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宋史测度 海外宋史研究领军人物刘子健先生代表作

書城自編碼: 395854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史學理論
作者: 刘子健
國際書號(ISBN): 9787101164367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 2024-0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81.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民法典讲义》(全两册)(一部书贯穿人生7大阶段,400个案例覆盖日常衣食住行;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
《 《民法典讲义》(全两册)(一部书贯穿人生7大阶段,400个案例覆盖日常衣食住行;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 》

售價:HK$ 228.9
Python推荐系统实战:基于深度学习、NLP和图算法的应用型推 荐系统
《 Python推荐系统实战:基于深度学习、NLP和图算法的应用型推 荐系统 》

售價:HK$ 113.9
尤斯伯恩儿童科普通识读物:这些工作太酷了
《 尤斯伯恩儿童科普通识读物:这些工作太酷了 》

售價:HK$ 66.7
暗黑历史书系·民族史诗(全6册,纸上纪录片,图文轻历史,探寻传奇背后的广阔世界。16开全彩印刷,200余幅精美图片)
《 暗黑历史书系·民族史诗(全6册,纸上纪录片,图文轻历史,探寻传奇背后的广阔世界。16开全彩印刷,200余幅精美图片) 》

售價:HK$ 538.2
从塞北到西域:重走沙漠古道
《 从塞北到西域:重走沙漠古道 》

售價:HK$ 124.2
近世社会的形成:宋代的士族与民间信仰(壹卷论世衡史系列)
《 近世社会的形成:宋代的士族与民间信仰(壹卷论世衡史系列) 》

售價:HK$ 112.7
丝绸之路十三人 : 从张骞到左宗棠
《 丝绸之路十三人 : 从张骞到左宗棠 》

售價:HK$ 89.7
推荐系统全链路设计:原理解读与业务实践
《 推荐系统全链路设计:原理解读与业务实践 》

售價:HK$ 113.9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74.2
《 北魏社会经济制度研究( 全2册) 》
+

