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浪游者(荷尔德林各时期代表作,由德语翻译家林克倾情翻译:“垂头的时候一切都饱满了/谁记得从前疯狂的燃烧/每一个花瓣都是火焰)

書城自編碼: 397198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外国诗歌
作者: [德]荷尔德林
國際書號(ISBN): 9787020185375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94.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技术封建主义(数字经济前沿)
《 技术封建主义(数字经济前沿) 》

售價:HK$ 79.4
尤物:太平洋的丝绸全球史
《 尤物:太平洋的丝绸全球史 》

售價:HK$ 102.4
吴语百年面貌与变化研究——以嘉兴吴语为例
《 吴语百年面貌与变化研究——以嘉兴吴语为例 》

售價:HK$ 227.7
众生百态:清代刑科题本里的“打工人”
《 众生百态:清代刑科题本里的“打工人” 》

售價:HK$ 66.7
此间鸟兽:文物里的中华文明
《 此间鸟兽:文物里的中华文明 》

售價:HK$ 227.7
史记百句(中华经典百句)
《 史记百句(中华经典百句) 》

售價:HK$ 56.4
流年碎影(张中行先生88岁高龄写完的人生自传  “这一生我自认为不糊涂。”)
《 流年碎影(张中行先生88岁高龄写完的人生自传 “这一生我自认为不糊涂。”) 》

售價:HK$ 147.2
经纬度丛书·迦太基帝国
《 经纬度丛书·迦太基帝国 》

售價:HK$ 66.7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1.4
《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
+

HK$ 48.8
《忧伤不过是两座花园间的一堵墙》
+

HK$ 46.2
《穆旦诗集(中国现代名家诗集典藏)》
+

HK$ 72.5
《尼采诗集》
+

HK$ 78.2
《展翅与破格:安妮·塞克斯顿与美国现代诗歌 (诗人张逸旻的专题》
+

HK$ 57.3
《纯粹·四月之国》
內容簡介:
因为脆弱的容器并非总能盛下他们,
只是有时候人可以承受神的丰盈。
天神之梦从此就是生命。然而这迷惘
有益,如眠息,困厄和黑夜使人坚强,
直到英雄在钢铁摇篮里成长起来,
心已蓄满力量,如从前,与天神相像。
他们随即挟雷声降临。在此期间,我常常
思忖,长眠倒胜过这般苦无盟友,
这般守望,该做什么,在此期间说什么,
我不知道,贫乏的时代诗人何为?
但诗人就像,你说,酒神的神圣祭司,
在神圣的夜里走遍故土他乡。

——荷尔德林《面饼与酒》
關於作者: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Friedrich H?lderlin,1770-1843)

德国诗人。1770年3月20日生于尼喀河畔的劳芬,1788起在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与黑格尔和谢林交友。1793年开始在法兰克福、瑞士、法国波尔多地做家庭教师,1802年,横穿大革命后的法国徒步回到故乡。在得知被他在诗中称为狄奥蒂玛的情人病逝后,精神开始错乱。1843年6月7日,在图宾根去世。
《浪游者》收录了荷尔德林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代表诗作,包括《浪游者》《还乡》《面饼和酒》《在迷人的蓝光中》等名篇,集中呈现了荷尔德林一生各个创作阶段的艺术风格。

译者简介
林克,西南交通大学德语教授,译著有荷尔德林诗集《浪游者》、特拉克尔诗集《孤独者的秋天》、里尔克书信集《穆佐书简》和长篇小说《布里格手记》等。
目錄
汉语的容器 (王家新) _1

