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HK$
55.8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HK$
54.9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77.8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201.6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HK$
76.2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HK$
143.4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HK$
188.2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HK$
76.2
|
內容簡介: |
《氢燃料电池多物理过程建模与仿真》首先介绍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基本原理和相关的热力学与电化学基础知识;其次系统介绍了燃料电池涉及的膜电极、单电池、电堆和系统多个尺度层面的“气-水-热-电”输运过程的模拟仿真方法,并对膜电极衰减过程建模仿真方法进行了探讨;最后给出了一种电热氢联供系统的建模仿真方法。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及其控制》基于燃料电池系统的工作原理,阐述了燃料电池系统集成与控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详细介绍了燃料电池系统集成设计与匹配,并进一步研究了燃料电池系统的关键子系统与部件特性;在此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燃料电池进气子系统控制技术、热管理子系统控制技术、低温冷启动优化控制技术与燃料电池系统状态识别及老化预测技术,并给出了燃料电池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最后对下一代燃料电池控制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技术》针对SOFC及其动力系统,介绍了高温电化学动力发电领域的相关基础知识、关键技术与前沿方向。具体来说,本书首先介绍了面向动态负荷的SOFC电池及电堆技术,如金属支撑SOFC、管式SOFC、微管式SOFC(第2~4章主要内容);随后探讨了面向性能及寿命提升的SOFC多物理场管控与检测诊断技术(第5章主要内容);最后阐述了面向系统集成的燃料处理、集成控制、应用技术等(第6、8、9章主要内容),此外,本书还以航空动力领域为例阐述了SOFC在典型动力系统中的应用(第7章主要内容)。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首先介绍了电堆概述、电堆的工作原理与指标,其次介绍了电堆的性能设计、电堆的使用特性与系统匹配、电堆的寿命与可靠性保障、电堆典型故障成因及纠正预防措施、电堆的制造工艺与质量监测等相关基础共性技术,最后提出了电堆材料的进阶需求,列举了电堆的概念设计流程。本书融合了电堆理论知识和作者十余年的工程实践经验,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氢能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系统介绍了氢能及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基础知识,从能量转换角度完整介绍了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系统各个环节能量转换和变换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中电化学复合电源这一重要概念,介绍了电化学电源的原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结构,深入介绍了基于机理的电化学电源建模的方法、氢电复合及多模块复合的电源设计技术、复合电源状态估计及管控技术等。在车用燃料电池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牵引下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推动下,氢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书介绍了支撑燃料电池汽车所需的氢能的制备、存储、运输、加注等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重大挑战等。最后,对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及氢电二元网络的构建做出了展望,并提出了基于绿氢和绿电的零碳交通能源系统的构思。
|
關於作者: |
屈治国,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等人才计划支持,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年,排名第1)、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2017年,排名第6)、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排名第2)、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9,排名第3)、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陕西省青年科技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等奖励。现任陕西省氢燃料电池性能提升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西安市数据中心节能与低碳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K18委员会副主席、内燃机学会燃料电池发动机分会副主任委员。多年来,以高效传热与节能技术、氢能技术以及微纳能量转换为主要研究方向。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燃料电池项目(首席科学家)、97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合主持)、国防973子专题、国防重大专项基础研究课题、海军装备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30余项。已发表学术论文305篇,包括SCI英文国际期刊论文191篇;出版英文专著3章节;发明专利授权54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
