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0.9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HK$
77.3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78.2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HK$
77.3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HK$
143.4
|
編輯推薦: |
本书卖点
本书为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与社会美育”丛书之一,也是“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实行三年来连续以出版物的形式展现的成果。将艺术与社区美育相结合是四川美术学院多年来的传统,如曾在艺术界引起广泛关注的“贵州羊磴”乡村美育计划等。本书走出重庆和四川,选取了上海、云南等地的社区,在教师的指导下,由艺术专业的学生将所学与最基层的社区美育结合起来,让普通人感受艺术的力量和影响。
编辑推荐
“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于 2019 年由四川美术学院和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发起,集工作坊、展览、研讨会、出版于一体。本书即为2021年度以“在地 在线 在场”为主题的学术探讨与实践成果的集中呈现。本书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社区美育实践活动,如由四川美术学院师生在重庆虎溪、贵州羊磴等地以及网络社区开展的社区美育项目,与上海“社区枢纽站”系列项目、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师生“让我们彼此映证”系列项目、云南大学艺术学院城市 CBD 公众美育系列项目、四川大学“你好 你好吗”跨学科实验艺术项目与博物馆艺术项目等,通过理论与实践辩证结合印证,以求探讨社会美育的发展策略,探索城市品质提升机制,进而将美和美育的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对2021 年度“社区美育行动计划”的全方位呈现,对所有参与的艺术家与青年学生都对自己的创作与展开的美育活动进行了翔实的梳理,研究者则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全书分为第一单元理论研究,第二单元生活世界,第三单元艺术动员,第四单元映证彼此,第五单元城市非遗,第六单元现实虚拟,第七单元原乡流衍,第八单元无形之里,第九单元里人为美,第十单元共创共享。作者代表所有2021年社区美育行动计划的参与者,将本书献给进行社区美育探索的先行者与同道,更要献给为本书贡献智慧与经验的普通公众。
|
關於作者: |
屈波,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bu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等多项,出版《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科学化思潮研究》,在《文艺研究》《美术》等发表论文多篇。
|
目錄:
|
第一单元 理论研究
2 项目实践:专业美术院校社会美育方法探索
11 社区微更新与社会性艺术
16 艺术动员:当社区成为作品
——陆家嘴“艺术社区”规划的过程
27 节日奇观还是生活日常?
——艺术进入社区的新世界
35 社会链接与移动的公共教育
42 除了展览,美术馆还能做什么?
——以“艺术大家与四川”综合项目为例
47 城市社会美育、人民主体性与业余创作的新契机
53 社区博物馆(美术馆)的美育建构与城市更新
61 博物馆+互联网:完善博物馆文创传播新模式
——以故宫博物院为例
第二单元 生活世界
74 城市变迁的符号表达
——《虎溪·稻草人》创作手记
78 搭建桥梁
——《走出盲岛》创作手记
83 多重的意义共生
——《共生》创作手记
87 如何在闹市传播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时空市场》创作手记
91 上演一声传统艺术的“快闪秀”
——《虎兴之家,墨笔生花》创作手记
94 我在羊磴卖黄桃
——《认领一棵黄桃树》创作手记
99 面向中老年群众的绘本尝试
——《奶奶的保健品》创作手记
105 乡村百态
——关于吕侯健乡村影像实践《山村剧场》的对话
第三单元 艺术动员
112 艺术社区的初步成效
——以社工策展人在陆家嘴东昌社区的实践为例
118 社区动员:在深度城市化社区的四年社会工作行动研究
126 东昌社区与三星堆的故事
——艺术进社区实践
129 基于场所记忆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
——以上海上港小区公共空间为例
135 博物馆与社区互动模式的探讨
——从上海大学博物馆走入东昌社区说起
第四单元 映证彼此
145 《地摊肖像——流动的烟火》创作手记
151 《领养一本书:瓦尔登湖畔的“茑屋”》创作手记
156 《消除熵——网络时代下的信息流失》创作手记
161 《缝缝补补——针头线脑中的消逝与再现》创作手记
167 《老而不休——人生下半场》创作手记
第五单元 城市非遗
175 科学、艺术与非遗的美育实践
180 一只从2018 到2021 的碗