我的决心 _3
致春天 _5
橡树林 _7
许佩里翁的命运之歌 _8
故乡 _10
还乡 _11
爱情 _13
致命运女神 _15
海德堡 _16
黄昏的遐想 _18
我的财富 _20
也许我每天走过…… _24
沉坠吧,美丽的太阳…… _26
就像在节日…… _28
梅农为迪奥蒂玛悲歌 _33
激励 _41
阿尔卑斯山放歌 _43
浪游者 _45
乡间行 _51
还乡 _57
面饼和酒 _63
斯图加特 _73
诗人的使命 _79
人民的声音 _83
在多瑙河源头 _88
日耳曼 _93
唯一者 (第一稿) _99
漫游 _104
莱茵河 _110
和平庆典 _122
致兰道尔 _131
帕特默斯 _133
决断 _167
现在让我去吧…… _169
生命的一半 _170
岁月 _171
追忆 _172
伊斯特尔河 _175
谟涅摩叙涅 (第三稿) _181
德意志的歌 _185
给众所周知者 _188
像小鸟缓缓飞行…… _189
当葡萄的汁液…… _190
在淡黄的叶子上…… _191
何为人生? _193
何为上帝? _194
致圣母 _195
提坦 _204
可是当天神…… _209
下一个栖息地 (第三稿) _215
体验半神…… _219
因为从深渊…… _221
希腊 (第三稿) _223
致我的妹妹 _226
春天 _229
转生 _231
在树林里 _232
在迷人的蓝光里…… _233
译后记 _236
內容試閱
译后记


