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HK$
76.2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HK$
69.4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HK$
62.7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HK$
109.8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HK$
65.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HK$
50.4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HK$
61.6
|
編輯推薦: |
互联网 ”模式的新形态教材,内容全面实用,案例丰富,配套电子课件,方便教学。
|
內容簡介: |
包括四大篇、14章:第一篇,能源战略的概述与全球能源发展现状;第二篇,能源战略的内容与对应的理论;第三篇,能源战略的未来趋势与方向;第四篇,中国能源战略的演进过程。适合作为高等学校高年级本科与研究生教材;能源行业管理的工具书。
|
關於作者: |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环境政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等领域。2011年获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生学术新人奖。2015-2016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系访学。2015年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2017年选聘为中国“双法”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理事。2018年获得福建省青年创新拔尖人才。
|
目錄:
|
第一篇 能源战略概述
第一章 能源战略的内涵与意义 3
第一节 战略的含义与分类 3
第二节 能源战略的含义与内容 4
第三节 能源战略的意义 12
第四节 能源战略与中国经济发展 16
本章小结 19
思考题 20
参考文献 21
第二章 全球能源战略发展现状 22
第一节 全球常规能源战略概述 22
第二节 全球非化石能源战略概述 40
第三节 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 51
本章小结 51
思考题 51
参考文献 52
第二篇 能源战略的基本构成
第三章 能源供给战略 55
第一节 能源供给战略概述 55
第二节 能源供给战略的相关理论 58
第三节 能源供给的预测方法 61
第四节 能源供给战略的制定 67
第五节 世界及中国能源供给展望 70
本章小结 73
思考题 73
参考文献 74
第四章 能源需求战略 75
第一节 能源需求概述 75
第二节 能源需求理论和规律 82
第三节 能源需求的预测模型 87
第四节 能源需求战略的制定 94
第五节 世界及中国能源需求展望 96
本章小结 98
思考题 99
参考文献 99
第五章 能源技术战略 100
第一节 能源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概述 100
第二节 能源技术创新理论 107
第三节 能源技术战略的制定 116
第四节 世界及中国能源技术展望 121
本章小结 125
思考题 126
参考文献 126
第六章 节能战略 128
第一节 节能理念和节能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概述 128
第二节 节能战略理论体系 130
第三节 节能战略的制定 134
第四节 世界及中国的节能战略展望 139
本章小结 141
思考题 142
参考文献 142
第七章 能源安全战略 144
第一节 能源安全形势发展的基本规律概述 144
第二节 能源安全相关理论 146
第三节 能源安全的衡量方法 149
第四节 能源安全战略的制定 154
第五节 世界及中国能源安全展望 158
本章小结 160
思考题 160
参考文献 161
第三篇 能源战略的创新发展
第八章 气候变化与能源战略 165
第一节 能源消费与气候变化 165
第二节 典型经济体的气候变化历程及预测 167
第三节 气候变化的能源战略转型 169
第四节 世界和中国的气候变化战略展望 177
本章小结 180
思考题 181
参考文献 181
第九章 碳中和目标与能源战略 182
第一节 碳中和与能源发展 182
第二节 主要经济体的碳中和战略 186
第三节 碳中和背景下能源的系统性变革 195
第四节 碳中和下的全球能源战略展望 202
本章小结 205
思考题 205
参考文献 206
第十章 能源金融与能源战略 207
第一节 能源金融的产生 207
第二节 能源金融的发展与演变 217
第三节 能源金融战略的制定 218
第四节 全球能源金融战略展望 221
本章小结 223
思考题 224
参考文献 224
第四篇 新中国能源战略的演化
第十一章 我国能源战略的发展之路 227
第一节 “八五”计划时期(1991—1995年)的能源战略 227
第二节 “九五”计划时期(1996—2000年)的能源战略 234
第三节 “十五”计划时期(2001—2005年)的能源战略 240
第四节 “十一五”规划时期(2006—2010年)的能源战略 247
本章小结 253
思考题 254
参考文献 254
第十二章 我国能源战略的深化之路 256
第一节 “十二五”规划时期(2011—2015年)的能源战略 256
第二节 “十三五”规划时期(2016—2020年)的能源战略 269
第三节 中国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战略展望 282
第四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点上(2020年)的能源战略任务及目标 287
本章小结 290
思考题 290
参考文献 291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能源战略区域联动理论与概述 292
第一节 中国特色能源战略区域联动理论 292
第二节 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与跨区域调配 298
