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HK$
44.7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HK$
112.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HK$
201.6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HK$
109.8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HK$
110.9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HK$
87.4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HK$
50.4
|
編輯推薦: |
《营造的意趣 图解东西方空间智慧》:
当我们走进苏州留园,那郁郁葱葱环抱中的,一方空无一物的小院;亦或在睡梦中醒来,回味昨夜穷尽蜿蜒山洞,豁然面对一个宛如仙境的崭新界。这些经常出现在我们平常的生活里,令人怦然一动的瞬间,皆是隐藏在空间里的秘密使然。你可曾究根问底,去思考它因何而来,如何触动到我们?
本书作者是一位身处一线的空间设计者,经年累月,阅读、游历、探究的记录。他用笔写下文字,图解思考,探究东西方空间里的那些智慧亦或是深藏在人们内心里的,对空间的原始情感。文字直白却不乏诗意,信手绘就的图画,准确又充满童真。
一些深奥的教科书中的空间原理,在书中,却如朋友聊天般真诚直白,如遇语言难以表达之处,随手拿过桌上纸巾,寥寥几笔,意尽则止。
《林徽因讲古建 手绘插图版》:
★NO.1 建筑师林徽因心血之作
1.《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林徽因“出道即dian峰”的文章。
2.《平郊建筑杂录》(梁思成、林徽因),提出美学概念“建筑意”。
3.《我们的首都》,看林徽因笔下的故宫、颐和园、雍和宫之美。
4.《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林徽因、梁思成),用诗一般的语言记录古建考察,充满
|
內容簡介: |
《营造的意趣 图解东西方空间智慧》:
本书以古代学者的诗词文书为主要蓝本,现代博物馆、建筑园林等为辅助资料,分四大章七十一个场景为读者解析中西方如何运用空间设计来营造和谐自然、舒适安心的园林和建筑。通过手绘还原古籍上的场景,读者可以设身处地地感受埋藏在历史里的文化与审美,并探寻现代建筑设计如何解构并运用这些元素。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古老东方的审美传统,从古诗文中发掘文人雅士如何运用花、石、草、木等自然材料构建出“方寸之内有乾坤”的庭院景观,寄托自己的情思与志向。然后将视角转向庭院营造的逻辑理念,分析其背后隐藏着的房子与自然、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再从人类共通的基本需求入手,分析一些古而有之的建筑景观,现代独特的艺术设计是如何迎合并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的。结尾则选取若干当代知名的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从细处入手拆解这些理念背后对美的表达方式。
《林徽因讲古建 手绘插图版》:
本书建筑师林徽因给年轻人的中国古建常识。
收录了我国20世纪杰出的女建筑师——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和论述,包括对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力求展现林徽因作为建筑学家的一面。林徽因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具有科学之严谨,同时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了我国古建筑在技艺方面的精湛成就,充满诗情画意。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林徽因的文章对当下的年轻建筑师仍有着借鉴意义。
《林徽因讲古建 手绘插图版》特别增加了50余幅原创手绘图,图文并茂,版式典雅,希望能帮助读者直观感知中国古建的艺术魅力。本书既可以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学习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古建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
關於作者: |
《营造的意趣 图解东西方空间智慧》:
张建:围炉空间设计创始人,中国杰出中青年室内建筑师,山东建筑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IF设计奖得主,发现中国好设计讲者以及东方营造的探索者。
《林徽因讲古建 手绘插图版》:
林徽因
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20世纪30年代初同建筑师梁思成一起对中国古建筑进行考察,成为该领域的开拓者,对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及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译文、书信等作品,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张皓熙
四川乐山人,自由插画师,2018年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手绘艺术设计大赛优秀奖,擅长速写、水彩等绘画创作。
|
目錄:
|
《营造的意趣 图解东西方空间智慧》:
第一章 你会在意石头上的青苔吗?
—— 那些陌生又熟悉的古时审美 011
一 李渔教你如何欣赏石壁 014
二 如何让平凡之物焕发魅力? 016
三 一块石头与一座山丘 018
四 时间终了处,空间浮现 020
五 张岱的“堂不层不庑,树不配不行” 022
六 松树的审美之欹斜诘屈 024
七 松树的审美之偃亚层叠 026
八 锦灰堆与拼贴艺术 028
九 何谓奔趋而来? 030
十 一首小诗引发的空间尺度转换 032
十一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034
十二 假山的透明性 036
十三 《闲情偶寄》里哥窑般的墙壁 038
十四 皴法与叠石 040
十五 珍玩如何摆放? 042
十六 东方的空间共识 044
十七 当我们“文化”了第一个陶罐 046
十八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048
十九 让庭院长满青苔 050
第二章 此时若恰好月影入眼,那是古人有意为之
—— 古时那些精心的设计营造 053
一 园林,心流触发的场所 056
二 李渔的梅窗 058
三 还原《浮生六记》里的活花屏 060
四 如何表现截溪断谷? 062
五 如何用毛笔画出笔直的线条? 064
六 园林中,石头与墙的三则关系 066
七 去时与来时的风景 068
八 消失的边界 070
九 每一个优美的名字,都暗含了一种空间 072
十 留园里,两个充满废墟感的庭院 074
十一 掇山的三种手法 076
十二 梧竹幽居亭,最玲珑的营造 078
十三 如果我是古代工匠,如何设计出斗拱 ? 080
十四 置石与身体的关系 082
十五 复思与惊燕中蕴含的古时信息 084
十六 用屏风围合的洞穴 086
十七 看得见的场 088
十八 过白,一种感官上的尺度把控 090
十九 亭,园林中的尺度密码 092
二十 如何在庭院中营造平远之境 094
二十一 折廊,视线经营的空间 096
第三章 为何喜欢临窗而坐?
