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5.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7.3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09.8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2.6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03.2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44.2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6.2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HK$
58.2
|
內容簡介: |
第1章是绪论。首先阐述本书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选择与本研究相关的若干主题作文献综述,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学界的研究成果。继而概括本书的研究内容及框架,最后总结本书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和研究不足。
第2章阐释了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的相关理论。首先从预算的定义与职能出发,重新检视并回答了“预算是什么?预算要干什么?”的问题,并基于当代预算的主要特征提出,现代意义的预算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监督政府的途径,而“预算平衡”则是社会处于“良治”的重要标志。进而,对预算平衡加以探析,认为现代预算平衡可以从3个维度加以刻画:“政府与市场的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平衡”“在某一时间跨期上的平衡”。这三个平衡维度的综合即为“跨年度预算平衡”。预算平衡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主题,本研究选择从政府主体、预算行为、制度产权成本3个角度作理论铺陈,它们从不同角度与预算平衡产生联系,事实上是从预算管理主体、预算活动特征、预算的制度交易属性这3个视角分析了预算运行的结果,有助于我们认识预算平衡,并为建构跨年度预算框架提供有益的见解。
第3章构建了跨年度预算平衡一般性框架。这部分内容参考了世界银行的中期预算框架,设计了一个由三大要素组成的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的一般性框架。基本要素设计主要是对跨年度预算基本形态的设计,勾勒出了跨年度预算平衡的基本原则、改革目标、覆盖范围、架构体系以及滚动模式的基本形态。技术要素设计是对跨年度预算平衡框架在技术上的安排。本研究对技术要素设计主要从以下5方面展开介绍:支出管理、收入管理、债务管理、预算的稳定管理与预算预测。组织要素设计是分析制度改革推行的环境下,各行动主体的角色。
第4章梳理了中国预算平衡管理进程与平衡态势。这部分内容主要从预算平衡管理的角度截取了中国预算平衡管理历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与文本,并试图从中整理出预算平衡管理的阶段性线索。本研究将中国的预算平衡管理划分为4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的重要事件、文本及其意义加以分析梳理。
|
關於作者: |
广西灵川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专业博士,师从著名财政学家吴俊培教授,现任教于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要从事《财政学》《公共经济学》相关课程教学,先后多次公开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参与过多个省部级课题研究,服务地方经济,长期为当地政府与经济部门提供培训与咨询服务。
主要研究方向:
公共品提供及公共政策管理
预算管理与改革研究
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与财政政策
|
目錄:
|
第1章?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4
1.2?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6
1.2.1 跨年度预算与中期预算的关联 6
1.2.2 财政预算管理政治性及其应用 9
1.2.3 预算改革职能取向与财政平衡 11
1.2.4 跨年度预算改革的前提与挑战 12
1.2.5 预算平衡水平及可持续性研究 14
1.2.6 年度预算的扬弃与跨年度预算的接入 16
1.3?研究内容及框架 18
1.3.1 研究内容 18
1.3.2 研究框架 20
1.4?研究方法、创新点和研究不足 22
1.4.1 研究方法 22
1.4.2 创新点 23
1.4.3 研究不足 24
第2章?跨年度预算平衡理论分析 25
2.1 基本概念界定 25
2.1.1 预算平衡 25
2.1.2 跨年度预算平衡 30
2.1.3 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的优势 36
2.2 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机制 38
2.2.1 预算支出的约束机制 38
2.2.2 预算收支的调剂机制 39
2.2.3 预算赤字的弥补机制 39
2.2.4 重大项目的论证机制 40
2.3 跨年度预算平衡理论构成 41
2.3.1 预算主体理论 41
2.3.2 预算活动理论 49
2.3.3 制度经济学范式 59
2.4 预算平衡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61