HK$ 118.6
《 东汉时代的政治与社会(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 》
+

HK$ 93.6
《 海外中国研究·古代中华观念的形成 》
+

HK$ 85.0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精选版) 》
+

HK$ 118.6
《 《史记》的写本时代:公元十世纪前《史记》的传写与阅读 》
+

HK$ 168.2
《 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修订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編輯推薦:
本书原名《两宋史研究汇编》,初版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作者提倡多元化的历史观,认为研究历史需要学者根据史料近乎情理地测度,探索真相,故改今名。本书稿是一部深入探讨关涉宋代几个大历史侧面的论文集,讨论的都是两宋朝廷重文轻武、文官制度、包容政治乃至秦桧、岳飞评价等问题,作者在大量文献基础上不囿旧窠,提出新见,对于学界进一步拓深宋史研究有启发价值。
內容簡介:
本书是美籍华裔宋史学家刘子健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所收集的多篇主题文章体现了作者多元化的历史观。作者由封禅祭典、君主与言官的关系、政治上的包容性来观察宋代的君权和政治特色,由岳飞、秦桧、王安石、曾布、梅尧臣等人来观察宋代士大夫与武将的风格类型,由地方官学私学的消长、考场弊端、道统之成立来观察宋代的教育与道学,由马球、启蒙书、乡绅赈饥来观察宋代的文化与社会,视野宏大,剖析入理,为读者描绘出有宋一代更清晰的图像。
關於作者:
刘子健(James Tze-chien Liu,1919-1993),笔名“半宾”,祖籍贵阳,长于上海,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专治宋史、比较政治史,著有中英学术论述多篇。其有关宋代政治史、思想文化史的论文和专著在宋史领域具有开风气的地位,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他的“中国转向内在”观点多有讨论和阐发,特别是在唐宋变革论的视角之下去看待“中国转向内在”值得深入研究。中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的历史、社会、文化、学术环境,加之个人的人生经历,深刻影响了刘子健的历史研究理论和方法,塑造了他的中国情怀。
目錄
引言
君主与政情
封禅文化与宋代明堂祭天
南宋君主和言官
北海立国与半壁山河的长期稳定
包容政治的特点
略论南宋的重要性
文武的形象
讨论“北宋大臣通契丹语”的问题
讨论宋代行政难题
梅尧臣《碧云騢》与庆历政争中的士风
王安石、曾布与北宋晚期官僚的类型
秦桧的亲友
略论宋代武官群在统治阶级中的地位
岳飞——从史学史和思想史来看
教育与道学
略论宋代地方官学和私学的消长
宋代考场弊端——兼论士风问题
宋末所谓道统的成立
文化与社会
宋代文化变迁之一——马球
比《三字经》更早的南宋启蒙书
刘宰和赈饥
附录 中国式的信仰——用类别来解释
內容試閱
引?言
这引言不是自序,只是说明。
汇集了一些短篇的写作,都是课余笔耕。更何况海外孤陋,难免偏差谬误。借此机会,可以请各方学人,赐览指正。
平日教课,多半是通史和导论之类。偶然有个研究班,而学生的兴趣各异,中文程度也高低不齐,无从深入专题。
最初在的学校,原来没有中文书,慢慢才筹措一点基本书籍。十年后转到规模较大的学校,有中日文书籍收藏,可是绝大部分属于近代范围,个人用书还是很不够。近年来任教的大学,才具备研究的条件。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利用假期长途跋涉,到名列前茅的图书馆去借读。来往匆迫,仿佛走马看花。因此,除了有一本中文书,两三本英文书之外,写的都是短篇,疏略急就。
在海外教研,更大的缺憾,是独学无侣,无从就正。这本集子,聊当笔谈。
个人治学,略有所信,也应当说明一下。
治学,非问不可。常觉得中文的“学问”二字,涵义绝佳。学是先学过去已有的知识,接着就应当试提问题,最好是提新的问题。有了问题之后,就可以学胡适先生的口号,“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努力去发掘新学识,试求新解释。然后再学再问,川流不息。英文里也有类似的名词,例如enquiry,意思是钻进去研讨。可是远不如“学问”二字紧密呼应,赅括全盘。
因为有的学生,只会学,不善问,所以常套用《论语》里两句话,去提醒他们:“学而不问则罔,问而不学则殆。”
说起《论语》,它许多节都是讨论问题,甚至有“大哉问”。佛教语录,问答不断。宋代理学受这影响甚大,也有很多语录。就以朱熹本人而论,他著有《四书或问》。而《朱子语类》,更是收集了许多学侣门人的问题。