—— 那些人类共通的空间感受 099
一 尺度引发的思考 102
二 空间诗意从何而来? 104
三 是什么造就了优美的生命曲线? 106
四 围坐,一种有爱的空间形式 108
五 人们为何热衷于清洁 110
六 人们为何选择冷漠? 112
七 废墟里的音乐会,为何更动人? 114
八 林间小屋,一种人类共通的空间原型 116
九 人人都爱梯形广场 118
十 如何让门像墙一样坚固? 120
十一 如何让平常之物有诗意 ? 122
十二 原始人为何热衷于把巨石竖起 ? 124
十三 森林之光 126
十四 你选择哪个角落,就选择了怎样的自己 128
十五 洞穴,人类空间感受的源头 130
十六 村庄,总在河流转弯处 132
十七 萨林加罗斯的生命力公式 134
十八 台座,让建筑脱离世俗 136
十九 什么样的广场称得上世界最美 ? 138
二十 失去一点自由,却更便利了 140
第四章 每年流行什么颜色,为何要由巴黎宣布?
—— 用东方的眼光,重新审视生活中的建筑、文化及空间现象 143
一 路易斯·康,从不枉费一扇窗 146
二 惠灵顿社区中心对于路易斯·康的意义 148
三 如何创造有故事的空间? 150
四 盖里作品的高级感从何而来? 152
五 人类如何利用已掌握的技能创造奇迹? 154
六 索特萨斯的设计手法 156
七 从住宅到神庙 158
八 被过分神秘化的概念——建筑的时间性 160
九 隈研吾借由水或玻璃所表达的哲学理念 162
十 圣卡塔尔多墓园的三重设计密码 164
十一 建筑,始于因缘,终于熵增 166
《林徽因讲古建 手绘插图版》: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与传统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祖国的建筑传统与当前的建设问题
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附梁思成君通信四则)
第二章 我们的首都
中山堂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故宫三大殿
北海公园
天坛
颐和园
天宁寺塔
北京近郊的三座“金刚宝座塔”
——西直门外五塔寺塔、德胜门外西黄寺塔和香山碧云
寺塔
鼓楼、钟楼和什刹海
雍和宫
故宫
第三章 平郊建筑杂录及其他
平郊建筑杂录
平郊建筑杂录(续)
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
第四章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汾阳县峪道河龙天庙
汾阳县大相村崇胜寺
汾阳县杏花村国宁寺
汾阳县小相村灵岩寺
文水县开栅镇圣母庙
文水县文庙
孝义县吴屯村东岳庙
霍县太清观
霍县文庙
霍县东福昌寺
霍县西福昌寺
霍县火星圣母庙
霍县县政府大堂
霍县北门外桥及铁牛
赵城县侯村女娲庙
赵城县广胜寺下寺
赵城县广胜寺上寺
赵城县广胜寺明应王殿
赵城县霍山中镇庙
太原县晋祠
山西民居
结尾
附录 《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序
|
內容試閱:
|
《营造的意趣 图解东西方空间智慧》:
前言 古人如何造房子,对我们还重要吗?
