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HK$
201.6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HK$
109.8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HK$
110.9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HK$
87.4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HK$
50.4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HK$
99.7
《
炙野(全2册)
》
售價:HK$
78.2
|
編輯推薦: |
于漪 顾明远 总顾问
袁振国 李政涛 寄语推荐
以教育家精神为标杆,以教育家为眼光,观教育,观学校,观校长、教师与学生成长,以教育家之眼,观过去、观现实和观未来。
“教育强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作用。“教育强国”,一要建设一个“教育”“强”的国家,这就要建设一个公平的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二要以教育为手段、方法和路径,建设现代化强国,这就要以教育从数量与质量两个层面促进支撑科技经济持续、健康、绿色发展的人力资本的提升;以教育传播、创新、应用知识,推动科技进步与知识创新,提升国家科技与经济竞争力,以教育改善和提升人的素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进步与文明。
|
內容簡介: |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充分阐明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逻辑。
本期特稿,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和上海师范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研究员李廷洲,以宏阔的视角深刻描画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经验与议题转换。教育 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吕玉刚,系统论述了如何谋划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怎样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振峰,从新优质学校的由来与内涵、建设阶段与推进举措以及未来部署,详尽介绍了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上海方案”。
观察与观点栏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郅庭瑾等从政策注意力视角检视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后姜蓓佳,剖析了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的三重逻辑与实现路径。上海市市西中学校长董君武,结合市西中学10余年课程教学改革中凝炼的“优势学习”理念,就创建学术性高中,优势学习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进行阐释,回应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时代命题。
比较与调研栏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郅庭瑾等从刻画英国综合中学的变迁入手,透视后普及时代高中教育多样化的可能路径。山西省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校校长白振华,就自己履职校长二十载的沉淀,探寻撬动教师发展的内驱力,寻找深潜的动力源,认为人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最关键要素。海南省定安县实验中学校长范刚,结合自身连续38年奋斗在我国基础教育第一线的经验,介绍了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提升的现实路径。
区域探索栏目,安徽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处长章平,系统介绍了安徽教育强省建设的战略目标与实现路径。郑州平原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周剑,阐述了中原县域高中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菖蒲教育总支书记、中心学校校长方建江,梳理了教育强国路上难点和重点的中西部地区、偏远乡村的教育不良倾向并指出纠偏路径。
学校经验栏目,成都七中校长张翼、安徽省合肥市第五中学校长熊荣领、重庆市渝北中学党委书记原重庆市暨华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杨华、上海市敬业中学校长金怡、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校长许军、山东省潍坊第七中学校长孟祥波、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党委书记王德宝,分别围绕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进路、高中理科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思考、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价值取向与实践探究、促进育人方式变革的高中特色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把学校打造成涵养灵性的育人场、记一名高中校长与学生的两次邂逅及育人反思、立德树人视野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与回应等论题,生动呈现了一线办学者的思考与感悟。
|
關於作者: |
郅庭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 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历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系主任(2010—2014),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执行院长(2014—2021)。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2020—),教育 部基础教育教指委专委委员(2020—),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2013—),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副会长(2016—)。入选“教育 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0)、“上海市曙光学者”(2010)、国家留学基金委“高级研究学者”(2013)、全国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专家人才库专家(2020)。
|
目錄:
|
本期导读
特稿
1. 从大国迈向强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经验与议题转换/ 顾明远 李廷洲
2. 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思考/ 吕玉刚
3. 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上海方案”/ 杨振峰
观察与观点
1. 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政策注意力视角的检视/ 郅庭瑾 李大印
2. 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的三重逻辑与实现路径/ 姜蓓佳
3. 创建学术性高中:优势学习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研究/ 董君武
比较与调研
1. 高中多样化的可能路径:英国综合中学的变迁与透视/ 郅庭瑾 陈悠然
2. 人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最关键要素/ 白振华
3. 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提升的现实路径:兼谈学校管理的“高”“低”“进”“退”/ 范 刚
区域探索
1. 教育强省建设的战略目标与实现路径/ 章 平
2. 中原县域高中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 周 剑
3. 乡村学校实现教育强国的现实难题与几点建议/ 方建江
学校经验
1.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进路——成都七中的思考与设计/ 张 翼
2. 高中理科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思考——以物理学科为例/ 熊荣领
3. 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价值取向与实践探究/ 杨 华
4. 育人方式变革的高中特色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以财经素养培育为例/ 金 怡
5. 把学校打造成涵养灵性的育人场/ 许 军
6. 记一名高中校长与学生的两次邂逅及育人反思/ 孟祥波
7. 立德树人视野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与回应/ 王德宝
|
內容試閱:
|
