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HK$
110.9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HK$
62.7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HK$
58.2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HK$
277.8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67.2
《
瘦肝
》
售價:HK$
99.7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HK$
55.8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穿越时间,鸟瞰全球,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
售價:HK$
154.6
|
編輯推薦: |
本书从产品数据管理的本质出发,剖析华为和业界的产品数据管理发展的内在逻辑,总结产品数据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影响,分享华为产品数据管理的重要实践,交叉比对华为与业界的不同之处,希望对中国企业有所帮助。
|
內容簡介: |
本书力求深入浅出,减少产品数据管理专业术语的堆积,尽可能用企业的实践案例的分析加深读者对专业术语的理解,降低专业深度,更多地分析产品数据、产品数据管理对企业运作与管理的影响。帮助读者理解、思考自身工作中碰到的产品数据管理问题,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本书在多数章节的最后会对华为的产品数据管理实践或华为与业界的对比进行总结,给出浓缩性的“启示”,便于读者更好地吸收本书有用的知识。 本书适合企业的管理者、IT 与数据管理人员、数字化信息化部门的人员阅读,也适合产品经理、产品开发人员、供应制造、财经等人员阅读,甚至可以作为企业变革管理、销售管理、服务等人员的参考材料。
|
關於作者: |
胡朝华,原华为产品数据部部长(2004-2017)及产品数管理部创始人之一。
华为产品数字化与IT装备部返聘高端顾问(2018-今)。
2014年,获得华为公司首批“蓝血十杰”称号。
从1998年始,近20年耕耘在产品数据领域,殚精竭虑、锲而不舍,用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追随着数据的时代变迁。
主导或参与从1998年以来华为历次产品数据领域的重大变革项目。包括在1998年“发正确货工作组”(任正非担任组长)中,担任BOM改进的变革项目经理。数次获优秀变革项目经理称号。
对产品数据与IPD/LTC流程的关系有着深刻独到的体会和理解。
|
目錄:
|
第1章 产品数据综述 1
1.1 产品数据的业务价值 1
1.2 产品数据管理基本原理 7
1.3 华为产品数据管理实践发展历程及业界对比 13
1.4 华为PDM能力框架 18
第2章 Part,硬件开发的起点 22
2.1 Part是硬件开发的基本业务对象 22
2.2 Part的分类与属性模板 26
2.3 外购Part与自制Part 30
2.4 新增一个Part的全流程成本 33
2.5 新增Part的原则 37
2.6 正确理解3F原则 47
2.7 正确理解Part版本 48
2.8 Part编码的大坑 54
第3章 正本清源,从BOM做起 58
3.1 从“裸产品”到“产品包” 58
3.2 任正非推动了BOM的优化 70
3.3 BOM是Part之间的组成关系 77
3.4 BOM也是生产力 81
3.5 制造BOM修成正果 99
第4章 BOM走向市场 108
4.1 复杂配置的产品销售 108
4.2 报价配置到订单配置的转换 113
4.3 配置器的基础数据是BOM 120
4.4 艰难曲折的销售BOM探索 126
4.5 统一的产品BOM面向不同应用形成X-BOM 141
4.6 消灭成套 145
第5章 BOM走向全球 150
5.1 全球物料Part的统一管理 150
5.2 海外ERP推行 154
5.3 一次投诉和十个案例 158
5.4 “夜总会”的故事 162
5.5 服务也有BOM 164
5.6 BOM延伸到客户 169
5.7 “四个一”和“五个一” 173
5.8 定制化与标准化,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178
第6章 研发成果文档化 182
6.1 技术文件融入产品数据管理 182
6.2 从BOM结构到产品结构 188
6.3 工程变更三大挑战 192
6.4 实施PDM系统的五大理由 201
第7章 配置管理与软件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可追溯性 213
7.1 华为配置管理的前世今生 213
7.2 业界的配置管理 217
7.3 一个对象、四大核心活动及三大目标 220
7.4 从代码持续提交到版本持续交付 228
7.5 U国的网络安全认证 233
7.6 软件配置管理与硬件配置管理的巨大鸿沟 238
第8章 产品基本信息统一业务经营管理语言 243
8.1 IPD模式落地要动真格 243
8.2 产品是重量级团队经营管理的对象 246
8.3 企业经营管理的对象不仅仅是产品 249
8.4 Offering与Release 251
8.5 BOM一级编码不是产品Offering 255
8.6 一个产品可有两个市场 256
8.7 Offering不是研发项目 259
8.8 总结:PBI的价值 260
第9章 产品数据全景图 262
9.1 为业务服务是产品数据存在的唯一理由 262