荷尔德林疯了以后,还能够回忆起席勒和海因策等许多友人,奇怪的是,每次向他提到歌德的名字时,他竟然压根想不起他一度敬仰的这个人物。对一个精神病人而言,这正是 “一种深重的敌意的标志”。歌德与下一代文人之间确有隔阂,对此已有许多解释,可是在我看来,有过狂热的青春经历,步入中年之后,变得成熟和世事洞明的歌德对这帮才华横溢的后生怀有戒心,保持距离,大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十八世纪后半叶,德国的人才蜂拥而出,歌德当然是大师,几乎无所不能,其他人则只在某个领域独领风骚,如日中天的大师之光焰有时难免掩蔽周围的星辰。但是,不服气的克莱斯特后来果真写出了可与歌德一比高低的剧本 (譬如 《彭忒西勒亚》);诺瓦利斯以 《奥夫特丁根》挑战 《迈斯特》;濒临绝境的荷尔德林创作出 《帕特默斯》等一大批绝世之作,可以说诺氏之思与荷氏之诗皆不在歌德之下。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时代,德意志大地上天才一拨一拨地冒出来,也许人们只需想一下,黑格尔、谢林和荷尔德林原是同寝室的好友。
荷尔德林 (1770—1843)毕业于图宾根神学院,同时他又醉心于古希腊文化,研究过柏拉图,长期从事索福克勒斯和品达作品的翻译与注疏,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于他自然是烂熟于胸。奇特的是,他将诸神与上帝融合起来,于是真理与生命之本原变得愈加丰富、鲜活和雄浑。在他的诗歌中,狄俄尼索斯 (巴科斯)充当领唱,酒神精神构成了基本氛围。写作时他好像忘记了自己的悲苦,就连那些哀歌,人们从中也读不出多少悲情,不过是用来探寻人生痛苦的根源。神话和 《圣经》的故事随意穿插在他的诗中,诸神的面孔闪现于字里行间,耶稣与门徒的对话随着幽暗的旋律隐隐传来。道理浅显,但是耐人寻味。他喜欢用简单的文字加以表达。他的语言朴实、遒劲,有大器之美,如果说可道出福音,那当是一种普世的福音。其实,一切皆是诗人心境的披露,一切皆源于那颗饱含着爱的心灵。荷尔德林的诗经得起不断发掘,但也是人人都可以读的,他的诗让人感觉亲切。
诗人早就预感到自己的早逝,但他也许没有料到比死亡更悲惨的结局———疯狂。神圣的使命感驱使他迎向自己的命运。奥林波斯山上的诸神似乎也有意成全他的心愿,让他担当 “酒神的祭司”,作为一份牺牲贡献给天穹,将他引向深渊。于是人毁了,事成了。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但那永恒的,皆由诗人创立。”诗人之幸与不幸皆缘于疯狂。癫症肯定是多种因素导致的,诸如环境对精神的压抑,他疯在两百年前,那还是不少现代诗人渴望回归的古典时代,由此可见他的心多么纯洁,多么敏感;或是他与苏瑟特的爱情悲剧,在他心中必定造成了无法痊愈的创伤;以及当他最后竞争一个教授职位时,歌德的 “不光彩的行为”据说给予他致命打击等等。但我认为,还有两点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年近三十,他在经济上还不能完全自立,年迈的母亲常在烛光下为儿子编织长袜,经济窘迫往往给文人带来不堪承受的压力,其后果有时可能比精神上的绝望更严重;另外,患病之后他对任何来访者都毕恭毕敬,不停地鞠躬,嘴里还念叨着 “阁下” “圣人” “尊敬的教皇大人”之类的称呼,也许可以看成是诗人早年自视甚高,却不得不靠当家庭教师谋生,长期寄人篱下所导致的心理情结。
德语另有一个特殊的词指代精神病———Umnachtung,意思是沉入夜色之中,仿佛伴随着诸神的隐遁,白昼过去了,黑夜笼罩大地,夜暮也渐渐浸入诗人的头颅。或许冥冥之中这就是一种命数。然而,这是一次辉煌的沉沦,恐怕谁也不承想到,它将带来多么丰盛的收获。荷尔德林的创作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恰好以疯狂前后划界。早期的诗模仿席勒和克罗卜史托克,过于激情和直白,而且显得观念化,属于抒情哲理诗。到了晚期,诗人的思维已经紊乱,无力驾驭语言,只留下一些思想残片,形式呆板,像是初学者的习作。正是在一八〇〇至一八〇六年前后,诗人一步步走向癫狂,同时变得成熟,完成了他的不朽的诗
篇。也许多亏那种痴迷的状态,像是醉酒的感觉,诗人得以完全沉入自身之中,外界的压迫消除了,焦虑化解了,躁动平息了,曾经被他奉为圭臬的理论框框———英雄、理想、质朴之三段式———也已淡忘了(大概任何理论对大师都是限制)。此时他反倒格外神思清明,下笔如有神助,挥洒自如。《还乡》《面饼和酒》《斯图加特》,这三首哀歌唱响了中期的序曲。哀歌之体裁无疑与人类的当下处境相吻合,但诗中并没有渲染悲苦,毋宁说诗人想以此营造一种沉思的氛围。哀歌的宏大容量可供诗人从容运思,由叩问现实出发,追忆远古的辉煌,追寻神灵的踪影,思考生与死、爱与永恒,见证并亲历那种饱满的灵性生命,它维系着人类的未来。随后一首首颂歌应运而生,缀成闪闪发光的珠链。还有那些优美的 “江河诗”,如真如幻,每一朵浪花仿佛都映现出神的身影,莱茵河、伊斯特尔河,在诗人的笔下亘古地流淌,从东到西,从源头直到大海,回归那丰富的宝藏 (Reichtum)。
