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88.5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0.9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本书为京师艺术论丛中的一本,主要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基础,在公共危机的特殊语境下,探讨科学传播的新特征与新挑战。对话既是名词,又是形容词,把科学传播本身当作关于科学的多元对话,也用对话的方式来进行科学传播。对话的模型既沟通事实,又建构价值,对话的路径一方面能够解决信息治理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解决价值重建问题。对话以价值和意义的生成来进行危机沟通,无疑是解决危机的最佳方式。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基础,在公共危机的特殊语境下,探讨科学传播的新特征与新挑战,提出在公共危机治理中进行更“科学”的科学传播,并尝试以对话机制作为审视科学传播的新思路和新认识。本书将科学传播看作一个以科 学为文本符号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对话,探讨对话的主体、内容、场域,剖析对话在议题管理、舆论导控、关系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提出以对话作为本体和路径,不断进行社会互动,并在互动中不断解除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双重威胁,恢复稳定秩序,建构新的关系。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赵宇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新闻学、科学传播、公共传播、VR影像的叙事和交互。在旅游卫视(现在的海南卫视)和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工作多年,从事专题片、纪录片、大型节目策划和制作等工作。
|
目錄:
|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公共危机治理中的科学传播研究
二、对话理论在传播领域的研究
三、科学传播的对话研究
第三节?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四、选题难度
第一章 对话理论视域下公共危机治理中的科学传播
第一节? 公共危机治理中科学传播的功能和作用
一、科学传播的专业性和公共性
二、科学传播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角色和作用
三、危机决策全过程情境下的科学传播
第二节? 公共危机治理中对话的功能和作用
一、对话是公共事务的协商基础和共识起点
二、对话是公共危机中改善各方关系的利器
第三节? 对话理论视域下的科学传播
一、对话理论
二、传播与对话的关系
三、科学传播与对话的关系
第二章 危机下人与人的相遇
—科学对话关系的建立
第一节? 人本性:公共危机治理中科学传播的对话主体
一、对话者的“在场”
二、对话者的“相遇”
第二节? 互动性:“转向他人”的“主体间性”的对话
一、内部沟通:决策者内部的对话
二、外部沟通:面向公众的对话
第三节? 建构性:公共危机中科学对话的构建逻辑和路径
一、了解公众的统觉背景
二、设计对话的内容
三、建构科学对话的文本
四、组织开展科学对话
第三章 人在危机空间的交流
—科学对话公共空间的构建
第一节? 复杂大型对话:危机发生全周期中的科学对话
一、点对面式对话:预警期的科学对话
二、融合式对话:危机发展期和爆发期的科学对话
三、学习式对话:恢复期的科学对话
第二节? 多元空间对话:危机发生全空间中的科学对话
一、物理空间的科学对话
二、网络空间的科学对话
第三节? 公共危机中不同对话空间的对话模型
一、传统空间的辐射式对话
二、网络空间的平行式对话
三、多空间科学对话剖析:以7?20河南暴雨事件为例
第四章 危机中的“复调”与“狂欢”
—科学对话议题的建构
第一节? “复调”“狂欢”滋生下的谣言治理
一、引导“复调”舆论:从知识灌输到共情引导
二、控制“复调”噪声:从事后纠错到事前预防
三、科学对抗谣言:从强力消除到长期对话
第二节? 公众科学素养培养和思维重塑
一、科学研判:建构公众的风险认知
二、方法指导:培养公众的理性思维
三、知识共享:激发公众的公共参与热情
第三节? 对话主体关系的缝合和重组
一、重建对话主体的角色形象
二、构建对话主体间的协同网络
第四节? 对话议题的形式、叙事和话语
一、多元动态的对话形式
二、科学对话的叙事与话语
第五章 公共危机治理中科学传播对话反思与启示
第一节? 公共危机中科学传播的对话问题与反思
一、对话理论的现实适应性
二、对话实践中的不确定因素
第二节? 影响对话效果的因素探析
—以“全球转基因食品安全”议题为例
一、对话主体动机和行为的复杂性
二、对话内容不对称和不兼容
三、对话空间不开放
四、对话机制不健全
第三节? 经验与启示
一、赋予科学对话以人文关怀
二、重建科学对话主体之间的信任
三、满足公众对科学的期待
第六章 公共危机治理中科学传播对话机制构建
第一节? 理念建构:基于公共事务参与和协商的职责
一、科学传播共同体的责任伦理建构
二、公共协商和多元共识的理念建构
第二节? 关系建构:基于信任的“专家—媒体—公众”多向对话机制
一、建立信任是构建对话的基础