基础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逻辑
——基于人的现代化
范国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充分阐明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逻辑。
党的二十大指出了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现代化强国建设离不开“科技”和“人才”,而“科技”和“人才”又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强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作用。“教育强国”,一要建设一个“教育”“强”的国家,这就要建设一个公平的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二要以教育为手段、方法和路径,建设现代化强国,这就要以教育从数量与质量两个层面促进支撑科技经济持续、健康、绿色发展的人力资本的提升;以教育传播、创新、应用知识,推动科技进步与知识创新,提升国家科技与经济竞争力,以教育改善和提升人的素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进步与文明。
现代化强国是文明之国,教育是人类文明的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的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推动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理性、从无知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发达,为现代文明社会建立、建设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现代化的本质与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发展既包括人以现代化的方式实现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也包括人的现代化所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状态。对于教育系统内部而言,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是整个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基础教育所培育的人的基本知识、核心素养、关键能力,无论是对于科学普及、科技创新、创新体系建设而言,还是对于一个人终身可持续发展而言,都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以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教育生活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基础教育是帮助儿童迈出走向社会成为文明社会“公共人”的第一步。人的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不仅在经济与生产意义上使人脱离家庭环境,更使基于婚姻与血缘的家庭交往关系逐步演变为以家庭、工厂、社区、学校为实体的社会交往关系,从而使人的“社会性”意义不断丰富。人的现代化发展表现为人的公共精神、人在社会生活中所秉持的一系列公共性价值理念与价值准则以及人为社会公共秩序的建立、巩固与发扬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学校教育组织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内隐于其中的社会价值、所传递的文明社会知识与规范,都成为儿童借助学校教育奠定其成长为社会人、公共人的基础。基础教育承载着帮助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现代文明素养的使命,使每一个人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素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每一个现代中国人的文化底色;具有现代公民素养,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时不仅具有公共参与精神,而且能够秉持理性精神、契约精神、民主精神以及自由平等、法治思维、责任义务、公平正义以及规则秩序等一系列公共性价值理念与价值准则。
以科技赋能的教育创新促进人的创新发展。基础教育通过知识授受、能力培养与思维激发赋能儿童健康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当代社会的基础教育,正面临着从工业时代走向智能时代的大变革。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建立在确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机器大生产客观上需要具备一定科学知识、标准化的“知识人”从事生产与管理,从而催生了普及教育以及现代教育体系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工业主义特征的基础教育体系,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工业化对“知识人”的要求,促进了社会生产,也在“知识”超越“经验”的意义上,极大地提高了人的现代化素养。时至今日,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新科技推动人类社会迈入智能时代。智能社会呼唤培养智能化、数字化的科技创新人才。许多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将包括创造力、批判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在内的学习与创新技能作为人类应对科技与社会挑战的核心,而这其中,又以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尤其是数字素养作为智能时代的人发展的独特素养,突破知识教学的束缚,以培养和提升人的数字素养为核心,成为当下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迫切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系统重构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强化思维训练核心,激发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与活跃度,提高以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的核心素养、综合素养,从而使儿童从现在起并在未来的社会生涯中持续养成现代科学素养,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基础、发现和确认问题、作出有证据合逻辑的推断,理解和践行科学探究过程,理解科学对社会的价值与作用,形成科学精神与科学伦理道德。
以高质量的均衡发展促进人的公平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其他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要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要努力补齐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短板,“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农村人口的整体现代化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促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通过乡村振兴,使贫困地区、农村地区与发达地区、城市地区同步实现现代化发展;加大支持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使世世代代的农村孩子都得到最充分的可持续的自由全面发展,让农村孩子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让每一个孩子的人生都精彩。
以健康的教育生态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并为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础教育是帮助人为其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所作出的准备和努力,而这种准备和努力本身是人的成长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随着日益激烈的基于优绩主义的社会竞争不断投射和蔓延到学校教育系统中来,学校教育的竞争、内卷持续加剧,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和冲击。基础教育就是要唤醒和激发人的发展意识与潜能,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创新发展与智慧发展,重构温馨、安全、健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生活,使儿童在愉快的学习与创造过程中健康快乐成长,为其未来以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充分的知识、能力与智慧准备,投入、建设和享受美好社会生活。当每一位社会成员都竭尽所能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时,现代化强国建设便指日可待!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教育学部部长
范国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