——云南大学非遗介入乡村振兴实例
186 CBD YNU=520 秀
192 五亿年之复活
——古生物插画的城市科普美育实践
第六单元 现实虚拟
199 特殊原住居民的足迹探寻
——《黄桷坪社区野生动物图鉴》创作手记
204 互联网审丑奇观之吃播生态
——《线索》创作手记
208 从“饭圈”到出圈
——《出圈》创作手记
212 众口铄金的暴行
——《“审判”》创作手记
216 非纪念碑的纪念碑
——《网络热搜“纪念碑”》创作手记
220 虚拟恋人与城市孤独症
——《侧耳倾听》创作手记
224 网络代餐
——《被击溃的聚餐》创作手记
228 饭圈文化中人设崩塌的具象化
——《房子塌了》创作手记
第七单元 原乡流衍
235 社区赋能与原乡记忆
239 希冀与未来
——《风车船》创作手记
244 与茧共生:一场旷日持久的自我绑架
—— 《茧》创作手记
249 与竹并行
——《一行竹》创作手记
254 飞鸟与人类共生的家
——《飞鸟相与还》 创作手记
258 缠绕
——《木色疏密》创作手记
262 城市浪奔 社区不冷
——《再次相遇》创作手记
第八单元 无形之里
271 从有到无
——大学城熙美社区美育探索
277 表达一种关于奶茶的情绪
——《倾倒之蜜》创作报告
280 从“城市生活”到“短距离迁徙”
——《短距离迁徙》创作手记
286 在“街”里探索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联系
——《街》创作手记
290 社区的述说
——《融·荣》创作手记
294 熙街的“声”与“形”
——《流·萤》创作手记
299 聊聊家常
——《群居和一》创作手记
303 游戏连接人人
——《圆首方足》创作手记
第九单元 里人为美
309 走进社区的艺术与教育
314 参与式社区美育的试验
——《来!来耍》策划手记
319 一场社区的艺术疗愈
——《回声海螺》创作手记
323 众心合奏
——《一天》创作手记
326 唤醒记忆的空间
——《共同的记忆》创作手记
330 生活的镜像
——《乐园》创作手记
第十单元 共创共享
337 书写不一样的诗
——《最后的诗》创作手记
342 捡拾记忆
——《旧拾光》创作手记
346 共绘记忆
——《回忆虎兴》创作手记
349 与河同感
——《变形记》创作手记
353 雕塑旧物
——《泡泡·印记》创作手记
357 点亮“泡泡”
——《发光的泡泡》创作手记
362 儿童带动社会美育
——《童趣》创作手记
366 儿童美育的价值
——《垃圾游乐园》创作手记
370 亲子共创
——《时代的太阳》创作手记
373 多重痕迹
——《痕迹》创作手记
378 传统文化的可视化呈现
——《重阳·幸福》创作手记
382 一次别样的课程体验
——《我和你》创作手记
391 走进社区
——《为我们点赞》创作手记
395 研讨会开、闭幕致辞,主题发言内容提要及专家评议
451
附 录
后 记
|
內容試閱:
|
百年前,“五四”时期提出“文学改良”“美术革命”的口号并加以践行,文艺开始破除小圈子走向平民化;当下,参与式艺术、社会介入式艺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热议的话题。百年前,蔡元培呼吁“文化运动不要忘记了美育”,如今,美育成为文化战略与学界课题。百年之延续、递嬗与迭代,其中之枢纽与关键,是艺术公共性的认知、建构、重识与拓展。
“艺术为何”与“艺术何为”的问题,数千年来困扰无数的艺术家与理论家,但同时也激发实践者和旁观者为之思索、行动、评估,再思索、再行动与再评估。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艺术家、公众、机构主事者、批评家、策展人……艺术体制的所有参与人群,皆可也皆应有自己的立场与观点。众人的和声与合力,构成了全球艺术界一道特别的风景。
近年来,四川美术学院成立了艺术与乡村研究院、城市形象设计研究院、艺术与社会创新研究院等创作研究机构,在贵州羊磴、成渝双城、长江上下、“一带一路”沿线等区域持续开展了多项在地高水平公共艺术创作,举办了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文献展、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文献展、生态艺术季等大规模艺术展演。以数十场介入城市、乡村建设的创造性艺术活动,力推艺术的空间转向,以艺术现场带动社会美育,以艺术实践助推社会创新。
本套“公共艺术与社会美育”丛书,是从另一维度对公共艺术与社会美育学科方向进行的建构。丛书力求从公共艺术与社会美育的理论谱系、发展源流、案例研究等角度建构艺术新的话语空间,既着力于国内现场,亦关注域外经验,在跨文化的比较中,梳理百年中国公共艺术生产的形态、结构与逻辑,彰显当下中国社会美育的迫切性与前沿性;既立足艺术本体,亦多向探求,在跨学科的交汇中,发掘并研究当代中国公共艺术与社会美育经验的多样模式和独特价值。
扎根中国现实,表现中国经验,是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统之一。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时代语境中,无论是建设重庆乡村艺术链与全国乡村艺术基地,还是实施城市公共艺术行动计划以及展开对公共艺术和社会美育的中国经验和模式的研究,皆是对新时代新需求做出的积极回应,体现了四川美术学院一直以来的担当精神。在满足公众强烈需求与学科自身发展的双重背景下,相信四川美术学院在公共艺术与社会美育学科方向展开的探索,能为当代艺术创作与研究的拓展、深耕贡献川美智慧与中国经验。
焦兴涛
2019 年12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