2.4.1 预算主体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62
2.4.2 预算活动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64
2.4.3 制度经济学范式的价值与局限 65
第3章?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框架设计 67
3.1 基本要素设计 69
3.1.1 预算原则 69
3.1.2 改革目标 71
3.1.3 涵盖范围 74
3.1.4 框架体系 75
3.1.5 滚动模式 77
3.2 技术要素设计 78
3.2.1 支出管理 78
3.2.2 收入管理 83
3.2.3 债务管理 85
3.2.4 稳定管理 88
3.2.5 预算预测 90
3.3 组织要素设计 95
3.3.1 实施环境 95
3.3.2 组织实施 99
第4章?中国预算平衡管理进程与平衡态势 105
4.1 中国预算平衡管理进程 105
4.1.1 预算制度正式执行阶段(1978—1993年) 106
4.1.2 预算制度回应市场经济阶段(1994—1998年) 112
4.1.3 预算制度走向公共化阶段(1999—2013年) 117
4.1.4 预算制度全面深化阶段(2014年至今) 122
4.2?中国预算平衡态势分析 127
4.2.1 财政可持续性态势分析 128
4.2.2 预算余额分解测度 137
4.2.3 中国预算平衡态势结论 152
4.3 中国预算平衡管理的演进特征 153
4.3.1 中央主导下中央与地方上下制衡 153
4.3.2 预算改革从渐进积累转为综合加速 154
4.3.3 预算主体权利观念形成及发展 156
4.3.4 财政风险演化促进预算平衡管理 158
第5章?跨年度预算管理的国际经验 161
5.1 发达国家跨年度预算管理 161
5.1.1 英国预算管理 162
5.1.2 德国预算管理 163
5.1.3 美国预算管理 166
5.1.4 澳大利亚预算管理 167
5.2 转型与发展中国家跨年度预算管理 169
5.2.1 乌干达预算管理 170
5.2.2 智利预算管理 171
5.2.3 俄罗斯预算管理 173
5.3 国际经验启示 176
5.3.1 灵活调整跨年度预算方法 176
5.3.2 重视法律架构的规范性作用 177
5.3.3 进行准确、审慎的预算预测 178
5.3.4 接纳跨年度预算渐进成长 179
第6章?中国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框架建构 181
6.1 预算平衡与政府职能调整 182
6.1.1 政府与市场职能边界调整 182
6.1.2 政府间事权职能匹配 185
6.1.3 部门预算职能调整 189
6.2 财政支出管理 191
6.2.1 支出总额控制 192
6.2.2 支出结构优化 195
6.2.3 项目支出规范 197
6.2.4 或有负债管理 197
6.2.5 支出绩效管理 198
6.3 财政收入管理 200
6.3.1 保持财政收入规模适度 200
6.3.2 实施财政收入预期管理 201
6.3.3 合理统筹管理各类现金 202
6.3.4 培育稳定的地方主体税种 204
6.4 预算稳定管理 207
6.4.1 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207
6.4.2 预算调整规范 209
6.4.3 预算与规划衔接 210
6.5 地方政府债务管控 213
6.5.1 常规管理制度建设 214
6.5.2 存量债务偿还计划 215
6.5.3 约束规范增量债务 216
6.6 跨年度预算的编制实施 219
6.6.1 预算编制流程管理 219
6.6.2 跨年度预算表格设计 223
6.6.3 增强跨年度预算执行约束力 229
结?语 231
参考文献 239
|
內容試閱:
|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经济总体保持了高速增长。同时,财政体系基本与经济的高增速相适应,培育出了稳定的财政收入汲取体系。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维系财政支出的持续扩张。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中国有效地应对了国家治理上的多次挑战。然而,中国财政的转折点已经到来,财政富裕的黄金时代渐渐逝去,收支缺口逐渐扩大。并且,在经济的中低速增长成为常态后,财政收支吞吐固化为一种支出刚性,演化成形,难以回缩。正如中国古语所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如何实现预算的中长期平衡,成为新时期考验国家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命题。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是我国预算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时,它也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有必要对其内在机理、要素构成、制度运行条件作仔细研究。中国有着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国情条件,这意味着不可照搬他国经验,“衣有款型”,尚需“量体裁衣”,即便是借鉴他国的优秀制度,也仍需考察本国国情。在某种程度上,本研究是在就跨年度预算之“衣”,“量”中国国情之“体”。而这一“体”便是中国庞大的经济总量、政治体制、历史文化、财政体制、人口结构、地区差异等因素。基于这样的思考线索,本书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1章是绪论。首先阐述本书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选择与本研究相关的若干主题作文献综述,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学界的研究成果。继而概括本书的研究内容及框架,最后总结本书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和研究不足。