本章小结 300
思考题 300
第十四章 能源大规模跨区输送技术支撑--特高压建设 301
第一节 特高压建设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301
第二节 特高压发展战略构想 306
本章小结 313
思考题 313
参考文献 313
第十五章 中国能源资源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314
第一节 煤电之争与区域协同 314
第二节 核电与区域发展 318
第三节 风电、光伏发电与区域发展 320
第四节 能源环境污染区域联动治理思考——以“京津冀”雾霾治理为例 325
本章小结 325
思考题 326
参考文献 326
|
內容試閱:
|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此后,党中央在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等重要会议上对实现“双碳”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部署。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能源结构深度调整与保障能源安全成为实现“双碳”目标进程需要深化研究的战略问题。
我国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能源的稳定供给,能源供需矛盾也必然影响到各行业的发展,因此,解决能源供需矛盾与保障能源安全始终是能源战略研究和管理的重要问题。能源属于重大基础性行业,能源结构调整与转型的背后涉及的是整个经济结构、生态系统与制度规范的调整和演变,因而从基本国情出发,制定满足一国中长期可持续发展需求的科学性与前瞻性的能源战略对推进该国社会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与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2021年7月 印发《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教科信函〔2021〕30号),高校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碳中和”与能源战略研究,培育能够解决复杂能源局势下综合性难题的复合型人才。从经济学视角出发,相关人才的培养既要精通“碳中和”政策、国际规制与标准制定,又要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战略前沿思维。然而,现阶段各个学校能源相关学科建设还主要集中在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经济、气候经济等大类学科领域,缺乏推进“双碳”目标实现背景下,指引能源经济转型的“新文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教材。
从现实问题与学科发展的两大背景出发,基于对各大高校能源经济学科现有课程体系的系统分析,我们发现能源经济学科尚缺少一门“能源战略”课程。本书立足“双碳”目标,服务于能源经济学科发展与课程改革方向,对中国能源战略的宏观定位、能源发展现实问题与战略部署进行了全面解读。可以作为国内高校能源战略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国内能源环境专业人士的参考资料。
本书由四个篇章组成。第一篇为能源战略概述,着重介绍了能源战略的内涵与意义,按能源可再生性分类,对全球典型能源国家地区制定能源战略的背景、战略布局重点与实施成效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二篇详细阐述了能源战略的基本构成,重点覆盖能源供给、能源需求、能源技术、节能以及能源安全战略,并分别对每种能源战略形成与演变的基本规律、理论基础以及未来展望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第三篇为能源战略的创新发展,内容围绕着气候变化、碳中和、能源金融三大问题与能源战略的关系展开,全面阐述了能源战略的新发展。第四篇为新中国能源战略的演化,根据我国能源战略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新中国能源战略的发展之路与深化之路,并对中国特色能源区域联动战略形成的背景与内在机理,战略构思与具体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
诚挚感谢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戴民汉教授,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潘家华教授、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等专家学者对本书所提供的关键性学术指导。本书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21&ZD109)、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20200414)和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FBJG20210273)的资助。厦门大学社科处、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院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量帮助。
本书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厦门大学碳中和发展力研究团队的魏晓楠、张晟、徐淑华、占妍泓、张文悦、孙强敏、谭兵、闵嘉琳、彭奕琦、郑宏伟、孙家诚、陈嘉慧、郭芷茹、易湘瑜、陈智龙、徐梦洁、许哲泓、王博、李响等参与了资料收集、文献整合与教材撰写。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校团队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对此我们深表感谢。
孙传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