西方科学,很重视问。例如数学有一定程序,先有命题,也就是问。然后假设,也就是找途径去解答问题,然后才求证。再如苹果掉在牛顿鼻子上,他如果认定理所当然,不去问为什么东西全都往下掉,就不会发现地心引力的原理。近年的理论物理学,主要还在研讨“大哉问”—这宇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已经从相对论四度时空的量,从数学上问问题,假设到有十种时空的量,有不同的吸力斥力交织。这种大的发展,都是从“问”出发的。
大学里近年逐渐添设新式的学系。这些新学系,不再按照学科去分。相反的,他们以课题为学系的中心,把有关学科集合起来辅助。举两个最显著的例子。计算机学系是以电机、物理、数学等学科,串连配合的。环境学系是以气候学、地质学、地理、化学、植物学、水利工程等,搭配组成的。预测未来这类新学系一定增多,主要的方向是以问题为对象。
学是离不开问的。学术训练的重点有两层,第一层是训练用有条有理的构思来问有意义的问题。或是进一步的分析,或是从另一线索去看关系,或是从其他角度来综合。第二层是训练如何看待问题。可能用什么样的架构,怎样的假说,需要找哪种资料讯息才能寻求解答。
现在从“问”,转而论“测”。也是从科学转到史学。
史学不算是科学,它可以也应当尽量运用所有合用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但史学本身并不是科学。有的人因为科技时代科学的地位响亮,就说史学也很科学,这是含糊其辞,自高身价。
历史是过去的陈述,随时消逝,无从重演,无法反复观察。历史的因素繁复,过程驳杂,无从隔离起来,做个别片段的试验,怎能和科学等量齐观?
那末,史实呢?信史呢?
所谓史实,只是一部分的轨迹,既非事物本身,更绝不是全貌。所谓信史,也只是说这是比较可信的一种纪录。这些名词都是相对的观念,并不是绝对的事实。
史学所用的史料只是纪录,现代社会科学所掌握的现场调查,各种统计,也都不过是纪录。甚至纪录片也还只是片面的,所有纪录都是依据观点、角度加以选择。当然纪录都有价值,必须参考,善加利用。可是既不能以为历史仅此而已,也不能限于局部所知,据为定论。
个人以为,历史只是近乎情理的测度。它的实用是有助于思考,使思想活泼起来,从多方面的关系去看,贵在周详细密,使人不至于陷入盲从、轻信、过简化、教条式的武断与误断。
所谓“测”,即测候、探测、推测的意思。不一定能达到勘测、测量的准确性,但至少远胜于不加思考的妄测、臆测,以致造成错误观念,一误再误地误尽苍生。
因为史学不过是测度,本人是倾向于多元论的。也就是赞成多次研究,从各方面去推论,再进行比较综合,并不一定“定于一”。
...
书院的意义深远。政府是集权在中央,学术的领导在地方,政府控制考试,但是不能约束思想。
说起考试,世界史上以中国为先。讲中国考试制度,很少人提到,像第十四篇所说的,考场弊端,考前通关节,考场内外耍把戏,考后誊录看卷,还可以做手脚。在这篇短文发表之后,转任普林斯顿大学,才看见馆藏珍品,有一件长袖短衫,穿在长衫内,一点不显,而短衫上密密地写满了蝇头小楷,经史参考,赫然具在。想来南宋还没这类珍品,可是不难推测制度史的通则,凡是制度愈形式化,竞争愈厉害,弊端的技巧也随之而愈发达。
考试就舞弊,考中了做官,能奉公守法吗?
考试又短促,又拥挤,又只见卷子,不见本人,是甄别人才的好办法吗?王安石的三舍法,就主张在学校里,用长时间,经过多次测验,加上平时教员的观察,这就比较接近现代用的方式。当然这类方式,费事得多,终于复旧。南宋政府从头就墨守旧规,后代沿用,也很少改进。
南宋有理想的士大夫,也觉悟到许多制度上困难重重,既看见弊端百出,又无法推动改善,怎样办呢?他们不再像王安石那样,从制度上着想,以为制度改来改去,都有毛病。基本的毛病在人性,这是北宋,一般说来,不够留意的。经过亡国之痛,退到南方,认为别出心裁,必须在基本上重建。士大夫必须有自觉,充分理解儒家的精神,切实遵行道德的行为。人人守道,制度自成余事,全国载道,天下何患
不平?
这就是第十五篇所讨论的道学。可是道学的命运,还是受到政权的干扰和利用,只能做到用行舍藏,各行其是的地步。道学初起,相当突出,为执政权相所嫉,遭受党禁。但这压迫是失策的,性理之学,何罪之有?打击这些书生,反倒使他们成名,得到同情,反倒显得当权的一般人气量小,违背包容政治的作风。不久这权相因败战而身死名裂,风潮就算过去了,道学也还没大盛。
又过了一段时间,另一位擅长包容,久踞相位的权臣,深觉需要重新收拾人心,巩固势力。一则是道学方面,不少学术名流。二则因为承继皇位,处置不公,权相几成众矢之的。三则国防情势紧张,而道学有道统的理论。南宋与中原远隔,好像不算正统,但拥有道统,就俨然正统,与暂时失去土地无关,大可鼓舞人心。于是由皇帝出面,崇尚理学,因为曾经排斥道学,所以换个名称。同时起用理学名流,但给他们的是清高职位,并没多少实权,也没有真采用他们的政纲,也没有多听他们的主张。总之,政权把理学包容进去了,换汤不换药。
儒家与宋代国家,从积极方面来说,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从消极方面看来,也是相依相违的。所谓相违,是指儒家理想和现实政治始终间隔着距离,甚至互不合辙。