9.2 从西天取回的真经 269
9.3 用“产品四结构”构筑起产品数据的全景图 274
9.4 PIA变革 278
9.5 为高速行驶的汽车换轮子 282
9.6 软件的实现结构不是软件BOM 284
9.7 产品数据管理组织建设 287
9.8 产品数据管理不是数据治理 292
9.9 产品数据管理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298
后记 303
|
內容試閱:
|
2000年前后,“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这个词在中国非常流行。整个工业界刚刚完成从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向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Ⅱ,ERP的前身)的升级转变,好不容易将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BOM)数据从单机系统迁移到MRPⅡ系统中,让这个超级复杂的巨无霸系统有了核心产品的BOM信息,勉强运作起来,突然间所有的注意力都转移到文档管理、工程变更、工作流管理、产品结构甚至配置管理等与产品研发关系更加密切、更“高新尖”的管理模块上。PDM一下子成了各大企业追捧的理念、方法论或IT系统。整个学术界也纷纷著书立说,关于PDM的书籍几乎占据了整个企业管理类书架。与此同时,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斥巨资引入了先进的PDM系统,希望通过购买这些昂贵的软件包,立竿见影地提升研发水平。
关于什么是PDM,学术界与业界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PDM是软件包,可以承载研发流程与研发作业活动,提供研发协同工作平台,提升研发效率;也有人认为,PDM是一个管理思想与方法论,可以将企业的研发资产有效地管理好,可以优化研发过程,支撑企业的创新;还有人认为,PDM是一个产品信息管理的技术手段,可以通过一个“结构树”将产品的所有信息串在一起,直至建立“虚拟产品”(用最新术语表示就是“数字化产品”)。
但这种运动式、一窝蜂式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场面并没有持续多久。大约从2005年开始,PDM热度迅速下降,不仅相关的书籍寥若晨星,各大企业对PDM的热切期盼与求之却不可得的焦虑之情也似乎瞬间消退了。“产品数据管理”这个词也很少有人再提,即使不得不提起,也是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取而代之,但PLM的范畴,已经远远超越了当初的PDM,而在制造领域,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也早就取代了MRPⅡ。产品数据管理似乎从此被业界遗忘和忽略了。
然而,有一家企业、有一个团队20多年来一直在坚持产品数据管理的改进,不管外界如何看待产品数据管理,他们一直面对着这个领域的挑战与问题,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断试错、探索,其间的曲折与艰辛,不为外人所知。在这个已经被外界遗忘已久的领域所发生的一切,伴随着这个企业传奇式的发展历程,同样是暗流涌动、惊心动魄。
这个企业,就是华为。
这个团队,就是华为产品数据管理团队。
笔者从1996年入职华为,有幸在产品数据管理领域服务华为20多年,见证了华为产品数据管理发展的全部过程。2018年离开华为之后,机缘巧合,笔者接触了中国20多家创新型制造企业,其中包括多家大型国企,观察分析了它们的产品数据管理现状,发现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2000年以前的水平上。也就是说,从“PDM热”至今,中国企业在这个领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这个发现令笔者非常震惊,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样地,对华为的员工而言,没有对比就没有自豪感。所谓日用而不知,久处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原来华为在产品数据管理领域20多年默默无闻的耕耘以及几代的主管、数以万计的员工点点滴滴的努力,已经结出了累累果实。
这些成果的取得是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在一个不被关注的领域能长期坚持做下去,一定有其内在逻辑与机制驱动,华为的产品数据管理之所以是现在这个状况、中国企业的产品数据管理之所以是现在这个状况,都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书从产品数据管理的本质出发,剖析华为和业界的产品数据管理发展的内在逻辑,总结产品数据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影响,分享华为产品数据管理的案例,交叉比对华为与业界的不同之处,希望对中国企业有所帮助。对华为产品数据管理团队而言,也希望本书能坚定他们在这个领域继续发展的决心和信心,珍惜20多年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观点不免偏颇,错误也在所难免,不足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2023年11月
专用术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