《帕特默斯》当是荷尔德林的代表作,写于一八〇三年,这里特别译出了它的三个修订文本,与初稿相比较显得有些凌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已力不从心。以它为首的一系列自由诗,是诗人最娴熟的体裁,即使按今天的眼光来衡量,这些诗也无可挑剔,何况在同时代诗人的作品中,自由体并不多见。不用考虑押韵和格律,诗行更加流畅凝练,跌宕起伏,透出一股灵动的气势。尤其在自由诗中,德文固有的语言表达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常常是一个或几个单句或复合句被拆散,夹杂不少的插入语和分词短语,再以巧妙的方式组合起来,别出心裁却又恰到好处,形成一座语言的迷宫,虽有相当的理解难度,但是意思并不艰深晦涩。这样的诗句包含双重甚至多重意味,蕴藉隽永,耐人咀嚼,当然也提供了多种解读角度。读这种诗就像是一次解密,不时给人带来领悟的愉悦和审美的快感。荷尔德林独特的语言风格尤其在自由诗中呈现出来,绝不可能误认,于朦胧之中透出澄明,那是一种大美。当着神智由明转暗或时暗时明,多年以来积淀在心中的情感、经验、思虑、醒悟,受真正的灵感的触发,自然地、势不可挡地从他的歌喉喷涌而出,如同一次次海底的火山爆发,威势而不失节制,直到最终将这个高贵的灵魂毁灭。
荷尔德林始终是一个孩子。一生漂泊他乡,但他从未忘记故土。他流连于山川丛林之间,大自然是他的朋友。他对农夫和工匠,对朴实的乡民总是有一种特别的亲情。凭着一颗赤子之心,他才可以窥见逝去的神癨,轻松地靠近他们,与他们交往,游戏,同欢共饮。他的诗浑然天成,大多源于直觉,似乎是神灵借他之口唱出的天籁。他的诗句道出了人们的心声:“诗意地,人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荷尔德林和里尔克堪称德语诗歌史上的两座巅峰,相距百年的时空,双峰并峙,旷世独立,这样的大师是不世出的。十余年来,断断续续翻译了四位诗人,可以归为两类。诺瓦利斯和里尔克,比较而言以思辨见长,尤其是诺瓦利斯,既广博又深邃,玄奥而且练达,颇具原创力,在这方面几乎无人能及。不过诗歌只是他文以载道的工具,写得不多又很随意。另一类则是特拉克尔和荷尔德林,更富有激情和感性,语言感觉极佳,确是天才诗人。可惜特拉克尔英年早逝,如一颗流星划过夜空,短暂却耀人眼目。同其他三位三十岁前后便或死或疯的诗人相比较,里尔克幸运地活过了五十岁,靠着他的韧性,他可以从容地给自己和世界编织神话,将自己磨炼成大师。我这样讲并无贬义,他是在四十七岁时终于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杜伊诺哀歌》和 《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殚精竭虑,丰盈圆融,难得的是蓄满内敛的激情,已达缥缈的神境,却又扎根于平凡的大地上,以诗的语言构建了一座思的金字塔,或可令同代和后世的哲人经师前往朝拜。
如果说里尔克的诗 (尤其晚期)连行家也难读懂,或者他的诗是专门为诗人、哲学家和神学家而写的,那么,荷尔德林是在同每一个真诚的人倾诉衷肠。荷尔德林本是神之子,所以在他那里,神与人之间的巨大差距固然存在,但二者并不对立,因此人无需像里尔克所筹划的那样汲汲于自我提升和超越,而是只需守住本分,便可与神和谐相处,这种和谐就是幸福的根本。他本是大地之子,在他看来,善即欢乐——人世的欢乐,劳作与眠息,团聚与宴饮,友谊与爱情,风俗与节庆,样样都美好,都是欢喜。他本是自然之子,在他眼中,山峦高卧神灵,江川辉映星月,但那里也是人的栖居,真可谓 “天人一切喜,花木四时春”。他不知何为原罪,人世间原本 “一切皆善”。
译文学作品难,译诗也许更难,而翻译大诗人尤其难。就译诗而言,非外语专业的诗人和学者肯定有自身的优势,但原文理解不甚透彻,学者的语言感觉相对较差,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外语专业的译者则往往人文修养不够,中文功底不怎么扎实,都是难以弥补的弱点。要想译出好的作品,必须将他们的长处统一起来,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要求,但是值得每一个译者为之努力。里尔克说:写诗不是靠情感,是靠经验。这就要求译者尽可能地对诗人的所有经验有一种再经验 (Nacherfahrung),以便融入诗人。但是融入以二者 (基本)等同为前提 (成功的例子极为罕见,冯至译里尔克为一特例),于是便出现了与荷尔德林提到的人神相遇类似的困难情形———若欲承纳神,人这件容器实在太脆弱。译者尝试尽量接近诗人,无疑十分危险,不仅因为那种高度可望而不可即,而且那里的深渊险象丛生,大师之于译者纯属一个黑洞,所以与大师打交道的确是一件令人绝望的差役。对我而言,翻译特拉克尔还能勉强胜任,至于其他三位,实有力所未逮之感,修养、古汉语和诗艺等等皆有缺陷。当然,译荷尔德林,对任何译者的中文表达都是一大考验。这几本译作肯定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本人诚愿得到方家的指教。每次看凡高的向日葵,总觉得那正是画家自己的写照,也是与他同类的天才诗人的象征。他们的生命像他们的作品一样令我深深感动,也支撑着我终于做完了这件该做的事情。在此,我谨以几行诗来表达自己对这些命运多舛的大师的虔诚敬意:

垂头的时候一切都饱满了
谁记得从前疯狂的燃烧
每一个花瓣都是火焰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