二、推动四方协同开展应急科普对话
第三节? 知识建构:基于“社会知识共享”的科学传播体系
一、以专家知识为基础
二、以“地方性知识”为补充
三、从一元知识到多元知识
第四节? 空间建构:基于自由开放的空间设置
一、观念转变下的空间开放
二、技术赋能下的空间拓展
第五节? 议程建构:基于主体需求的内容构建
一、政府主导的议程
二、自下而上的公众议程
三、不确定性引发的议程
第六节? 话语建构:基于对话主体认知与情感的叙述方式
一、科学话语亲和力的构建
二、科学话语的情感唤起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 录
|
內容試閱:
|
风险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风险社会中的公共危机,已经不再是单一事件带来的影响,复杂的关系网络交错使得单一事件引起连锁反应,而形成一系列的危机,扩散的危机促使危机决策者必须积极面对。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数据分析与公开、预防措施科普、心理疏导等不同方面都需要科学专业的指导性信息。科学、及时的媒体宣传报道对传播知识、引导舆论走向、凝聚社会信心发挥着积极作用,科学传播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凸显出来。
公共危机解决的核心矛盾是信息与公众认知和行为的协调问题,若无法及时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则会导致公众的认知偏差和行为混乱,指导公众如何面对危机是决策主体解决危机的一个部分。科学信息贯穿于整个突发公共危机发展过程的始终,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传播在突发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传播经历了科学知识从科学家之间的传播到科学家向大众传播的转向,并在知识传播中改变着世界。科学传播在突发事件中是帮助人类学会自救的重要渠道之一,其内在核心是“科学的传播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面对突发的各种公共危机,相关的知识和背景、过程、原因、结论等事件本身的知识性信息是公众最先需要了解的,科学传播可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同时,网络会产生虚假信息,需要用科学思想进行甄别,消除危机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另外,科学传播能够在促进公众理性认知、提升公众素养等方面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科学传播还反映着科学在社会环境中的特点和效果,科学传播中政府、媒体、科学共同体和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公共危机治理的基本作用机制。政府在与科学共同体的互动过程中,赋予科学信息以权威性;媒体在与科学共同体互动过程中,增加了科学信息的及时性和开放性;公众在与媒体互动过程中,获取科学信息的同时也对其进行社会建构,由此加深了对科学价值的认同,有助于社会动员预期目标的达成与落实。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科学传播,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辅助途径。
本书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基础,在公共危机的特殊语境下,探讨科学传播的新特征与新挑战,提出在公共危机治理中进行更“科学”的科学传播,并尝试以对话机制作为审视科学传播的新思路和新认识。本书将科学传播看作一个以科学为文本符号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对话,探讨对话的主体、内容、场域,剖析对话在议题管理、舆论导控、关系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以对话作为本体和路径,不断进行社会互动,并在互动中不断解除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双重威胁,恢复稳定秩序,建构新的关系。基于危机治理生命周期特征和公共危机治理的过程视角,构建了面向危机决策的科学传播的维度分析框架,该框架的核心理念是以全流程科学传播为中心主导的危机治理,以科学传播的保障作用实现危机决策。
对话既是名词,又是形容词,把科学传播本身当作关于科学的多元对话,也用对话的方式来进行科学传播。对话的模型既沟通事实,又建构价值,对话的路径一方面能够解决信息治理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解决价值重建问题。对话以价值和意义的生成来进行危机沟通,无疑是解决危机的最佳方式。