可是政治既不能摆脱儒家,而从南宋晚期公然崇尚理学,形同国教,从此再也不能动它。政治只能在政治范围内包容操纵,至于学术思想、社会礼教,那就由理学支配了。可惜理学也和政治一样,发展的模式都是“定于一”。定于一未必错,但久于一,就无从多,不多即缺乏新生,这文化就随着停滞。从保守到固守。等到强大的外力侵入,终于守不住。
最后的第四部分,涉及一般文化和社会之中,较为突出的一些情况。文化有各方面,有的进,有的守,有的衰退。重文轻武的影响,不但军事差,连体育都忽视。第十六篇是个很生疏的题目。原来在唐代,从西域引进来的马球竞赛,北宋已经不再盛行,到南宋,就消失了,只有军队里留下一点。不仅是马球,各县衙门向来有射圃,可是儒家式的记载中,大约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比较多,极少提到赛射。体育的功能,何止娱乐?健身之外,还能培养分队竞争,队员齐心协力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从宋代起缺乏体育比赛,直到20世纪,才从外国重新发现。
领导中国文化,自南宋以理学为主流,除了哲理、思想以及价值观之外,它最大的力量,并不在政治方面,而是在深入民间。正因为如此,它才会根深蒂固,哪怕外族入主,还是历久不衰。其中一个大关键是启蒙教本。南宋中期就有理学家编抄教本,把经史大意,编成简短三个字的句子,易懂,易读,易背,幼童或初受教育的,很快留下深刻印象,时时引用,终生不忘。这种教本,再改进,就出现了通行全国的《三字经》。
在传统中国影响最多人的书,不是“四书”,是《三字经》。各地翻印,到处教人,有各种方言注明发音的本子,有满文蒙文的译本。因为儿童,不论贫富,都在背诵,连文盲的成人,包括妇女,尽管不认字,听来听去,也能引用几句。以《三字经》和欧洲中古教会的主祷文比较,立刻觉到中国文化的社会教育更深更广。时至今日,多数人已经不知《三字经》为何物,但是“三字经”这三个字,早变成概念式的通用名词,大家都懂得这名词,等于基本口诀,简易要义,便于经常引用的。足证它当初的功能,何等切要!
有的理学人物,在政界学界之外,另以热心社会事业著名。关于族规、义仓之类,早有许多人研究过。第十八篇所详叙的是一位曾经有名,而被埋没了的大慈善家。他以自己有限的田产收入,几次开办粥厂,独力救济成千甚至上万的饥民,在收容饥民时,还注意卫生,以防传染病。把他认作世界上在近代以前最大的私人赈灾者,决非过言!
他的伟大表现,从反面来看,也反映许多社会上的严重缺陷。按说有荒灾,地方官吏应该负责,但他们却束手旁观,?不知耻。社区上户,也应当有动于衷,组织经常的团体,以应付当时以及日后类似的需要,然而并没有这种民间团体出现。在唐代救济的事多半由寺院担当。在宋代,宗教团体也渐就衰微,虽说是礼义之邦,太缺少社会组织了。不仅如此,连这样绝无仅有的大慈善家,中央政府也只在形式上褒奖他一下,并没有表扬他的榜样,让全国效法义举。
收集短篇写作本想到此为止。因为提到宗教,又加上第十九篇。严格说,这篇不在宋史范围之内,是谈整个中国式的信仰。它和西方不同,不以一元的信仰为主,相反的,中国式是复合的多元信仰。而多元信仰并存的基础,是行为规则的礼教,这模式在宋代已经确立。理学家其实已经放弃反佛,不再引用北宋欧阳修的“本论”。而在金代统治的北方,全真教就大张旗鼓地实行三教归一,礼教和宗教正式复合。
传统文化,因停滞而退化。因此“五四”运动时,有人痛斥吃人的礼教。礼教不合理的种种,应当痛改,而并不应当因噎废食,采取激烈主张,打倒礼教。试问破坏礼教之后,是否社会秩序混乱?又用什么制度,去培养社会道德?笔者身受日本侵略之苦,并非亲日,但眼看日本维新,也修改旧式礼教,而始终不放弃传统中好的礼教,包括当初从中国传过去的风尚。它是坚守复合式的途径的,很值得中国人反省。
说明了本书各篇,再赘上结语,大胆的假设,把“一”与“多”看作概念化的公式,以为理想的文化,端在“一”与“多”,谋求平衡。
君主集权是“一”,最好有“多”种士大夫来平衡。除了行政官,另有言事官,除了言官,其他士大夫也准许言事。国家是“一”,但士以天下为己任,当然看法不是“一”,要它“多”。除了士大夫,还得有武官参预。在传统中国,言事论政,类多限于高层,那还是“一”,谈不到“多”方面,较合理的制度是“多”层讨论,以求平衡。
思想学术亦复如此。王安石想“一道德”,是走不通的。理学高举道统,何尝不是“一”?自宋以后,这一统的大套子,又有多少新发展?应该在“一”尊之外,也重视“多”说,经过竞争重新综合。这样才能生生不已。学校更是如此,官学之外,应该多些私立的。“四书”、“五经”、诗、赋之外,还要多些书,不错,有启蒙的《三字经》,可是中级读物呢?不错,也有《千家诗》之类的,但是真不多。
社会组织,上面已经说过,太少了。政府高高在上,不愿老百姓结社,这是一个大原因。儒家思想是另一个大原因。从“齐家”一跳就跳到“治国”,在“家”与“国”之间,空了一大段。其实职业行会、业余结社、宗教团体、私人为公益的组织,愈多愈好,否则,只是一个大政府,压在社会上。
这种多元社会的想法,一半是因为现代化已经显示这大方向,一半也是笔者,用多元的观点,从宋代的史料里,得到的概念。至于是否言之成理,那倒并不“一”定,总希望大家“多”研究才好。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