费脑力了;而且易入于歧途。此篇于此等考据,概不阑入。所采取的,都是能发明历史上重要事实的真相:或则贯串许多事实,示人以重要概念的。——如顾亭林先生的《日知录》,赵瓯北先生的《陔馀丛考》等,所采较多。
对于考据问题,一个人的意见,往往前后不同,这是无可如何的事。此书的编纂,距离编新学制高中教科书时,将近十年了。鄙人的意见,自亦不能全无改变。如汉族由来,鄙人昔日主张西来之说,今则对于此说,亦不敢相信。又如伏羲氏,鄙人昔亦认为游牧时代的君主,今则以为黄帝居河北,系游牧之族;羲、农之族居河南,自渔猎径进于耕稼,并未经过游牧的阶级。又如尧、舜、禹的禅让,昔日认为绝无其事,今则对此的意见,较为缓和。此等处,一一都将旧说改正。自信今是而昨非。但亦不知今之果是乎?非乎?惟有仰望大雅弘达的教正而已。
编教科书,自不宜羼入议论。但此亦只指空论或偏激穿凿之谈。
至于正确的理论,成为读史的常识的,则不徒不在禁例,并宜为相当的输入。又利用历史以激发人民的爱国心等等,亦为有失忠实之道。
但此亦以与史实不合者为限。至于陈古可以鉴今,读了某种史实,自然会感动愤发的,自亦不在此例。又贯串前后,指示史事的原因结果,及其变迁之所以然的,则看似议论,实系疏通证明的性质,其不能强指为主观,自更无待于言了。本书从表面上看,似乎有发议论之处,实皆谨守此三例,所以自信为尚无亿逞之弊。
历史的有年代,犹地理的有经纬线。必一见纪年,即能知其事在时间上的位置,方为有用。准此以谈,旧日用君主年号纪年之法,其不能适用,自然无待于言,前编新学制教科书时,系用民国纪元;辛亥以前,均用逆计。此法,年代的先后,固亦可一见而知;惟逆计太多,亦总觉其不便。此编径用公元,以便用世界史互相对照。——中国历史纪年,是否应径用公元,自亦成为一问题。但就目前的情形而论,则似乎此法较为便利,所以本编用之。好在教科书本应时时改良,并不是有永久性质的。
历史、地理两科,关系极密。治历史的人,必先明白地文地理;次则历代的政治区划,亦宜知其大概;然后任举一地名,大略知其在何处,即能知其有何等关系。关于前者,宜在地理科中致力。后者宜时时翻阅历史地图。本书第一编第三章,所举历代政治区划的大概,自信尚属简要。一时固不必强记,如能用作纲领,参考他种书籍,多和读史地图,对读几过,似于读史不无裨益。
吾国书籍,向分经、史、子、集四部,这原不过大概的分类。何况今日,史学上的观点,和从前不同,一切书籍,都应用平等的眼 光,认作史材。编历史的人,所引据的不能限于史部,自更无待于言。兹编引据之例,即系如此。所引的书,自信都较为可信;引据的方法,自信亦尚谨严。教者如能善为启示,并可使学生略知判别书籍,及引用书籍的方法。
读史地图、年表、系谱,都是读史者当备的书,所以本书中不再附入。偶或附入,则是普通图谱所不具;或则读课文时必须对照的。
有时径以此代叙述。改求简明,亦以养成读图谱的能力。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