本书第一部分阐述了科学传播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和表现,以回答此研究的本源问题。首先,分析科学传播在特殊语境—公共危机中的特点和作用,然后以传播与对话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基于对话理论的传播的合理性,并论述了对话对于危机治理的重要意义,最后在对话理论视域下观照公共危机治理中的科学传播,将科学传播看作一种对话,并阐述了以对话方式进行传播的意义。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公共危机治理中科学传播对话机制的特点和功能,包括第二、三、四章。第二章分析了科学传播在公共危机语境下对话的特点,分析了主体的“在场”和“相遇”,阐述了主体之间对话关系的建立,科学对话建立的过程;第三章阐述了科学对话在不同危机生命周期、不同空间的建构,科学传播对话在危机信息治理方面发挥的作用,包括在危机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的全时性科学对话,以及面向全空间的包括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科学对话;第四章分析了危机治理中科学对话的议题设置,科学对话在培养公众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中发挥着指引和重塑的作用,同时科学对话在对话主体的关系管理中起到了构建协同网络、重建角色形象的作用。
第三部分是对话机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的提出,包括第五、六章。第五章根据面向公众的调查问卷和面向传播者的深度访谈的数据梳理,总结了目前在公共危机中科学对话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进行有效的科学传播的建构能力要素,同时总结了科学对话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和重建信任的重要性,在科学对话中潜移默化地对各方产生思想上、精神上更深层次的影响。第六章尝试提出一套有效的科学对话机制,包括建构科学传播共同体的社会共治体系,建立一个拥有共同的科学传播责任伦理,具有一整套完整科学传播机制的知识共享共同体。
通过本书的研究,期望达到以下目的:第一,通过分析公共危机事件中科学传播的传播要素和传播机制的新变化,探究科学传播路径与传统科普相比之下的新特点,把握新的传播模式本质所在;第二,基于问题视角,分析公共危机治理中科学传播的不足之处,尝试探索问题的成因,提出突发事件应急科普的策略,以促进完善应急科普综合机制,并对未来应急科普综合机制的完善提出思考和建议;第三,以应对公共危机的传播策略来应对风险社会中科学议题的传播,风险社会将是未来社会的常态,科学传播也不应该只是起到应急科普的作用,而应该成为一种新媒体环境下的常态化传播。
对话带来融合,对话带来改变。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不再受技术的限制,甚至通过技术的加持有了更多新的方式,更具新意的对话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科学传播不应只是局限于科学领域内的交流,而应成为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参与的公共事务,在不断的对话和交流中,以科学为核心和动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书的完成要感谢我的导师王纪言老师,他的豁达、豪爽、睿智和博学,让我钦佩不已,虽已古稀,仍然努力奔走、热心公益,并不断探索新的视听表达形式,在传播领域仍在不懈创新,在做人和做学问上都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在学术研究上,他总能直击要害,既高屋建瓴,又条分缕析,使我在每次交流后都受益颇深。还要衷心感谢田维钢老师,即使自己工作繁忙,也对我有求必应。他非常细致耐心,多次为我的题目和框架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纠正我的谬误,帮我走出误区,鼓励我多思考、多交流,一次次树立我对撰写本书的信心。还要感谢王晓红老师、崔林老师、李智老师、周文老师、郭艳民老师、吴炜华老师、张绍刚老师,他们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还要感谢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曹则贤老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吴宝俊老师,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征老师,央视创造传媒王雪纯老师、王宁老师,章缘缘、贾闪闪等多位同事,人大 附中李永乐老师,中央民族大学张宇识老师,在本书的调查研究过程中他们热心为我推荐相关人士,接受访问。还有我最亲爱的同学们,贾飞扬、尤可可、张睿、连冰玉、王海龙、张如东、刘琳,他们无私地帮助和鼓舞我,在我最迷茫无助时给了我最多安慰。还要感谢我多年的挚友刘晓智、安静、郭静、康宪,是她们陪我谈心,一次次把我拉出泥潭,难以忘记那些彻夜长谈的日子。当然最感谢的还是永远站在我身后的家人,他们无私付出,尽最大可能为我分担家务,让我心无旁骛地完成学业。公婆虽年事已高,却无怨无悔地帮我操持家务,照看尚在幼儿园的孩子,这份恩情,永远铭记。感谢我的先生,他的支持和包容让我在每个濒临崩溃的时刻,多了一份轻松和安心。感谢我的孩子,他的天真可爱与独立懂事,总能给我带来勇气和欣慰。
世界是不确定的,但内心可以是确定的。多年的专业学习给了我面对不确定的勇气和坚定,一生路漫漫,学习知识和修炼自身同样重要,以稳定平和的心态面对困难是我获得的最大财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