在大众的印象里,传统营造仿佛随着木结构建筑一起,退进了历史的角落。我们只能从残存的木结构建筑中欣赏、了解那层层叠叠的斗拱、美不胜收的彩绘。然而,古人的营造观念难道不值得借鉴吗?如同古人对生活、对宇宙的认知一样,他们的营造观念是东方的集体智慧,一样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
东方营造是东方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可分割,一脉相承。提到东方传统文化,人们都承认它的博大精深,是几千甚至上万年来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积累的集体智慧。
然而,传统文化似乎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我们如同欣赏博物馆里的文物一般欣赏唐诗的雄浑、书法的飘逸、山水画的高远。这样单纯地只从艺术角度欣赏东方文化,实在是一种资源浪费。因为艺术只是表象,是文化的外在表现,我们更应看到其强大的精神内核。如何与传统文化产生实际意义上的共鸣呢?契机便是:当你的人生遇到困惑时,前人的思想、文化的积淀能给你解答,让你找到寄托。
我们从事设计工作的人,在做到一定阶段之后,总会或多或少遇到这样的困惑,看似做得像模像样,但离理想中的境界,离那种即将触到事物本质的狂喜状态相距甚远。我想,这不是设计行业专有的困惑,而是试图实现价值的所有人的困惑。不唯今人,古人亦然。
从古至今,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者很少。那些回归市井生活的古代读书人,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何找到心灵的慰藉呢?这难道不是一个始终存在的难题吗?这难题究竟如何解决?或许,可以在一代代大家的典籍中寻找到答案。其中,东方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给予普通读书人巨大、真实的精神慰藉。
直白地讲,可以将东方文化称为君子的文化。我们努力摆脱简单的动物性,使得对主体及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相互的协调关系达到更高的境界。修身,也是人生目的之一。自身修为到了,家庭其乐融融,公司蒸蒸日上,乃至治理一个国家,也会国泰民安……
这便是一种文化生命力的体现——生生不息,被一代代人持续需要。足见一切艺术皆为修身,艺术之高下,是以是否有益于修身以及反映修身境界高度为评判标准;东方营造亦然,营造为了修身,高下反映境界。
我们来读两则在古书中似乎寻常的文字,这些文字与营造有关:
才怀济胜,虽布置竹石,具见经纶。
——[ 明] 吴从先《小窗自纪》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 明] 文震亨《长物志》
当我们有了一定的人生修为,即使从事很基础的设计工作,布置几块石头、几丛竹子,也能体现出境界。几块石头就能摆出太华千寻的气势,一汪清水便可塑造出太湖烟波万里的意境。即使是设计预算有限的小住宅,只要我们修为的境界足够,也一样能达到高水准,触动人心,此所谓“具见经纶”。这就是文化的生命力,因为它被一代一代的人需要。我们的设计观、创作观,也因融入这样一套传承有序的生命价值体系而重新焕发出活力。
与东方不同,西方的营建更追求一种人类智慧与力量的彰显,从巨石阵到希腊神庙,从哥特教堂的高耸入云到曼哈顿的天际线。是西方理性追求与人类雄心的结合,也是推动当今世界发展的文化力量。同为人类,曾经如此不同,值得思考。
此书集结了我多年来从事设计工作之余,读到有启发性的文字,或者参观了触动我的建筑之后的随笔涂画,不成体统,唯真诚可鉴,无感不发而已。
张建
2024 年4 月
《林徽因讲古建 手绘插图版》:
建筑本来是有民族特性的,它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
表现之一;新时代的建筑必须建筑在民族优良传统的
基础上,这已是今天中国大多数建筑师们所承认的原则。
——梁思成、林徽因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中国建筑为东方最显著的独立系统,渊源深远,而演进程序简纯,历代继承,线索不紊,而基本结构上又绝未因受外来影响致激起复杂变化者。不止在东方三大系建筑之中,较其他两系——印度及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享寿特长,通行地面特广,而艺术又独臻于最高成熟点。即在世界东西各建筑派系中,相较起来,也是个极特殊的直贯系统。大凡一例建筑,经过悠长的历史,多掺杂外来影响,而在结构、布置乃至外观上,常发生根本变化,或循地理推广迁移,因致渐改旧制,顿易材料外观,待达到全盛时期,则多已脱离原始胎形,另具格式。独有中国建筑经历极长久之时间,流布甚广大的地面,而在其最盛期中或在其后代繁衍期中,诸重要建筑物均始终不脱其原始面目,保存其固有主要结构部分及布置规模,虽则同时在艺术工程方面,又皆无可置疑地进化至极高程度。更可异的是:产生这建筑的民族的历史却并不简单,且并不缺乏种种宗教上、思想上、政治组织上的迭出变化;更曾经多次与强盛的外族或在思想上和平地接触(如印度佛教之传入),或在实际利害关系上发生冲突战斗。
这结构简单、布置平整的中国建筑初形,会如此泰然,享受几千年繁衍的直系子嗣,自成一个最特殊、最体面的建筑大族,实是一桩极值得研究的现象。
……
在原则上,一种好建筑必含有以下三要点:实用、坚固、美观。实用者:切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生活习惯,适合于当地地理环境。坚固者:不违背其主要材料之合理的结构原则,在寻常环境之下,含有相当永久性的。美观者:具有合理的权衡(不是上重下轻巍然欲倾、上大下小势不能支,或孤耸高峙或细长凸出等违背自然律的状态),要呈现稳重、舒适、自然的外表,更要诚实地呈露全部及部分的功用,不事掩饰,不矫揉造作、勉强堆砌。美观,也可以说,即是综合实用、坚稳两点之自然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