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78.4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
內容簡介: |
随着社会发展,翻译实践、翻译研究以及翻译学科建设迎来了开创性和突破性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为外译工作提供了社会保障。本书通过对现当代翻译活动的现状分析、实践体验及研究,从社会学视角切入,探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明互鉴的历史大背景下的有效传播、多模态传播路径以及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阐释了作者在社会翻译学、中国翻译产业建设、中华文化外译路径探索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一些思考。
|
關於作者: |
王筱依,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教学科科长。长期从事外语教学研究与典籍英译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数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1部,并多次参与国家级课题与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
目錄:
|
一、 研究问题
二、 文献回顾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设计
第一章 翻译活动研究的动力与需求
一、 翻译活动研究的内在动力
二、 翻译活动研究的外在需求
三、 新时代翻译活动研究的需求转向
第二章 翻译活动研究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一、 翻译研究的社会学视角
二、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
三、 行动者网络理论
四、 社会系统理论
五、 中国社会翻译学理论的萌芽
第三章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互鉴机制研究
一、 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二、 中华传统文化的文明互鉴历程
三、 中华传统文化的译介路径探究
第四章 中华优秀文化外译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研究
一、 中华优秀文化外译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意义
二、 中华优秀文化外译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三、 “文明互鉴,文化融合”背景下外语人才的发展趋势
四、 文化外译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
第五章 中华优秀文化多语传播数字化建设
一、 文化数字化研究成果
二、 中国数字化文化产业研究
三、 国外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启示
|
內容試閱: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华夏民族的基因密码,更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翻译是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世界文明互鉴和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外译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外译的准确性较难把控,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全面、完善的翻译体系。
本研究从宏观视角出发,将中华传统文化外译置于中华文化发展与海外传播的框架下,从语言、交流与文化等方面,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译什么”“如何译”和“如何传播”三个核心问题,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外译与传播个案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传统文化汉译起到一些促进作用。
首先,解决“译什么”的问题。
“译什么”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筛选。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全球文化在融合的同时,也保持着各自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等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内容是以人为本,中华灿烂文化滋养着人民,是我们的重要财富。中华传统文化多崇尚自然、重视人性,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个人主义和极端主义。西方文化一直受宗教的影响,则更注重私权和人身权利。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而翻译的目的就是缩小这种文化差异,有效地解读文化内涵。从某种角度来看,翻译不是语言翻译,而是文化翻译。
本研究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翻译学的发展史,探究不同时期译本选择的特点,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翻译行业与出版行业的发展要求及新时期文化发展特色,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筛选的特征及方法。
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了许多现实书写的新形式。将多媒体艺术嵌入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例如,将中国传统的吉祥纹饰和象征元素与现代多模态传播模式相结合,就衍生出很多文化消费品,形成新的符号化、模式化的文化元素,再通过现代多媒体艺术以更适合消费群体的方式进行外化。现代数字多媒体的多模态艺术表达形式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从新的角度体现了文化的内涵,也是一种新型翻译模式。
本研究跳出传统翻译研究对象的框架,将视野扩展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模态传播方面,并探索如何在泛翻译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区域传播。
其次,解决“如何译”的问题。
本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研究。理论方面,系统总结了社会翻译学的发展历程,以此为框架,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海外翻译与传播的理论框架。社会翻译学从一种更新、更全面的视角解读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翻译与海外传播的新路径。实践方面,因为中西方文化内涵差异较大,所以翻译时经常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缺乏对东西方文化内涵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道家和儒家,新中国成立后,又形成了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体系。无论从文化内涵还是从表达方式上都与西方存在巨大的差异。语言间的差异导致译者在对事物进行描述时缺乏文化层面的共识,以及很多中华文化元素难以找到对应的表达。这给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第二,中西方的政治、历史差异。这一点在翻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文献时尤其明显。中西方在许多观点上的差异,也会在译本中得以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翻译作为社会活动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也是译者自身对一些历史文化事件的解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中华文化的态度。正是由于翻译的历史性、文化性与社会性,社会翻译学在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译的时候才更具有实践意义与价值。
最后,解决“如何传播”的问题。
尽管中国在面临新时代挑战时,已经做了大量的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外译与海外传播的工作,但仍有优化和改进的空间,如加快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结合的步伐,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模态传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进程等方面。本研究也尝试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一,应加快平台搭建与优化服务,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符号化、商品化进程,用更加高效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海外,从而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和应用价值。
第二,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内外影响力。我们应与机构开展合作,在加速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形态转化与多模态传播。以文化为载体,促成更广泛、更全面的文化交流。
第三,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尤其是古籍库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并且开始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发挥作用。本研究系统整理了国内外现存的古籍库,系统阐述了国外数字平台的建设与使用情况;分析了中国数字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与社会价值,旨在为中华文化数据库建设提供一些经验。
第四,抓住发展机遇,加快人才培养步伐。优化队伍建设,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翻译与海外传播人员的整体实力和服务水平;与政府、科研院所、出版机构等开展合作,形成从人才培养、传播环境建设到数字化服务平台一体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模型。
|
|