|
目錄:
|
丛书序 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001 1.1 发展燃料电池的重大需求002 1.1.1 氢能在可再生能源体系中的重要作用002 1.1.2 燃料电池的发展历程003 1.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优势及应用005 1.2.1 交通运输领域006 1.2.2 分布式能源006 1.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工作原理007 1.4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基本结构009 1.4.1 单电池基本结构009 1.4.2 电堆基本结构011 1.4.3 系统基本结构014 1.5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问题及挑战016 1.5.1 高功率密度016 1.5.2 高耐久性017 1.5.3 面向商业化应用的低成本017 1.6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多物理过程建模与仿真017 参考文献020 第2章 燃料电池热力学及电化学理论022 2.1 热力学理论023 2.1.1 反应热026 2.1.2 理论电功026 2.1.3 可逆电压027 2.1.4 理论效率028 2.1.5 能斯特方程029 2.2 电池电压损失与实际输出电压032 2.3 电化学理论034 2.3.1 反应动力学和反应速率034 2.3.2 巴特勒-福尔默方程035 2.3.3 塔费尔方程037 参考文献038 第3章 燃料电池多物理场宏观模型及仿真040 3.1 燃料电池结构和物理过程介绍041 3.2 燃料电池三维两相宏观模型045 3.2.1 模型计算域选取045 3.2.2 控制方程049 3.2.3 边界条件及求解方法063 3.2.4 燃料电池单流道模型影响特性064 3.2.5 基于单电池全尺寸模型的计算案例067 3.2.6 冷启动过程以及三维宏观仿真模型072 3.3 燃料电池一维宏观模型078 3.3.1 控制方程079 3.3.2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081 3.3.3 模型耦合求解及验证082 3.3.4 基于一维模型的燃料电池传输特征分析实例085 参考文献090 第4章 燃料电池膜电极关键输运过程模型及仿真093 4.1 质子交换膜结构及传输机理094 4.1.1 质子交换膜简介095 4.1.2 质子交换膜宏观特性参数098 4.1.3 质子交换膜微观尺度模型100 4.1.4 分子尺度膜的建模仿真103 4.2 催化层内传输及建模仿真108 4.2.1 催化层结构及输运过程简介108 4.2.2 催化层微观模型的应用110 4.2.3 催化层介观模型的应用115 4.2.4 催化层宏观模型的应用120 4.3 气体扩散层内传输及建模仿真126 4.3.1 气体扩散层结构及输运过程简介126 4.3.2 气体扩散层数值重构133 4.3.3 气体扩散层的VOF模型 137 4.3.4 气体扩散层介观模型的应用139 参考文献157 第5章 电堆设计与模拟仿真方法162 5.1 燃料电池电堆设计的要素163 5.1.1 电堆基本结构163 5.1.2 电堆核心部件166 5.2 面向工程的燃料电池电堆设计方法167 5.2.1 设计思路167 5.2.2 设计实例181 5.3 燃料电池电堆等效网络模型与神经网络方法190 5.3.1 流体网络方法190 5.3.2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205 5.4 燃料电池电堆三维数值仿真方法211 5.4.1 三维全尺寸电堆模型212 5.4.2 包含风扇的电堆三维CFD仿真219 参考文献225 第6章 燃料电池系统模型及仿真方法227 6.1 燃料电池系统介绍228 6.1.1 燃料电池系统228 6.1.2 氢气供应回路230 6.1.3 空气供应回路232 6.1.4 冷却回路234 6.2 燃料电池系统建模思路236 6.3 系统级燃料电池堆模型237 6.3.1 电堆部件模型237 6.3.2 电堆部件局部模块模型239 6.4 系统内辅助部件模型249 6.4.1 歧管模型249 6.4.2 空压机模型250 6.4.3 氢循环装置模型253 6.4.4 加湿器模型258 6.4.5 冷却回路模型260 6.5 基于盲端阳极的燃料电池系统模拟仿真264 6.5.1 全局系统模型构建264 6.5.2 输入参数267 6.5.3 系统负载工况研究268 参考文献271 第7章 电堆性能衰减机制及其数值仿真275 7.1 燃料电池性能衰减机制概述276 7.1.1 开路/怠速工况下的性能衰减276 7.1.2 变载工况下的性能衰减277 7.1.3 启动/停机工况下的性能衰减281 7.2 质子交换膜的化学降解模型285 7.2.1 自由基对质子交换膜的攻击285 7.2.2 过氧化氢的生成与分解288 7.2.3 各组分的传输过程289 7.2.4 沉淀铂对质子交换膜化学降解的影响292 7.2.5 传统模型与改进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比294 7.2.6 质子交换膜化学降解过程分析295 7.3 铂催化剂的降解和铂带生成模型297 7.3.1 铂催化剂的降解298 7.3.2 铂带的生成301 7.3.3 模型验证305 7.3.4 影响铂降解的主要因素和铂带生成过程分析307 7.4 水淹导致的碳腐蚀模型310 7.4.1 碳腐蚀动力学模型311 7.4.2 影响碳腐蚀的主要因素314 参考文献320 第8章 电热氢联供系统建模仿真研究323 8.1 电热氢联供系统介绍324 8.2 电热氢联供子系统建模326 8.2.1 太阳能光伏阵列模型326 8.2.2 碱性水电解槽模型327 8.2.3 金属氢化物储氢模型330 8.2.4 燃料电池模型332 8.3 电热氢联供系统建模仿真334 8.4 离网运行下系统电、热、氢动态性能分析337 8.4.1 用户电热负荷和太阳辐照条件337 8.4.2 系统控制策略338 8.4.3 系统动态性能—夏季340 8.4.4 系统动态性能—冬季343 8.5 离网运行下系统能量管理策略优化346 8.5.1 控制策略346 8.5.2 性能对比—夏季348 8.5.3 性能对比—冬季350 8.5.4 盈余能量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