第2章阐释了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的相关理论。首先从预算的定义与职能出发,重新检视并回答了“预算是什么?预算要干什么?”的问题,并基于当代预算的主要特征提出,现代意义的预算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监督政府的途径,而“预算平衡”则是社会处于“良治”的重要标志。进而,对预算平衡加以探析,认为现代预算平衡可以从3个维度加以刻画:“政府与市场的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平衡”“在某一时间跨期上的平衡”。这三个平衡维度的综合即为“跨年度预算平衡”。预算平衡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主题,本研究选择从政府主体、预算行为、制度产权成本3个角度作理论铺陈,它们从不同角度与预算平衡产生联系,事实上是从预算管理主体、预算活动特征、预算的制度交易属性这3个视角分析了预算运行的结果,有助于我们认识预算平衡,并为建构跨年度预算框架提供有益的见解。
第3章构建了跨年度预算平衡一般性框架。这部分内容参考了世界银行的中期预算框架,设计了一个由三大要素组成的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的一般性框架。基本要素设计主要是对跨年度预算基本形态的设计,勾勒出了跨年度预算平衡的基本原则、改革目标、覆盖范围、架构体系以及滚动模式的基本形态。技术要素设计是对跨年度预算平衡框架在技术上的安排。本研究对技术要素设计主要从以下5方面展开介绍:支出管理、收入管理、债务管理、预算的稳定管理与预算预测。组织要素设计是分析制度改革推行的环境下,各行动主体的角色。
第4章梳理了中国预算平衡管理进程与平衡态势。这部分内容主要从预算平衡管理的角度截取了中国预算平衡管理历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与文本,并试图从中整理出预算平衡管理的阶段性线索。本研究将中国的预算平衡管理划分为4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的重要事件、文本及其意义加以分析梳理。
这部分内容还对我国预算平衡水平分两部分作实证研究。第一部分是对我国财政可持续性的分析。本书使用跨期预算约束模型检验了我国财政的可持续性状态,研究发现我国目前的财政是可持续的。然而,通过动态分析30年、25年、20年以及15年的时间移动跨期发现,我国的财政可持续性在走弱,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财政可持续性明显变弱。这或许与多数人的观感不一致,但是,随着经济体量在逐渐增大的同时,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也同样增加,包括最近两次较大的国际金融危机,都可从不同层面解释中国财政的可持续性在走弱的推断。第二部分是对预算余额的分析。本书将我国的预算余额分解为周期性预算余额与结构性预算余额两部分,结合预算余额与我国的经济周期变化,提取出其中的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研究发现这两部分因素都对预算余额的形成有明显的影响,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由于财政收支政策的时滞效应,预算赤字仍可能处于较高的水平。为有效控制预算余额,保持财政可持续,应当注意分析当前财政政策的中远期效果。
此外,这部分内容还总结了整个预算平衡管理的演进规律:一是我国的预算平衡管理改革历程体现出了中央主导下中央与地方上下制衡的特色;二是预算改革从渐进积累转为综合加速,预算平衡管理体系日渐复杂与成熟;三是随着公共财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社会各主体权利意识逐渐生成,预算主体权利观念也日渐形成发展,并促进了预算平衡朝着更多元的层面发展,而非单一的整体性平衡;四是财政风险演化及应对是推动中国迈向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的重要因素。
第5章是对跨年度预算平衡的国际经验分析。在一般性框架的理论建构下,这部分内容在发达国家、转型与发展中国家中选取介绍了7个国家跨年度预算改革或施行的情况,并提炼出4项经验启示:一是各国应当灵活调整跨年度预算方法,不可生搬硬套;二是重视法律架构的规范性作用,法律在制度变革初期能够有效地约束各方,使各方朝着共同的改革方向前进;三是预算平衡本身是财政稳健与谨慎的表现,因此,在预算预测中要做到准确、审慎;四是跨年度预算平衡是一整套综合、复杂的框架体系,其建成非一日之功,难以毕其功于一役,要接纳跨年度预算平衡管理在方式、方法上的摸索,容许其渐进成长。
第6章基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具体构建思路。这部分内容从6个方面讨论了我国如何由年度预算迈向跨年度预算。一是从政府职能履行的角度来讨论预算平衡管理,主要从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的垂直关系两个角度探视其职能履行及其对预算产生的影响,这一环节可视为预算平衡的基础性环节。二是有效地管理财政支出以促进预算平衡,可从支出总额控制、支出结构优化、项目支出规范、或有负债管理以及支出绩效管理5个方面实现支出管理。三是从财政收入方面讨论其与预算平衡相关的若干管理范畴,它们分别是收入规模、收入预算管理、合理统筹利用存量现金、地方主体税种培育等。四是讨论预算稳定性,它构成了对预算平衡最为直接的管理。五是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这一紧迫现实提出对策建议,分别从常规管理制度建设、存量债务偿还计划、约束规范增量债务3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六是跨年度预算编制实施,分别从组织内构架、编制流程以及增强预算约束3个方面提出建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